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爱情其实是一种习惯,你习惯生活中有他,他习惯生活中有你。两个人相处久了,自然会彼此依赖。
2、孟德斯鸠非常反感专制体制,他把政体分成三种,分别是共和、君主和专制。(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3、而且孟德斯鸠指出,专制国家最大的问题还不在于君王的独断专行,而在于他会产生一个庞大的官僚集团。因为这个国家没有法律,只有君王的意志,官僚根本不知道如何遵循国王的意志,那么就只能遵循自己的意志。(孟德斯鸠的政治思想)。
4、假如我们假定,上帝创造了无数多的世界,那么这些世界都是存在规律,而上帝无法干涉,那么实质上就否定了上帝干涉自然规律的能力,而上帝就降格到了自然规律之下了。
5、贸易有什么用?自然可以获取利益,不过孟德斯鸠认为,贸易的作用不止于此,更重要的是,它还可以促进和平和宽容。孟德斯鸠指出,贸易的自然效应就是趋向和平,因为只有和平的环境,才能保障商人安全地从事贸易,而且通过贸易获取的利益,要远远大于战争与掠夺。无独有偶,比孟德斯鸠小35岁的超级宅男康德,在他的著作《永久和平论》中,也表达了类似的观点,康德认为,贸易是抑制战争的重要手段。
6、专制的国家没有任何基本法律,也没有法律的保卫机构。路易十四直言说,朕即国家。
7、孟德斯鸠是一个自然神论者,所谓自然神论就是承认上帝的创世主身份,但是否定上帝干预自然规律的能力。因为他们认为,如果上帝时时干涉自然规律,说明上帝不是全能的。
8、首先我们来看在孟德斯鸠眼中,究竟什么是“法”。一句话总结就是:世间万事万物都有它们存在的规律,而这个规律就是“法”。用孟德斯鸠的话说就是:上帝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超人智灵有其法,兽类有其法,人类也有其法。
9、总之,孟德斯鸠认为,自由与否,一方面固然与气候土壤等自然因素相关,但更与法律和风尚相关,最终还是要靠人们自己的决定。气候和土壤是难以改变的物理性质,但法律和风尚是可以改变的,民族的普遍精神是可以塑造的。孟德斯鸠认为,一个伟大的立法者,应该善于用法律来克服各种不利因素的影响,进而塑造自由的民族精神。所以,法国也应该像英国那样,选择自由作为民族的普遍精神,并依此来审视自己的法律,最终使法兰西人民享有法律保障的更多的自由与平等。
10、当然了,孟德斯鸠认为,照抄照搬英国的制度是不现实的,毕竟每个国家都有每个国家的国情,不过,不能照抄照搬,并不意味着不能借鉴。而借鉴的第一步,就是探寻英国的制度,它是怎么来的。于是,孟德斯鸠把眼光投向了更遥远的古代,也就是罗马帝国。孟德斯鸠认为,帝国和个人一样,都要经历成长、衰老直至死亡的过程,罗马的历史就蕴含着这样一种内在的变迁机制。于是回到法国后,孟德斯鸠花费两年时间写就了《罗马盛衰原因论》,想从罗马帝国的兴亡更替中,找出带有普遍性的规律,为法国的变革找到出路。
11、第一章18世纪法国的政治思想:贵族自由主义的发明
12、例如他说,北方人体格健壮,但是头脑较为笨拙。而南方人,体格纤细,但是对快乐感受很敏锐。北方人精力充沛,很勇敢,刻苦努力,热爱自由。而南方人却怯懦、不肯动脑筋。
13、人类通过这四条原则,组成了社会,形成了人为法。
14、他说,基督教做弥撒要喝耶稣的血,吃耶稣的肉。但是所谓的血就是红酒,所谓肉就是面包。
15、张 秀(华东政法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16、首先,我们来简单看一下孟德斯鸠是何许人也。1689年,孟德斯鸠生于法国波尔多附近的拉布雷德城堡。事实上,孟德斯鸠并不是他的名字,他的真名是夏尔-德-塞孔达。而后世之所以称他为孟德斯鸠,是因为这哥们爷爷的爷爷曾经给波旁王朝的创建者亨利四世和他的女儿当过宫廷总管,由于活儿干的不错,所以亨利四世的女儿就在波尔多附近买了一个名叫孟德斯鸠的荒山,并把这块地赐给了孟德斯鸠的爷爷的爷爷,作为他的封地,于是他爷爷的爷爷就成为了孟德斯鸠男爵。
17、但是他指出,专制国家是脆弱的,因为他们如果不掌握军队,借以虐杀老百姓,他的江山连一个月都难保。他如果不小心谨慎,连一天也难活。
18、当一个人,被他视为最亲爱的人所欺骗时,人生极大的痛苦之于是产生。
19、很少有人像19世纪的法国自由主义者那样对自由的概念进行如此激烈的探讨。自由意味着什么?如何维护自由?哪一种制度框架对自由最为有利?有宪法作为保障就足够了吗?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在反抗压迫的过程中能起到什么作用?很多思想家如本杰明.康斯坦特、斯塔尔夫人和亚历克西斯.托克维尔对此类问题进行了不懈的思考与探讨,直至今日,人们仍在阅读和评论他们的作品。除了以上家喻户晓的学者之外,还有无数名气略逊但才思不差的博学之士也加入了对此类问题的讨论。他们之间的对话给我们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关于自由权及其先决条件的资料,影响范围远超法国。
20、因为就在孟德斯鸠出生的前一年,公元1688年,英国发生了光荣革命,而在孟德斯鸠出生后整整100年,1789年,美国联邦政府成立,同时法国爆发了大革命。处于两个历史大事件中间的孟德斯鸠,可谓承前启后、继往开来,而事实也确实如此。
21、他进而指出,私有财产是人们的自然权利,任何人都无权剥夺。
22、这话也就是孟德斯鸠说的了,要是放在今天谁敢在网上这么说,肯定会被喷死。不过,孟德斯鸠还真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在他看来,亚洲处于比较炎热的地带,最酷热的就是印度,所以你看印度人一副萎靡不振的样子。北欧国家处于寒带,你看我孟德斯鸠喜欢的英国,这不就充满了美德吗?而相比之下,法国则处于温暖地带,怎么样我没说错吧,法国人哪一个靠谱?
23、关于气候对人性格的影响,他充分运用了当时生理学的知识来作论证。他认为冷热空气对人体外部的纤维末梢刺激程度的不同,会影响血液的回流和末梢的松弛或紧张程度,从而影响人的体质和性格。如气候“炎热国家的人民,就像老头子一样怯懦;寒冷国家的人民,则像青年一样勇敢”。他甚至认为气候还会影响到政治制度和宗教。他说:“当我们看到,热带民族的怯葸常常使这些民族成为奴隶,而寒冷气候民族的勇敢使他们能够维护自己的自由,我们不应当感到惊异。”他还用气候的炎热来解释佛教教义的产生。他认为印度过度的炎热使人萎靡疲惫,静止是那样的愉快,而运动是那样的痛苦,这很自然就产生静止、虚无、无为等被认为是最完善的境界,被认为是万物的基础和终结。佛的教义是由气候上的懒惰产生的,这就产生了无数的弊端。
24、 《论法的精神》写成于1748年,被盛赞为“亚里斯多德以后第一本综合性的一政治学著作;是到他的时代为止的最进步的政治理论书”,该著作凝结了作者孟德斯鸠一生的心血。这部著作,奠定了近代西方政治与法律理论发展的基础。
25、因此孟德斯鸠一方面认为,地理环境有决定因素,另一方面又认为,立法的作用,可以改变政治制度。
26、但是要注意,法国虽然说高度集权,但是相较于中国的皇帝而言,专制程度是非常之低。
27、 本章作者希尔瓦纳.托马塞里,是剑桥大学圣约翰学院研究员,历史、社会和政法科学研究中心主任,勘称大咖。在这一章中,他选取重中之重,分“认识你的国家”、“关于自由的科学”、“商业与文雅”、“哥特人的体制”四个模块,对孟德斯鸠“法的精神”进行分析,读来不仅耳目一新,更觉“柳暗花明”,忽然感觉,对《论法的精神》的认识和理解加深了一大步!
28、为了证明自己是有道理的,孟德斯鸠还特别拿印度人信佛作为例子。孟德斯鸠认为,印度的酷热令人萎靡不振,动起来就难受要死,静下来就会让人舒服一点,所以印度人相信,静和空是万物的根本和终结,把绝对无为视为至高境界和永恒目标。所以印度佛教正是为了应对炎热的气候而创造的。
29、现在提到波尔多,我们往往就会想到红酒,而孟德斯鸠家族也经营着红酒生意,而且非常火爆,生产的红酒甚至远销英国。所以说,孟德斯鸠其实是个富四代。按理说,孟德斯鸠是继承不了爵位的,因为上一代继承爵位的是他大爷,但他大爷只有一个儿子,不幸死得比较早,于是这位夏尔-德-塞孔达,便在20多岁时成为了新的孟德斯鸠男爵,同时也继承了他大爷高等法院庭长这一职务,当然了还有丰厚的遗产。
30、
31、总之孟德斯鸠认为,立法者在立法的时候,必须考虑到气候对人的行为方式和内心状态的影响,要用法律去克服气候的不利因素。不过,以上还不是孟德斯鸠的伟大之处,它的伟大之处在于,在讨论气候的时候,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这便是自由与奴役。
32、现在,因应这一需要,由英国学者马克·戈尔迪和罗伯特·沃克勒主编、刘北成等人翻译的《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由商务印书馆出版了。该书分为24章,每章一个主题,分别由24位欧美名牌大学的学有专攻的学者撰写,并按照每四章一个板块的比例整合成六大部分,即“旧制度及其批评者”“新的理性之光”“自然法学与立法科学”“商业、奢侈和政治经济学”“促进公共幸福”“启蒙与革命”。书后按照西方学术规范附有大量的参考文献和40多页的人名索引,更为特别的是有一个80多页的“人物传略”,几乎相当于一个18世纪风云人物的小辞典,全书总字数接近100万字。通观全书,可强调五大看点。
33、 事实上,孟德斯鸠《论法的精神》也不是孤立的就法律谈法律,而是对当时的法国、英国及其欧洲社会政治、社会、国家、民众以及自然环境进行全方位的条分细捋,透彻的论证他们与法律的关系。全书三卷共31章,其中用21章的巨大篇幅和笔墨,论述政体、防与力量、进攻力量、政治自由、公民、征税、国库收入、气候类型、民事奴隶制、家庭奴隶制、土壤、民族精神和风俗习惯、贸易、货币、人口、宗教、对外政策、事务秩序,以及他们与法律的关系并由此提出三权分立思想。所以说,一起说孟德斯鸠是一位法律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位思想家更为贴切。他的伟大之处,不是因为他发明了三权分立的思想,而是他最精准最先提出了符合当时欧洲社会发展继续解决问题的方案(背景,史实,经验,设想,观点等),同时,也因应了当时欧洲在基督困惑中学找出路的急切心理。
34、本书对西方近代政治理论中一些最重要的概念进行了系统的梳理,这里且举几个例子。首先是“自然法”的概念。书中对自然法的起源未作过多追溯,但强调近代自然法观念起于新教以自然的信仰代替天启的信仰(第241页),而自然的信仰则基于人的自由意志。这就带来了自然法的一个矛盾,即一方面,“意志的运用乃是人的自然特性”,自然法就是自由意志的法;另一方面,自然法被看作有意志的人类在历史中通过传统习俗发展出来的产物,因而是个人意志必须服从的上帝意志或历史规律。(第242-243页、253页)这一矛盾又发展为权利与义务、法学和伦理学、法律与道德、正义和善、理性与情感的分离。自然法究竟是一种伦理规范还是一种因果关系?这一矛盾直到康德才有了一个解决。“康德学派对自然法的占领,可以说是本章一直在说的两个‘学派’或直接或间接的遗产继承者之间长期斗争的结果。……其中核心的变革是把关于‘自然法’的形而上学转变为关于‘自然权利’的形而上学”(第269页)。或者说,明确地从“自然权利”来理解“自然法”就是从康德开始的,这也就一劳永逸地把自然法与上帝的意志区别开来了。而这一点是苏格兰的那些学者(卡迈克尔、哈奇森、休谟、凯姆斯、斯密等)单从自然感觉和感情出发所不能理解的,斯图尔特甚至最终觉得有理由宣布自然法的死刑(参看第10章)。
35、本书并非抽象的政治理论的梳理,而是与十八世纪的政治事件和经济活动紧密相联,并考察了在这些事件和活动中思想者们的思想动态和思想冲突,以及这些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来源和所造成的结果。1688年“光荣革命”后,英国的政治体制还非常粗糙,除了对王权的根本性的限制外,其余一切都处于各种政治力量的博弈中,洛克的《政府论》是直到18世纪才得到广泛的宣传和认同。而最终确立的英国体制实际上是各方妥协的结果,并带有习惯法的那种不自觉,虽然在理论上并不能自圆其说,甚至遭到一些理论家的批评和嘲笑,但它确实行之有效地保证了英国公民的自由和权利,而没有引起大的社会动荡(参看第330-331页)。相比之下,法国革命的意识形态背景要比英国革命浓厚得多,以百科全书派、自然法学派以及社会契约论为旗帜的启蒙运动为这场政治革命做了大量的舆论准备。法国革命的失败并没有中止理论的探讨,而是在康德开创的德国古典哲学中为法权哲学打下了更为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但本书第12章的作者认为在黑格尔以后,社会契约论走向了“衰落”(第359页),这就未免太忽视了理论的生命力。作者在宣布了“契约论的死期”之后,把美国革命的成功归之于“一种相当守旧的洛克主义”,并对罗尔斯的《正义论》中契约论的复兴感到意外(第361页)。其实,对于卢梭的“公意”学说和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正是在美国革命的“摸石头过河”的尝试中得到了最好的实践和运用,按照本书第21章的说法:“美国人的宪法观念已经变得与英国人大不相同。宪法不再被视为政府的一部分。宪法是一个不同于并先于全部政府运作的书面文件。”如托马斯·潘恩所说,它如同《圣经》一样,是“一个先于政府的事物,政府只是宪法的产物”(第585页)。这应当视为社会契约论的升级版,它构成了罗尔斯《正义论》的出发点。
36、最后是专制政体,这就很特殊了,孟德斯鸠认为,在专制政体中,美德根本不需要,朕就是美德本身。荣誉则是危险的,吃了我的早晚都得给我吐出来。节制更是不存在,专制政体需要的原则是“畏惧”,如果专制君主不高高地扬起鞭子,使所有人颤栗,那么它很快就被会推翻,“专制政体以畏惧窒息一切勇气”。
37、除了促进和平之外,孟德斯鸠指出,贸易还可以医治偏见,实现对人的启蒙。因为在贸易交往中,人们会认识彼此,并学会尊重对方的习俗,所以孟德斯鸠说:凡是习俗温良的地方,必定有贸易,凡是有贸易的地方,习俗必定温良。贸易可以使人们的习俗不像往昔那样凶残。
38、 过年这几天读《剑桥十八世纪政治思想史》(剑桥政治思想史五部著作之一),本书第一章“各民族的精神”开头就说:“就18世纪的政治理论而言,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是最具思想挑战性和启发性的文献之一……正如其副标题表明的,该书旨在考察法律与创造和实施法律的国家中的特定宪制、市民社会以及自然环境必然会有的关系。因此,理解一个民族的法律精神,也就是理解那一民族所特有的一系列社会、政治和物质因素之间的关系”。“《论法的精神》明确表明,孟德斯鸠志在促进君主和立法者的智慧与美德;但他的目的不仅仅在于以史鉴君——历史被理解为应加以模仿和规避的一系列范例——还在于通过分析揭示历史发展的动力。在这种分析中,统治者的品格和他们各自国家的政体,仅仅是若干变量中的两个(尽管是至关重要的)变量,那些变量结合起来就构成了民族的精神”。“孟德斯鸠的写作背景绝非一个政治上或思想上志得意满的时代。与至今流行的观点相反,“旧制度”并不是一个被当时所谓的“批评家”疯狂抨击的静止的社会政治实体。“旧制度”的政治现实是:它几乎始终处于论战、审视和自我批评的状态。上至宫廷,下至匿名的小册子作家,到处是改革的建议、对这些建议的批评,以及对对策、方案和异想天开的规划的辩护,所有这些无不包含着对这个国家及其权威的合法来源的界定和重新界定”。
39、除了强调政教分离,孟德斯鸠还强调对宗教宽容。他指出,法律如果允许各种宗教同时并存,就应该强制这几种宗教彼此宽容。比如作为天主教徒的孟德斯鸠本人,就娶了一个信奉新教的老婆。
40、本书非常看重理论本身所具有的纵深的历史感,这和孟德斯鸠的罗马情结所造成的巨大影响有关。孟德斯鸠在《罗马盛衰原因论》等著作中处处都穿越到古代的政治经验中去寻求一般政治体制的运行法则,但这和英国人对待自己传统的保守主义习惯还不太一样,而是具有某种世所公认的启蒙意义,这种意义在《论法的精神》中得到了体系化的表达。英国人向来对法国人不大瞧得起,对伏尔泰的无条件的恭维还颇为享受,但在孟德斯鸠那里,他们才意识到自己的思想水平被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即获得了一种跨文化跨历史的视野(参看第319-322页)。这一视野正好为后来的美国脱离英国独立以及立宪建国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基础(参看第76页)。本书对这一思想传承关系揭示得非常详细,很值得读者玩味。
41、(3)他的理论后来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
42、同时,英国的君主立宪制政体,也与孟德斯鸠的自然神论相契合,因为在自然神论中,上帝创造万物后便不再干预,那么推此即彼,在人类社会中,君主创建国家之后,就交给人民自己管理就好了,你自己享享清福,这多么的excited。
43、西方的十八世纪是一个风起云涌的时代,不仅发生了两次震撼世界历史的大革命,即美国革命和法国革命,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社会理论上经历了人类思想史上极为重要的脱胎换骨,使西方的人性经过启蒙运动的洗礼而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的层次。直到今天,这一层次还是西方人日常政治和伦理生活中所奉行的公认的价值基础,不论他们如何对这一启蒙立场进行反思、纠正甚至批判,都只不过是这一立场的精致化,也是这一立场本身内核的题中应有之义。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于西方传来的这种思潮只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我们习惯于零星地撷取其中的个别命题和口号来为我所用,而很少去系统地追溯其中的来龙去脉,去关心这些思想在理论和现实的方方面面的矛盾冲突中是如何艰难地成形,以及在运用于实际的政治生活中时所带来的成功或失败的后果。在一个全球化日益深入影响到每个文化的内在原则的时代,我们实在应该对西方文化的根基来一个正本清源的追溯,否则很可能当我们对西方文化自以为耳熟能详的时候,恰好隐含着根本性的误解。
44、自然神论,实际上是明修栈道,暗渡陈仓之计。表面上遵从上帝,但是把上帝限定于自然规律之外,因此人们只需要通过认识自然规律,就可以体会到上帝的伟大。这就给科学的发展缔造了思想条件。
45、近代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复杂性。将孟德斯鸠的贵族自由主义置于18世纪政治辩论的语境中,发现其主张在复辟时期既被采用也被改变,保皇d和自由主义者在后革命时代就保护自由而展开了激烈讨论;复辟时期的政论家发明的政治词汇被之后的重要自由思想家所运用;托克维尔是复辟时期自由主义者的继承者,也是保皇派以及大英雄孟德斯鸠的继承者,孟德斯鸠的理念激发了19世纪法国多元、自由的话语,强烈批判了法国社会的平权。
46、卢梭 提倡“社会契约论”和“人民主权说”
47、孟德斯鸠甚至认为,上帝的活动也应该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因为世界是有规律的,那么上帝如果干涉自然规律,就破坏了规律。
48、 “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isnotpresentexceptwherethereisnoabuseofpower,anditisaneternalexperiencethateverymanwhohaspowerisdrawntoabuseit;heproceedsuntilhefindsthelimits.)成为根植西方民众灵魂深处的名言!
49、 无疑,不论在西方还是在东方文明古国,《论法的精神》宏篇巨制,在人类政治文明和法治文明史上,都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50、因为资本主义经济的纵深,是需要跨距离,超时空进行贸易行为。而基督教的教义是唯灵主义,两者是必然冲突。
51、# 如此随意颠倒黑白,真拿所有人都当傻瓜了么!
52、别挥霍你的二十几岁,千万别在最好的年纪,吃的最胖,用的最差,活的最廉价,爱最糟糕的人,处的最卑微。
53、近代法国政治思想的发展具有历史复杂性。将孟德斯鸠的贵族自由主义置于18世纪政治辩论的语境中,发现其主张在复辟时期既被采用也被改变,保皇d和自由主义者在后革命时代就保护自由而展开了激烈讨论;复辟时期的政论家发明的政治词汇被之后的重要自由思想家所运用;托克维尔是复辟时期自由主义者的继承者,也是保皇派以及大英雄孟德斯鸠的继承者,孟德斯鸠的理念激发了19世纪法国多元、自由的话语,强烈批判了法国社会的平权。
54、对于民主政体来说,由于全体人民既是统治者又是被统治者,所以它的生存所依靠的是“美德”。不过这个美德,并不是什么伦理美德,也不是宗教美德,而是政治美德。这个政治美德就是两方面:爱国和爱平等。因为对于民主政体来说,如果民众之间是不平等的,如果民众不珍爱大家所共同建立的国家,那么显然,民主政体是无法维系的。
55、他反对灵魂不灭论,因为如果有灵魂,有天国,那么人人都向往彼岸世界,而不尽公民的义务。他认为,灵魂不灭,就是让人类去往另一个地方接受他们敬爱之人的奴役。
56、
57、法国自由派表现出紧迫感与使命感。他们中很多人经历过法国大革命,看到的不是梦寐以求的政治自由,而是恐怖时代的大屠杀和拿破仑.波拿巴时期的军事独裁。而且法国的麻烦远未止于1813年拿破仑的莱比锡大败和后来波旁王朝的复辟。1815年,拿破仑戏剧性地从厄尔巴岛逃回法国,轻易推翻了新建立的路易十八政权,该政权也是在外部势力的介入下建立的屈辱政权。1830年,路易十八的弟弟兼继承人查理十世不得人心,再次遭遇政变被推翻,此事标志着波旁王朝的彻底覆灭。自由派强烈希望七月王朝能终结大革命,但此种幻想最终破灭。1789-1804年间发生的事件在1848-1852年间又诡异地上演了一遍,一场革命结束,取而代之的却是拿破仑的独裁,法国自由主义者针对这些闹剧撰写了众多文章,在法国政治思想史上,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时期可谓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自由主义者不仅同自己共同的对手保皇派就政治问题展开辩论,他们内部也争论不休。他们在不计其数的小册子、报纸文章和大部头书籍中都提出了其政治纲领,期待最终能将法国推上自由与稳定之路。即使在被自由主义者寄予厚望的七月王朝覆灭之后,他们仍不气馁而继续辩论、思考并笔耕不辍。最丰富、最有趣的自由主义思想资料可能形成于第二帝国时期,当时拿破仑三世免掉了很多自由主义者的公职,他们只能通过笔墨表达自己的抗议。如果说法国大革命带来了长达一个世纪的脑力激荡,此次脑力激荡最终带来的不仅是自由主义信条或运动,还有各式各样的自由主义、政治愿景及政治词汇,尽管某些具体的纲领和人员会有所重合。本书的焦点是我称之为“贵族”的、专注于在革命后法国思考自由问题的流派。贵族自由主义的核心是自由权与平等权的对立。贵族自由主义者认为,“民主社会”——没有等级制度的社会——不能提供反对专制的保护措施。民主社会中的市民是一群孤立的个体,他们中没有哪个人在中央政府越权的时候有足够的力量站出来对抗。因此,社会不平等是个体为自由权和安全付出的代价。只有社会中的精英阶层才有可能遏制政府的独裁倾向。精英阶层有财富和势力,能够提供市民个体不能提供的抵抗力量,作为介于市民与政府之间的“中间力量”,精英阶层在必要的时候能够遏制官僚制度,不是因为他们有官命在身,而仅仅是因为他们自身所拥有的势力与影响力。
58、本次沙龙共讨论5篇文章,每篇文章耗时1小时,其中主讲人15分钟,评议人15分钟,自由评议30分钟。所有在场人员均可进行自由评议或提问。为方便自由评议,沙龙除为每个主题发言人提供一本精美论文集之外,还准备了6份论文集供场外参与者阅读。
59、
60、而法国是一个高度集权的国家,这个国家之内,由于君主和民众冲突太过激烈,往往民众要反抗的时候,民众就彻底丧失了对此前政府的信心,最终只能把你送上绞刑架。
61、所以这导致,各个官僚就是变相的君王,而民众就变成了奴隶。
62、 孟德斯鸠所处的时代是17世纪末和18世纪前叶,此时正值法国封建主义和君主专制从发展高峰急剧走向没落的时期,统治阶级以极其残忍的手段压迫广大人民,宫廷和贵族极尽奢侈,民众却在饥寒中挣扎,长期的战乱、苛政使农民起义此起彼伏,政治、经济危机愈演愈烈。工业革命在法国逐渐兴起,工业资产阶级的利益与专制主义的冲突日益尖锐,资产阶级革命的时机进一步成熟。另外,思想领域的革命也为孟德斯鸠的理论形成做好了较为充分的思想准备。英国培根的实验主义,法国笛卡儿的理性主义对他产生着深刻的影响。一大批进步的史学家、科学家、哲学家、作家和进步人士为新兴的资产阶级奔走呼号,他们激烈地抨击封建主义腐朽的社会秩序。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思想也被广泛接受。这都为《论法的精神》的诞生打下了坚实的社会基础
63、但是社会一产生,战争的状态就开始了。不仅出现了国与国的战争,还存在人与人的斗争,所以确立起了各类法律,例如国际法、民法等等。
64、除了以上这些作用之外,孟德斯鸠认为,贸易还可以促使人们拥有一种精确、健康的公道观念。因为贸易是建立在互利共赢的基础之上,谁也不做亏本买卖,所以,贸易与一些伦理道德,比如要求人们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利益,为了他人的利益舍弃自己的利益等伦理道德背道而驰。也就是说,孟德斯鸠既反对以战争进行掠夺的暴力行径,也反对宗教道德严苛的利他主义要求,在他看来,这些都不符合人性和社会的本质。
65、1734年,《罗马盛衰原因论》获得出版,再度获得巨大成功。不过,在孟德斯鸠心中,这还只是个开胃菜,他的目标,是给积重难返的法国开出一剂猛药,如果法国能够吃下这剂猛药,或许还能起死回生,如果不吃,那就只能一条路走到黑了,等待流血的大革命了,这正是:可能我撞了南墙才会回头吧,可能我见了黄河才会死心吧,可能我偏要一条路走到黑吧,可能我需要一场大革命吧。
66、 建设和发展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民主、法治,一方面要吸收全人类包括西方精神文化的精华,更为重要的是,一定要植根中国古老而深厚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政治土壤,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切不可照抄照搬。这就是读此书的重要启示!
67、不过,可以肯定的是,贵族自由主义消失的时间比我们想象的要晚得多。事实上,20世纪的重大政治发展——集权主义的崛起——被普遍认为是民主专制的另一种体现,在法国和大西洋对岸的世界都是如此。伯臣.德.茹弗内尔(BertranddeJouvenel)1945年的经典著作《论权力:权力成长自然史》(OnPower:TheNaturalHistoryofItsGrowth)被“冷战”期间的自由主义者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推崇为“伟大的书”与“不朽的研究”,而《论权力:权力成长自然史》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该贵族自由主义的流派。茹弗内尔多次引用孟德斯鸠与托克维尔的观点,没有把纳粹国家描绘为变态,而是把它描述为自中世纪以来西方国家权力增长的自然结果,是传统的制衡权力的贵族障碍受到侵蚀的结果。
68、第六章民主的危险:奥尔良派的自由主义与亚历克西·德·托克维尔
69、由此可见,贵族自由主义关注的是平等社会所具有的危险。尽管很多贵族自由主义者对政治民主不怀好意,但他们视普遍选举权及其带来的问题为平等主义自然发展的结果,而不是这些问题的根源。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对社会平等的反对主要是政治上的,它追求的不是商业社会或经济自由,事实上,很多贵族自由主义者对市场经济体制只有不屑。尽管如此,贵族自由主义本质上仍然是自由的思维方式。社会等级制度不是像守旧者所说的那样为了制造社会秩序与伦理,而是为了创造制衡权势的有力手段。
70、孟德斯鸠提出让僧侣放弃财产,取消过多的宗教节日。他也提出过宗教宽容政策,他认为宗教战争就在于宗教不宽容精神。一个国家的法律不但要容忍好几种宗教,也要让宗教互相容忍。
71、杨 陈(华东政法大学科学研究院助理研究院)
72、伏 尔 泰 希望通过“开明”君主的改革过渡到君主立宪制
73、彼此制衡是指三权之间还能彼此牵制,如总统有权否定国会通过的法律,而国会可以再行表决,以国会议员的四分之三再通过,即为有效,总统否决无效。
74、孟德斯鸠认为,气候也可以造成奴役,炎热地区的人精神萎靡、性情胆怯,所以容易接受奴役、不敢反抗,比如印度自古就有着各种各样、五花八门的奴隶制。而寒冷地区的人民比较勇敢,奴役就少很多,自由就多很多。所以当气候的物理力量践踏人类的自然法则时,立法者就应该制定法律,遏制气候带来的不良影响,重建或恢复原始的平等法则。
75、孟德斯鸠认为,所有国家都有一个相同的目标,这就是“自我保存”,但每一个具体的国家又有着各自特殊的目标,比如古罗马的目标是扩张,斯巴达的目标是战争,而古代中国的目标是安定。但这世上有个国家很是特殊,它的政治体制的直接目标居然是政治自由,这个奇葩就是英国。前面说过,孟德斯鸠曾到英国考察了近两年时间,显而易见,英国的政治体制就是他心目中最理想的政治体制:政府宽和、人民自由。
76、他非常赞赏英国的政治自由,他认为,之所以英国有政治自由,就是因为他们实现了君主立宪。
77、
78、 著作阐述了政治自由和三权分立学说,并以英国为例提出了君主立宪制的政治主张。其中最有影响力的分权理论被美国宪法、法国《人权与公民权宣言》所吸收。19世纪各国的资产阶级革命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这部著作的影响。
79、光荣革命之后,英国快速走上了宪政道路,全新的政治运行机制,给英国带来的空前的繁荣与活力,工业革命正在孕育之中,英国也成为了整个世界的领跑者。但是反观法国这边,那是一潭死水,太阳王路易十四把自己儿子都熬死了,结果还没退位。国王当得时间长倒不要紧,关键是路易十四这哥们那是大权独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朕即国家”,其实大权独揽也不要紧,问题是路易十四没什么作为,更没有责任感,所以他的第二句名言就是“我死后哪管洪水滔天”,老子爽够就行了,烂摊子你们谁爱收拾谁去收拾。
80、 这也许就是“法律人”孜孜不倦研读此书的本因。
81、 更为本质不同的是,我们是中国共产d领导下的人民当家做主的高度集中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经过千百万年来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已经不是过去那种奴隶和封建社会。我们今天的执政d,以及我们所建立起来了的社会主义制度,不是空穴来风,而是亿万中国人民历经磨难和比较作出的终极选择。万万个不可能,在西方,在当时的欧洲或者美国,会实行“共产d领导的人民当家做主的社会主义国家”。道理很假单,因为,在欧洲比如英国,政权向来都掌握在皇室或者代言人手中。在美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南北战争,也不是以解放奴隶和实现社会公正为目的的战争,相反,战争的发动着和领导者,都是代表奴隶主利益的财团和军阀。他们政权的更迭,也只是从这一部分贵族和富人转到另一部分贵族和富人手中。政d,只是他们斗争的工具或舞台,他们做不到也不可能成为广大人民群众的代表。而我们中国共产d则不同,从他创建开始,都是由受压迫受剥削的广大劳苦大众组成,他的基因注定他一定成为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政d,他在今天的领导地位,是历史的选择,人民的选择,这是她力量的源泉和发展的动力。他所领导的解放战争,不是私人之间利益之争,而是广大劳苦大众谋求翻身解放的斗争。所以,在中国,三权分立、宪政、军队国家化、联邦制、总统制,不符合中国的国情,更没有生存的土壤、空气和养分,注定没有前途。
82、当然了,不管孟德斯鸠有着怎样的个人好恶,三种政体在事实上都是客观存在的,那么这三种政体又是靠着怎样的原则,来维系自己的生存和发展呢?孟德斯鸠认为,不同的政体,所依靠的原则也截然不同。
83、曾有后世学者指出,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理论,其实是误读了英国宪制,英国政治体制的实际情况,并不是三权分立的,它更符合洛克的论述。不过这不要紧,因为这种误读反而创造了有关权力分立的经典理论,如果真是误读的话,那这也是思想史上最伟大的误读之一了。
84、孟德斯鸠认为,宽和的政体适宜于基督教的存在,而专制政体则适宜于伊斯兰教的存在。不过,基督教内部也发生了分裂,那就是分为天主教和新教,北方民族皈依了新教,而南方民族依然信奉天主教。这是因为,北方民族具备独立和自由的精神,而南方民族则不具备这种精神;再者,领袖地位不突出的宗教,比较适合因气候条件而养成的独立精神,而对于领袖地位突出的宗教来说,独立精神就不那么合适了。可见在这里,孟德斯鸠再次用气候因素,来解释宗教在欧陆的地理分布及其与政体的关系。
85、除了俄罗斯之外,孟德斯鸠也把法国给搬出来了。法国处于温暖地区,既可能倒向奴役,也可能倒向自由,全看法律如何兴利除害。当然了,权利不是大风刮来的,也不是花4块9抽奖抽来的,要想避免法国沦为专制政体,法国人就要站起来积极反抗,但现实却令孟德斯鸠很是失望。
86、评议人(15分钟):张尧均(同济大学人文学院哲学系)
87、当然了,客观条件我们无法改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改造社会。怎么改造?这就要靠法律来兴利除害了,以此来克服气候的不利影响。比如说还是印度,既然印度热导致老百姓懒不愿耕种,那么法律就要鼓励耕种,同时要尽力剥夺不劳而获的各种手段。但印度却恰恰相反,他们为僧侣提供了大量的财富,这就鼓励了更多的人不去劳动。最严重的是,印度的所有土地都归君主,民众没有自己的土地,这就更没有耕种的积极性了。这就是典型的法律不但没有兴利除害,反而却助纣为虐,这不是恶法是什么。而与印度相比,孟德斯鸠就极力赞赏中国,中国南方虽然也热,但中国皇帝每年都有一次公开的隆重的仪式,用来鼓励人民耕种。而且中国人也鄙视不劳而获,赞赏自力更生的自我奋斗。
88、往往就如同陈胜所说,陈胜、吴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
89、孟德斯鸠的三权是指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分立是指行政权归总统,立法权归国会、司法权归最高法院。
90、至于对外权,洛克认为,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对外权与执行权总是联合在一起,很难分开同时由不同的人所掌握,因为这样一来,就会导致公共的力量处在不同的支配之下,迟早会导致纷乱和灾祸。可见,洛克的执行权与对外权,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广义上的行政权。所以事实上,洛克主要区分了立法权和行政权,并且将行政权辅助和隶属于立法权。
91、毫无疑问,他这些思想着重从地理环境、生活方式去寻找社会发展的原因,较之从主观精神去说明社会历史是有积极意义的,但过分夸大地理环境的作用,尤其是气候的作用,则是错误的。
92、孟德斯鸠认为,处于首要地位的是政体,政体的性质和原则是最高的法,因为有什么样的政体,就会产生什么样的法,也就是说,法直接产生于政体性质。而对于政体的性质,孟德斯鸠提出,政体有三种,分别是:共和政体、君主政体和专制政体。
93、孟德斯鸠:代表作《论法的精神》既表达了批判法国旧政权的立场,又充实和发展了洛克分权的思想.这一学说的目的,是使国家机器内部权力均衡,互相制约.它既抨击了封建专制制度,又为实现资产阶级争取的“自由”、“民主”和“人权”提出了可行又可靠的保证,为资产阶级以法制对抗封建专制指出了道路,为资产阶级法学奠定了基础.他的三权分立学说对反对封建专制制度有一定的进步意义.
94、他认为,人民不必对君主绝对服从,如果君主不能履行自己的义务,那么,假如有一个君主,不但毫不使人民生活幸福,反而加以蹂躏和摧残,于是人民服从国君的基础立即丧失……人民恢复本来的自由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