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立冬日之天干逢壬字,来年高处之田有歉收之虞。
2、处暑时节防“秋乏”,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
3、 其中清明忙种麦,种的是春小麦。谷雨种大田,种的是玉米、高粱、谷子、大豆等。东北种水稻也是在谷雨之后。谷雨种大田,指的是旱田。
4、四月蔷薇靠短墙,五月石榴红似火,六月荷花满池塘,
5、解释:七月初一日若有雷鸣,年中台风必定很多。
6、春雨惊春清天谷,夏满芒夏暑相连(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
7、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七九当冰雪开始融化,冻结的河流将慢慢解冻,并听到水的杂音,到八九温暖的天气,燕子将从南方飞回筑巢,开始新一轮的忙碌和无休止的循环。
8、解释:芒种日若下雨,则五月少有晴天,而六月则干旱无雨,酷热异常。
9、解释:三月若过份酷热,水中部分泥鳅酷死,象征台风及早来,六月稻谷会受其吹毁。
10、清明节节期在仲春与暮春之交,它既是自然节气点,也是传统节日。清明节是传统的重大春祭节日,扫墓祭祀、缅怀祖先,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优良传统,不仅有利于弘扬孝道亲情、唤醒家族共同记忆,还可促进家族成员乃至民族的凝聚力和认同感。
11、谷雨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六个节气。源自古人雨生百谷之说,是一年中堰瓜点豆的最佳时节。
12、惊蛰:动物冬眠叫入蛰,复苏后叫惊蛰,古人认为,是春天的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故曰惊蛰。惊蛰为每年公历3月6日前后。
13、 “二十四节气”融入了中国传统文化,劳动人民总结出了便于记住的农谚民谣。如“四立”,即立春、立夏、立秋、立冬,表示一年四季每个节气的开始;再如,“二分二至”“三暑二寒”“二露一霜”“二雨二雪”以及“惊、清、满、芒”,它包含了人们对四季变化以及转换规律的科学总结。在阴晴雨雪的天气变化中,人们还总结出“下了初一雨,半月没好天”“秋分种平川,白露种高山”等,这些都是祖先观天阅地后留给人类的一份宝贵遗产。
14、夏:立夏,每年的5月5日,这是夏天的开始;满:小满,每年的5月21日,农作物颗粒开始饱满;芒:芒种,每年的6月6日,麦子开始收获;夏:夏至,每年的6月21日,炎热的夏天开始,这天昼最长夜最短;暑相连:是指小暑(7月7日)与大暑(7月22日),气候开始愈来愈热;
15、公元前104年,由邓等制定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订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
16、 东北农谚中的春季,分为六个节气:立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地皮干,清明忙种麦,谷雨种大田。
17、芒种玉秧放庭前,夏至稻花如白练;小暑风催早豆熟,大暑池畔赏红莲。
18、清明风筝放断线,谷雨嫩茶翡翠连,立夏桑果像樱桃,小满养蚕又种田。
19、谷雨:古人言,“雨生百谷之意”。此时雨水明显增多,促使谷物茁壮成长。谷雨的日期为每年公历4月20日前后。
20、解释:春天若天气寒冷,雨水必定多,但冬天天气寒冷,雨水必稀少。
21、风雨相逢初一头,沿村瘟疫万民忧,清明风若从南起,预报丰年大有收。
22、惊蛰:蛰是藏的意思。惊蛰是指春雷乍动,惊醒了蛰伏在土中冬眠的动物。
23、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冬至是怎么来的?全国各地数九歌有什么不同?
24、最好立春晴一日,风调雨顺好种田。24节气口诀表3二十四节气表顺口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