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他知道不可能就此平息这件事情,但却可以借此震慑司马昭,让事情出现转机。可惜他遇上了一位二愣子,司马昭的门客,直接将其刺死。
2、有句话叫“语不惊人死不休”,曹操一句“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给自己判了死刑,留下千古骂名;曹操的重孙曹髦一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判了司马昭的死刑,让司马昭永世不得翻身。老曹家的人,说话那叫一个毒哦。
3、所以当年,皇上的脸蛋你曹丕能捏一把,我司马师就捏不得了?哪料司马师还没伸出手来呢,皇帝曹芳却率先动手,中书令李丰和国丈张缉,开始启动废掉他这大将军,改任夏侯玄的进程,所谓“诸曹夏侯不分家”吗。
4、在魏、蜀、吴三国中,魏国地广人多,经济发展快,实力最强,但大权逐渐落入司马氏家族手里。(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5、显然曹髦的这个结论,是另有目的!当然你也可视为,他是在逼群臣站队!因为曹髦是以少康自比,故而潜台词就是,支持我这结论,你就是我的人,那就跟着我光复曹魏!
6、司马师也明白,自己到了大限,连忙喊来弟弟司马昭,把权力交给弟弟,等于司马师跟司马懿一样,是被吓死了。就这样第三匹马,司马昭登场了!所谓的“三马同槽”,也就进入到了收割果实的阶段。(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7、此时的曹髦,如果认账,就像汉献帝一样,主动禅位,求得一时平安也就罢啦。
8、可四个月后,他的儿子司马炎就急急忙忙地称帝了,也算是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做了一个圆满的备注。
9、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司马昭又有如神助一般,派邓艾、钟会的灭蜀之战异常顺利。司马昭的登基之路尽在咫尺,可惜司马昭却在这个紧要的历史关头逝世了,从而给他的政治阴谋留下了一处空白。
10、(成语释义)路人:路上的人,指所有的人。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11、他说道,楼主作为包子男的同伙,发如此肉麻的主贴为包子男进行吹捧,其用意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12、作者:每日成语故事。每日一读,贵在坚持,你若喜欢,欢迎支持。
13、那么曹髦判断的对吗?当然对!虽曹髦只带着宫中的仆从等“乌合之众”,但路上却没有一人,哪怕是司马伷率领的正规军,一见曹髦便都吓得退走,没人敢拦,任凭曹髦直扑司马昭府。
14、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15、张飞扬还说什么自己是雄狮,而张雪是母狮子,这个不就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吗?张雪如果有选择,根本不会选择这个张飞扬做宿主。
16、实质而言,倒不如刘禅做一个安乐公,献帝做一个山阳公更值得推崇。
17、一天,曹髦把跟随自己的心腹大臣找来,对他们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也。我不能白白忍受被推翻的耻辱,我要你们同我一道去讨伐他。"几位大臣知道这样做等于是飞蛾投火,都劝他暂时忍耐。在场的一个叫王经的对曹髦说:"当今大权落在司马昭手里,满朝文武都是他的人;君王您力量软弱,莽撞行动,后果不堪设想,应该慎重考虑。"
18、一个成功的历史人物,应该是一面旗帜,应该要给于后世以建设的力量和信仰,而不是破坏的邪念和参照。司马昭确实走到了权力上的巅峰,但是在人格上,却远远不如同时代的诸葛亮等人。
19、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0、就像汉末混乱,不能归咎于汉朝的创始者西汉刘邦、东汉刘秀一样,晋朝的腐败混乱,也不该完全归罪于司马昭之心。
21、一个位高权重的权臣,且明知道已经引起了主上的忌恨,如果还不思考自身的安全问题,只能说明这样的权臣只是一个得意忘形的匹夫,如同前朝的何进一样。但是司马昭显然不应该是这样的人,从之前的经历和之后的应对都可以看得出来,如此只能说明司马昭早有准备。这也足以说明王沈、王业为什么会掉头向司马昭告密,也足以说明司马伷为何不会强加阻止,而贾充为什么会在那里严整以待,并且肆无忌惮。
22、司马懿在魏明帝和曹爽的联合压制下,不得不装病三年,最后凭借高平陵政变才大权在握,可紧接着就是魏国大臣王凌因不满司马氏的专权而起兵声讨,只不过被司马懿事先发觉而迅速剿灭。司马师接过乃父的权杖,独掌朝政,但先是是魏帝曹芳阴谋除掉他,后是毌丘俭、文钦起兵反了他,司马师虽然快刀斩乱麻地处理了,却搭上了自己的性命。到了司马昭手里,有了父兄的铺垫,司马家的权势更是一时无两。
23、郭太后同意换皇帝,却表示:让曹据登基不符合礼法。难道你们敢不认我老公曹叡是先帝?若认,那就立曹叡这支的宗亲为帝,“东海定王(曹霖),明帝(曹叡)之弟”,他的儿子曹髦,已14岁了,最合适!
24、曹髦死后,司马昭立曹奂为帝,但也就是一个傀儡罢了,这是司马氏的权利越来越大,同时又趁机灭掉了蜀国、跟着又灭掉东吴,即将一统天下,但司马昭跟他父亲一样,也能忍,在世时没有废曹自立。
25、西蜀豪族极力扼制姜维北伐;江东士人扶植皇权内乱不休;淮南三叛,三马同槽,曹髦奋笔疾书,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26、今时隔5年,曹髦发奋学习了5年的先贤为人处世的经验,计划如此重大的事件,却仍然没有意识到自己身边的环境,最起码的谁忠谁奸的问题都没有弄清楚,仅凭一腔热血就想成事,显然败在司马昭手里是必然的事情。即便尚书王经已经用历史上鲁昭公的例子提醒过曹髦了,但是曹髦还是准备不足又缺乏耐心和计划,便注定了悲剧的发生。同时这一切恰恰表明司马昭是胸有成竹的。
27、当然,我们再去哀叹这段历史的不幸,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只是,我们被再一次提起这个典故的时候,我们能够清醒予以反思和回应。“君子有所为有不为”,引导我们向前的力量永远不仅仅只有权力和欲望,还有道德和原则。
28、当初,都清楚汉室已经名存实亡,众人都力劝曹操称帝,但曹操拒不接受。
29、高平陵之变后,整个曹魏政权已经被司马氏架空了,但司马懿是个成熟的政治家,时机不到他不会轻举妄动,公元251年司马懿去世,他虽然掌控力曹魏政权,但始终没有废曹自立。
30、此事究竟谁来负责,我们无法评判,但由此看出司马昭的飞扬跋扈。
31、政治阴谋里面本身就包含着政治清算,通过曹髦之死,司马昭能够更精确地找到自己潜在的政治敌人,所以王经等人的死亡就不足以为奇了。
32、这样一个场景,像极了汉献帝时候,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曹操的儿子逼迫汉献帝禅位;谁曾想曹家的后人,也会有这一天存在。如果汉献帝泉下有知,应该会乐开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源自三国时期真实历史事件司马昭是三国时期,魏国的权臣,当时司马家族已经掌握了朝廷的实际大权,曹家人面对这样一个情况,也只能够忍气吞声。有了权力之后,人就会变得飘飘然,想要行使自己的权力。
33、抱着“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一种政治阴谋的逻辑来看,那么曹髦无疑是令人惋惜的,一个有心正乾坤的有志青年帝王,却恰恰迫于实力和心智,选了一种极为不明智的方式葬送了自己的生命。成济无疑是悲哀的,恰如历史上的大多数,抛开所谓的气节、忠义,一心只想求得更好的政治前途,却在有意无意成了别人利用的工具,还落得个身败名裂、家破人亡的下场。贾允无疑是可耻的,不顾廉耻地心甘情愿作为一个帮凶,再多的荣华富贵也得不到历史的认同。而司马昭无疑是成功的,但也是可怕的,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成功者,对于历史和道德的破坏力是难以想象的。
34、原本钟会大军皆被姜维挡在剑阁,后勤补给困难,伐蜀几乎功败垂成,不想邓艾偷渡阴平,行七百里无人之地,兵锋直指成都,刘禅开城投降。司马昭此次的伐蜀行动出乎意料的顺利,从出兵到灭蜀仅过了不足三个月的时间。
35、但是仅凭一腔热血是远远不够的,真的是“理想很丰满”,可“现实更骨感”。
36、甘露二年(257年),镇东将军诸葛诞杀掉扬州刺史乐綝,占据淮南起兵,以儿子诸葛靓为人质,请求吴国援助。司马昭上书请求曹髦御驾亲征,曹髦与郭太后一起率领大军东征,平定了叛乱。班师回朝,曹髦特意下诏将“丘头”改为“武丘”,以表彰司马昭的军功。
37、曹髦在声讨司马昭的过程中被“意外”刺杀,先不说这背后是有意还是无心,但不得不说,这对本已羸弱不堪的曹魏皇权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的。后来被推上皇位的曹奂再也无力甚至无心再起反抗。
38、但是,皇帝是不能死得不明不白的,所以司马昭急急忙忙跑到太后那里一面痛哭流涕,一面逼太后下旨,随即司马昭威逼郭太后下旨,大意是说:当初援立曹髦是看中他“好书疏文章,冀可成济”,但是不成想“情性暴戾,日月滋甚”,我这个太后数次呵责都不奏效,后来和大将军司马昭商量要废立他。大将军认为他年幼无知,但还可以雕琢,要以观后效。但没想到他得寸进尺,还拿弓箭射我的宫殿,弓箭甚至落在我的面前。我前后数十次让大将军废立他,曹髦知道后,甚至贿赂我的身边人打算下毒药害我。后来事情败露,就要出兵入西宫杀我。幸亏大将军及时知道,而他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被大将军的将士杀死。这小儿“悖逆不道,而又自陷大祸”,应当“罪废为庶人,此儿亦宜以民礼葬之”。
39、甘露五年(景元元年,260年)四月,曹髦被迫再度下诏加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司马昭再次推辞,没有接受。
40、只是可惜曹髦纵有匡扶魏室之心,但毕竟年轻,所托非人,三人中除王经外,其余两人担心祸及自身,于是向司马昭报告了这一消息,司马昭召护军贾充等作戒备。
41、声明:本平台只提供分享和交流不作商业用途,如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42、及至再度读起这段历史的时候,细思之下,才发现曾经的自己终究还是过于浅薄和武断。我们经常沉迷在历史的表象中而自鸣得意,这种浅尝则止的史学观让我们经常“捡了芝麻,丢了西瓜”。如果要真正了解司马昭的“路人皆知之心”,一切还要从头细说。
43、意思就是说:我已经决定了,就算死也要做,更何况还不至于死掉!
44、曹髦死后为了追究责任,为什么司马昭会把成济夷灭三族,而贾充却相安无事?
45、之所以曹髦会说“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事实上的确如此,都很清楚。
46、公元249年,司马昭之父司马懿终于卸下伪装的包袱,停止了将近三年的装病生涯,趁着政敌曹爽和天子曹芳离开洛阳前往高平陵祭拜魏明帝之时,封锁宫门,上奏郭太后请废曹爽兄弟,并以谋反罪诛杀曹爽及其d羽三族,从此开始专权国政,这一事变史称高平陵政变。
47、司马昭总揽大权后,野心更大,总想取代曹髦。他不断铲除异己,打击政敌。年轻的曹髦知道自己即便做"傀儡"皇帝也休想当长,迟早会被司马昭除掉,就打算铤而走险,用突然袭击的办法,干掉司马昭。
48、此后,姜维又侵扰陇右,魏帝曹芳只得任命司马昭为征西将军,驻军长安。姜维撤军,司马昭平定西北胡虏,再次被封为新城乡侯。
49、我们知道,曹操,一代枭雄,也只敢"挟天子以令诸侯",而不敢“自立为王”,直到曹丕手里,汉室名存实亡已久,才敢自立称帝。司马懿,一是隐忍,也只敢在高平陵政变中对曹爽下杀手,而对曹芳依然要护其周全。司马师,称霸朝野,也只能对曹芳行废立之事,对曹髦行拥立之功。可以说,在封建体制里,皇权是有一层神秘的外膜在时刻保护它的,那就是世人的正统意识。
50、许多人认为,历史对于曹操不公平,却没有人认为历史对于司马昭是否公平?天下并非是铁定刘氏的天下,也并非铁定是曹家的天下。不说有德者有天下,起码是有实力者就可以有天下。
51、在司马昭这九次拒绝中,他事也办了,名声也落下了,且还趁机更一步,削弱了皇帝的权威。两年时间,司马昭几乎就要全面完成布局了。如今无论曹髦身边,还是曹魏国土上,都是司马昭的亲信人马!
52、对司马昭的这番操作,罗贯中是这么评价的:假意投身强哭尸,公然弑主待推谁?欲诛成济瞒天下,天下人人已尽知!
53、至此,大家都已经清楚,司马昭这是在仿效王莽、曹操等的套路,是在改朝换代的节奏。
54、当年5月,曹髦找来召侍中王沈、散骑常侍王业、尚书王经后说道:如今,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我不能坐以待毙,既然无路可走了,那我就只能以皇帝的身份,亲自去诛杀司马昭!
55、刺杀了曹髦不光是一种政治试探,也是一种政治清算。随着曹髦身死,新上位的曹奂更没有主动权,也更没有威胁力。那些在背后敌视司马家族的大臣们也失去了政治核心。整个魏国的政治大权开始真正地、彻底地落入了司马昭手里。此后,司马昭封晋公、加九锡,一切都是那么水到渠成。
56、曹髦看到司马昭亲自率领大军回到洛阳,知道已经无法改变这一局势,不得已只能让司马昭接替司马师为大将军、加侍中、都督内外驻军、录尚书事,辅佐朝政,带剑穿履上殿,司马昭坚辞不受。
57、魏帝曹髦听闻司马师已死,大喜过望,认为夺权的机会已到。于是命司马昭镇守许昌,令尚书傅嘏率六军回京师,这一计谋被司马昭识破,于是他抢先一步率军回京。曹髦见大局已定,只得晋司马昭为大将军,总统朝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