1、《牡丹亭》最有名南曲唱段是(皂罗袍)和(山桃红)。(良辰美景奈何天林黛玉)。
2、 鸳鸯道:“剩了‘二六’八点齐。”
3、《牡丹亭还魂记》(简称《牡丹亭》,也称《还魂梦》或《牡丹亭梦》)是明代剧作家汤显祖创作的传奇(剧本),刊行于明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
4、《洗澡》开篇不久即道“时势造英雄,也造成了人间的姻缘”,到《洗澡之后》,果然风云突变。许彦成的妻子杜丽琳下乡改造时偶遇心上人叶丹,两人一见钟情,私定终身。追求姚宓的罗厚也有了活泼可爱的李小姐。道德的障碍不复存在,有情人终成眷属。“许彦成和姚宓已经结婚了”,“姚太太和女儿女婿,从此在四合院里,快快活活过日子。”这简直是童话的结尾。表面上看,的确像杨绛先生说的那样“故事已经结束得"敲钉转角",谁还想写什么续集,没门儿了!”但读者切不可天真到以为作者真的如此天真。
5、明汤显祖据此传改编为剧本《南柯记》,成为著名的“临川四梦”之一。当代伟人毛泽东名句“蚂蚁缘槐夸大国”即典出于此。(良辰美景奈何天林黛玉)。
6、《红楼梦》里一对最奇的男女:守备公子和张金哥
7、这样一个贾蔷,在前面出场的回目里何曾看到过?他因为爱情而变得小心翼翼、温柔无限、眼里只容得下龄官,可与之前判若两人。犹记得之前的画风是这样的:
8、林黛玉的结局,是为了贾宝玉牺牲了自己。脂砚斋批语《一捧雪》伏贾家之败中的莫怀古小妾雪艳(雪雁)为了给莫怀古报仇,牺牲自己。《姽婳词》中“林四娘以死酬恒王”的故事等等,都是讲黛玉为情所困,为情而死的钟情之举。都在这“仙杖香挑芍药花”的深情厚义中。
9、我读《洗澡》和《洗澡之后》,常联想到《周易》中的贲卦。新中国成立之初,天南地北的旧知识分子向新政权投奔,可谓是“贲其趾,舍车而徙”的兴会,在此后的各种运动中,余楠之流的积极表现不外乎是“贲其须,与上兴”的躬逢迎合。两部作品中都写到了“贲如,濡如,永贞吉”的爱情与旧式友情,也频频展现“贲于丘园,束帛戋戋”的种种礼俗,而整体风格上的素朴含蓄与文情兼美,自然是“白贲无咎”,是绘事后素的美学至境。若单论文字的雅洁,前后《洗澡》比之《围城》显然更胜一筹。那信手天然的白描本领,更是得《红楼》真传,实不多让张爱玲女史。
10、接下来第二句,纱窗也没有红娘报,则是写黛玉的感情。这句出自元代王实甫《西厢记》,是张生的唱词,原句是:侯门不许老僧敲,纱窗外定有红娘报。”丫鬟红娘常作崔莺莺与张生间的信使,所以张生盼她报消息。
11、就是里面的良辰美景奈何天这句话,薛宝钗潜意识得知,林黛玉看了不该看的书,这句话是西厢记中的佳句,而当时的封建社会,这样的书籍属于禁书,一般渠道是得不来,可林黛玉得来全不费功夫,葬花的时候偶遇贾宝玉,一起目睹佳作,在酒席上属于引用,可惜被薛宝钗识破了。
12、《牡丹亭还魂记》中,身心俱受压抑的太守之女杜丽娘游园中入梦与风雅文士柳梦梅相遇,并得成云雨之欢。梦醒后的杜丽娘惆怅难安,“情不知所起”而相思成疾,病体难愈终至香消玉殒。三年后,杜丽娘梦中之人柳梦梅偶得佳人自绘画像,丽娘也以游魂之身再入人世,寻找梦中姻缘。
13、这种令人担忧的情况,到了二十一世纪,当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二○○一年五月十八日,宣布第一批十九项世界口头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把昆曲列在第一项之后,引起全世界的文化传承保育的风气,唤起全世界华人对自身民族文化传统的骄傲,也促使政府大力支持昆曲艺术作为民族文化传承的典范,才稳固了昆曲的演艺传统的地位。昆曲在台湾地区没有演剧的传承,只有拍曲自娱的清曲传统,只唱不演。少数正式舞台演出只是京戏演员演出的昆曲折子戏,经常演出的是《游园 · 惊梦》与《思凡》,这是因为过去的京剧大师科班时期都受昆曲训练,所以《游园 · 惊梦》与《思凡》也成了京剧的保留剧目。但是《游园 · 惊梦》在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台湾舞台的演出,与传统昆曲演出有所不同,或许是京戏出身的演员对于昆曲以及汤显祖《牡丹亭》的底蕴缺乏,对江南文化的精致品位体会不深,无法恰如其分演绎出杜丽娘的大家闺秀风范。我记得徐露演《游园》,跑圆场的脚步如一阵风,到了舞台中央还表演了卧鱼身段,博得满场彩声。那段表演显示了徐露的京剧身段功夫,可圈可点,可惜却抹杀了昆曲的雅韵,闺门旦的角色以六旦做派应工,破坏了杜丽娘娴雅的闺秀形象。个人印象最深的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那时海峡两岸开始文化交流,江浙、京沪等地的昆曲团到台湾演出,台湾观众为之痴狂,从未见过中国传统戏曲可以高雅至此,可以触动隐藏在心底的传统审美向往,可以亲身体验在诗词想象中的传统雅致风韵。台湾观众无法想象一桌二椅的舞台表演,通过四功五法,在昆曲演员身上真的可以表现唱作的无限优雅,有声皆歌,无动不舞,阳春白雪的气场笼罩了整个剧院,让观众享受了前所未有的心灵洗涤。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我到香港城市大学创立中国文化中心,大力推动昆曲艺术的示范与演出,原先是想通过昆曲向学生展示,中国传统文化与表演艺术有其高雅的一面,并不逊于英国文化和莎士比亚戏剧。其实,全世界主要的文明发展过程,都有高雅与低俗,都有阳春白雪与下里巴人,不能只看到现代西方的先进成就,就贬低自己文化艺术的优秀传承。秉承这样的理念,我和古兆申及香港的朋友,邀约了白先勇讨论如何向年轻人推广昆曲,开始策划如何让年轻一代欣赏《牡丹亭》的雅致。白先勇的能量让人佩服,他纠合了海峡两岸暨香港的学术界与表演艺术界精英,打造青春版《牡丹亭》,带动年轻一代重新关注昆曲的风潮。十年下来,昆曲与精致文化的复兴已经是众所瞩目的文化现象,预示了中国文化的高雅传统,典型犹存,再次复兴有其创新的途径。……
14、沈璟当时是把《牡丹亭》改为了《同梦记》,然而他所修之本已经失传,只是有两首曲子保留在了沈璟修订的《南词新谱》中,对于这两个曲子的比较,徐朔方先生在《汤显祖评传》中把汤的原作和沈的改编作为对比收入了书中,我将此抄录如下:
15、花酒(指花指酒)满筵有(指席上),酒满金杯花在手(指酒指花),头上戴花方饮酒(以花插头举杯饮),饮罢了(放下杯),高叉手(叉手),琵琶发尽相思调(作弹琵琶手势),更向当筵口舞袖(起身举两袖舞)。
16、而贾家的遭遇又影响了林黛玉。通过前文线索,我们已经总结出林黛玉的结局类似杜甫离开长安,李商隐离开舅舅家,被迫离开贾家后颠沛流离很快泪尽而亡。
17、宝玉和黛玉一起看这样的书,居然被当成了两个人爱情的象征,确实有些让人哭笑不得,以至于提到《红楼梦》的时候就是二人看《西厢记》的造型,可惜的是宝玉没有向前迈上一步,害得黛玉后来“质本洁来还洁去”。实际上这样的情景自然是宝钗不愿意看到的,因为她一心打宝玉的主意,可就是不得要领,因为她有个癖好,就是喜欢劝宝玉读书,这让宝玉对她大倒胃口。可当宝钗知道了宝玉曾经跟黛玉一起看这样的书,自然书中非常震惊,她不是怕黛玉学坏,而是怕黛玉与宝玉发展得太快了,这样她就更没有机会了,所以才来劝黛玉,表面上又显得自己很占理,从这些地方我们都可以看出宝钗的心机。
18、“良辰美景奈何天”典出明代戏曲家汤显祖的“玉茗堂四梦”之《牡丹亭·惊梦》:
19、《西厢记》与《牡丹亭》前后呼应,情节都在第二十三回,这里不多做解释。
20、因为无人为她的婚姻大事作主,她与宝玉未能成婚,最后却被皇帝看中成了皇妃,但不久,黛玉就上吊自尽,魂归仙界。下面小编就来分析一下,不过是一家之言,有不对的地方,欢迎各位指正。
21、这种感情,龄官怎会感知不到,怎会不动容?想想看,一个涉世未深孤独无依情感丰富的小姑娘,领导聪明帅气又多金,身边的姑娘一大堆,偏偏他只爱你一个,言听计从有求必应,生怕让你受一丝委屈,朝夕相处之下你会不动心?
22、薛宝钗看似稳重实诚,其实内心也很贪玩,看过很多不正经的书,说自己祖上藏书多,家里也是个读书人家,书籍多的是,乱七八糟的都有,家中的男子偷着看,自己也偷着看,因此自己知道这句话的出处,借此机会,薛宝钗开始讲大道理。
23、怀春的年纪,又有一腔心事,平时不大喜欢看戏文的黛玉忽然听到《牡丹亭》里如此缠绵悱恻的唱词,一下子便被打动了。那时那刻,黛玉如醉如痴,感慨万千......
24、此曲描写贵族小姐杜丽娘游览自己家的后花园,发现万紫千红与破井断墙相伴,无人欣赏,良辰美景空自流逝,感到惊异和惋惜,抒发了对美好青春被禁锢、被扼杀的叹息。
25、唐·李公佐《南柯太守传》记:淮南节度使门下小官淳于棼宅前有棵古槐,遮天蔽日,淳于棼常与朋友槐下酣饮。一日酒醉入梦,被大槐安国国王招为驸马,后又任南柯郡太守,威势越来越大,享尽荣华富贵,最终引起大槐安国国王的疑惧,被遣而归。醒后,竟是“南柯一梦”,淳于棼有感于此,遂杜绝酒色,出家为道士,捐屋为道院。现道院不存,而古槐依旧。
26、该剧描写了官家千金杜丽娘对梦中书生柳梦梅倾心相爱,竟伤情而死,化为魂魄寻找现实中的爱人,人鬼相恋,最后起死回生,终于与柳梦梅永结同心的故事。 该剧文辞典雅,语言秀丽。
27、元春省亲,贾府众人无不循规蹈矩,事事顺从,只龄官不同。因为唱戏表现好,龄官受到贵妃点名赏赐,元春命她再做两出,贾蔷出主意让她唱《游园》、《惊梦》,龄官很有个性,执意不从,只因此二出非本角之戏,定要做《相约》、《相骂》二出。贾蔷拗不过她,只得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