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么悲观,很容易带偏别人。而意志欲求和挣扎的本性既然永无满足永不停歇,人类就注定在意志的摆布下不停的从一个目的奔向另一个目的。即使是在意志的欲求获得满足而下一个欲求还未升起的空档,无聊和空虚也会不失时机的来填补这个位置,使人像钟摆一样不停的在痛苦和无聊两极之间摆来摆去。
2、我想,绝对不是这样,叔本华不是悲观,他只是在寻求一种真理,而表象和虚无,恰好走进了他的世界。
3、所以,叔本华提到,如果一个 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 并且在与他们的 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与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因为,他们尚且没有真正陷入到痛苦的摆钟与名利的面具手段中,才会产生种种的惊讶,也潜在的意味着他们的品质中有更珍贵的东西,这些珍贵的东西确实是高贵的,比如可能是诚实,求知,等等。才很容易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笨拙的手足无措,而不像那些干练的政客一般虚伪。(为什么不推荐读叔本华)。
4、也许只是因为,哲学是他对真理的追求,所以这部分令人向往和感动,而生活终究是私人的堕落的东西,因此也无法怪罪。
5、思想家的思想就好比风琴的低音部,可以支配其他音部而不被其淹没。学者的思想则好比一部从A排到Z的字典,你看不到他的核心观点,也不知道哪些内容才是属于他自己的,他们连一本能够完全说明自己体系的书都没有。
6、我们要通过人的生存本身,来考量意志内在的、本质的命运,由此来证明:生命本质上就是痛苦。
7、他至始至终的坚持,幸福来自于内在。(如果不是叔本华的话,可能这些智慧会被不假思索的贴上了鸡汤,可见我们处于多么浮躁的环境)
8、读书从来就不是讲究多多益善,因为书市上流传着太多骗子们所写的哗众取宠读物,这些东西只供消磨时光用,而无益于知识。同样,博览经典也未必能塑造个人的品质、增长自己的学问。图书馆的规模很大,可是如果没有按书架号分类书籍,而是全部堆放在一起,那么它的功效可能还不如一个井然有序的小书店。
9、后来的尼采,跟着叔本华的悲观意志主义,却走出了积极的悲观主义,叔本华否定了人生,尼采则充分肯定了人生,但稍微读一点尼采,你就会发现,尼采的乐观,完全笼罩在悲观的情绪里。
10、ArthurSchopenhauer汉语一般音译成“阿图尔·叔本华”,是根据德语发音音译的,firstname你不用学,只要学会读他的姓即可,音似“书盆好屋呃”/ʃoːpm̩haʊɐ/.如果你学过德语,这个字的拼写应该是过目不忘的,拼写和读音都很规则。
11、叔本华说:“思想家与普通的书本哲学家的关系,类似于目击者与历史学家的关系。”历史学家的笔法再出色、史料知识再丰富,他也无法写出亲历者笔下的那种亲切感和真实感。同样,靠阅读得来的知识远不如独立思考得到知识更能打上“我的”标签。
12、如同流水,顺利的时候,是不会有浪花的,除非它们遇到阻碍。我们健康的身体,没有产生痛苦的时候,我们不会注意到它们。反而,会因为鞋子有点夹脚,而感到烦恼的很。也就是说,其实,真正让你很幸福很爽的事,你根本没去注意,反而,会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事,而感到大为烦恼。甚至大为光火。
13、谁要是没有他那个年龄的意气精神,就必然有这一年龄的种种不幸。——伏尔泰。
14、在他的观察里发现,我们对痛苦与幸福的觉察,是这样子的特性:
15、一个人若是智力发达,就能够毫无杂念地对纯知识方面的事物产生浓厚兴趣。而且这样的兴趣对他来说才是必需品,有助于让他远离痛苦,并让身心灵感到祥和喜乐。
16、李希腾堡是前一类型之典型,而赫尔德则是后一类型之代表。
17、这个印象有道理,但不完全对。很多年前,我读过一本叔本华著作的中译本《爱与生的苦恼》,译者陈晓南在前言中总结得很好,他说“大体说来,叔本华哲学可说是康德的认识论、柏拉图的理念论、吠陀的泛神论及厌世观四者的结合。”
18、而可见的周遭直接环境并不像在读书时那样,向心灵强行注入某种单一的思想;
19、(原创)上海“一网通办”:如何真正提高使用者的体验感?
20、一旦这些理论被人们接受后,它便会阻扼真理达五十年或数百年之久,就像石头筑起的堤坝对海浪的制止一样。
21、也就是说,由身体化隐喻论-拟人论-颠倒法三者结合的正面超验情绪系统,要自己进行抽象-综合,暂时没有整合好的现成书籍可学。但只要有了这个大致思路,再大致看看各现象学学者的书籍,就或多或少能感受到这个正面系统的原理的,由此就能用来洗掉尼采-叔本华的负面系统了。
22、叔本华的书其实不难读懂,语言大多很简单,但推理和论述过程很细很长,需要慢慢读。
23、其结果,就造成了一句古老诗歌所说的那种退化现象:大地上,哪有伟人的宿命?他们不再生存,人们不欣赏他们。
24、这也确实是世间一切都是和合的,需要诸多因素的组合,幸福也不例外。于是依赖外界来寻找幸福感,那会很快干涸与消失殆尽。
25、这样缺乏判断的可悲情形,还在于这样的事实:每一世代,早先时代的优秀作品无疑都受到赞扬,而其本身时代的东西都无人赏识。
26、1809年,叔本华进入大学,学的是医学,转而对哲学发生兴趣,为此去柏林学习了一段时间。他以《论充足理由律的四重根》获得了博士学位。
27、而对于一个年轻人来说,如果他很早就洞察人事,谙于世故,如果他很快就懂得如何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其实不过就是从心里认为"幸福"是一种手段可以获得东西,并且是从外界获得的。
28、假如一个庞大的图书馆被弄得乱七八糟,其用途就不如一个小型然而井井有条的图书馆。同理,你可以积累丰富的知识,不过,你要记住,假若你对这些知识并不进行独自的深思熟虑,这些丰富的知识给你的价值,就比少量的知识给你的价值要小得多。
29、只有通过独立思考而得来的知识,才能够被我们理解和确证,并且作为一个被坚信的元素纳入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之中,变成我们身体的一部分,难以忘却。而通过单纯阅读得来的知识,就好比从别人那借来的一颗假牙、一条假肢,它仅仅是粘附在我们的身体上,不仅不会给我们感觉,而且还可能随时脱落,被遗忘到脑后去。
30、因此,这么看来的话,叔本华是在积极地悲观,积极地否定人生,积极地批判作为表象的世界,而这一切,都是为了肯定意志做准备,都是为了肯定人的意志。
31、而且他们读的不是书,是一种思想。高思维是因为他把每一本书当成是一个人的思维,再读一本书的时候和他进行对话,将自己的思维与他人的思维相结合,抽取自己所需要的部分。
32、霍华德·加德纳在《智能的结构》中提到过人类的几种智力分支(多元智力理论),其中一种就是内省智力(intrapersonal intelligence)。
33、构成意志现象本质的,就是那不停地追求与挣扎,在客体化的较高层次上,它之所以依然占据首要的与最为普遍的基地,是因为在这些层次上,意志呈现为一个生命体,并遵从供养这个生命体的原则;而让这一原则发挥作用的,恰恰在于这一生命体即是客体化了的生命意志本身。据此,作为意志最完美的客体化——人也就成了生物中拥有最多需求的生物了。人——全部是具体的欲求与需要,是无数需求的凝聚体。带着这些需求在这个世上生存,人只能靠自己,一切都没有定数,只有自己的需要才是最真实的。在如此直接而沉重的需求下,全部人生常常都在为维护那生存而忧虑着。这个世界对他来说,没有一点儿安全感。有诗为证:
34、大脑凭自身独立思考所产生的效果,与那些通过读书所产生的效果之间存在的差异,是非常非常之大的。
35、靠着学习得来的真理,就好像义手、义脚、义齿或蜡制鼻子及利用皮肤移植术等,附着在身体的器官一样也许还不如它们来得逼真。而自己所思索得来的真理,则好像自然的身体四肢,确确实实属于自己所有。哲学家和一般学者的最大分野在此。由是之故,他们在精神上的收获也大异其趣。哲学家有如一个画师以正确的光影、适当的比例、调和的色彩,画出一幅动人的杰作。而学者呢?他只是把各种色料加以系统的排列而已,它酷似一个大的调色板,既无变化也不调和,更没有丝毫意味。
36、读书是必要的,当一个人的思想停滞不动、难以进展时,才去阅读书籍,避免“思而不学则殆”的苦恼。当我们的思维劳累,想要休息时,可以读书,这时阅读可以为我们提供替代思考的方式,为精神获得思考的材料。
37、生活初始,拥有的越多,就越容易保持个人的独立性,也就是说可以不必辛苦劳作而舒服地生活着。就算拥有的只够自己这样生活,并不能顾及全家人,这也是一项不可小觑的优势,这意味着对贫穷这项慢性疾病免疫,意味着从普罗大众天然的命运也就是从事体力劳动中解脱出来了。唯有得到上天如此眷顾的人,才可以说是生来自由的人,是他自己的时间和力量的主人,能够在每一个清晨对自己说,“今天只属于我自己。”
38、叔本华一生,写了大量的随笔,这些随笔,也许是最好认识这个人的一道门户,《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虽然洋洋大观,能看到叔本华思想的精华,可是关于这个人,却知之甚少,但是看其随笔,叔本华其人,就突然跃入眼帘,仿佛在和你谈话,谈写作,谈美,谈历史和文学,什么都谈,就像一个智慧的老人在说着自己的经验,绝对没有咄咄逼人,绝对没有居高临下,反而让人觉得亲切。
39、《作为意志和表现的世界》在叔本华30岁的时候出版,却在叔本华已经60之后,才渐渐被人知道,他说: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40、我们都像地上的羔羊,在屠夫的眼皮底下自娱自乐。屠夫从我们中间挑出一只,又拿走一只,宰杀。因此我们在得意时只是对不幸之运命浑然不觉罢了,祸事早已备好——病痛、贫穷、残缺、失明与癫狂。
41、正如托尔斯泰所说:如今我确信叔本华是人类最伟大的天才。叔本华哲学无与伦比地壮丽而清晰地反映了整个世界。
42、"一切幸福的来源,本质上都是不确定的,不安全的,短暂的,偶然的。"
43、读书是意味着,利用别人的头脑来取代自己的头脑。自己思考出来的东西,尽管它不见得是严密紧凑,但总是个有脉络可寻的总体,我们可赖它向某种体系开展,比起看书吸收他人的思想,可说是利多害少。为什么呢?因为后者的思想是从各种形形色色的精神而得来,属于别人的体系,别人的色彩。它不能像自己思考的人,已把自己的知识、个性、见解等融合成一个总体、他的脑子里三教九流,诸子百家的思想纷然杂陈,显得混乱不堪,这种思想的过度拥挤状态,攫夺了一个人的正确观察力,也使人失去主见,并且很可能导致精神秩序的紊乱,这种现象,我们几乎在所有的学者身上都可发现。所以,在健全的理解力和正当的批判力等方面来说,这类人远不如那些所学无几的人。
44、独立思考的人与日常那种书本哲学家之间的关系,就像目击者和史学家之间的关系一样。
45、而这一切,洞察人事,谙于世故,与人交接周旋,胸有成竹地步入社会的面具的招数。竟然,过早的出现在一个年轻人身上,这就很糟糕了。
46、1860年的今天(9月21日),叔本华在德国法兰克福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他认为无法更坏的人世,得年72岁。
47、https://plato.stanford.edu/entries/schopenhauer/
48、而现在,只留下一些非常使人怀疑其真实性的画像,以及一幅十分拙劣的铜版雕刻,还有在他墓台上的那幅最糟糕的半身像。
49、思想家,可以被分成以下两种情形:那些由其自己内心的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和那些受他人指导而进行思考的思想家。
50、世代受穷的人家,对贫穷早已习以为常。倘若偶然的机会让他发了财,他会将之视为巨大的盈余,就该用来享受或浪费。即使钱花光了,他最多不过是打回原形跟以前一样,还省事了呢!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亨利六世》中所说,“乞儿得马,骑死方罢—是否属实,有待查证。”可以说这一类人,对命运也好对自己的能力也罢,都有着全身心的略显过度的信任。与那些天生有钱的人不一样,他们并不认为贫穷是个怎么都爬不出来的无底洞。就算再次陷入贫困,他们只会认为那就从头开始,打场翻身仗就好。
51、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叔本华,要了解一个人必须先从读他的传记开始,更要读他的作品。为此,诚意推荐“叔本华专题”:
52、跟历史上的很多大家一样,叔本华生前没能建立什么像样的名气,死后才被他的粉丝们捧红。
53、不过,在莫扎特、贝多芬有生之年,公众又是怎样对待他们的呢?人们是怎样对待但丁,是怎样对待莎士比亚的呢?
54、其实真正"不道德"的原因在于,在他看来,这个经过文明教化的世界, 实际上只是一 巨大的化装舞会。过早的精通舞会,技巧上的操作,带上面具,显露出他们的优雅。人们为了巧妙的与对手周旋,而带上了面具,他们真实的样子,并非他们所表现出的那副样子, 他们的面具就是 一个工具 ,投机取巧,只知道谋取利益(还未必正当),贪心与罪恶倒是如影相随的。
55、当孩子怎么劝都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的时候,我们不能强迫孩子进行阅读,应当在孩子身心放松的情况下引导孩子读书,作为父母,我们也应当作为表率,经常在孩子面前阅读,不应该在孩子面前玩电子产品。
56、芈月三宗罪:说好绝不侍寝,最后芈月成为争宠小达人
57、但是,因为我们平时缺乏内省,观察与觉察不到这些规律特性,那么自然无法把这种规律与智慧应用到自身与周围。则很容易"习惯的正确"(不假思索认为是对的)陷入下面"生存的痛苦":
58、有三套超验情绪系统:尼采代表的施伤者的负面系统,叔本华代表的受伤者的负面系统,海德格尔-马里翁代表的拯救者的正面系统。根据谢林参照着恶来解释善的思路,先是有了施伤者对自己的驯育和对受伤者的驯化,而引起受伤者的负面深度受伤,然后就须要由拯救者塑造来对受伤者的受伤进行安抚拯救。而超验深度就在于,由此,这题的疑惑其实就是不小心被前两种负面系统洗了,那就须要用后一种正面系统重新洗为深爱拯救的方向。
59、在他的观察里发现,我们对痛苦与幸福的觉察,是这样子的特性:
60、小时候,她的傻天真无邪。威后和玳瑁跟跑接力一样,天天跟芈姝说芈月要害她;中国有句古话说得好,三人成虎,意思就是你没看到有老虎的情况下,三个人跑过来跟你说有老虎,快跑!再犹豫的人都会先跑起来再说。可是芈姝被楚国两大污Girl威后和玳瑁轮流洗脑,却仍愿意相信芈月,这真是要很傻很天真才做得到。
61、叔本华:越是智力低下、庸俗贫乏,就越喜欢与人交往
62、一个曾经积极入世经商的人,却开创了一种举世瞩目的悲观主义,“世界作为一种虚妄,而意志作为一种真实”,但如果你读过叔本华,你一定会发现,他的悲观主义是积极的。
63、由此看来,人生是在欲求和达到欲求间被消磨掉了,愿望的本性就是痛苦。愿望的达成将很快趋于饱和状态。目标形同虚设:每拥有一物,就表明让一物失去了刺激,于是欲求又以新的形态出现,不然,寂寞空虚就会乘虚而入;不过和这些东西作斗争,并不比与困乏作斗争来得轻松——只有当欲求和满足相交替的时间间隔刚刚好,二者所产生的痛苦又减少到最低时,才能构成幸福的生活过程。这是因为,人们习惯上认为的生活中最美妙、最纯粹的愉快的部分(这种愉快能让我们从现实生存中超脱而出,让我们变成对这种生存一点儿都不心动的旁观者),就是没有目的和欲求的单纯的认识,好比对美的体味,从艺术上得到的怡悦,等等。只有一小部分人可以享受到(这对天赋要求极高),而即使是这一小部分人,其享受的过程也是很短的,而且因为自己具有较高的智力,让他们所能感知的痛苦比那些迟钝的人多很多;不但这样,也让他们显然孤立于和他们不同的人群,那一丝对美的享受也因此被抵消了。
64、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赖自己。——歌德不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自身创作与发现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国作家)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亚里士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家)
65、凡事追本求原,人最终只能依赖自己。——歌德不论身在何处,我们只能在自身创作与发现幸福——戈德史密斯 (英国作家)幸福来源于我们自己——亚里士多德幸福的生活存在于心绪的宁静之中。——西塞罗 (古罗马哲学家)
66、于是,生活就像摆钟一样,来回在这两个极端中来回摇摆。一会直接的痛苦,一会无聊的酷刑。要么痛苦要么无聊,反正总有一样逃不了。你逃离了一端,就正在接近另外一端。你的生命也正在摇摆中流逝掉。
67、他们所写的东西,思路模糊、逻辑混乱、语焉不详,导致读起来十分晦涩。聪明人一眼就可以看出,这些思想只是从不同的书籍上拼凑而来的。正因为作者没有消化、没有吸收、没有独立思考,所以显得非常絮乱。
68、刚才说了,姝月低位悬殊,芈姝门第观念重,因此,两人的地位差别成为两人密切关系的最重要前提。不信你看,芈月侍寝,芈姝酸不溜丢的赏了芈月紫玉镂金首饰。什么意思?意思是告诉芈月,你就算睡了我家男人,也还是得受我的施舍,不要以为大家平起平坐了。别说我以小人之心度芈姝之腹,你看芈姝和秦王老伯圆房之后,芈月有送芈姝首饰吗?“姝姐姐,恭喜你圆房了,月儿这里有些首饰,你留着用”?芈月的地位决定她一辈子都想不出这种话,做不出这种事。不过这时候芈姝做事尚且估计情面,以赏赐做警告,就像五月天的那首歌,这是我最后的温柔。
69、这个世界已经准备好大量的东西赏赐给他。让他觉得很美妙。那么很显然,他会很快的陷入到追逐名利,远离精神财富,然后再痛苦的摆钟中度过一生。而且他竟然如此早的掌握了种种手段。
70、(原创)华略智库创始人任新建演讲实录:长三角一体化的演进逻辑
71、叔本华和尼采,都是和现实充满矛盾的人,叔本华肯定悲观,却把生活过成一种乐观的典范,而尼采,肯定人生,生活却过得悲观无比,最终疯癫在人生途中。
72、我们阅读叔本华,也许难以像这位老人一样,用一种轻描淡写的语气说:“世界是表象”,也不能像他那样在悲观中积极地生活。
73、其一种很大的愚蠢是"不在他自身的本质中去寻找幸福,而是在 别人看待他是什么 中寻找幸福。
74、当你因为伤口与资源的匮乏而感受到痛苦,这是一种直接的痛苦,我们凡人没法否认这个感觉的存在。叔本华不管它有多聪明,他也不得不接受这种痛苦的存在。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伤口,资源不匮乏的时候,那么另外一种痛苦就是"无聊"。
75、如果说下跪给芈姝做好了黑化的心理准备,亲儿子嬴荡的不争气则成为芈姝黑化的迫切需要。有了嬴荡,芈姝芈月的地位对立俨然已经物化,这不再是当年两个少女的意气之争,更是事关社稷生死的权利之争。为了帮嬴荡坐实高高在上的地位,芈姝使了三次坏:为了让大家提起稷儿,就想到他是嬴荡伴读,失去立储可能,设计让嬴稷给嬴荡当伴读,这是第一次。这次使坏说起来倒是挺小儿科的,能设计这种使坏手段的可能只有芈姝了。只有一个特别看重地位、尊卑的人,才能希望用这种方式破坏一个人才的继位;第二次,见嬴稷处处比嬴荡优秀,芈姝要保全嬴荡的地位,于是决定除掉嬴稷,用了杀人蜂,没想到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亲儿子。
76、叔本华的关于幸福的思想中有三个重要的观念:
77、但还须注意的是,若只是看理论,也还是很难理解什么是超验深度,什么是正负面超验情绪系统。须要应用到写诗-读诗或艺术创作-艺术赏析来,要用上述理论提供的这种正负面超验情绪系统的对抗来重新审视诗歌-艺术。不管是读汉语古诗还是读当代现代诗。或自己写现代诗,都行。但务必注意,不能再按常人的思路来进行了,而要点开身体化隐喻论-拟人论-颠倒法,用这三个步骤来要求自己超验到超人位置,才能感受到常人感受不到的诗意深度来。这里还可以参考一下我的一些知乎专栏文章:语义理解的微观世界。最近更新的几篇文章里,尤其涉及到身体化隐喻论-拟人论-颠倒法三者。例如:颠倒与启示。
78、享有精神生活,只依靠闲暇是不够的,因为人类最深层次的快乐一定来自思考能力的运用。因此,必须要有真正充足的力量,摆脱意识欲念的拘束,才有资格从事纯粹的精神活动。恰如塞内加所言,“无知的玩乐也是一种死亡,相当于活死人之墓”。
79、实际上,这种看法在叔本华的《 论意志于自我意识中的主导地位》 有比较详尽的反驳。而且叔本华虽然才华过人,但是是谦虚的。这一点在书中也反复强调。所以不够聪明的事就会带来不道德的,在叔本华那里不能成立。
80、 我已经完全抛弃了过去的虚妄观念,“ 幻想的时代已一去不返。”
81、所以,叔本华提到,如果一个 年轻人对世人的行为方式感到诧异和惊讶, 并且在与他们的 交往中表现得笨拙与乖僻,则显示出他有着高贵的品质。因为,他们尚且没有真正陷入到痛苦的摆钟与名利的面具手段中,才会产生种种的惊讶,也潜在的意味着他们的品质中有更珍贵的东西,这些珍贵的东西确实是高贵的,比如可能是诚实,求知,等等。才很容易让他们看起来更加笨拙的手足无措,而不像那些干练的政客一般虚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