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6年在江西海昏侯墓中出土了论语·知道篇,传说中的齐论重见天日。
2、[讲解]《论语》记孔子门人一般称字,如对仲由称“子路”,对端木赐称“子贡”,对曾参独称“子”,因为此书是孔子二传或三传弟子所记,曾受业于曾参。“三省”,多次反省。文言文中,“三”“九”诸字皆有“多”义,不是确数。下述三事,这是巧合。朱熹认为,重在为学,“传”指受之于师,“习”则熟之于己,而“忠”“信”为“传习”之本。从这里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朱熹《论语集注》卷七:节之以礼,和之以乐。
4、经过学习之乐以后,随之进入第二层的“乐",有了共同学习之后成为同学的“朋",虽然已经天各一方却能从远方而来,相聚坐拥一杯清茶,何等人生快事!
5、虽然准备一条道走到黑,但是孔子自己也明白,从政是不可能从政的,这辈子都不可能从政的,怎么办?还是做一点文化传承的工作吧,也许自己的理想,未来可能会实现呢。
6、朱熹《论语精义》卷六下:范曰:……文者德之著也,有文德则友斯会矣。……杨曰:博学而详说之所以会友。(论语全解)。
7、朱熹《论语集注》卷十:文武之道,谓文王武王之谟训功烈与凡周之礼乐文章皆是也。
8、“有朋自远方来”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朋友间志向和价值观的沟通,一同悟道的“乐”,大体相当于“觉他”境界。
9、 (翻译)孔子说:“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一竹篮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忍受不了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没有改变他好学的乐趣。颜回的品质是多么高尚啊!”
10、孔子在鲁国从政了一段时间,以失败告终,被迫逃离鲁国,开始了周游列国的生涯。虽然周王室权威不再,但是表面上大家对这一套秩序还是客客气气的,所以孔子基本上每到一处,也还能受到礼遇,困于匡、厄于陈蔡的情况属于特例。
11、何晏集,皇侃疏《论语集解义疏》卷三:质:实也。文,华也。(谓行礼及言语之仪中文饰。)
12、[讲解]这一则也是讲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因为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决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过去有这样一种理解,把“温故”(复习旧知识)和“知新”(获取新知识)看作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如子夏所说“日知其所无,月无忘其所能”(见《论语·子张》),这是因为忽略了下面“为师”二字。《礼记·学记》中记录了孔子这句话:“记问之学,不足为人师。”这说明孔子认为只能记诵一些知识,是不能当别人的老师的;一定要将知识融会贯通,能在温习旧知识中有所发现,才“可以为师”。可见,“温故”和“知新”并非平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要“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了。
13、打个比方吧。23章: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把“司马牛之叹”联系起来,把卫灵公的男宠宋公子朝联系起来,就牵出许多东西。
14、我的书之所以写了32万字的篇幅,就是努力把有故事的地方都讲了故事,并力图讲完整那个有趣的故事。这一点,尽管古往今来,解《论语》的书很多,但这本《论语直解》依然是独特的,我本人对本书的这一点特色充满了自信。如果有语文老师也像我一样喜欢故事,喜欢探究,那么,本书也许还有一点价值。不管怎么说,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我多少还是做了一点工作的,我喜欢常常拿这一点来慰藉自己,就当这是我的一点挥之不去的自恋吧。
15、 (原文)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6、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 孔子说:“如能致富,哪怕是赶车,我也干;如不能,则随我所好。”
17、[讲解]这是借松柏之后凋比喻社会现象。何晏集解:“大寒之岁,众木皆死,然后知松柏小凋伤;平岁,众木亦有不死者,故须岁寒而后别之。喻凡人处治世,亦能自修整,与君子同;在浊世,然后知君子之正不苟容。”朱熹引范氏曰:“小人之在治世,或与君子无异,惟临利害,遇事变,然后君子之所守可见也。”二说大同小异。
18、可见可谥为“文”的情况是十分多的。孔文子谥号“文”是因为其勤学多问,而公叔文子则是因为与贤同升,名实相符,故而孔子肯定他们均可为“文”相反对臧文仲谥为“文”却不以为然。从谥“文”的条件看,“文”在当时还具有褒扬的意味,代表对人的德行、事功、才华等方面的肯定。而就词性来讲,谥号之“文”略带有形容词性。
19、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卫灵公第十五)
20、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第十二)
21、佛家说,人一生下来就是受苦的,所以我们这一生应该“离苦得乐”,而“乐”是有层次的:
22、朱熹《论语精义》卷三上引范祖禹曰:孔子称尧,曰:“焕乎其有文章。”文章者,德之见乎外者也。
23、在佛家看来,三觉具足就成了“佛”;在儒家看来,达到这三重境界就成了“君子”。
24、内容简介: 国学私塾季、中国人的人生教科书、《论语三百讲》史上次以私塾方式逐句细讲《论语》. 这套作品由著名的台湾大学教授傅佩荣先生主讲,山东卫视《新杏坛》节目组历时一年,耗资数百万制作完成。从国学普及上来讲,这可谓是大手笔。《中国人的人生教科书·论语三百讲》这套作品,是以私塾的方式逐句精讲论语,共有三百讲,每讲十分钟,总时长三千分钟,五十个小时。 与以往所有电视上所看到的解读《论语》的作品不同,这套作品不是读《论语》的心得,也不是学《论语》的感悟。而是一字一句地采用古代私塾先生授课的方式,精讲细讲《论语》。也可以说,这是史上部以私塾方式精讲《论语》的视频作品。
25、《论语集解义疏》卷三引范宁曰:文学,谓善先王典文。皇侃疏:文学指文章博学。
26、 (翻译)孔子说:“多个人同行,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
27、总体来说齐论比鲁论多出来了《问王》和《知道》两个篇章,但前二十篇章差别不大,古论则有大约四百多字差异,这也是大家疑心古论为伪作的缘故之一。
28、 (原文)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29、钱穆《论语新解》:文武之道,文王、武王之道。
30、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卷十:文武之道谓先王之道也。
31、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胸怀宽广,意志坚定,因为他肩负着重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很重大吗 到死为止,(路)不也(走得)很遥远吗。 "
32、“耳顺”之后,人还是无法避免过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弱点,不同时间段,也会面临不同的挑战。孔子曾经说:“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篇第十六》)
33、本人按:此处,文与献合成“文献”一词,然此“文献”还无后世“文献”之意义,只是“文”与“献”的临时组合,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内涵。故上引诸家都是将“文”与“献”分开解释。文,即典籍也。
34、再比如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季氏将伐颛臾》(1)章。我从“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这句话里,看出了故事。“于”是“被”的意思,那就是二人被孔子召见,而不是主动来找老师商量。两人要帮季氏干坏事,被孔子听到了风声,孔子立马把这两个帮凶叫来。可见,这一次叫来,是一定有一场臭骂的。
35、 (翻译)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普通人的志向却不可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