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欲従稚川隐罗浮,先与灵运开永嘉。首参虞舜款韶石,次谒六祖登南华。
2、把曾国藩的求职和飞黄腾达之路一顿总结,通过各种维度来分析,有如何带团队,如果管理自己,如何解决财务危机,如何灵活处事应对复杂人际关系,如何平衡私人情感和政治立场,如何开启职场晋升之路等等。
3、王阳明有如此的成就,那么他的思想又是如何形成的呢?每一个人即使再愚笨,在世间经历都会有所思有所想。只是一个人的成就与所处的环境,后天所学的积累及经历,个人的天资是分不开的。下面我们看下王阳明究竟是在何种情况下,才促使他形成这种伟大的思想的呢? 明宪宗成化八年,王守仁出身于浙江余姚一个显赫的家庭,父亲王华是成化十七年状元,官至南京吏部尚书。 王守仁天生有特殊的气质。他的母亲怀孕十四个月才分娩,在他诞生之前,他的祖母梦见天神衣绯玉,云中鼓吹,抱一赤子,从天而降,祖父遂为他取名为“云”,并给他居住的地方起名为“瑞云楼”。王守仁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他的父亲王华喜爱绍兴的山水,才举家离开余姚,移居绍兴。幼年的王守仁,有着良好的家世,也因此拥有一个非常优越的学习环境。
4、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
5、学王阳明,要牢牢记住一点:一切的问题,都是心的问题,都要从心上找原因。而这原因,往往都是心不够定,心性不够沉。
6、悔悟是去病之药,然以改之为贵。若留滞于中,则又因药发病。
7、(正辅分人参一苗,归种韶阳。来诗本用?亚字,惠州无书,不见此字所出,故且従木奉和。)
8、此心不动是指人的本身对外界的人、事、物不动心,心外无物。此心指知善知恶的良知之心。
9、对于别人的错误,只要能及时改正,我们也要懂得宽容。0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王阳明名句及感悟)。
10、当下即去消磨,便是立命功夫。——王阳明
11、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12、解析:一个‘傲’字,是人生最大的毛病。身为子女的傲慢,必然不孝顺;身为父母的傲慢,必然不慈爱;身为朋友的傲慢,必然不守信。
13、0不贵于无过,而贵于能改过。解析:人都会犯错,因为犯错是我们走向成熟和成功的必由之路,但一定要善于改过。
14、古今异宜,南北异俗,自非投身处地,焉能随盂水为方圆也?
15、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
16、最有深意的就是王阳明的最后一句话——“你看满大街都是圣人”,表明你心中有着无限的包容、友爱和善意;而这样的人,谁不愿亲近?谁不会爱戴?自然“满大街的人看你也是圣人”。而能做到如此,也确实已经是真正的圣人。
17、静夜闻林雨,山灵似欲留。只愁梯石滑,不得到峰头。
18、跣足沿流妇,丫头避役奴。雕题虽少有,鸡卜尚多巫。
19、大意: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磨练自己,才能立足沉稳,才能达到“无论动还是静,都能保持心中沉定”的境界。
20、如若真诚、善良是我的天性,那么我必定要依着我的良知去行事,这样才是最自然而然、恰到好处的状态。
21、大意:一个人在忿怒时,较容易感情用事,有时会怒得过分,就失去廓然大公的本体了。因此,有所忿怒,心就不能中正。
22、问君何事日憧憧?烦恼场中错用功。莫道圣门无口诀,良知二字是参同 --王阳明
23、感悟:一个人只要真诚,总能打动一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24、人只有许多精神,若专在容貌上用功,则于中心照管不及者多矣。
25、0人需在事上磨,方可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26、曾国藩一路的职场历练和为人处事的哲学是自己不断总结和精进的结果,是经典的职场案例教学
2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28、凡人忿懥(zhì),着了一分意思,便怒得过当,非廓然大公之体了。故有所忿懥,便不得其正也。
29、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的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30、天下之人心皆吾之心也,天下之人犹有病狂者矣,吾安得而非病狂乎?犹有丧心者矣,吾安得而非丧心乎?
31、“一念开明”即思想上有真诚、善良的念头;“反身而诚”是说,反躬自问,自己是真诚踏实的人。
32、有地方官员对王阳明的这些计谋不以为然,问他“这有用吗?”王阳明不答反问:“先不说是否有用,只说朱宸濠疑不疑。”有官员不假思索地回答:“肯定会疑。”王阳明笑道:“他一疑,事就成了。”
33、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让人帮他更换了衣冠,倚着一个侍从坐正了,就那样坐了一夜。
34、以事言谓之史,以道言谓之经;事即道,道即事;春秋亦经,五经亦史。
35、圣人与天地民物同体,儒、佛、老、庄皆我之用,是之谓大道。二氏自私其身,是之谓小道。
36、“明代理学的根本精神在阳明,阳明心学的根本精神在‘良知’。而集中体现王阳明良知精神的著作是《传习录》。”
37、1528年阴历十一月二十八日夜,王阳明从一个美的出奇的梦中醒来,他问弟子:“到哪里了?”弟子回答:“青龙铺。”王阳明又问:“船好像停了?”弟子回答:“在章江河畔。”王阳明笑了一下:“到南康还有多远?”弟子回答:还有一大段距离。王阳明又是一笑,恐怕来不及了。
38、稊米休言圣,醯鸡益伏愚。鼓鼙催暝色,簪组缚微躯。
39、此心光明,亦复何言,人性之善,天下无不可化之人。
40、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
41、保持自己的志向,就如同心脏在疼痛,注意力都被这种疼痛吸引了,哪里有空闲说无意义的话和管无意义的事。
42、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43、大意:人应当知学。求学讲论无非是涵养德行。不求学讲论,只是因为涵养的志向不够真切。
44、学校之中,惟以成德为事,而才能之异,或有长于礼乐,长于政教,长于水土播植者,则就其成德,而因使益精其能于学校之中。
45、其《心學》精髓是知行合致良知!無善無惡心之體,有善有惡意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46、王阳明回答说:“只要理解了,为什么非要记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体光明。若仅求记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体光明。”
47、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岂有功夫说闲话,管闲事 --王阳明
48、解析:我们自己以为懂得了一个很好的道理,但却未能付诸行动。王阳明认为,原因只有一个,你只是知道了这个道理,却并未真正用“心”去体悟它。
49、释文:人应该通过经历各种事情来磨练自己,只有多做事,多历练,有意识的进行磨练,吸取经验,从而做到安静时情绪稳定,遇事时情绪也能保持稳定,既“静亦定,动亦定”,方能成事。
50、大意:如果没有物欲牵累蒙蔽,只靠良知去发挥作用,那么就无时无处不是道。然而,平常人大多被物欲牵累蒙蔽,不能遵从良知。
51、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良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
52、眼前路径须放开阔,才好容人来往,若太拘窄,恐自己亦无展足之地矣。
53、善念发而知之,而充之;恶念发而知之,而遏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