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在议论文写作中,最易犯的错误是“观点+材料+结论”。要么在开头提出论点,接着摆出事例,事实一摆,就直接得出结论,论证就算完毕;要么先举一大堆事例,然后仅用一句话简单地得出结论,便算是议论过了。
2、《黔之驴》是柳宗元创作的一篇寓言小品。这篇文章表明能力与形貌并不成正比,外强者往往中干;假如缺乏对付对手的本领,那就不要将自己的才技一览无余地展示出来,以免自取其辱。寓言旨在讽刺那些无能而又肆意逞志的人,影射当时统治集团中官高位显、仗势欺人而无才无德、外强中干的某些上层人物。全文笔法老到,造诣精深;既揭示了深刻的哲理,又塑造了生动的形象;不仅给人们以思想上的启示和教育,而且给人们以艺术上的享受和满足。
3、师:你概括了寓言的两大特点:一是有故事,二是用故事反映道理,当然不一定是大道理。而寓言故事又不同于一般故事,它还有什么特点呢?
4、师:我们再把讲故事的要求提高一点,分别用虎和驴的口气来讲,挑战一下吗?
5、我们阅读《雷雨》总体的好奇是:如此惊心动魄的冲突,竟然是在暗中进行。曾和自己有过生死恩怨的女人,长时间对话竟然没能认出。随时都可能暴露身份,竟然一次次成功掩盖。随时可能中断的冲突,竟然被一次次延续一次次推到新的高潮。一个曾经遭人抛弃的弱女子,竟然爆发出如此惊人的智慧和能量。原本毫无悬念的较量,却演变成了以弱戏强、以弱胜强的精彩大戏。
6、生:“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看出驴脾气暴躁,尤其从“不胜怒,蹄之”可以看出驴没有真才实学,自以为是。
7、香菱找黛玉问诗的时候,经过那棵挂着红果子的枸杞树,进的就是张爷爷那间窗子上爬满了牵牛花的东屋。那时候屋里没有张爷爷。只见黛玉,正擦拭那个有裂纹的小瓷瓶。
8、对文字若没有了敏感,不仅无法实现语言建构与表达的目的,而且无从体会文字蕴含的丰富意义,无法获得审美体验,无法选择个性化语言进行创造。阅读会变成走马观花浏览信息,写作只是枯燥乏味地记流水账。
9、研究寓言的哲理。这个活动是课堂教学的重点,上文已经分析过,黄老师是带领学生围绕题目的理解进行的,学生不仅理解了哲理,也对课题有了新的认识。(黔驴技穷的寓意和道理)。
10、唉!外形庞大好像有德行,声音洪亮好像有能耐,当初要是不使出它的那点本事,老虎即使凶猛,但由于多疑、畏惧,终究不敢吃掉它。如今落得如此下场,可悲啊!
11、题目材料:饥饿是指一个人肚子很空想吃东西的感觉。如今丰富的物质资源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类生理上的饥饿感,而精神领域需求的无法满足则又导致了新的饥饿。
12、他们队虽然开始凭体力好占了一点上风,但很快黔驴技穷,被我们打得溃不成军。
13、成语“塞翁失马”,塞:边界险要之处;翁:老头.比喻一时虽然受到损失,也许反而因此能得到好处.道理:坏事在一定条件下可变为好事.福兮祸所依,祸兮福所伏.
14、对文字描述的事物没有好奇感,自然就会失去语言建构的机会,也就无法细致确切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就不能解除经验与习惯的束缚,无法把自己带入新的对象世界和共鸣空间。永葆童心,永葆青春,不但是学生语言建构的状态,也是学生健康成长的状态。没有好奇就无法展开有效阅读;没有好奇就无兴趣将自己的见闻思绪传达给别人。
15、有了对情节、形象的具象体验与认知,寓意的提炼便水到渠成。但是,与一般教师不同的是,黄老师在这个环节精准捕捉到了两个凸显篇性特征的矛盾,开启了高质量的审美启悟——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现实生活中的驴是有用的,作者也说“至则无可用”,并未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因此寓意的总结非常独到、深刻,耐人寻味。
16、他日,驴一鸣,虎大骇,远遁;以为且噬己也,甚恐。然往来视之,觉无异能者;益习其声,又近出前后,终不敢搏。稍近,益狎,荡倚冲冒。驴不胜怒,蹄之。
17、师:那么,就驴的角度看,我们从课文中可以找出几个成语?
18、但在行动中,在细节上则要十二万分地关注、观察对手的动向,只有认真研究清楚对手的所有情况,才能拥有正确的决心与行动。这只老虎就经历了这样一个过程:最开始,在树林里悄悄观察,驴子一叫,吓得要命;后来习惯了,就在驴子身前身后转悠,还是在观望;最后惹恼了驴子才探到它的底牌,于是果断出手,横扫而去。
19、精神饥饿还体现为:不断追求心中的神圣道德感。如加缪《鼠疫》中的贝尔纳医生,疫情发生发展的自始至终,他没有一天停止过治病救人。哪怕鼠疫猖獗,哪怕自己的妻子正病中疗养,自己的母亲操劳不止。他自己也说过:“医生总是输,因为病人总会死。”他明白医生的神圣职责,不顾危险地与死神对抗到底。贝尔纳医生的行为,正体现着对医生神圣职业道德的追求和捍卫,而究其根本,正是他内在的精神需求推动着这一超越职业本能的高尚追求。
20、本节课,他主要是从故事、形象和寓意这三个层面来引导学生感知寓言的类性特征的,并以之为轴心,带动对作者“写什么”“怎么写”“为什么写”的探究,节奏张弛有致,内容精粹饱满,整个教学如行云流水,一气呵成。
21、师:回过头来看一看课文的题目,有没有什么疑问呢?老师有个疑问,老虎的故事比驴子写得生动,那为什么叫《黔之驴》而不叫《黔之虎》呢?为什么写老虎的笔墨要这么多?我喜欢让没发言的同学发言。
22、小读者们,大家好!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一本充满神奇与幻想色彩的寓言故事书,来自法国作家让·德·拉·封丹的《拉封丹寓言》。《拉封丹寓言》讲述的是古代希腊、罗马和印度的寓言以及中世纪和17世纪的民间故事,通过精彩的寓意故事的形式,让我们在这些阅读中,认识到贵族、教士、法官、商人、医生和农民等的典型形象,并且,从这些形象的背后,感受到这个世界的各种思想和情欲,一起真正认识17世纪法国的社会生活。短小的寓言,凝结着人类的艺术和智慧。今天,我把《拉封丹寓言》推荐给大家,期待翻开这本书的你,能在诗歌和寓言的碰撞中,看到历史的价值,也读到生活的意义。
23、想象,就在于将文字转变为画面,就在于由文字反映的画面导入联想出来的新画面。
24、这既是阅读的由好奇到想象,也是写作的由好奇到想象的范例。不断有新的好奇出现,不断由新的想象来满足好奇,在好奇和想象的交替作用下,完成螺旋式审美的过程。
25、师:读得是否更好一些?这也是应该的,因为你比女生后读。
26、落实到《黔之驴》的教学,以下的文本应该引起关注:同单元中的其他文本,柳宗元《三戒》中的另两篇《临江之麋》《永某氏之鼠》,文学史中的其他寓言,等等。
27、评析:让学生从虎的形象、用成语总结寓意非常巧妙,也极富难度。但这种难度反而极大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能量——黔虎之智、黔虎识驴,没有一定的体验力、理解力、概括力,无法做到。可是,这种“高端对话”似乎有为上等人说法的味道,学生中的普罗大众是否能清晰地认识,恐怕还是未知数。黔虎之智除了“工于心计”,还有什么?对当下的我们,是否有值得汲取之处?不趁势追问,学生的精彩回答充其量只是璞玉而已。
28、一群人来到光线暗淡、人迹罕至的洞穴里探险,洞穴里很神秘,他们就点了几只蜡烛,发现里面竟然有一群色彩斑斓的蝴蝶。他们欣赏了一会儿,不想惊动打扰蝴蝶,就离开了。几天后,他们回到原地,想看看蝴蝶在不在,却发现蝴蝶已经栖居到更深黑的地方去了。他们在想,是不是几只蜡烛光亮影响了蝴蝶的生活习惯呢?
29、学习成语。从揣摩词语的活动中可以看出,黄老师课堂开展的是语文学习活动,不是那些为了哗众取宠的“非语文活动”。
30、如果宴子治的不是东阿,而是整个齐国,那不是更大面要积遭殃了?
31、评析:提问直逼篇性特征:“老虎的故事比驴的故事生动全面,那课题怎么是黔之驴,不是黔之虎呢?”作者说的是“至则无可用”,不是说驴没有用,这怎么理解?不过,师生的探讨没有充分利用好这些问题:如深入到文本的复线结构,烘云托月的主旨表达,对好事者的暗讽,对人生之用的哲学思考——并非教者所说的“不敢讽刺”,而是旗帜鲜明地讽了,“好事者”这个名称即可见出,驴的命运也有所暗示了。
32、黔无驴,有好事者船载以入。至则无可用,放之山下。虎见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蔽林间窥之。稍出近之,慭慭然,莫相知。
33、如《奥斯维辛没有什么新闻》。文章开头说“从某种意义上说,在布热金卡,最可怕的事情是这里居然阳光明媚温暖,一行行白杨树婆娑起舞,在大门附近的草地上,还有儿童在追逐游戏。”文章结尾说:“在奥斯维辛,没有新东西可供报道。这里天气晴朗,绿树成阴,门前还有孩子们在打闹、嬉戏。”
34、师:“无事生非”挺好,但不是你想的,苛求大家了。黄老师想到了“载驴入黔”。记住“载驴入黔”这个悲剧故事给我们的教训吧!尤其是那些手中有权的人。同学们以后有机会手中有权,我没有机会了,你们一定不能做这样的事,不要“无事生非”,那会导致悲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