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生:郑人买履讲的是郑国有一个人他想去买鞋,但是忘记带量好的尺码,又跑回家去拿尺码,回到集市上想再买的时候,集市已经散了。
2、鹬说:“(如果你不放了我)今天不下雨,明天不下雨,那就会有死蚌了。”
3、三年级是小学阶段由低向高发展的关键的阶梯,语文教学,应该引领学生走进其中,去解读、去品味、去领悟、去熏陶、去仰慕、去沉醉……三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能够读懂故事内容,而且对寓言有很大的兴趣,如此浅显易懂的故事从语言和情节的理解上来说,对他们都不是难事。但是,他们的理解能力与领悟能力还处于初级阶段,因此,如果想让学生通过自己读书就能真正理解简单的寓言故事中蕴含的深刻道理也并非易事。怎样让三年级的孩子明白“小故事蕴含的大道理”呢?我想让语文课程富有创新活力,就要通过不同方法的情境创设,让学生在反复诵读过程中,领悟内容,体验情感,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提高语文素养。
4、游泳馆 | 安全隐患 | 安全防范 | 健康陋习 | 教育心得
5、-“评论之星”激战正酣湖南师大王齐拔得头筹-
6、于是,她仔细看了侄儿的课本,“是西师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
7、(示例):肃清日寇吾侪事,鹬蚌相争笑列侯。
8、师:他们都只想去做这件事,却预测不到这件事最后的后果,把自己真的就骗了。还有吗?
9、“鹬蚌(yùbàng)相争,渔翁得利”的省语。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字面意思是鹬蚌两方争斗,却让渔翁最后获利。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
10、师:都让第三方得了利益,对吗?好,掌声给他。你看,两个人相争,最后谁都没有获胜,却让第三方获得了最后的胜利,这就是“千人一面”,不同的故事,讲的是同一个道理。回忆一下他是怎么介绍的,他先说的是,我找到的哪几个寓言,第一个寓言讲了什么?第二个寓言讲了什么?这两个寓言,讲了一个什么样的共同的道理。现在你们小组内按照这样的方式互相说一说。
11、育儿陋习 | 毕业季 | 审美教育 | 健康育儿 | 烧钱教育
12、作为皮克斯的最新一代动画片人,AlanBarillaro在维尔市的皮克斯片厂附近的海滩跑步时,发现许多鸟在海面捕食却不会碰到浪,于是产生了传作灵感。
13、在日常生活中总是有很多这样的故事,为了利益两方面鹬蚌相争,结果最后却被第三方拿走了好处。
14、师:三位同学的答案合起来就说全了,寓言是一个一个故事组成的,篇幅比较短小,但里面却蕴含着深刻的道理。
15、’河蚌也对鹬说:‘今天你的嘴出不去,明天你的嘴出不去,就会有死鹬。’两个不肯互相放弃,结果一个渔夫把它们俩一起抓住了。
16、鹬喜好在沙滩海滨浅水区活动。海水将贝类和其他无脊椎动物冲上沙滩,鹬用自己细长的嘴巴扎进沙子里掏出食物。它的雏鸟属于早成雏(鸡鸭鹅就是典型早成雏,而雀形目的麻雀之类是晚成雏,出生时完全没独立能力)。一般破壳后就会跟随父母亲觅食,而不需要父母亲长时间嘴对嘴喂食……
17、“这个学生的质疑是很好的,课本里的故事是从《战国策》里出来的,古文就是这么记载的,我们暂时不会更改教材。”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分社刘江华老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称。
18、成语解释:鹬:长嘴水鸟;蚌:有贝壳的软体动物。比喻双方争执不下,两败俱伤,让第三者占了便宜。
19、生:梁上君子他讲的是有一个小偷,为了偷东西,爬到梁上。主人看见了小偷,他就教育自己的儿女,说一个人在任何时候都要克制自己,勉励自己。所谓坏人,不是他们天生就坏,因为养成习惯,不能自制,那个梁上的君子,就是这样的。
20、同志之间、朋友之间,应当团结互助,而不应当勾心斗角,要看清和对付共同的敌人。否则,就必然会造成可乘之机,让敌人钻了空子,彼此都遭受灾难。
21、各种纷繁复杂的矛盾斗争中,如果对立的双方相持不下,就会两败俱伤,使第三者坐收渔利。所以,在生活中应该学会抓住主要矛盾,不能因小失大。
22、自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并概括文章内容。(学生通过自由朗读,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接着请学生说一说鹬和蚌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提高学生的概括,表达能力。)
23、 《鹬蚌相争》讲的是鹬与蚌相互钳制,互不相让,却让渔人从中获利的故事。
24、师:这个发现了不起!你是从哪个字发现都跟偷东西有关?
25、成语.比喻双方相持不下,而使第三者从中得利.语出清·湘灵子《轩亭冤·哭墓》.
26、 像这样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课后还可以走进《世界四大寓言》……。小故事大道理,这就是寓言的魅力。(非常自然地向学生推荐课外阅读,起到了课堂向课外的延伸。)
27、根据大纲目的要求,语文教学的规律以及“教材特点”,设计教学目标如下:了解《鹬蚌相争》的故事内容,懂得寓言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重点句子的含义。培养想象力,感悟故事内容,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28、有一次,赵国声称要攻打燕国。当时,著名的游说之士苏秦,有个弟弟叫苏代,也很善于游说。苏代受燕王的委托,到赵国去劝阻赵王出兵。到了邯郸,苏代见到了赵惠文王。赵惠文王知道苏代是为燕国当说客来了,但明知故问:喂,苏代,你从燕国到我们赵国做什么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