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③箭取到手后,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要追也来不及了。(精通地理)
2、第六自然段的“诸葛亮吩咐把二十条船用绳索连接起来,朝北岸开去。”
3、谁知道这三国指的是哪三国?三国的代表人物分别是谁?
4、诸葛亮对鲁肃: 三天之内要造十万支箭,得请你帮帮我的忙。
5、周瑜:诸葛亮对周瑜的险恶用心了然于胸。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已看透了周瑜意欲加害的用心,因为十天无论如何也“造”不出十万支箭。但他不动声色,出人意料地提出只要三天,并按周瑜意愿立下军令状,周瑜大喜过望,以为阴谋得逞,实际上诸葛亮早有妙计在胸;他也清楚周瑜聪明过人,所以借船之事,不让鲁肃告诉周瑜。
6、设计意图:学习和实践联系上下文的阅读方法。落实语言文字的运用。
7、当我接到通知我要上第二天的公开课时,一颗心立刻提到了嗓子眼,就连原本清爽的皮肤也变得躁动起来,是害怕还是担心?确实说不出来,因为各种感觉都夹杂其间,就像一根被打了几个结的绳子,心里的阻碍是无处不在。想到教研室要来听课,各学校都派人来,我就想要以最好的状态上课,不能丢脸!课前我仔细研读课文,重点看了单元导读,了解到自己要以掌握课文主要内容和人物形象为主,并能够带领学生体味古典小说阅读的兴趣。《草船借箭》这篇课文写得十分精彩,但是等到我真正开始准备讲这篇课文时,我觉得自己对文章的过程脉络的把握还是有点不够清晰,对讲课过程的把握还有点混乱。丑媳妇始终是要见公婆的,无论讲得怎样,我都逃脱不了,想想当时的自己真是可笑,为了想逃避讲课,居然生出了希望自己像电视主人公那样,受到强烈刺激立马晕倒,可惜一切都只是自己的凭空想象,我并没有晕倒,还顺利地讲完了《草船借箭》这节课,至于结果如何我并没有多想,只是觉得我脱离了提心吊胆,血压回到了正常指数。(草船借箭教学设计)。
8、现在,我们回过头来再看这些对话,不难发现,作者的语言描写看似简单、平淡,却将周瑜的阴险狡诈,诸葛亮的成竹在胸展现得淋漓尽致。学会体会人物形象,也是阅读古典名著的方法之一。(板书:体会人物形象)
9、鲁肃来到周瑜跟前,(假装不懂):“诸葛亮说他不需要用竹子、翎毛、漆胶这些材料,我也不知是何用意。”
10、当我看到这一幕时,不禁感到一丝欣慰。正是由于我今天的包容态度,我今天的大度,才使得我对我的学生有了新的而且深刻的认识,也使得学生真正地感受到了民主的课堂氛围,因而他们的思维异常活跃。这使我不由得想起陶行知老先生的一句话:“于是,我没有断然判定他们说得正确与否,而是对他们敢于大胆质疑,发表自己意见进行了表扬,学生个个喜形于色。“这一过渡自然得体,使得学生乐意带着问题,饶有兴趣地去读文章,进行思考。
11、小结:小动物们很聪明的,想了许多办法来保护自己,有的----有的----等。它们真是能干的小动物。
12、预设五:文中还有一处直接表现出周瑜阴险的地方,谁能找到?周瑜对鲁肃说的话。
13、出示“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头,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然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
14、(2)算好受箭方法:把船一字摆开,两面受箭。
15、在阅读中感受诸葛亮的足智多谋和神机妙算,体验阅读名著的乐趣。
16、学生交流的过程中,注意提出来:为什么不到这里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担忧了。
17、齐读第l句。什么叫:“妒忌”?(对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比自己好的人心怀怨恨。)
18、要求学生划出能表现诸葛亮到底神在哪里?妙在何处?
19、但这节课也有很多的不足,我觉得很遗憾,特别是没有很好地起到农远资源应用的示范作用。课前思想认识不足,准备不够充分。首先在选题时没有跳开所任年级,去选资源多一点的课文;其次备课时没有很好的考虑到学生实际及怯场的状况,以致本该出彩的地方没达到高潮,甚至在指导读诸葛亮笑的时候有点头重脚轻的偏差等。总之还有很多地方不尽人意,恳请各位专家提出宝贵的意见。谢谢大家。
20、丞相( ) 饮酒( ) 都督( ) 惩罚( )
21、2)在活动区内提供半成品材料,学习制作这些通讯工具,为幼儿开展角色游戏提供道具。
22、师:东汉末年,曹操刚刚打败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的都督周瑜,智勇双全,可是心胸狭窄,很妒忌诸葛亮的才干。因为水中交战需要箭,周瑜要诸葛亮在十天之内负责赶造十万支箭,想借此整治和陷害诸葛亮。故事因此展开。
23、“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过来,船头朝东,船尾朝西,仍旧擂鼓呐喊,逼近曹军水寨受箭。”“诸葛亮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
24、师:理解“虚实”,诸葛亮他们的内部实际情况怎样?
25、诸葛亮算到了鲁肃的为人,他知道鲁肃忠厚、守信、不会食言,所以让他替自己准备借箭用的材料,而且确保不会让周瑜知道。
26、(观看课件:枯叶蝶飞到树枝上,蜥蜴趴在土堆上,青蛙钻到草丛中的动画。)
27、诸葛亮镇定自若,因为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谨慎,在“看不清虚实”的情况下,不会“轻易出动”。这一笑,笑出了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诸葛亮的运筹帷幄,笑出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28、为什么选择在“第三天”?为什么把船连起来,“一字摆开”?从诸葛亮的“笑”中可体会到什么?通过研读来丰富学生对诸葛亮神机妙算的认识。
29、预设七:周瑜疑惑起来,说:“到了第三天,看他怎么办!”(周瑜一心想治诸葛亮的罪,巴不得诸葛亮不能完成任务)
30、(7)鲁肃吃惊地说:“如果曹兵出来,怎么办?”
31、自评 在教学评价的测量方面,没有测量工具的设计,这是一个比较明显的问题。通过这次教学设计的互评,我才发现教学评价不是自己想要达到什么目标的一个想法,也不是一个课堂的检测,而是科学的根据量表进行评价,这个发现会促使我接下来开始关注测量量表的使用。
32、在于诸葛亮对借箭妙计的通盘考虑和周到的安排
33、运用可视化工具图,根据自己的解读方式梳理文章的脉络,分析事件中各人物之间的关联性。
34、(l)“谁来说说,你从哪两个句子的联系中读懂了诸葛亮的神机妙算?”(指名口答:①诸葛亮笑着说:“雾这样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来。我们只管饮酒取乐,天亮了就回去。”②曹操在营寨里听到鼓声和呐喊声,就下令说:“江上雾很大,敌人忽然来攻,我们看不清虚实,不要轻易出动。只叫弓弩手朝他们射箭,不让他们近前。”)
35、第五组课文重在读懂“名著中的人物”。阅读感受课文中人物的栩栩如生,感受名著的魅力,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36、③现在,让我们来看看电视剧中诸葛亮和周瑜的精彩表演。
37、他笑着说(齐读):“雾这样大……就回去。”
38、师:无论是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周瑜的忌害之心,还是鲁肃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谨慎多疑,我们都是从文章对人物的什么描写中体会到的?
39、C.笑周瑜:你怎么体会到的?没错:周瑜还想和我斗!你还太嫩了点!这种心态我们叫(自信)我们一起来读出诸葛亮的胜券在握。
40、(3)老师觉得这个句子写得太罗嗦,前几天不是没有动静吗?没动静有什么好写,完全可以改成这样:第三天四更时候,诸葛亮秘密的把鲁肃请到船里。这样写即清楚有简练。行吗?好吗?为什么?(组织讨论,体会诸葛亮的胸有成竹,从容不迫,神机妙算。)
41、(情况一)生:我从这儿体会到诸葛亮算准了三天后必有大雾:生读句——“这时候大雾漫天,江上连面对面都看不清。”(师:这场雾有多大?你能不能通过读让我们感受到?齐读此句体会雾大。)(师: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你怎么知道是他算准了的?再联系上文的句子进一步体会:第一天……感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看出诸葛亮懂天文。
42、讲课前:教师了解(而不是订正)学生的预习情况,发现他们在认读生字、词语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过程中的特点。
43、教育幼儿在活动中注意安全,保护关节;平时多吃钙制食品,给关节补充足够的营业。
44、“诸葛亮下令把船头朝西,船尾朝东,一字摆开。”
45、①当周瑜提出请他十天造十万支箭时,他敢于立“三天交十万支箭”的军令状,这是他知道第三天的四更时分一定有大雾(有天文方面的知识);
46、天渐渐亮了,雾还没有散。这时候,船两边的草把子上都插满了箭。诸葛亮吩咐军士们齐声高喊“谢谢曹丞相的箭”,接着叫二十条船驶回南岸。曹操知道上了当,可是这边的船顺风顺水,已经驶出二十多里,要追也来不及了。
47、生:既便于统一行动,避免走散,又不留空当,使受箭面积大。
48、读到这里,你觉得周瑜是一个怎样的人?谁来说?
49、(学生弄清这么多为什么后,学生对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就会有所领悟。)
50、 《草船借箭》是选自古典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故事,故事发生在东汉末年,曹操、刘备、孙权各据一方,相互讨伐,史称“三国鼎立”。当时曹操实力雄厚,刚刚打败了刘备又派兵进攻孙权,于是刘备和孙权联合起来抵抗曹操,刘备派诸葛亮到孙权那里帮助作战。孙权手下大将周瑜妒忌诸葛亮的才干,设下圈套,假意让他负责赶造十万支箭,企图以造不成箭违误军令的借口加以陷害,于是就发生了这个故事。
51、《草船借箭》选自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的《 》,作者是( )。
52、师:但是,光读这句话,就能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吗?不能!为什么?因为这场大雾也许是凑巧碰上的呢?所以,我们得再往前面读一读,联系上文看从哪一句话可以看出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准了这场大雾。
53、预设1:在笑曹操,你生性多疑,我就知道你不敢派兵追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