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昨夜月明峰顶宿,隐隐雷声翻山麓。晓来却问册下人,风雨三更卷茅屋。...
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3、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4、致知二字,乃是孔门正法眼藏,异此而学,即谓之异端;离此而说,即谓之邪说;迷此而行,即谓之冥行。
5、凡人言语正到快意时,便截然能忍默得;意气正到发扬时,便翕然能收敛得;愤怒嗜欲正到胜沸时,便廓然能消化得;此非天下之大勇者不能也。
6、故凡慕富贵、忧贫贱、欣戚得丧、爱憎取舍之类,皆足以蔽吾聪明睿知之体,而窒吾渊泉时出之用。若此者,如明目之中而翳之以尘沙,聪耳之中而塞之以木楔也。其疾痛郁逆,将必速去之为快,而何能忍于时刻乎?
7、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
8、嘉靖八年十一月(1529年1月9日),逝世,时年五十七。明穆宗继位,追赠新建侯,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9、天下之事,其得之不难,则其失之必易;其积之不久,则其发之必不宏。
10、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同归于寂;你来看此花时,则此花颜色一时明白起来,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王守仁《传习录》
11、其格物之功,只在身心上做,决然以圣人为人人可到,便自有担当了。
12、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13、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14、若先暴白其过恶,痛毁极底,使无所容,彼将发其愧耻愤恨之心,虽欲降以相从,而势有所不能,是激之而使为恶矣。
15、传授弟子只是,不要去追求过多,而贵在能够精和熟。
16、 授书不在徒多,但贵精熟。——明·王守仁《传习录》
17、圣人述“六经”,只是要正人心,只是要存天理、去人欲。
18、大凡朋友,须箴规指摘处少,诱掖奖劝意多,方是。
19、自三皇以降,先秦诸子,汉唐经学,宋明理学,所有大大小小的命题最终都在这三字上归宗。三字一出,洞见全体,既包含了本体又包含了功夫,任凭你考三王、叩天地、质鬼神、俟后圣,无有如此简易精一者,致良知之教也。
20、个个人心有仲尼,自将闻见苦遮迷。而今指与真头面,只是良知更莫疑。
21、王守仁为明孝宗弘治十二年(1499年)进士,仕于孝宗、武宗、世宗三朝,自刑部主事历任贵州龙场驿丞、庐陵知县、右佥都御史、南赣巡抚、两广总督等职,接连平定南赣、两广盗乱及宸濠之乱,因功获封新建伯,成为明代因军功封爵的三位文臣之一。晚年官拜南京兵部尚书、左都御史。嘉靖七年十一月(1529年1月)逝世。明穆宗时追赠新建侯爵,谥号“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于孔庙。
22、文官带兵怕就怕纸上谈兵,懂兵法而不懂实战,酿成袁崇焕式的悲剧。事实上兵部上下那么多官员里,长期以来最不缺的就是高谈阔论之徒。
23、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
24、在神州这片土地上,有人的地方就会有斗争,扬才露己向来招人忌恨。——王阳明。
25、只怕镜不明,不怕物来不能照。惟患此心之未能明,不患事变之不能尽。
26、学者信得良知过,不为气所乱,便常做个羲皇已上人。
27、(译文)与朋友谈论学问,必须婉转曲从谦虚下问,与之宽和相处。
28、人若真实切己用功不已,则于此心天理之精微,日见一日,私欲之细微,亦日见一日。若不用克己工夫,终日只是说话而已。
29、此心在物则为理,如此心在事父则为孝,在事君则为忠之类是也。
30、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
31、正确的结果,是从大量错误中得出来的;没有大量错误作台阶,也就登不上最后正确结果的高座。
3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王阳明
33、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安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
34、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5、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是合心与理而为一者也。
36、忍耐和坚持虽是痛苦的事情,但却能渐渐地为你带来好处。——奥维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