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太祖建村—-赵家庄。赵家庄村,位于冀州城西南公25里处。今属北漳淮乡。该村建于元朝,原名东流村。因赵姓多,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改为赵家庄。歇后语“宋太祖建村—-赵家庄”,是说村名用的是宋太祖赵匡胤的姓,所以,就认为是太祖建的村。冀县(今冀州市)原来有4个赵家庄村,1982年5月,人民政府就根据国务院、省关于地名命名、更名的规定,对于同名村进行了更名。当时,除保留1个赵家庄村外,另3个分别更名为西赵家庄村、前赵家庄村、后赵家庄村。该村是赫赫有名的“宋门三皇炮捶”始祖宋迈伦的故乡。宋迈伦从9岁开始习武,练习过花拳、大武功、弹腿、十三太保等武术。20岁入场中武秀才,30岁得受三皇炮捶。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进京投靠皇家神机营报效国家。道光二十九年入“武肴生”,“前清钦加五品衔”,是清朝咸丰、同治年间著名的爱国武术家。他闭门刻苦练习、钻研拳术之真理,取各家各门拳术之精华,独创了技击之法“夫子三拱手”之绝技,发展和创新了三皇炮捶拳路拳法。他的著名弟子有清光绪帝的妹夫大阿夫及惠铭、赵志中、宋云渠、宋彩臣等,都是当时武术界的一代名人。近200年来, 赵家庄村人以习三皇炮捶盛名,三皇炮捶由此繁衍,至今弟子遍布全国,发展到国外,为发扬和传承中华武术做出了贡献。如今,赵家庄村民在农闲之余,习练、切磋三皇炮捶,已成为生活中的一部分,常年练习三皇炮捶的爱好者有近200人。村委会每年在大年初六下午组织村民集体表演三皇炮捶,传承三皇炮捶的精华,增强村民的体质,丰富村民的文化生活。
2、在一般的语言中。通常只要说出前半截,&#x歇&#x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最早出现&#x歇后&#x这一名称的是在唐代。《旧唐书。郑綮列传》中就已提到过有所谓&#x郑五歇后体&#x(一种&#x歇后&#x体诗)。但它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和语言表现,远在先秦时期就已出现了。如《战国策。楚策四》:&#x亡羊而补牢,未为迟也。&#x意思是说,失了羊再去修补羊圈,还不算太晚。这是我们今天所看到的最早的歇后语。(歇后语的由来简介)。
3、歇后语由劳动人民在日常生活中创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歇后语幽默风趣,耐人寻味,为广大人民所喜闻乐见。古代的歇后语虽然很少见于文字记载,但在民间流传肯定是不少的,如钱大昕《恒言录》所载:“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复斋所载宋时谚也。”这类歇后语,直到今天还继续为人们所使用。(歇后语的由来简介)。
4、最初的歇后语与现今的歇后语的`表现形式并不相同,是对当时通用的成语、成句的省略。陈望道在《修辞学发凡》中称之为“藏词”。例如用“倚伏”代替“祸福”(出自《道德经》:“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种歇后语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其使用范围受到了限制。
5、五分村的买卖—-小本生意。五分村,位于冀州城西南40多公里处。今属西王庄镇。该村建于明朝以前,原名五镇村。因天灾兵祸村民剧减,明朝永乐年间(1403--1424年间),从山西洪洞县迁来南、闫等姓,村名仍用五镇村。当时交纳钱粮,按村庄大小和耕地多少分为十等,该村属中等,正好五分,五分便成为村名。歇后语“五分村的买卖—-小本意”,是说做买卖,仅有“五分”的本钱,当然是小本生意了。
6、歇后语是我国人民在生活实践中创造的一种特殊语言形式。它一般由两个部分构成,前半截是形象的比喻,象谜面,后半截是解释、说明,象谜底,十分自然贴切。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通常说出前半截,“歇”去后半截,就可以领会和猜想出它的本意,所以称它为歇后语。
7、先往纸上泼墨,再拿笔横涂竖抹,最后才勾边,画完了。
8、指白白花费了人力、物力,没有成效,全部落空。
9、就因为这个,我们这一带就出现了一个歇后语:
10、这类歇后语是利用同音字或近音字相谐,由原来的`意义引申出所需要的另一种意义。看到这类歇后语,往往要转几个弯子才能恍然大悟,因而也更饶有兴味。有的书把它列入“双关语”一类,也是有道理的。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