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单选)反映波兰作曲家肖邦生平的美国影片是( )。
2、在他的记者生涯中,他报道过一则非常重要的海难幸存者的故事,为了揭露真相,马尔克斯对这位海难幸存者,进行了二十天的采访,在报纸上连载了这个故事。因为写得过于精彩,报道立刻引起了全国性的轰动,甚至惹怒当局,引得报社不得不关门,马尔克斯也因此差点送命,最后只能流亡海外。(马尔克斯是哪国的)。
3、莫言当然可以说他喜欢马尔克斯,喜欢到花那么长时间试图摆脱他的影响。他那一代中国的知识分子,很多人都喜欢马尔克斯。1982年马尔克斯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如饥似渴的中国人不顾版权就翻译和盗版发行了他的作品。那时候中国文坛已经与世界脱节有一段时间了,许多年轻的作家把《百年孤独》拿到手里,刚读完第一页纸就是一惊雷,震了,原来小说还可以这么写。(马尔克斯是哪国的)。
4、他跟十六个女人生了十七个儿子,这些儿子在一个晚上接二连三被杀死了,其中最大的还不满三十五岁。他自己遭到过十四次暗杀、七十二次埋伏和一次枪决,但都幸免于难”,最终在革命与无休止的战争中,上校杀死了自己的亲密战友,不可避免的使革命走向了停滞和反动,这和拉美洲的革命历程是吻合的。
5、这些经历,马尔克斯都一一写进了自传《活着为了讲述》中。在这本书的封面,戴着黑框眼镜、眼含笑意的老马口衔着一支黄色玫瑰——据说这是马尔克斯之花。他总在案头摆上一束黄玫瑰,因为这样“写作才会带劲儿”。
6、现在想来,《百年孤独》第一段引发无数人璀璨文学梦想的奇妙文字,最初秉承的,却极可能是一段冰冷的现实。说到底,现实是1+1=是柴米油盐和风霜雨雪,所谓魔幻,不过是作家过不下去时用来哄哄自己的白日梦,是现实的一种变相延续而已。就像马尔克斯在在诺贝尔奖颁奖礼上就直言不讳地指出:“是拉丁美洲不同寻常的现状,而不仅仅是它文学的呈现,引起了瑞典文学院的空前关注。仅此而已。”
7、熊猫君想给大家推荐《格雷厄姆·格林作品集》,其中收录了格林最具代表性的9部经典作品:
8、培训了一段时间后,格林被派往非洲的塞拉利昂潜伏,代号59200。
9、写间谍、写偷情、写战争、写探险……而这些都取材于他的真实经历!
10、第十五期,我们聊的话题关于马尔克斯:作为新一代读者,你如何阅读马尔克斯?《这部作品差点要了马尔克斯的命》
11、左二与左四分别是阿尔瓦罗•塞佩达•塞穆迪奥和加西亚•马尔克斯
12、对于想要投身写作的文艺青年来说,这7本书最完整地展现了作家工作、生活的全部面貌,不为外人所知的秘密和酸楚,破除我们对于写作的一些误解和迷思。比如,他们(竟然)都不靠灵感、激情、酒精来写作,而是都勤勉且自律,兢兢业业地产出,反反复复地修改。
13、他一生中已知的最重要的女人有五个。其中最重要的是情人凯瑟琳。
14、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
15、这种状况不仅出现在文学里,即使是被称为“大众艺术”的电影也是一样。比如说去年大火的电影《绿皮书》,就让人非常惊叹,因为这几乎像AI做出来的剧本,如同公式般整齐。前半部分做伏笔,后半部分抽丝剥茧,该解答的部分逐一会被解答,该有的高潮迭起会在合适的位置起伏。看完之后,观众不会疑惑,创作者也会留下出口,引导观众思考。所以奥斯卡也毫不犹豫给人家发了最佳编剧奖,但是这样的作品,它是好的,但它不会成为经典,为什么?
16、你开始写一个东西的时候可能有点生涩,但是当你抓住了某个点,一切突然豁然开朗。每当这时,我觉得自己写得很好。坐在那儿,为了一个单独的短语而绞尽脑汁,我反而写不好。
17、妈妈每次想念自己母亲的时候,也会想到这一抹茉莉香,这是死去的亲人留在人间最后的印记和想念了。
18、这个机构叫军情六处,简称MI也就是007他们单位。
19、@♥上官蓉儿♥ 在拉美文学中,马尔克斯、略萨、科塔萨尔、富恩特斯等等,他们之间的作品差异很大,却也有一些相同的地方,造就他们小说中共同因素,除了共同的历史,还有别的什么原因?
20、写作是技巧活儿,在马尔克斯的自传《活着为了讲述》里面,他用丰富的笔墨,提到了年轻时候如饥似渴地读书,发疯似地学习写作技巧的故事。这部分的描绘非常有意思,同时也引人思考,成为一个大作家,一定要读那么多书吗?读书对于写作,作用在哪里?而在茫茫书本中,为何又一定要读经典呢?
21、小说的创作背景与拉丁美洲国家的现实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其中军人政变成为许多拉美国家政权更迭的唯一方式,旧有的考迪罗政治,新考迪罗们依旧延续着昨日的故事。1982年,在那篇著名的演讲《拉丁美洲的孤独》中。
22、大体上我认为,通常你确实是为某个人写作。我写作的时候总是觉察到这个朋友会喜欢这一点,或者那个朋友会喜欢那一段或那一章,总是想到具体的人。到头来所有的书都是为你的朋友写的。
23、马丁是个会说情话的骗子。妈妈总是忘不了她一生中唯一也是第一封情书:“今晚不能及时赶回,详情明早面谈。烦请转告上校,所谈事已有眉目,故不能归。害怕吗?”这是用铅笔写在一张电影场次单背面的小话。十多年过去了,每次想起来,心还是会加速跳几下。在这场不能自己做主,又太过逢场作戏的婚姻里,“你害怕吗?”好像是比茉莉香还讨巧的一种唤醒。
24、写《百年孤独》时,频繁的修改、重写,让纸张的消耗成为一个大开销。全稿眷清时打字员带着这摞打字纸回家,下公车不小心摔了一跤,稿纸散落一地,刚好又遇雨,书稿沾上泥水凌乱不堪,多亏有乘客帮忙才把一页页的稿纸收起整理好,打字员把它们带回家用熨斗一张张熨平,因为她知道,这个作者已没有余钱再买打字纸了。
25、《霍乱时期的爱情》被称为一部“爱情教科书”,小说以一对老人跨越半个世纪的爱情故事为主线,展示和描述了爱情的一切可能性:稳定而世俗的、激情而不理智的、短暂而狂热的。
26、灰暗的童年可能是格林日后性格怪癖乖张的影响因素之一。
27、尽管有这么多令人难忘的段落,我想大部分人最难以忘怀的恐怕是小说的开头:“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回想起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那时的马孔多是一个二十户人家的村落,泥巴和芦苇盖成的屋子沿河岸排开。湍急的河水清澈见底,河床里的卵石洁白光滑宛如史前巨蛋。世界新生伊始,许多事物还没有名字,提到的时候尚需用手指指点点。”
28、君特·格拉斯:还是个孩子的时候,我就是个大话王。幸运的是,我母亲还挺喜欢我撒的谎,我向她许诺,说得天花乱坠。我十岁的时候,她就叫我“培尔·金特”,她说,你就告诉我些美妙的故事吧,比如说我们将要去那不勒斯的情况之类。因此我很小就开始把自己的谎话写下来,我还坚持下来了!
29、于是,心有不甘的格林在作品《我们在哈瓦那的人》中,
30、你或许会想到20世纪拉美人的创伤、寂寞和麻木,不就是在孤独荒蛮的世界,被枯枝败叶搅的鸡飞狗跳吗。孤独的何止大夫一人,只不过他是选择吞下这片孤独,长眠于这抔深情的拉美故土而已。但还有很多人,他们闹着、叫着、跳着,找不到回去的家,也看不到未来的光,只是这样滑稽又孤独的活着而已。不然还能去死吗?
31、马尔克斯详细列举了自1971年聂鲁达获诺贝尔文学奖以来,拉美独裁者所带来的种种毛骨悚然的事件:五次可怕的战争和十七次军事政变,两千万拉美儿童还不到一岁就夭折,十二万人因遭受迫害而失踪,成千上万的战士为了改变现状而战死,更多的人被流放。“1970年以来拉丁美洲婴儿的死亡人数比整个欧洲出生的婴儿还多;拉丁美洲的流亡者与难民可以组成一个比挪威还要大的国家。”
32、此外,他还是文坛少有的三好学生,生活中极其自律,从不酗酒,坚信“喝了酒之后写不出一个好句子”。他曾说:“要么写作,要么死亡。”对比他一生的经历和写作来看,这倒与里尔克的“如果您觉得不写也能活,那就别写”如出一辙。
33、《枯枝败叶》用写小说的方式拍摄了一部电影。每个字都不是静止的,字是通向下一个谜底的机关。一个衰败的小镇和一个神秘的大夫,在祖孙三代不同人的眼里,是完全不同的模样。文字就是镜头,带着你时而扶摇俯冲,时而推你前进、拉你后退、让你静止。不断切换叙述人称和视角,把祖孙三代人的内心平摊在一场葬礼上,短短三个小时的回忆和感触,其实讲了三个人大半段人生的喜怒哀愁。
34、《安静的美国人》:格林政治小说代表作。入选《卫报》有史以来100部伟大小说。一部影响了几代美国人成长的文学巨作。
35、1958年,马尔克斯结婚,次年有了第一个儿子。之后,他主要居住在他墨西哥和欧洲,从事文学、新闻和电影工作,伟大的《百年孤独》就写于这个时期。
36、还有一种比较花边的说法,是格林抢了某个诺奖评委的情人。
37、而且对于诺贝尔奖,格林自己看得很开:“比起诺贝尔奖,我更期待死亡。”
38、但是因为中国当时没有参加世界版权公约组织,所以我们很多的翻译作品都没有得到作者或者代理人的授权,这是我们过去长期困惑的一个问题。
39、陶玉平:把拉丁美洲几个很重要的作家放在一起做一些比较很有意思,但是我这里只想把加西·亚马尔克斯和略萨放在一起,因为富恩特斯的写作风格和他们相差比较大,他有一种贵族的写作风格。
40、陶玉平:可我们都知道在加西亚·马尔克斯的很多小说中都出现了上校这个人物形象,特别是给人印象比较特别深刻的是在《没人给他写信的上校》这个贯穿小说始终的这样一个上校的形象。我们知道他从小是跟着外祖父和外祖母长大,他的外祖父本身就是哥伦比亚内战期间自由d的一个上校。自由d最后和保守d最后经过一个谈判达成协议,之后整个自由d的军队全部放下武器,回家等待政府给他们发养老金。《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从头到尾就是上校在等待养老金的故事。
41、对于身为文学爱好者的吃瓜群众来说,这套书更像是一片一望无际的“瓜田”,你可以看到作家之间如何相爱相杀——谁喜欢谁,谁讨厌谁,大师之间如何互相看不上,又不得不进行虚假的商业互吹——当之无愧为文学圈的八组论坛。
42、任何推荐语都比不上这100多位作家自己的现身说法,所以,我们将抛出一些读者们最关心的问题,请他们一一解答。
43、小说和电影属于两类完全不同的艺术形式,表达方式迥异。在马尔克斯的观念中,电影有时会破坏小说给予读者的想象空间,因此,他不愿意自己的作品轻易地被影视媒介转译,从文字语言向镜头语言的转换必然造成大量信息的流失,从而破坏小说的文学价值。而要尽量在转译中保存文字语言所彰显出的意境,则必须要一位艺术造诣颇高的导演。
44、有马尔克斯题词的《百年孤独》第一版,在外国的稀有书籍网站上售价19500美元
45、国内对他比较早的了解应该是在八十年代初期,特别是在他获得1982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以后。1983年,我们中国的西葡拉美文学研究会在西安外国语学院,就是现在的西安外国语大学,开了一个全国的讨论会,那次讨论会的主要议题就是围绕马尔克斯的几部主要的重要作品。从那次会议以后我们国内诸多的研究西班牙拉丁美洲文学的学者、教师和翻译们就开始比较大规模地集中翻译他的文学作品,我也是在1983年翻译了他的一部小说叫《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
46、格林文学世界中的主人公大多是在世间佝偻苟活的小人物。
47、就这样,导演挑选演员,但马尔克斯挑选导演。这种精挑细选也未必就毫无风险,正如1987年其小说《一桩事先张扬的谋杀案》被导演弗朗西斯科•罗西(曾以《马蒂事件》摘得金棕榈的意大利著名导演,擅长拍摄带有纪实风格的政治片)改编时那样,即使把作品托付给了罗西,马尔克斯仍然不忍去看依照小说改写的剧本。
48、光线从最开始“野兽一样破窗而入,并找了角落悄悄卧了下去”,到“两百头公牛的力气一下子冲进室内,把所有阴影一扫而光”,让我们感受到力量的变化,在黑暗和孤独中投射进来的光,开始是底气不足的,虽然被压抑许久破窗而入,总归是“悄悄卧下去了”,而故事讲完后,好像小镇上那种被压抑许久的忍耐和孤独,终于被翻炒起来,鞭挞起来,从堆满乌云的浓稠的铅灰色天空撕开一道口子,一场突如其来的大快人心的暴雨直接扣落下来,“把所有阴影一扫而光”。
49、他是格林的黑粉头子,格林1991年4月去世,他熬到同年12月去世,用生命恪守了诺言。
50、可是在多年以后,梅梅有一天一句解释没有,要拎包离开的时候,大夫站起来把抽屉里的钱都给了她。
51、20世纪初,哥伦比亚经济有所发展,咖啡和石油产量增加,纺织业、食品业和交通运输发展起来。与此同时,美国和英国大量投资于哥伦比亚的石油、铁路以及咖啡、香蕉种植园,大肆掠夺哥伦比亚的财富。
52、据说,马尔克斯特别喜欢在下午三点钟前后步入电影院,在一片萧瑟的看台里就坐,孤独地观影。按照这位作家的说法,电影的好坏无关紧要,但观影的时间绝对要选择好。
53、@LisaLi? 马尔克斯《没有人给他写信的上校》据说是根据自己的外祖父为原型,他的外祖父和外祖母对他的写作产生了哪些影响?
54、英国:福笛、斯威夫特、萨克雷、简奥斯丁、狄更斯、夏洛蒂·勃朗特、艾米莉·勃朗特、毛姆、伏尼契、哈代;
55、谁都没想到,慈眉善目的马大师会撂下这样一句狠话——死后150年都不会给中国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