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错,在霍尔顿眼里,校长、老师,包括路上走着的男男女女都是些虚伪的家伙。唯一能让他产生好感的,就是他死去的弟弟和年幼的妹妹。
2、他不愿意好好学习,考上一个好的大学,然后蝇营狗苟,像他父亲一样成为一个律师。
3、然而所有锥心刺骨的伤痛,都会在岁月里慢慢褪色。
4、“麦田”是最具象的一个,金黄、广袤、视觉和心理上的无限延伸。
5、我个人觉得这本书,无论是是风格还是内容上都很有新颖性,也许如大家所说的,这本书有点像是作者塞林格的自传,类似于自身经历的讲述。16岁的霍尔顿形象,就想少年维特一样,叛逆、苦闷、彷徨、愤世嫉俗又充满无尽的孤独。很多时候,在社会的现实生活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又一个的矛盾——其实,这是许多青少年成长阶段普遍有的一种复杂的心理。他讨厌承认世界的虚伪和做作,渴望理想的生活、纯真、善良的世界。
6、“人生的确是场比赛”,这句话是小说的第一个预示。小说的开头,霍尔顿丢弃了比赛用剑。退出人生赛场的霍尔顿,想起自己丢了剑的同时,看到了商店橱窗里的红猎帽。他戴着这顶充满隐喻味道的红帽子,感觉自在。
7、“一个男人不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悲壮地献身,一个男人成熟的标志在于他甘愿为某件事业卑贱地活着。”
8、他以青春期特有的愤怒和焦虑,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年人。
9、不知道为什么,面对这本令教育家们争执已久的书,我却有一种想流泪的感觉。
10、作者用第一人称叙述了一个平凡得不能再平凡,但却发人深省的故事,以一个青少年的口吻叙述了自我的所思所想、所见所闻和行为举止,也以一个青少年的眼光批判了成人世界的虚伪面目和欺骗行径。(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
11、故事发生在50年代的美国,那个时期的人民的思想混乱,没有理想,消极的情绪弥漫这社会。这一时代的人过着没有理想,浑浑噩噩的生活。故事的主人公霍尔顿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过着昏昏沉沉的生活。小说的手法非常新颖,作者实际上是通过大背景的描写,描述出主人公的心理状态。他没有上进心,但是他没有吸毒或者群居。说明他心中仍然有着一丝纯洁的的理想,没有因此堕落下去。是理想支撑着他,让他有活下来的勇气。而他的理想就是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这也是文章的中心思想。主人公的经历在青少年读者间肯定能引起共鸣,作者给广大的青少年的成长指明了道路。
12、可我们呢?以貌取人,只看重表面。讨厌那些面貌丑陋的人,嫌弃那些家境贫困的人,喜欢那些阿谀奉承的人······我们也做不到像霍尔顿那样勇于反抗昏暗的社会。我们没有自己的选择,只知道像家长教导的那样认真读书、将来成为有用的人,对于不正确的事物置之不理,长辈怎么说就怎么做,很少有自己的见解。即使心里不满也只是私下里抱怨几声。只是和别人一样,不想、也不敢追求自己的理想,我们跟霍尔顿差远了!
13、霍尔顿是出身于富裕中产阶级的十六岁少年,在第四次被开除出学校之后,不敢贸然回家,只身在美国最繁华的纽约城游荡了一天两夜,住小客店,逛夜总会,滥交女友,酗酒……他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其中大部分是“假模假式的”伪君子。
14、在生活这场旅程中,总有一些我们不知道的付出,成为我们向前的盾牌,为生活镀上一层光亮,也总有一盏灯在你不知道的角落里为你亮起,在你不知道的地方守护着你,指引你抵达更好的地方,当我们马不停蹄地奔向人生幸福的旅程时,请记得偶尔转身,感受那些为你闪耀光芒的人,他们是你的后盾,也是你生活的铠甲,更是你生命的守护者。
15、《麦田里的守望者》里面的主角霍尔顿,也是十六七岁的年纪,家庭环境富裕,自小生活的很好。但是却不爱学习,因为功课的原因已经多次被学校开除了。
16、一个孩子的成长需要这样的环境,随着时代的飞速发展,孩子们真的不知怎么了?教育怎么了?肆意浪费自己的青春从不后悔,但他们真的不知道:青春禁忌游戏!难道真的是本性难以改变?
17、霍尔顿实在是困极了,他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中睡着了,可是,睡到半夜,他发现老师的手在抚摸着他的脑袋,霍尔顿吓坏了,赶紧从老师家逃出来,到车站候车室过夜。
18、运用青少年的口吻平铺直叙,不讳保密,使用了超多的口语,生动活泼,平易近人,增加了作品的感染力,引起读者共鸣。
19、他痛恨着这个假模假式的世界,他以为这是叛逆。
20、霍尔顿5门功课4门不及格,被学校要求退学,是个典型的坏学生。
21、在整本书中,不乏真正关爱他的人。但是,想要真正走出困境,还是要靠自己。
22、霍尔顿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如果霍尔顿没有纯洁的理想,那他就会堕落到底,是他的理想让他活下去。理想是人的指明灯,它带着人走向未来,走向光明。现在的我们更需要指明灯,走向未来。
23、然后他开始讽刺霍尔顿的学习成绩,当然,这是事实。
24、虽然如今的社会不同了,我们也不该盲目地叛逆了。但是他敢于反抗权威,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与别人同流合污的优点值得我们学习!他的精神将永垂不朽!麦田里的守望者读后感作文9看了《麦田里的守望者》,我觉得他和叛逆、邪恶完全扯不上边,或许有些颓废,但相信我,小说中的这个男孩子,霍尔顿·考尔菲德,是我看过的最善良的小说人物——嘿,真的,我不开玩笑。
25、“……我的职务是在那儿守望,要是有哪个孩子往悬崖边奔来,我就把他捉住——我是说孩子们都在狂奔,也不知道自己是在往哪儿跑,我得从什么地方出来,把他们捉住。我整天就干这样的事。我只想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我知道这有点异想天开,可我真正喜欢干的就是这个。我知道这不像话。”
26、少年们厌恶着现实,怀疑着一切,总叫嚣着要改变一切丑恶。
27、生活总是如此艰辛,还是只有童年如此?这是霍尔顿的迷惑,也是很多年轻人的迷惑。在电影《少年的你》中,小北无意间翻看陈念的课文书,在书上的一句话,给了这些年轻人一个答案、一份信仰。这句话是王尔德说的:我们生活在阴沟里,但仍有人仰望天空!
28、《麦田里的守望者》经典语录和经典摘抄请关注今日同步推文
29、我也觉得,这是一部更基本的作品,超越阶级、超越年龄、超越国界,只要你曾经思考过,你就会有和霍尔顿同样的感受,我看了之后,已经觉得我的余生都无法忘记这部小说,这不是感动、不是会心、不是领悟,不是这些情绪,这是唯一一部直击心灵的小说
30、就像《小王子》说得那样:“我始终认为一个人可以很天真简单的活下去,必是身边无数人用更大的代价守护而来的。”
31、我想,我也要做个麦田守望者。纵然会孤独,会寂寞,但我也想像赛格林笔下的少年一样,守望自己最后的麦田。
32、他越发怀念小妹妹菲芘,和菲芘以及其他孩子们所拥有的纯真世界。
33、我们的人生才刚刚开始,纵然生活让我们这代人有些迷惘和彷徨,但一切但是是暂时的,不就都会过去,我们此刻最需要的,就是我们的理想。
34、成名后,他的哥哥去了好莱坞,这件事让霍尔顿很愤怒,他不喜欢哥哥去好莱坞当作家,觉得那很虚伪和做作,同时,让他觉得虚伪和做作的还有潘西中学,这所学校打出的标语是:“自从一八八八年起,我们就把孩子栽培成优秀的、有头脑的年轻人。”
35、霍尔顿在公园里走着,想着自己这样可能会得个什么肺病然后死去。进而他想到了去世的弟弟艾里。然后,霍尔顿又无所事事地想象着他自己的葬礼会怎样。
36、/对一个人来说,一辈子注定会不时去寻找一些他们自身周围所不能提供的东西,要么他们以为自身周围无法提供,所以放弃了寻找,他们甚至在还没有真正开始寻找前,就放弃了。/
37、霍尔顿不同意老师的观点,他认为,如果要是参加到实力雄厚的那一边,那就可以说是一场球赛,可是,如果参加到了实力弱的那一边,那根本就不算是球赛,结局注定会输。
38、这是霍尔顿在《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临近结尾时对妹妹说的话——当时妹妹菲比问他,以后想要做什么。
39、少年的我们总以为举世皆浊我独清,总想逃离这个庸俗的世界。
40、霍尔顿会因为在街头听到小女孩的歌声而点燃希望;会因自己吃鸡蛋和咸肉、而别人吃面包喝咖啡而难过;也会在自己为钱发愁时,为两位修女慷慨解囊,尽管他的钱包里也所剩无多。
41、这个守望者的工作让霍尔顿非常向往,他觉得与孩子在一起度过的时光就是他向往的时光,因为他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感受到人性的纯真、善良。这也是《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核心主题:主人公要成为麦田里的守望者,本质是成为善良和纯真的守卫者。
42、小说一面世就引来众怒,一些评论家认为其语言“猥亵”、“渎神”。但也不乏有人高度赞赏霍尔顿的语言,国外某些评论家把霍尔顿的语言与马克·吐温笔下人物哈克的语言相提并论,加以赞美。他们认为这两个流浪少年的方言口语,会在文学天地里流芳百世、永放光彩。
43、读完了《麦田里的守望者》一书,一个少年形象出现在我的脑海中——他是大人们眼中的坏孩子,因为他所作的、所想的一切都“不像话”,他的成绩也是那样的糟糕,几乎没有人喜欢他……他就是全书的主人公——霍尔顿。
44、今天的人在看《麦田里的守望者》的时候,没有那么深的时代印记,我们关心的只是霍尔顿这一类孩子的心路历程。
45、正如安东里尼所言,“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
46、《麦田里的守望者》是塞林格的代表作,虽然创作这部小说时塞林格已经32岁,但小说主人公霍尔顿的生活经历是作者塞林格成长经历的一种虚构的文学性映射。
47、成名后,塞林格隐居乡下,在新罕布什尔州乡间的河边小山附近买了90多英亩土地,特地为自己造了只有一扇天窗的水泥斗室作书房。每天早晨八点半带了饭盒入内写作,直到下午五点半才出来。写了整整54年。
48、安多里尼是霍尔顿最信任的一个老师,所以,霍尔顿离开家后,借宿在安多里尼夫妇家,他们住在一个十分阔气的公寓里,进客厅得下两个梯级,里面还有个酒吧间。
49、他的余生成了传说。也许他在践行《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霍尔顿的梦想。“用自己挣的钱盖个小屋,在里面度完余生”,不再“和任何人进行该死的愚蠢交谈”。
50、然而,他也是一个问题少年,抽烟,喝酒,打架,浪荡。
51、想到麦田,很容易想到秋收季节田里全是金灿灿的麦子,一阵秋风掠过,掀起一阵麦浪,那壮阔美丽的景象常常能摄入人的灵魂,激起心中的一阵暖流,使你的整个心灵感到纯净。但我依旧觉得麦田过于具象,其实它所指代的是一种圣洁美丽而又纯净自然的地方。主人公霍尔顿想到这样的地方去,其实还和他所生活的现实社会相反,社会上没有这种守望者的职业,没有人会理会霍尔顿的这种想法,没有人能给予霍尔顿支持或是道出自己的想法。他们只是会把它当玩笑般一笑了之。他们认为这是一派胡言,连霍尔顿自己都认为是在想一些异想天开的事,由此可以想象当时的社会环境是什么样子:混乱、复杂而又可怕。
52、如果一个人对这些事情懂挺多,你要发现他是不是蠢蛋还得花点时间。
53、这个麦田当二胺能够小到一个家庭、大到一所学校甚至是一个社会。每个人,都就应为他人追求完美生活的理想守望并在守望中成就单纯而又完美的生活。
54、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你小时候有多么相信这些话。如果你小时候是个很认真的小孩,没准你比不听话的小孩难适应得多。
55、父母把他送进了当地口碑极佳的潘西中学,霍尔顿却厌恶学校和同学。
56、菲苾与霍尔顿的对话实质上是把叛逆拉回到与现实正面交锋上来,叛逆到底是叛逆什么,现实如何让你不满,你又想要如何地生活?
57、看到这段话的时候,我无疑被感动了,因为我没想到霍尔顿会有这样的念头。
58、女人的身体就像一个小提琴什么的,得有个出色的音乐家来演奏才行。
59、美国的五十年代是一个相当混乱的时期,二战的阴云尚未散去,冷战硝烟又起。一方面科技发展迅速,而另一方面,人们缺乏理想,意志消沉,在自己无力改变的社会大背景下,过着混混噩噩的生活。于是,"垮掉的一代"出现了,霍尔顿就是其中的一员,他抽烟酗酒,不求上进,但是,他还不至于沦落到吸毒,群居的地步,因为在他心底,一直还存有美丽而遥远的理想——-做一个"麦田里的守望者"。
60、他写下了“成长是人必须经历的溃烂”。但成长中的霍尔顿从未放弃美好梦想在前行。
61、当朝阳升起,他们只是淡然一笑,继续为生活卑微而努力地活着。
62、影片中的女主角陈念是一名即将参加高考的高三学生,同校女生胡晓碟死后,陈念遭到了以魏莱为首的三人组的霸凌,座位上被撒上红墨水,上体育课被人欺负,被剪头发拍裸照……
63、霍尔顿一直住在纽约,小时候,特别喜欢去中央公园溜冰、骑自行车,所以,他对中央公园熟悉得就像自己的手背一样。可是,那天晚上,喝醉酒的霍尔顿费了很大的劲才把那浅水湖找到,有一部分湖水结冰了,有一部分湖水没有结冰,不过,湖上一只鸭子也没有。
64、16岁的霍尔顿一点不快乐。他始终都觉得成人的世界充斥着狡诈与虚伪。就如许多人经常对别人说“很高兴见到你”,尽管见到他们根本不高兴。
65、 霍尔顿不想再回家,也不想再念书了,决定去西部谋生,装做一个又聋又哑的人,但他想在临走前再见妹妹一面,于是托人给她带去一张便条,约她到博物馆的艺术馆门边见面。过了约定时间好一阵,菲苾终于来了,可是拖着一只装满自己衣服的大箱子,她一定要跟哥哥一起去西部。最后,因对妹妹劝说无效,霍尔顿只好放弃西部之行,带她去动物园和公园玩了一阵。菲苾骑上旋转木马,高兴起来。这时下起了大雨,霍尔顿淋着雨坐在长椅上,看菲苾一圈圈转个不停,心里快乐极了,险些大叫大嚷起来,霍尔顿决定不出走了。
66、《麦田里的守望者》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一个十六岁的高中生。
67、 该书的主人公霍尔顿是个中学生,出生于富裕的中产阶级家庭。他虽只有16岁,但比常人高一头,整日穿着风衣,戴着猎帽,游游荡荡,不愿读书。他对学校里的一切--老师、同学、功课、球赛等等,全都腻烦透了,曾是学校击剑队队长女装的男人,有相互喷水、喷酒的男女,他们寻欢作乐,忸怩作态,使霍尔顿感到恶心和惊讶。他无聊之极,便去夜总会厮混了一阵。回旅馆时,心里仍觉得十分烦闷,糊里糊涂答应电梯工毛里斯,让他叫来了一个妓女(十五块钱到第二天,五块钱一次)。 他一看到妓女又紧张害怕,给了妓女五块钱打发她走了,可妓女要十块钱。后来妓女找毛里斯来找事,毛里斯把霍尔顿打了一顿,拿走了他们要的另外五块钱。
68、我不在乎是悲伤的离别还是不痛快的离别,只要是离开一个地方,我总希望离开的时候自己心中有数。
69、但霍尔顿要守护妹妹、让这些孩子开心地享受纯真。他在心里暗暗发誓:当个麦田里的守望者,抓住每个跑向悬崖的孩子。
70、霍尔顿如果不是个少年,而是个中老年人,那他可真烦人。他讨厌学校,讨厌同学,讨厌父母。他甚至讨厌那些喜欢说“祝你好运”的人,以及那些说“很高兴认识你”的人,以及在钢琴演奏中瞎鼓掌的人。他当然还讨厌数学物理地理历史以及除了写作之外的一切学科。
71、他假装成年人在纽约鬼混,却又厌恶成人世界的虚伪。
72、关于小说的主人公兼叙述者霍尔顿的语言,评论家们众说纷纭、褒贬不有些意见还是针锋相对、截然相反的。
73、历史老师斯宾塞先生孜孜不倦教导霍尔顿,本人却“老得快要死了”,穷得买一条毯子就能十分开心。
74、东方哲学会不会填补西方人心里的空虚和空白?或许吧。至少文中提到的“把性关系看做是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关系”就要比西方社会把性独立于肉体而不乏肆意滥交要更能充实心境。
75、霍尔顿有些无奈:“我说的是那些鸭子,不是鱼。”
76、作者塞林格并不认为霍尔顿的做法是对的,他只是去呈现,而不去做评判。塞林格所呈现的是在美国精神危机的年代,青少年们面对即将步入的成人世界,所产生的困惑与迷惘。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