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狄更斯本人,是一名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在他的笔下,主人公科波菲尔是个可怜的孩子,在他还未出生时,亲生父亲就已经去世。
2、《远大前程》( Great Expectations )—— 1860年-1861年
3、1812年,狄更斯生于英国朴次茅斯市郊,主要生活于英帝国的时期——维多利亚时代。与几乎同时代的法国文学家小仲马受父亲熏陶截然不同,狄更斯的父亲除了个人身世不明外,几乎从未走出财政危机,这一点倒是与小仲马的父亲大仲马颇为相似。本书亦指出,狄更斯写作之外的一个主要麻烦是他的父亲,他的父亲经常打着他的旗号欠债不还,几乎每次都是狄更斯帮他解决了债务。
4、他的作品,出现在小学教材到大学课程的必读书目里。他在自己的时代掀起的阅读狂潮至今无人能比肩。
5、A:我觉得还是这一点,交往、沟通、和人交流。不要畏缩,或者只和自己圈子里的人交往。虽然舒适区很诱人,但是和观点不同的人交流也很重要。因为这样你才能证实自己的观点,看看它们是否经受得住辩论的考验。(狄更斯最好的作品)。
6、读了《礼记》这10句,才知道什么是“会说话”
7、狄更斯在中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商务印书馆首次出版林纾和魏易联袂翻译的狄更斯小说。1907年至1909年,商务印书馆连续出版了《滑稽外史》(《尼古拉斯·尼克贝》)、《孝女耐儿传》(《老古玩店》)、《块肉余生述》(《大卫·科波菲尔》)、《贼史》(《奥列佛·特维斯特》)、《冰雪因缘》(《董贝父子》)。1913年魏易独译了《二城故事》(《双城记》)。第一次以“选集”方式出版狄更斯小说是在1945年,吴朗西和巴金共同主持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狄更斯选集》。此后,狄更斯的作品陆续被引进国内,一再重版。
8、在任何交往中都不要伤害任何人,永远不要粗暴对待你手下的人。
9、狄更斯1812年2月7日生于朴次茅斯市郊。父亲是海军部军需处的职员,待遇优厚,但他的过度挥霍和愚蠢行为常常使家庭陷于拮据的惨境,这些后来都能在狄更斯的半自传体小说《大卫·科波菲尔》中的麦考伯先生身上看到。因为父亲负债入狱,狄更斯在12岁时便辍学进入黑鞋油作坊当童工。不久父亲获释,母亲却认为狄更斯不必再回到学校。虽然在父亲的坚持下他又断断续续上了一段时间的学,但很快他便离开学校,进入社会谋生。
10、《博兹札记》( Sketches by Boz ) —— 1836年
11、狄更斯是高产作家,他凭借勤奋和天赋创作出一大批经典著作。他又是一位幽默大师,常常用妙趣横生的语言在浪漫和现产中讲述人间真相,狄更斯是19世纪英国现实主义文学的主要代表。艺术上以妙趣横生的幽默、细致入微的心理分析,以及现实主义描写与浪漫主义气氛的有机结合著称。马克思把他和萨克雷等称誉为英国的“一批杰出的小说家”。
12、母亲含辛茹苦将他养大,不料他却因为继父的残暴而最终逃出家门。
13、从事慈善事业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光说不做的人,另一类是光做不说的人。
14、A:首先这是出于我的经验主义而言,而且这部作品的主题和当下的社会有很大的相关性。一切都与阶级有关,关于阶级和社会的焦虑,“哦我的出身背景”以及“我能否融入社会”这些念头。每个人都会遇到这些议题。同时还有一些更大的关照,比如失业问题、债务问题等等。
15、这些忽隐忽现的火花最终渐渐消退、慢慢熄灭——清醒生活的最后几粒真正的火星儿从某个很晚才收的馅饼摊或烤土豆摊飘落——伦敦市就会随之沉入梦乡。(《伦敦夜行记》查尔斯·狄更斯)
16、本书是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代表作,也是人类文学史上的永恒经典,这部书里刻画的人物可谓是包罗万象。
17、透过这本书,一个充满烟火气的世俗狄更斯跃然纸上。一个世俗的狄更斯其实没什么不好,只不过在我们的习惯性语境中,总喜欢把文学工作者看成不食人间烟火、清心寡欲的所谓道德圣人罢了。
18、WaterlooBridge, ClaudeMonet
19、Q:这一点通过他在影片中不断变换的名字展现出来(片中角色遇到的不同人物给予他不同的昵称)。
20、在你的人生中永远不要打破四样东西:信任、关系、诺言和心。因为当它们破了,是不会发出任何声响,但却异常痛苦。
21、狄更斯生活和创作的时间,正是19世纪中叶维多利亚女王时代前期。狄更斯毕生的活动和创作,始终与时代潮流同步。
22、狄更斯的天赋不是那么容易发掘的,他的写作也不是一发不可收,更谈不上一帆风顺。狄更斯一生虽然著作颇丰,好评如潮,但也有未达到预期的作品。1833年,狄更斯在《月刊》杂志上匿名发表了一篇不付报酬的小品文《在白杨道的晚餐》。变成铅字的快感激发了他更多的创作灵感,尽管这样的发表毫无报酬。另一个烦恼也如影随形,即他“其中一篇小品文被名剧作家约翰·巴克斯通接手改编为滑稽戏,被制作出版却没有关于他的任何鸣谢”。没有信息表明狄更斯对此怀恨在心,但这样的“打击”肯定会激励他在写作道路上走得更远。
23、A:因为我觉得原著的精神是我最想抓住的,而不是说对情节亦步亦趋。因此编剧的难度在于怎样将章回体的故事转化成富有起承转合的电影长片,然而话说回来,剧情的发展和角色的成长还是第一位的。影片的前半段有点像坐过山车,节奏很快,后半段男主角才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自己的过往对现在的影响这些主题。同时,就一个人物的一生而言,你还是想一口气看完,而不是坐在那里花六周时间,不是吗?
24、《巴黎圣母院》是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的长篇小说。
25、在服役过程中,他三次越狱失败,最终共判处19年有期徒刑。
26、A:我觉得,我的上一部作品《斯大林之死》颇为残忍和黑暗。你知道,你思想中总有一部分渴望下一部作品能有所不同。我从少年时就是狄更斯的书迷,我喜欢他小说中的幽默感。他希望自己的作品被大众所阅读,但是同时在适当的场合借机表达他对社会和政治议题的看法。这一点一直启发着我。当下的世界,你懂的,戾气横行,仿佛已经变成大家无意识的行为,在此我只想歌颂一下人与人之间、社群之间的友谊。
27、你要爱着就像从来没有被伤害过,你要舞蹈着就像从来没有人在看你。
28、狄更斯(1812年2月7日-1870年6月9日),十九世纪英国最伟大的作家,也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在自己的作品中,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了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代表作《雾都孤儿》《双城记》等。
29、《荒凉山庄》( Bleak House )—— 1852年-1853年
30、狄更斯少年时因家庭生活窘迫,只能断断续续入校求学,后被迫到工场做童工。15岁以后,狄更斯当过律师事务所学徒、录事和法庭记录员。20岁开始当报馆采访员,报道下议院。
31、随着狄更斯对现实生活认识的不断加深,中期的创作不再对资本主义社会抱有盲目乐观思想。这时期的作品加大了批判力度,宣扬了小人物的温情和感化力量。这一时期的主要代表作有《马丁·朱什尔维特》《董贝父子》《圣诞颂歌》等。《马丁·朱什尔维特》中的马丁·朱什尔维特在美国投资破产还险些丧命,他必须经历贫困的、苦难的教育才能改变他的性格,重新找回自己,继承父的遗产。《董贝父子》中的董贝先生刚开始惟利是图,对儿女冷酷无情。但在他破产后,通过儿女的温情感化,也重新拾回了幸福。《圣诞颂歌》中斯克鲁奇在三个精灵的苦难教育下,意识到资产者必须改变他的冷酷心肠,积善成德,以仁爱之心对待每一位弱者,创造一个永恒的圣诞境界。
32、《东成西就》式看似玩世不恭又基于残酷现实的嘲弄,
33、 虽然孩子们很喜欢狄更斯,但他绝不仅仅为孩子或未成年人写作。读狄更斯很容易,但他是一位严肃的艺术家。虽然常常利用高级喜剧的手法来表现生活,狄更斯依然是严肃的。他绝不只会创造滑稽奇怪的人物。如果不相信,可以看看他有没有常常用强烈的、充满现代感的象征手法。《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土堆”是个很好的例子。
34、“只在无声电影时代就有100个左右版本的狄更斯作品重拍成了电影。而且那些改编一直保留到了今天。”从格维尼丝·帕尔特罗到佩吉小姐几乎每个人都参演过由狄更斯作品改编的电影,同时很多人认为由于他注重电影自身拥有引人入胜的内容,所以他对奠定电影的传统有很大的引导作用。俄国电影导演和理论家塞奇·爱森斯坦认为时狄更斯发明了平行的蒙太奇——在那里两个故事各自独立发展,以及特写镜头。“狄更斯发明了电影的观点显然是荒谬的,但是他在电影的发展史中是个关键人物并且有着重要的影响。”格雷姆·史密斯教授说,他著有《狄更斯与电影梦》。
35、狄更斯是十九世纪欧洲少数杰出的批判现实主义大师之被称为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他的代表作包括《双城记》、《匹克威克外传》、《大卫·科波菲尔》、《远大前程》、《雾都孤儿》等多部优秀小说。
36、祖孙二人被迫逃离伦敦,过着四处乞讨的生活,最后,身心俱受损伤的小耐儿,因精神过度疲劳而夭折,小说描写老古玩店店主吐伦特和他美丽、善良的外孙女小耐儿相依为命的悲惨故事。
37、《圣诞颂歌》( A Christmas Carol )—— 1843年
38、Q:整个卡司都很棒,你是怎么挑选演员的?并且启用了很多少数族裔演员?
39、你要爱着就像从来没有被伤害过,你要舞蹈着就像从来没有人在看你。
40、人生的长链,不论是金铸的,还是铁打的,不论是荆棘编成的,还是花朵串起来的,都是自己在特别的某一天动手去制作了第一环,否则你也就根本不会过上这样的一生。
41、我们得到生命的时候附带有一个不可少的条件;我们应当勇敢地捍卫生命,直到最后一分钟。
42、A:这是我觉得这本书了不起的地方之因为这是英语文学中第一本正面描写精神疾病的书籍。作者没有掩饰这一点,他没有说狄克先生只是一个举止古怪的人,他正面表述他是一个患有精神疾病的可怜人,查理一世被砍头的情景不断闯进他的脑海。作者还写到这个极好的主意——大卫鼓励狄克先生把查理一世绘制在风筝上,放飞风筝的时候,脑海中的念头也就消散了。虽然这个方法很美,但是风筝总会落地,念头也回来了。所以这不是长久之计,只是一种短暂的慰藉。
43、A:名字的变换,确实如此。只有当他年龄大些,更有智慧之后,他才意识到自己是谁——他是一名作者,通过书写个人的历史,他终于认清了自己的身份。
44、《巴纳比·拉奇》( Barnaby Rudge )—— 1841年
45、在早期的作品中狄更斯塑造了一系列“善良仁慈的”的资产者形象。他们都是无私的,宁可自己身陷牢狱之灾,也不忘助人为乐。这个时期的小说大多以喜剧圆满结局。作品的基调也是乐观的。这一时期的主要作品有《匹克威克先生外传》《奥利佛·斯威斯特》《尼古拉斯·尼古贝》《巴纳比·拉奇》等。例如在作品《匹克威克先生外传》中,匹克威克正是狄更斯早期创作中“善良仁慈的资产者”代表,他对贫苦的人充满同情,总是尽力帮助他们。文克尔的父亲不承认儿子与艾拉百拉的婚事,威胁要断绝文克尔的资助,善良的匹克威克对这对夫妇进行资助,帮助他们过上安宁幸福的生活。金格尔与特拉偷主仆二人多次伤害他,并侮辱他的人格,但在他们事发被捕后,匹克威克不计前嫌,出钱帮他们还清债务。《尼古拉斯·尼古贝》中的契里布尔兄弟《奥利佛·斯威斯特》中的奥利佛以及《巴纳比·拉奇》中的巴纳比都有着这样的品质。
46、作为一个曾经写过狄更斯与演员作品的传记作家,在这本书里反倒在儿女情长方面表现得尤为克制。1990年,托玛琳出版了《看不见的女人》一书,写的是狄更斯与演员奈莉·南特二人之间的所谓旧事。托玛琳并未捕风捉影或者说哗众取宠地爆料二人间的所谓情史,这部书更像是为他们“洗地”。至于狄更斯与结发妻子的分道扬镳,托玛琳也没有添油加醋,在总共380页的篇幅中,仅以三五页的篇幅草草带过,也可能托玛琳认为这是人之常情的缘故吧。
47、永远不要把你今天可以做的事留到明天做。延宕是偷光阴的贼。试着抓住他吧!
48、1837年他完成了第一部长篇小说《匹克威克外传》,是第一部现实主义小说创作,后来创作才能日渐成熟,先后出版了《雾都孤儿》(1838)《老古玩店》(1841)《董贝父子》(1848)《大卫·科波菲尔》(1850)《艰难时世》(1854)《双城记》(1859)《远大前程》(1861)等,1870年6月9日卒于罗切斯特附近的盖茨山庄。
49、A:哦,彼得·卡帕尔迪!和他合作太棒了。我有一种认识了他一辈子的感觉,但是实际上我们之前只合作过《幕后危机》。当我筹备“科波菲尔”时,我向他提及了此事,我说我希望你来演米考伯先生。因为我只见过他扮演马尔科姆(《幕后危机》中的角色)和后来的《神秘博士》,所以至于他能演绎出什么样的米考伯先生我也很好奇。最初我们想让他吹笛子,但是他提议为啥不试试手风琴呢?然后我们找人教他怎样正确地弹奏手风琴,然后他自学了怎样糟糕地弹奏手风琴。结果是如此好笑,就让他坐在那儿弹琴就足以使人发笑了。
50、我爱她是违背常理,是妨碍前程,是失去自制,是破灭希望,是断送幸福,是注定要尝尽一切的沮丧和失望的。可是,一旦爱上了她,我再也不能不爱她。
51、狄更斯作品中人物的发展时常作为他最大成就之一来宣传。大不列颠文学人物辞典列出了他的作品中989个有名字的人物,包括从《匹克威克外传》中的阿拉贝拉·艾伦到《我们共同的朋友》中的尤金·瑞伯恩的所有人。和之前很多小说中的人物都使用有象征意义的名字相比,狄更斯所做不同的是提炼他们的行为来暗示人物的特质和他们的作用。例如《艰难时世》中的老师,或者《双城记》中野心勃勃的律师……在《远大前程》中,马格维奇有很多不同的解释——从代表偷盗的喜鹊到圣经中记载的代表智慧的东方三贤人。这种技法被很多人使用,从詹姆斯·乔伊斯、托马斯·平琼到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和马丁·艾米斯。
52、《红与黑》出自法国作家司汤达之手,这本书是司汤达的代表作,也是闻名世界的经典长篇小说。
53、 如果狄更斯笔下的人物像某些人说的那样“漫画化”,那为什么他们仍然占据着我们的头脑,到今天还能触动我们的心灵?
54、最后发死者原来是图谋谋害约翰·哈蒙的另一名冒名顶替的人,而鲍芬先生的私人秘书洛克史密斯原来就是约翰·哈蒙,经过一番曲折之后,他终于继承了遗产,并且和善良美丽的贝拉小姐结成良缘。
55、世界上形形色色的骗子,比起自骗的人来,实在算不上一回事。
56、很多人只是看到狄更斯光鲜的一面,本书呈现的狄更斯一样有焦虑、苦恼、郁闷。1845年,狄更斯生了一场大病,“他持续呕吐了几天,严重消化不良。他还担心他未来的职业生涯,害怕自己不再出名,变得低价卑鄙。他知道自己得休息一下,但维持生活的钱又从哪里来?”还记得有位作家曾经这样哀叹:暴写十年不富,一日不写便穷。狄更斯的困境早已做好了注脚。
57、不幸的童年经历是狄更斯一生挥之不去的耻辱和辛酸的回忆。他曾说过:“像我这样一个有特殊才能、敏捷、热心、纤弱、精神容易受到伤害的孩子,没有任何人向我父母建议是否设法送我去学校读书,哪怕只是一个普通的学校。而这些都是他们能办得到的。”虽然恐惧厌恶这段经历,但他也从中对工人的生活和贫困有所了解,并产生同情。那些孤苦伶仃、遭受压迫的儿童形象反复出现在他的艺术创作中。
58、今年是英国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查尔斯·狄更斯逝世150周年。狄更斯的文学地位已经毋庸赘言——他是纳博科夫、奥威尔、卡尔维诺等作家盛赞的文学前辈,是BBC剧集、好莱坞电影、西区剧场取之不尽的灵感来源,而他在自己的时代掀起的阅读狂潮更是只有后来的“哈利·波特”能够比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