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个因素处于从属地位,但也是至关重要的。如果敌人拥有空中优势,那闪电战就不可能实行了。就如隆美尔和其他德国指挥官在战争后期所面对的局面。(古德里安闪电战)。
2、然而他和希特勒的矛盾也从这一刻开始,希特勒在之前曾要求对苏联战俘进行屠杀,古德里安曾为此与希特勒抗争,拒绝执行命令,也拒绝偏袒自己那些犯下屠杀罪行的士兵。在明斯克战役中,古德里安以“追击敌人要紧”为理由,严令部队不许屠杀战俘,直径追向了撤退的苏军。而希特勒则对此怒不可遏,古德里安和希特勒的矛盾越来越大。
3、高度集中的火力,快速机动能力,还有迅速推进时的生存能力都使装甲部队远超过以前历史上任何一场战争中出现过的地面部队。它使得骑兵显得完全过时,使步兵在开阔地上显得万分无助,除非他们大量装备有效的反坦克炮。但是反坦克炮正是作为对闪电战的回应才发展起来的,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战末尾才逐渐成熟。德国的坦克部队都是经过严格训练的,他们被认为是精英部队而被配以最优秀的士兵和指挥官。德国的坦克是第一款能真正有效投入战斗的坦克。除了坦克,机械化步兵能够与坦克一起推进,为他们提供更好的保护以远离来自敌人步兵和反坦克武器的威胁。当步兵的战斗车辆不能得到满足时,步兵经常会搭乘在坦克上前进。
4、坦克登场之后形式为之一变。由于坦克拥有优良的防护性,成了扮演“向前冲”的完美角色。坦克最初的作用是移动的火力点,支援“步兵冲”,冲击和占领敌方阵地的主力仍然是苦命的大头步兵,于是就产生了步坦协同的概念。古德里安闪电战的特点由于步坦炮协同是陆军部队在一战末期至二战初期的核心能力,因此是军队建设的重点。同那些眼光超前的将领一样,古德里安也注意到了坦克卓越的机动能力,可以使军队进行大范围的转移和穿插,倘若将坦克集中使用,就能够如同古代战争中的骑士团一样横冲直撞。
5、“是的,而这也就是最后一次,我已经被免职了。”
6、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一点两面。找到突破点,由炮兵打开缺口,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发展战果,机动步兵跟进。找到突破口的两翼,空军打开缺口5-10分钟后,装甲集群随后攻击,后面紧随机动步兵。迅速破坏掉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交通枢纽,陷敌于瞎子、聋子的局面,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都很快,火力也够。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例如战争后期,德军发起的“突出部战役”就遭遇了这种情况。使得德军无功而返,并没有更多的装甲部队去抵抗盟军的攻击。
7、(HeinzWilhelmGuderian,117~1915),德国陆军一级上将,杰出的军事家、军事理论家、统帅,装甲战的倡导者,也是“闪电战”“坦克战”的提出者,被誉为“德国装甲兵之父”。
8、古德里安提倡的闪电战术有三个要素:奇袭、快速和集中。
9、公元前121年,汉武帝让年仅19岁的骠骑将军霍去病参加对匈奴的河西反击战。在春夏两季的河西反击战中,霍去病都把“闪击战”的出奇制胜玩到了极致。
10、使用形成重点后所造成的压倒性优势武力,以决定性的冲击力突穿敌人战线。突破的任务一般交给战车部队担任,战车部队将以营或连级单位组成“宽椎型”(Breitkeil倒三角形,德军战车部队最常使用的攻击队形)或者“椎型”(Keil正三角形)进行突破。不过若想保留装甲兵的实力以供往后作战计划,亦有将突破任务交由步兵担任,待步兵突穿后装甲兵才由缺口投入,接着机动向敌后挺进以扩张战果的事例。
11、既然打了胜仗,就得庆祝吧,霍去病带领将士在今天的狼居胥山举行了隆重的祭天大典!祭天大典结束后,霍去病带兵继续北进追击匈奴残部,最后打到今天的贝加尔湖方才大胜而归。
12、外面传来汽车引擎的声响,玛格丽特赶忙去迎接。她惊喜的看到古德里安站在走道里,头发一根没少,只是一脸倦容。
13、关于这部分历史上也有记载,德国调动兵力,告诉苏联是在演习。但这肯定是局部,是片面。因为最终德军是在苏联边境组织了550万的部队,你说你演习?糊弄鬼呢?斯大林能信吗?这就是闪电战。闪电战指的并不是坦克部队突击。而是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网,在极短的时间内,把几百万的部队从国家的东部边境拉到西部边境,再把几百万的部队从西部边境拉到东部边境。在某一个方向,形成兵力的优势,从而击败对方。
14、两个星期不到,古德里安就把百万波兰人装进了口袋,德军步兵所能做的就是把一个又一个波兰人丢进战俘营。在古德里安的回忆录中,他骄傲的宣称:“我很有可能是人类战争史上第一个坐在装甲指挥车中利用无线电指挥部队,并随同一线战斗部队一起冲过敌人防线的高级指挥官。”
15、希特勒动用了300万的部队,在西线打败了英法。他这时候的部队可都在英吉利海峡旁边呢,在法国的西边。然后他又把这些部队调到了波兰,把几百万大军从西欧又挪到了东欧,集结到了苏联家门口。
16、《二战历史光影》意大利军队在非洲有50万人却被5万人追着打
17、闪击战术的基本流程为集结、展开、突破和击穿,在击穿之后可以根据情况决定击虚还是席卷。归根结底就是依靠速度和爆发以点破线,以线困面,形成大量局部优势,最大限度瓦解敌方抵抗意志。古德里安完善后的这套战术非常可怕,也就是遇到苏联这种有大面积国土做战略纵深的国家,否则很难完成后续防御准备就会被分割,消灭。集结阶段在集结阶段,军队会收缩在一个非常窄的正面,这是为了后续进攻形成连续的点位杀伤,甚至在进攻初期会把攻击正面缩的比集结阶段还要狭窄。如果把骑兵的突破战术形容为凿子的话,那么闪击战术可以比喻为锥子。展开阶段这里的展开是指接战前的前进展开,所以军队不会横向展开,而是面对地方正面形成阶梯的前后展开,用来保持冲击的连续性。突破阶段在敌方阵线形成攻击重点后,会以营或者连级单位形成正三角或者倒三角的突破阵型,向发现的攻击重点部位猛攻,以图打开缺口。击穿阶段一旦缺口打开,装甲部队主力和步兵就会穿越缺口,向对方战线后方深入。击虚穿过防线的部队扇形展开,避免堵塞交通,并抢占重要据点。同时突进军团以坦克群向敌人后方高速前进,没有必要的战斗一律绕开,身后的残敌由后续部队肃清,抢在后续防线完成布置前完成突破,形成一点破全线的局面,空军会配合进行轰炸打开缺口。席卷以突进部队为点,两翼高速展开,形成钳型包围。利用交通线将敌人彻底分割包围,由步兵彻底围歼各个包围圈内敌军,装甲部队则在补给后继续向下一个目标突进。整个过程执行闪击战术的装甲部队几乎一直在不停的穿插运动,乍合乍分,如行云流水一般在战场上横行。
18、“时间就是军队”,“时间就是胜利”,争取时间和夺取空间是军事对抗的重要内容。在时间上先敌一步,可以得先机之利。在“巴巴罗萨计划”中,德军仅3个星期即在苏联境内推进纵深达400~600公里,其成功的原因是:
19、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在二战后期,德国遭遇了拥有绝对空中优势的美军航空部队,德军的地面战车都成了美军飞机的活靶子,因此德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另外此战术对后勤依赖度非常高,一旦汽油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会被歼灭。
20、伞兵是另一种形式的空中支援,他能够快速占领指定目标而不是破坏。在闪电战中他们的常见任务是抢占重要桥梁,以防止敌人破坏他们,并使坦克能够不受拖延的快速抵达并通过桥梁。
21、古德里安虽然一度成为纳粹德国的爪牙,给世界带来过灾难,但他在服从上级命令的情况下,还能坚持自己的原则与底线,这实在是很不容易的。
22、这是闪电战的第一步,快速调动兵力,集结部队。而这一步,和戴高乐根本没关系,这个思想的缔造者是施里芬。戴高乐和古德里安等人,顶多算是建立装甲兵的一个先驱,而不同的是,古德里安付诸实践,而且玩的炉火纯青。闪电战这个概念,并不是来源于戴高乐,德国人的闪电战来源于德军的祖师爷施里芬。
23、在二战中,德国装甲兵之父海茵茨·古德里安,无疑是许多军事爱好者崇拜的对象。因为他在战前提倡了坦克与机械化部队用于战争,是现代化战争的重要推动者之一。法国战役中,古德里安亲率装甲部队翻越了阿登山脉,从而一举击败了法国的事情也为人们津津乐道。然而就是这么一位名将,在元帅众多的德国,却始终未能晋升为元帅,这是为什么呢?
24、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许多军事家对战争中首次出现的飞机、坦克的使用进行了深入研究。意大利G.杜黑提出了制空权思想;英国J.F.C.富勒提出机械化战争理论,认为应该组建以坦克为主的新型机械化部队,并且要集中使用坦克部队,而不是把坦克分散配属于步兵,支援步兵作战。30年代,德国将军E.鲁登道夫在闪击战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总体战理论。1933年A.希特勒上台后,纳粹德国继承了施利芬的军事思想,并吸取了杜黑、富勒、鲁登道夫等人的理论观点,形成了具有德国特色的闪击战理论。
25、最初用于波兰。1939年9月1日4时40分,德军以其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在一马平川的波兰西部势如破竹般撕破了波军6个集团军约80万人组成的防线。德国装甲部队与空军构成的快速纵深挺进力量,将数量庞大但装备陈旧的波军迅速撕裂、合围,至1939年10月5日,波兰战役即告结束。波军63万人阵亡,37万人受伤,1万人被俘(其中,被德军俘虏4万人,被苏军俘虏7万人),10万人逃至邻国,而德军仅阵亡10600人,受伤30300人,失踪3400余人。
26、至于虐待、屠杀战俘,那一直是古德里安最反感的事。在他指挥的大小战役中,古德里安的部队几乎没有出现过虐待战俘、屠杀平民的事件。甚至当希特勒命令他必须杀掉苏军政治委员和指导员时,他也表示自己无法执行命令。
27、先说戴高乐,二战前他写了《建立职业军》,希望法国军方建立一支10万人的机械化部队,包括六个机动装甲师。可他的意见在法国无人问津,这本售价15法郎的书被他的德国同行买去研究,并根据他的思路组建起了机械化部队,反过来打法国。这就是所谓的德国用“15个法郎赢得了一场战争”。
28、1922年1月,古德里安意想不到地被调往国防部运输兵监察处担任参谋。正是在这里古德里安开始了坦克与装甲兵作战理论。同年4月,于慕尼黑第七摩托化运输营实习数月后,古德里安到柏林,向奇施维茨将军报到。然而古德里安获得的工作不过是研究摩托化运输的各种问题,而不是他所期盼的如何运用为作战部队。踏上这个技术性军职的生涯后,古德里安只好奋力寻找出路。在研究了摩托化车辆运输后,他意识到了摩托化部队的潜力和价值。
29、主动出击,先把部队集中在一个方向,形成兵力优势,击败敌人后,迅速上火车,再去另一个方向,再形成兵力优势......
30、 至盟军诺曼底登陆前,古德里安已整编出10个装甲师和装甲步兵师,为在东线战场大伤元气的德国装甲部队补充了新生力量。
31、二战是世界历史上面人类的一次灾难,法西斯发动了这场灾难,全世界有很多国家的人民都在这场战争中受难,也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痛苦,所以二战结束之后,这些法西斯战犯们都受到了严厉的处罚。
32、而古德里安对于装甲兵的研究,早就在1922年开始了,当时他在德国国防部的运输兵监察处当参谋,也正是这会儿,他开始研究坦克,研究装甲兵。在二十年代里,他也一直在研究坦克,研究富勒、李德哈特等人的著作,1929年以前,古德里安也提出了自己的装甲兵构建的理论。1929年,古德里安担任第四摩托化营的营长,已经开始研究装甲兵的战术等问题了。后来出版了《注意!装甲兵》一书,才开始引起巨大轰动。
33、法军为啥失败?因为他们以为对面的敌人是100万呢,结果一眨眼,变成了300万。法国人也不傻,他们觉得100万德国人只能展开在德法两国的正面边境,没有多余的兵力迂回。但一夜之间,德军增加到了300万,这样德国就有足够的兵源,然后兵分三路进攻,绕到法军的身后。等法国人发现100万变300万的时候,已经晚了。
3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10年前,施里芬就设计好了,怎样用闪电战击败俄、英法。德国人早就明白,如果发生战争,德国必然要面临两线作战的困境,同时跟东方的俄国和西方的英法作战。施里芬的解决方案就是利用德国发达的铁路,打闪电战,打时间差。
35、由于闪电战在二次世界大战中发挥无比的威力,因此在大战结束之后即受英美等军事学者热烈研究,在战术上勾勒出一个详细的面貌现已不是难事。关于战术上的细节,根据各家的说法,综合整理一个对闪电战的全貌概述。“闪击战”大略可略分以下几个阶段:
36、空中轰炸的高效准确和毁灭性把炮兵远远甩在了后面。同时炮兵也无法跟上坦克的推进速度。所以除了普通的炮兵外,德国军队还装备了大量的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它能够迅速有效的消灭坦克推进道路上的障碍(如炮兵,防御工事,步兵集团,桥梁和护卫车队等)。
37、《二战历史光影》1945年德军投降时还剩下200万兵力
38、相比之下,曼施坦因则倒霉的多,他参与过屠杀,参与过焦土政策,纽伦堡审判时未被审判,却遭到了英国的审判,被英国政府软禁了几年。事实上,曼施坦因已经构成战犯级别了。
39、德国发明了一种名为Pervitin的“德意志神药”,简单来讲就是冰毒,德军将这种药物分发给前线的士兵,让他们持续处于一种高度亢奋地状态,连续几天不睡觉,为德军带来了丰硕的战果。
40、1941年他再次用闪击战进攻苏联,到12月便打到莫斯科郊外。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随着导弹核武器的发展,闪击战仍被超级大国视为一种有效的战争样式。
41、在苏德战争爆发后,古德里安率领第二装甲集群。在战争初期的巴巴罗萨行动中,自1941年6月22日战争爆发,到7月11日为止,古德里安花了半个多月的时间就占据了几乎整个白俄罗斯。之后的斯摩棱斯克战役中,他所率领的部队更是击败了苏联的铁木辛哥元帅,同时占领了斯摩棱斯克。
42、汉军的武器占据绝对优势,由于西汉钢铁业发达,所以西汉钢铁业的产物环首刀既美观又实用,直接劈砍匈奴头颅soeasy!
43、首先战役组织要做到部队隐蔽集结,以达到突袭的目的。
44、从苏德双方交战的情况来看,个人认为闪电战和大纵深作战的本质是一致的,即利用强大的机动性完成弱点突破、穿插分割,达到歼灭敌有生力量,瓦解敌抵抗意志的目的。
45、1925年,古德里安陪同运输兵总监纳茨默尔参观军事演习时,向运输兵总监建议在组建装甲部队时,这位总监却很粗鲁地回答到:“见鬼,什么战斗部队!它们只配装运面粉!”这不得不让古德里安感到沮丧,似乎他的装甲兵梦想即将破碎。
46、斯大林也是一样,他还以为德军全在法国海滩上呢。依照以前的经验,德国把几百万的部队开到苏联家门口,需要很长时间。结果没用几天,希特勒又把这几百万的大军运回了东线,又打了个突然袭击。
47、他的速度不仅仅让敌人害怕,就连身在柏林的希特勒都感到咋舌。在行军期间古德里安的部队甚至没有时间俘虏敌军,而是通过扩音器大叫:“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并且离开道路以免阻碍我们前进。”以此他创造了现代战争史上的最快的进攻速度,即在不到6天的时间里他的装甲军长驱直入400多公里横贯法国。
48、最终,在古德里安和德国生产部长施佩尔的努力下,德国的生活和工业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全。
49、由于多次公然反对、违抗希特勒的命令,古德里安一直都没有被晋升为元帅。1945年3月,他还被希特勒免职,没有参加最后的苏德决战。
50、第二战时德军组织实施闪击战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这种成熟包括理论上和实践上。二战时,德国陆军有强大的装甲师,加之实力强劲的空军,使德军不仅炮火猛烈,而且能做到快速机动,这为闪电战的推行提供技术支持。
51、(古德里安和妻子玛格丽特的合葬墓)古德里安名言:作为一位纯粹的军人,古德里安发扬了富勒,利尔特哈德的先进坦克战思想,并把这种构想第一次投入实战并大获成功。除此以外,他还留下了一些广为传播的经典话语。
52、跨越2000年时空的比较,我们就会发现:古德里安和霍去病,他们的战术有着惊人的相似,这难道仅仅是巧合吗?
53、(谢谢观看,图片来自网络,侵删除,其他文章账号下可见)
54、军人以服从命令为天职,古德里安作为德国将军,那么他的天职就是服从元首的命令
55、闪电战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德国使用的一种战术,它充分利用飞机、坦克和机械化部队的快捷优势,以突然袭击的方式制敌取胜,用机械化部队来快速切割敌军主力来达到预期效果。
56、古德里安个人主观意识太强,他有很强的反权威精神,只要他认为是错的,他就必然会据理力争。而同样有很强的个人主观意识的希特勒,根本不能准许古德里安这样违逆他。莫斯科的撤退建议只是个理由,实际上是希特勒不希望古德里安这种人在前线指挥军队。因为这样的话,希特勒就无法控制部队了。
57、古德里安在战争中夺走了上百万人的生命,有无数人妻离子散,家破人亡。这些都是不可否认的事实。
58、波兰战役,在德军中的作战代号为“白色方案”,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开始,德国与苏联签订《德苏互不侵犯条约》一星期后的1939年9月1日凌晨4点40分开始进攻波兰,苏联则是在9月17日开始进攻波兰,仅仅用了一个月,10月6日苏德便占领波兰全国。
59、尽管这里环境不比乡间,但古德里安的心脏病在疗养院里得到了细心治疗。正当他感到放松一些的时候,有朋友来了消息,盖世太保可能随时会准备监视自己。听到这个名字从来都会让人糟心,古德里安很快以自己的面子请了两位宪兵来保护自己,总算避免了遭殃的可能。
60、▲二战德国Ju-87斯图卡俯冲轰炸机(图片来自网络)大纵深作战理论大纵深作战理论的创始人是苏联元帅图哈切夫斯基,是在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和国内战争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大纵深作战理论要求实施一系列连续的突击,打击敌人兵力,打乱敌人组织,使之无法继续进行顽强抵抗。大纵深作战理论的核心是两点:突击和追击。
61、尽管这里环境不比乡间,但古德里安的心脏病在疗养院里得到了细心治疗。正当他感到放松一些的时候,有朋友来了消息,盖世太保可能随时会准备监视自己。听到这个名字从来都会让人糟心,古德里安很快以自己的面子请了两位宪兵来保护自己,总算避免了遭殃的可能。
62、根据战争力学理论,军队战斗力取决于兵力、机动力和冲击力,而机动力和冲击力的大小都与速度有关,速度越快,冲击力也就越大。二战初的闪击战依靠装甲集团高速度、大纵深的突袭,产生的冲击力在军事史上堪称空前的。
63、德国装甲兵之父古德里安在最初了解坦克方面的知识时,便是拜读了英国军人富勒、李德•哈特等人的著作,从中受到极大启发,并在以后德军组织的一些军事演习中得到证明,于是才开始全力推进德军装甲部队及其作战方式的发展。古德里安自己也承认,这几位英国军人才是真正的新型大规模机械化战争的开拓者。
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