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
2、(全文只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与蒙论议”两个片断,即先交代事情的起因,紧接着就写出结果,而不写吕蒙如何好学,才略如何长进;写事情结果,也不直接写吕蒙如何学而有成,而是通过鲁肃与吕蒙的对话生动地从侧面反映出吕蒙的进步之大。至此,寥寥数语,孙权的循循善诱,鲁肃的识才爱才,吕蒙的学有所成,自然呈现,相映成趣,足显作者文笔了得。)
3、在学生声情并茂、摇头晃脑、拿腔拿调的齐读中疏通文意,弄懂文言故事。
4、 吴下阿蒙:三国时吴国名将吕蒙,对吕蒙亲昵的称呼; 在吴下时的 没有文学的阿蒙。
5、(3)卿言多务,孰若孤?(委婉批评,揭示学习的可能性)这是一个反问句,对吕蒙辞以多务的理由加以彻底否定。同时,运用对比、反问,“孰若孤”要重读强调,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6、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
7、师:这个“劝”怎么解释?参考课后五题“替”来解释
8、初:当初,起初,这里是追述往事的习惯用词。权:指孙权,字仲谋,吴郡富春(浙江富阳)人,黄龙元年(公元222年)称王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国号吴,不久迁都建业,(今江苏南京)。229年称帝。谓……曰:谓,告诉;连用表示“对……说”。吕蒙: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卿:古代君对臣或朋友之间的爱称。今:当今。当涂:当道,当权。掌事:掌管政事。辞:推托。以:介词,用。务:事务。孤:古时王侯的自称。岂:难道。治经:研究儒家经典。治,研究。“经”指《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等书。博士:当时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邪(yé):通“耶”,语气词,表示反问或疑问的语气。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往事:了解历史。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多务:事务多,杂事多。务,事务。孰若:与……相比如何;谁像(我)。孰:谁,哪个;若:比得上。益:好处。乃:于是,就。始:开始。就学:指从事学习。就,单独翻译为从事。及:到了……的时候。过:到。寻阳:县名,在湖北黄梅西南。论议:讨论议事。大:非常,十分。惊:惊奇。者:用在时间词后面,不译。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非复:不再是。复:再,又。吴下阿蒙:指在吴下时的没有才学的吕蒙。吴下,指吴县,如今江苏苏州。阿蒙,指吕蒙,名字前加"阿",有亲昵的意味。现指才识尚浅的人。士别三日: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指“几”。士,读书人。即:就。更(gēng):重新。刮目相待:另眼相看,用新的眼光看待。刮目:擦擦眼。待:看待。大兄:长兄,这里是对同辈年长者的尊称。何:为什么。见事:认清事物。见,认清,识别。乎:啊。表感叹或反问语气。遂:于是,就。拜:拜见。别:离开。
9、吕蒙(约179年 ~220年),字子明,汝南郡富陂县(今安徽省阜南县王化镇吕家岗)人。东汉末年名将。
10、 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十分吃惊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11、如果说没有时间,谁能比我更忙,我还常常读书,自以为大有裨益。”吕蒙才开始求学。
12、师:能不能师生气?比如你没有读好,我说,我是让你读成主持人的那样吗?想想看,我是怎样的态度在里面?
13、为自己的进步深感自豪,并不是埋怨鲁肃,“乎”表感叹语气,相当于“啊”!
14、 士别三日:有抱负的人分别几天。三:几天,这里 指“少”(与常 见的“多”的解释不同)。
15、(鲁肃、吕蒙两人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两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洽关系。)(括号内文字了解即可)
16、(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
17、(1)您是一国之君,怎能为一只鸟而轻易杀人?
18、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要学习《孙权劝学》,有没有预习?
19、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20、生14:四句,标点叹号,耳后句号,问号,和最后句号。
21、庆历七年(1047年),司马光二十九岁,贝州农民王则起义,攻占贝州城,号称“东平郡王”。这时司马光父亲好友庞籍在朝为枢密副使,掌管全国军事要务。司马光写了《上庞枢密论贝州事宜书》,为尽快平息起义给庞籍献计献策。具体建议“以计破”,威胁利诱并用,进行分化瓦解,只诛“首恶”,余皆不问。实际上起义军只坚持66天,首领王则被杀,其余尽皆焚死。
22、“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可见吕蒙怎样的神态和态度?
23、 涂:同“途”。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即当权的意思。 掌事,掌 管政事(异议:当涂:地名)。
24、 刮目相待:用新的眼光看待,即另眼相看。刮目:擦擦 眼睛。
25、提问“士别三日,刮目相看”的意思,那么同学们知道这个成语是最早描述的是哪个人物?(吕蒙),那么咱们今天就来学习《孙权劝学》一文,看看吕蒙是怎样做到了“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26、“邪”表示反问语气,可译为“吗”。联系句意,隐隐可见孙权对吕蒙不听劝诫的不悦神情和责备的意味。
27、师:能够过得认同、获得尊重。至此我们看,吕蒙由辞到就,鲁肃的夸赞,可以看吕蒙是一个怎样的人?
28、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9、这篇文章选自《资治通鉴》,由同学来介绍一下相关资料。(课本P112页注释)
30、请两位同学分角色朗读蒙、肃的对话,要求尽量读准说话时的语气语调。思考讨论:
31、孙权是三国时吴国的君主。他年轻有为,识机谋、善用人,一直为后人津津乐道。但他以身作则,勤于学习,劝人学习的事却不常为人提起。
32、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我)自认为(读书对我)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候,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和有抱负的人分开一段时间后,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长兄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33、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
34、由于课件内容较大,这里只展示一部分,需要资料的家长和同学请按下方步骤领取!
35、 才略:军事方面或政治方面的才干和谋略。
36、——感叹号,感情表达直白强烈。应读出一种难以置信的惊叹,语气夸张而上扬。
37、宝元元年(1038年),司马光二十岁,他参加了会试,一举高中进士甲科,从此步入仕林,初任华州(今陕西华县)判官。此时司马池正任同州(今陕西大荔)知州,两地相距较近,司马光经常前往探望父母。在同州他结识了同科进士石昌言,石早有才名,在同州当推官,虽比司马光大二十多岁,但两人很谈得来,经常在一起交流学问,谈古访今,成为忘年之交。同年,他和张存的女儿结婚。
38、题目解说:《孙权劝学》写的就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多读史书、兵书,其才略很快就有了惊人的长进,令鲁肃叹服并与之“结友”的佳话。
39、孙权现身说法,鼓励吕蒙求学,可谓语重心长,言辞恳切。
40、本文主要讲了孙权劝吕蒙学习,吕蒙听劝开始学习,学业大有长进的故事。全文紧紧围绕一个“学”字来展开故事情节:、
41、文中注重以对话表现人物。对话言简意丰,生动传神,富于情趣。仅寥寥数语,就使人感受到三位人物各自说话时的口吻、神态和心理。
42、这篇课文共7句话,其层次结构为“①②③‖④‖⑤⑥‖⑦”。请分别用两个字概括出各层的大意。
43、指导学生了解孙权劝学的故事内容,理解读书学习的重要性,并能够从中获得启迪。
44、师:吕蒙的变化给我们怎样的启示?从他当涂掌事看?
45、吕蒙(178—219),字子明,三国时吴国名将。汝南富陂(今安徽省阜南县东南)人,东汉末孙权手下的将领。
46、治平二年(1065年),朝廷任司马光龙图阁直学士,仍留任谏职。司马光因对谏官彻底失望了,借机连上三状,要求不当谏官,他在奏章上说:“臣从事谏职,首尾五年,自本朝以来,居此官者,未有如臣之久。臣资质愚戆,惟知报国,竭尽朴忠,与人立敌,前后甚众,四海之内,触处相逢,常恐异日身及子孙无立足之地,以此朝夕冀望解去。”英宗批准他免去谏职,仍进龙图阁直学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