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对任何事物,仅仅了解它的人不如深深喜爱它的人,深深喜爱它的人又不如乐此不疲的人。)
2、国破山河落照红。朱敦儒《减字木兰花刘郎已老》
3、1贫贱之交不可忘。——《后汉书·宋弘列传》(文言文名人名言)。
4、二人同心,其利断金;同心之言,其臭如兰。——《周易》(译:同心协办的人,他们的力量足以把坚硬的金属弄断;同心同德的人发表一致的意见,说服力强,人们就像嗅到芬芳的兰花香味,容易接受。)
5、见侮而不斗,辱也。——《公孙龙子》(译:当正义遭到侮辱、欺凌却不挺身而出,是一种耻辱的表现。)
6、NO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
7、1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唐·杜甫《江上值水如海势聊短述》)
8、去留无意,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宠辱不惊,漫随天外云卷云舒。——《幽窗小记》(文言文名人名言)。
9、——《论语·宪问》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礼记·礼运》知耻近乎勇。
10、NO人有耻,则能有所不为。——朱熹《朱子语类》
11、NO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12、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明贤集·七言集》
13、见兔而顾犬,未为晚也;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战国策》
14、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张载
15、人生几番存厚道,才臣一意进权谋。《罗贯中》
16、人之爱子,罕亦能均;自古及今,此弊多矣。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有偏宠者,虽欲以厚之,更所以祸之。共叔之死,母实为之。赵王之戮,父实使之。刘表之倾宗覆族,袁绍之地裂兵亡,可为灵龟明鉴也。《颜氏家训》
17、众口铄金,积毁销骨。——《史记·张仪列传》
18、致知在格物,格物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礼记》
19、(发愤研究学问,常常忘记吃饭,一旦有所收获便又高兴地忘记了忧愁,连自己的渐趋衰老也没有感觉到。)
20、——《礼记·中庸》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荀子·劝学》人不可以***,***之耻,***矣。
21、●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三国·诸葛亮)
22、古之善书者多寿,心定故也。人能定其心,何事不可为。
23、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罗丹
24、2)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论语·卫灵公》
25、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陶渊明《杂诗》)
26、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论语》
27、——司马迁《报任安书》终日乾乾,与时偕行。——《周易·乾·文言》临难毋苟免。
28、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
29、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此谓知本,此谓知之至也。《大学》
30、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史记》)
31、因依老宿发心初,半学修心半读书。王建《寄旧山僧》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
33、NO义者,心之养也;利者,体之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身之养重于义》
34、——吴兢《贞观政要·刑法》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李商隐《咏史》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35、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道德经》
36、——《礼记·曲礼上》见善则迁(学习),有过则改。——《周易·益·象》粉身碎骨浑不怕,留得清白在人间。
37、——《论语·里仁》人必其自爱也,而后人爱诸;人必其自敬也,而后人敬诸。——杨雄《法言·君子》言者无罪,闻者足戒。
38、书不记,熟读可记;义不精,细思可精;惟有志不立,直是无著力处。《朱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