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川端康成(かわばたやすなり,1899-1972),日本文学界“泰斗级”人物,新感觉派作家,著名小说家。1968年以《雪国》、《古都》、《千只鹤》三部代表作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2、正如茨威格对巴西爱的深沉,巴西举国上下对茨威格更是厚爱有加。他们史无前例的为这位在生命末端流亡到巴西的作家举行了国葬,巴西总统亲自主持这场葬礼,成千上万的民众跟着灵车为作家送行,而这份殊荣与隆重连巴西本土作家都未曾享有。(茨威格自杀)。
3、茨威格在给那些历史人物作传时恣意汪洋的缺憾,在他描绘巴西时,反而成了他羞怯、谦逊、浪漫和诗意的感受;“非虚构”和“虚构”的界限在此模糊了,他在为我们这些猎奇的人们,展现一个他观察中、情感中乃至热恋中的巴西。他像一个只不过比我们所有(文学)游客早到了巴西一个月的旅行家,热情洋溢、滔滔不绝地讲述着一个旅人眼中的繁茂世界、世外桃源、传奇异域,就算带着太多的主观色彩,我们也会微笑颔首接纳他对这片土地的激动和热爱。当然,在这背后,还有茨威格对一战、二战中,全欧生灵涂炭、政治道德沦丧的不满、伤心和无力。而纳粹德国对犹太人的种种迫害政策,更使得热爱维也纳的他,不得不流亡海外。在《昨日的世界》中,他对老欧洲的优雅、笃定、热爱艺术的那种追忆,与当世时他所置身欧洲的那种杀伐之声、剑拔弩张,如隔世一般遥远。茨威格在《昨日的世界》中的那种选择性遗忘的追忆,未尝不是在表达对一战前后欧洲现实的失望。
4、24 .时间和婚姻都会让一个男人成熟, 只是时间是小火慢熬, 婚姻是大火快炒。
5、茨威格的自杀让很多人大惑不解,因为此时他已经逃离了纳粹的控制,而且在巴西成为政府与民间的座上客,他生活条件很好,他也可以自由地思考,可以自由地出版。
6、08 .你的话, 我连标点符号都不信。 - 09 .朋友用心交,父母用命孝。
7、1922年,出版“链条小说”的第二本小说集《热带癫狂症患者》,收录《热带癫狂症患者》《奇妙之夜》《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芳心迷离》等,写成年期的情欲,展示由情欲所控制的成年男女的心态,它们在潜意识的驱使下犯下了所谓的“激情之罪”;
8、在影片的开头那场记者会,茨威格就被各种语言包围。这之后的年岁,德语成为他乡的异种,用英语、用西班牙语,都能透着他那一股德语腔。他是异类,被挤压成了怪胎。他也想学习其他语言,他希望德语能从他的口中死亡,以此他能获得重生。
9、“我的电影《布达佩斯大饭店》中的一些元素有点像是从他这些书里偷过来的。电影里有两个人物依稀是茨威格本人的写照,一是汤姆•威尔金森演的作家,另一个是那位作家被戏化了的年轻形象,由裘•德洛扮演。不过,其实拉尔夫•费因斯演的主角M•古斯塔夫很大程度上也是以茨威格为原型。在拜读了茨威格的一些作品以后,我对他开始逐渐了解,同时意外地发现原来他本人与我通过他的作家语调所理解的那个茨威格其实大有不同。我一直以为茨威格本人其实更矜持一些,觉得他作品里探索的都是令他向往但却从未亲身经历的东西。不过,事实却恰恰相反,书里的情节或多或少都源于他自己的人生体验和生活尝试。”(茨威格自杀)。
10、我们来这世间一趟,为的是好好生活,往昔已不可回头,前路仍未可知,我们只经历着此时此刻,只愿我们带着盛放的灿烂,奔向无尽的远方。
11、老舍(13-1924),字舍予,原名舒庆春,老北京(满族正红旗)人,中国现代小说家、戏剧家、著名作家,因作品很多而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主要著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茶馆》。文革中,老舍遭到恶毒攻击和破坏。1966年,他被逼无奈,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终年67岁。死前,他对自己的孙女说,来,和爷爷说再见。
12、茨威格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流亡海外。虽然他拥有优越的物质条件,但是精神上的折磨往往甚于肉体上的酷刑。茨威格身在国外,没有受到他的亲友们遭到的厄运,但他去国离家,成为四海飘零的流亡者,内心同样各受折磨。他那敏感的心灵,既承担着自己的痛苦,也分担着在祖国受迫害的亲友、同胞的忧患。
13、以描摹人性化的内心冲动,比如骄傲,虚荣,妒忌,仇恨,等朴素情感著称,煽情功力十足。
14、这是电影《黎明之前》结尾,当我们知道时间终结点再随着电影流淌的时候,一种刻入骨肉的孤独与悲伤便相伴而行。这位伟大的奥地利作家、流亡犹太人、反种族主义者、静默到最后的男人,在异国他乡决定结束自己的生命之前,他遭遇了什么,是这部电影想要传达的。
15、除了巴勒斯坦和美国,布宜诺斯艾利斯收容的难民最多。早在1934年,纳粹吞并奥地利的四年前,他就已经开始了逃亡,这在之后逃亡成为茨威格安身立命的唯一方式。1934年他被德国归入“德意志不欢迎的、有毒作家一号名单”,出逃至英国时,签证上也赫然标注着“敌侨”二字,只能有五英里的活动范围。从萨尔茨堡-伦敦-纽约-里约,物理的空间逐渐扩大,但内心的生存空间将越来越少。
16、11月28日,是茨威格的生日。在《茨威格在巴西》这本书里,也有详细的对这场生日一个描述,绿蒂给他找到了巴尔扎克全集,费德先生送了他蒙田,而柯刚,送给他一只硬毛狐猩狗,于勒·罗曼给他寄来最宝贵的一份礼物,天主教文集,收录了法国作家的发言,被命名为《斯蒂芬·茨威格:伟大的欧洲人》。电影做了改编,茨威格最喜欢那只狐猩狗,他匍匐在地用头拱它。如此率真而敏感的人,是不可能真的无所记挂逍遥在遥远他乡的,他是有收到消息,从11月开始,成千上万的犹太人被送往集中营,大屠杀正在发生,这成为茨威格灼心的恶火。
17、然后,他目睹了原本生活舒适的人们如何被抄家,被遣散,被迫流亡,最终他也走上了逃亡之路。民主自由给了纳粹这样的暴徒以合法行动的途径,而却捆住了善良的人们。他们发动暴动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不当回事;他们用宣传洗脑的时候,自由的人们表示同情;他们开始打砸抢的时候,自由的人们仍然认为社会亏待了他们,情有可原。最终,希特勒以选举的方式登上元首宝座,利用自由民主的规则颠覆了自由民主。这种绥靖主义的惨痛教训,今天对西方世界来说,仍然要保持警惕。所以,西方有保守主义,所谓保守不是顽固不化,而是要保护守望住那些曾经的和现有的自由。
18、他的读者群数量庞大又忠诚,每次演讲现场都是万人空巷,在那个影像尚未流行的时代,也还是会有读者在公共场合认出茨威格。
19、12 .傻子偷乞丐的钱包, 被瞎子看到了, 哑巴大吼一声, 把聋子吓了一跳, 跛子飞起一脚, 疯子说:哎呀,大家要理智! - 13 .先学会不生气, 再学会气死人。
20、他到旧书店去翻古书,每天浏览一遍书店里的陈列品看看又出了什么新书,生活里最主要的事是看书,凡是能到手的书,什么都看;
21、用幽幽的笔锋,层层递进,随着一个老人的目光,把大海一片一片的摊开在读者面前,引人入胜,渐入佳景。
22、《象棋的故事》是奥地利作家斯蒂芬·茨威格创作的中篇小说,也是其生前发表的最后一部中篇小说。
23、徐渭(1521年—1593年),明代著名文学家、书画家。他让郑板桥自称是“青藤门下走狗”,令齐白石“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该才子却在中年自杀九次,皆未遂,后又狂疾发作杀死妻子。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72岁的徐渭在自己破旧的小屋中,离开人世,身下是杂乱无章的稻草。如此“命硬”之人最终却穷死,死前身边唯有一狗与之相伴。
24、玛丽·冯·克莱斯特,弗里德里克·玛利亚·冯·文特尼茨。绿蒂看到这篇小说该是有多悲伤。
25、1942年2月22日,纽约时报大篇幅报道了茨威格夫妇的离世
26、然而我们有谁没有怀疑过,正对面的贝希特斯加登山上,有个坐在那里的男人有一天会毁了这一切。贝希特斯加登是今天在德国南部靠近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中的一个风景区,我曾经去过那里,这个风景区现在其实在中国的导游手册上很有名,我们中国人喜欢管它叫国王湖。
27、这是以简单的人物故事情节,却谱写出一个气势恢宏的,跌宕起伏的以小博大的英雄赞歌!一位老人,面对大海,面对大鱼,一条征服,一条殊死搏斗,演绎出一个经典悲情的大海之歌,老人输了一条大鱼,却赢得了意志和坚强的高贵精神的胜利,尽管有点儿娓婉苍凉!
28、找个朋友,干一杯酒,至少不是一个人在战斗。
29、1961年7月2日,海明威在爱达荷州凯彻姆的家中用猎枪自杀身亡。
30、在这里我们可以参考另一个自杀的犹太人本雅明。看起来本雅明死的就比茨威格孝顺多了。他真的是用尽了浑身解数,带着他的书,他的笔记,他的文稿一路从德国逃到法国,从法国逃到西班牙边境,当他被堵在边境上的时候,他死了。这个比较符合我们的伦理。可你再想想,他要是把书都扔了呢?甚至把书都卖了变成钱呢?他还是有一条活路的。只不过扔掉所有的书之后本雅明就不是本雅明了而已。本雅明本来有机会作为另一个人比如本杰明在西班牙继续活着。但他却宁可死在书堆里。凭什么?对得起列祖列宗伐?
31、都说对世界仍怀有眷恋的自杀者会留下遗书,而茨威格的遗书就放在寓所的桌子上:
32、太宰治,日本小说家,日本战后无赖派文学代表作家。主要作品有小说《逆行》、《斜阳》和《人间失格》等。太宰治从学生时代起已希望成为作家,21岁时和银座咖啡馆女侍投海自杀未遂。1935年《晚年》一书中作品《逆行》列为第一届芥川奖的候选作品。
33、所以我认为还不如及时不失尊严地结束我的生命为好。对我来说,脑力劳动是最纯粹的快乐,个人自由是这个世界上最崇高的财富。我向我所有的朋友致意!愿他们经过这漫漫长夜还能看到旭日东升!而我这个过于性急的人要先他们而去了!
34、从网上曝光的聊天记录和借贷者所述相差无几,女大学生想要借贷需要将10张手持身份证全身裸照、3张手持身份证私处照片、不少于3分钟洗澡视频和不少于3分钟其他视频等材料发送到指定邮箱。聊天信息十分露骨,不堪入目。
35、1967年2月20日出生于美国西部华盛顿州的阿伯丁市。8岁时,父母离异,他学会了用音乐作为逃避的武器。14岁生日时,得到一把二手电吉他作为生日礼物,从此放下架子鼓操起了吉他。后来组建了震惊世界的Nirvana乐队。1994年4月5日,因不堪忍受胃痛,药物及成功带来的压力,以及一味受到粉丝追捧,深感自己的音乐不被理解,在西雅图家中开枪自杀,时年27岁。
36、两次世界大战无情地将他的欧洲大同理想击得粉碎,战争不仅吞噬了这世界的物质财富,同时还在侵蚀着人们精神的脊梁,正义躲藏,邪念横行。被迫见证与经历这一系列悲惨性的变化给茨威格带去了巨大的打击,而在这长期的斗争中他已耗尽了力气,也耗尽了希望,于是在1942年选择了在巴西的公寓内和妻子双双自杀,离开了这个他曾经深爱后又使他深感失望的世界。犹太身份的创伤,“欧洲主义”的挫折以及人文精神的落败,这三个巨大的、无形的悲剧,最终造成了茨威格具体的人生悲剧性收尾。
37、1933年希特勒上台,茨威格于次年移居英国。1938年入英国籍。不久离英赴美。1940年到巴西,时值法西斯势力猖獗,作家目睹他的“精神故乡欧洲”的沉沦而感到绝望,遂于1942年2月22日同他的第二位夫人伊丽莎白·奥特曼(33岁)在里约热内卢近郊的佩特罗波利斯小镇的寓所内双双服毒自杀。
38、1935年,《玛利亚·斯图亚特》,历史人物传记《鹿特丹人伊拉斯谟的胜利与悲哀》;
39、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作家。作品有《月光小巷》《看不见的珍藏》《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伟大的悲剧》等。希特勒上台前,茨威格便看出法西斯包藏祸心,绝非善类。他是欧洲人文主义最忠诚的信徒,他博爱正直,一生为和平奔波。历经两次大战,大萧条,流亡生活,他对人类未来最美好的设想全部被炮火毁灭。1942年2月23日,茨威格和他的妻子在巴西服毒自杀。
40、茨威格的死,在当时是轰动的,许多媒体争相报道。
41、法西斯上台前,茨威格的创作如日中天,在德国作家中拥有读者之众,很少有人能超过他。他的作品雅俗共赏,销售量直线上升,他思想深邃而不流于晦涩,文字平易而不流于肤浅,情节动人而无斧凿的痕迹。
42、1926年,发表文章《匆忙的静中一瞥》;1927年,发表第三本小说集《情感的迷惘》,收录《情感的迷惘》《一个女人一生中的二十四小时》《一颗心的沦亡》等六个短篇,写老年期的情欲,主人公都是历经沧桑的过来人,这些人在情欲的驱逼或意外打击时心灵的震颤和意识的流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