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她敢从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墙上擦燃了,来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吗?她终于抽出了一根。
2、 比喻一般由三个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喻体(被拿来用作比喻的事物或情景)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
3、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4、例如: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臧克家《有的人》)
5、例一朵花,我们不大觉得它香,但是从许多花朵提炼成的香精,只要一滴,我们就感到它的浓郁了。许多诗歌、戏剧、小说,所以有强烈感人之处,和作者正确地把素材表现出来不是关系极大么!(秦牧《北京花房》)(打比方是修辞手法吗)。
6、(复习微课)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1-8单元复习视频
7、把物当做人写,赋予物以人的情感、意志或动作。
8、您说,这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我们怎么会忘记?——作者把中朝人民鲜血凝成的情谊比作高山和大海,然而在相似点“高”和“深”上本体“情谊”又超过了喻体“山”和“海”,形象地表达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大娘感激、崇敬和依依不舍的心情。你这种用“比……还……”、“赛过”、“胜过”等词连接,表示本体在相似点上超过喻体的较喻,也可称为“强喻”,强喻一般带有褒义色彩。
9、例2把“渔火”、“灯标”和它们映在水面的“光晕”一并喻为长江眨着眼睛,突出地渲染了夜晚长江上安谧、宁静的气氛。
10、④街上非常热闹。电车不慌不忙地跑着,客客气气地响着铃铛一点也不性急,好像在说:“借光。呃,借光。”(张云翼《给孩子们·去看电影》)
11、对下面四句话所用修辞方法的判断,正确的是:( )
12、排比:运用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结构相同或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句子或词组,排成一串。
13、他(本体)动也不动,彷如(喻词)石像(喻体)。
14、⑤玻璃窗上的冰花已给太阳晒化了,窗外的积雪还是厚厚地盖在地上,对面的屋顶也是白皑皑的。冬天全没有离开大地的意思,好像要长久赖下去似的。(艾鞠《屋里的春天》)
15、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个句子用的喻词是“不及”,形式上看似为弱喻,但从意志上分析,诗人是用“桃花潭水”与汪伦之“情”相比,本体“情”在相似点“深”上超过了“桃花潭水”,因此也是强喻。
16、⑤这时,春风送来沁鼻的花香,满天的星星都在眨眼欢笑,仿佛对张老师那美好的想法给予肯定和鼓励……(刘心武《班主任》)
17、1)同学们向在校园里欢唱的小鸟打招呼,向敬爱的老师问好,向高高飘扬的国旗敬礼。
18、2)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哇飘哇,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19、进行说明或讲道理时,不叫“比喻”,而叫“打比方”。用浅显易见的事物对深奥的道理加以描述,化抽象为具体,化繁为简,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并使语言生动形象,富有文采。
20、⑤风雨能摧残樱花,但是冲风冒雨,樱花不是也能舒开笑脸么?(杨朔《樱花雨》)
21、把某件物品比作一个东西,生动形象地说明了怎样的特点,生动形象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2、比喻: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23、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是修辞学的辞格之一。
24、(3)每当看到这条红领巾,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烂漫的少年时代。——表想象
25、为了强调某个意思,表达某种感情,有音重复某个词语句子。
26、(1)肯定式反问,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例如:就说蒋筑英吧,他入d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来满足吗?
27、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式,一般由本体(所说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的事物)、喻词(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部分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样正规,在口语里我们使用的比较多。
28、(3)借喻。不出现本体和比喻词,直接用喻体代替本体。借喻的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例如: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