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从小,辜鸿铭就处于多元的文化氛围中。这种成长环境的好处是,眼界宽广;坏处则是,难以有文化认同。
2、布朗对养子的寄望极高。他曾告诉辜鸿铭;“我若有你的聪明,甘愿做一个学者,拯救人类,不做一个百万富翁,只造福自己。让我告诉你,现在欧洲国家和美国都想侵略中国,但是欧洲各国和美国的学者却多想学习中国。我希望你可以学通中西,就是为了教你担起强化中国教化欧美的重任,能够给人类指出一条光明的大道,让人能过上真正是人的生活!
3、我想表示抗议。但是,我还没有弄明白这番话的意图。他靠在椅子里,用嘲弄的目光看着我。
4、中国的传统文化当中,讲求诗文字句乃至于行为举止的“有出处”,就是每一个用典,每一个标志性的行为动作,都是要有出处的,有前人的对应的。这种用典,是有文化的象征。辜鸿铭老先生的漱口,其实也是“用典”。
5、《觉醒年代》作为一部历史正剧,其首要贡献不是客观地描述了关于那个年代的历史细节和历史真实(那只是一种有效的艺术方法),而是以一种罕见的勇气,用影像书写了中国现代思想史上一段重要的历程——从文化启蒙到思想启蒙到政治觉悟到革命行动的完整思想史。(辜鸿铭简介)。
6、有那么一二刻,直觉告诉我,该是告辞的时侯了,可是他却没有要我走的意思。最后,我不得不向他告辞。他站起来,拉住了我的手。
7、(6)丁未年(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张文襄与袁项城(袁世凯)由封疆外任同入军机。项城见驻京德国公使曰:“张中堂是讲学问的;我是不讲学问,我是讲办事的。”其幕僚某将此语转述于余,以为项城得意之谈。予答曰:“诚然。然要看所办是何等事,如老妈子倒马桶,固用不着学问;除倒马桶外,我不知天下有何事是无学问的人可以办得好。”(同上《倒马桶》)
8、他又问:“你懂得这副对子的意思吗?”我说:“‘菊残犹有傲霜枝’,当然是张大帅和你老先生的辫子了。‘擎雨盖’,是什么呢?”他说:“是清朝的大帽。”我们又大笑。
9、房东太太在他每次叩拜祖先后,都会故意调侃道:“你的祖先什么时候来吃这些酒馔啊?”
10、Nowthefirstthing,Ithink,whichwillstrikeyouintheoldChinesetypeofhumanityisthatthereisnothingwild,savageorferociousinhim.
11、(2)近有客自游日本回,据云在日本曾见有未遭秦火之《孟子》原本,与我今所谓《孟子》七篇多有不同。譬如首章,其原本云:“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仁义之说可得闻乎?’孟子对曰:‘王何必仁义,亦有富强而已矣。’”云云。又如“孟子道性善,言必称尧舜”一章,其原本云:“孟子道性恶,言必称洋人。”云云。(同上《孟子改良》)
12、曾参加编写《汉语课本》、《古代散文选》等。合作编著有《文言文选读》《文言读本续编》;编著有《文言常识》、《文言津逮》、《佛教与中国文学》、《负暄琐话》等。
13、毛姆不懂中文,后来特地请了一位汉学家把诗翻译出来,看后不禁哑然失笑。原来,这是写给烟花柳巷妓女的赠诗。虽是玩笑,但这首用汉语古文写就的诗歌,在叙事和节奏上十分契合西方现代诗的韵味,这种功夫令当时的英国诗人们神往不已,以至于8年后,辜鸿铭的死讯传到欧洲,苏格兰诗人乔伊·格兰特感慨到:“辜鸿铭都已经老死了,会写中国诗的欧洲人还没有诞生呢。”
14、辜鸿铭打10岁起就开始了留学生涯。1880年,辜鸿铭从爱丁堡大学毕业后,又先后赴德国莱比锡大学和法国巴黎大学留学,并一举拿下文、哲、理、神学等十三个博士学位,精通九种语言,其成就令许多西方人都赞叹不已。
15、罗家伦在北大听过辜鸿铭讲英国诗的课,写《回忆辜鸿铭先生》,也说“在黑板上写中国字”,“常常会缺一笔多一笔”。我前面提到的《春秋大义》,扉页的题字正可以出来作证,十几个汉字,古怪丑陋且不说,笔画不对的竟多到五个。但是我想,这出于辜氏就再合适不过,因为,如果竟是赵董或馆阁,那就不是辜鸿铭了。
16、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而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17、以下分几章,介绍中国封建传统的“理想”一面,用意是告诫现代西方的重物质文明,说都错了,要改行中国的孔子之道,把力量用在治心方面,不必多管飞机大炮。他的这种思想,显然是坐而可言,起而难行。事实是,温良恭俭让与飞机大炮战,缩小到身家,“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与钱尤其外币战,前者胜利的可能是几乎没有的。但这是必然,未必是应然。即以辜氏的空想而论,我们可以反其道而行,只顾物而不管心吗?如果胆敢理论上承认、行动上甘心这样,或只是不由自主地这样,那就一连串问题,大到“上下交征利”,小到为钱而不惜心与身,都来了。怎么办?如果还想办,我们似乎就应该想想辜鸿铭。他的救世的处方是,要德不要力,要义不要利,要礼教不要货财,总之是要精神文明不要物质文明。这药显然很难服用,因而也就难于取得疗效。但他诊断有病,不错,总可以算做半个好医生吧?我想,如果说这位怪人还有些贡献,他的最大贡献就在于,在举世都奔向力和利的时候,他肯站在旁边喊:危险!危险!
18、胡适,新文化运动的创始人之学识渊博,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时与胡适的大名鼎鼎相比,还有一位十分了得的人物,他就是竭力反对新文化运动的旧派教授辜鸿铭。辜鸿铭学贯中西,精通9种语言(一说13种),先后获得文、史、哲、理、工、神学科博士学位13个。辜鸿铭蔑视西学,而胡适却推崇西学,辜老作为维护旧传统的顽强的奋争者,自然就成了胡适等“西化”派的主要的论争对手。他们在新文化运动中多次交锋。此外,在妇女解放,中西文化的辩论中,辜鸿铭和胡适也是冲突不断。不过后来辜鸿铭去世后,胡适也多次写文提到他,对他念念不忘。
19、这个人有过很多名号:「圣哲」「怪杰」「狂儒」「老怪物」「老顽固」「小丑」……光看名号,你很难判断他是怎样一个人。
20、这个老者叫辜鸿铭,是北大的英文教授,也是我国著名的翻译家。
21、思想方面还有不琐细的,由现在看,是绝大部分离奇而片面。举其大而总的,是中国什么都好,外国什么都不好。这种怪想法还付诸实行。大举是写,写书,写文章,给西方人看,说西方的缺漏和灾祸如想得救,就只能吸收中国的文明。小活动是骂,据说照例是,看见英国人,就用英语说英国怎么坏;看见法国人,就用法语说法国怎么坏,等等。而所谓中国文明,是指孔子之道,即四书五经中所说。奇怪的是,他觉得,他眼见的多种社会现象(个人除外),并不异于四书五经中所说,直到男人作八股,女人缠小脚,等等,都是,所以都应该保存,歌颂。
22、想象不出这么大一座城市,会出现在如此偏远的地方。坐舢板从长江下游到这里,需要花五天。
23、其实,我所指的“温顺”是不猛烈、不苛刻、不粗野或暴虐,没有任何刺激你的东西。
24、“你是说实用主义?实用主义是那些相信不可信之物的人们的最后避难所。比起美国哲学来,我还是更喜欢他们的石油。”他的评论尖酸刻薄。
25、链接:https://pan.baidu.com/s/13Dlq6LBIY6T04yck-WiHcQ提取码:lj51 书名:辜鸿铭讲论语
26、第二年布朗才开始给辜鸿铭讲解《浮士德》,他认为越是晚讲,了解就越深。因为经典著作不同于一般著作,任何人也不能一听就懂。这段时间辜鸿铭并没有停顿对《浮士德》的记诵,已经可谓倒背如流了。
27、辜鸿铭暗自得意的同时,也明白了让世界了解中国远比想象中艰难。
28、这虽然都是骂人,却骂得痛快。痛快,值得听听,却不容易听到,尤其在时兴背诵“圣代即今多雨露”的时代。痛快的骂来于怪,所以,纵使怪有可笑的一面,我们总当承认,它还有可爱的一面。这可爱还可以找到更为有力的理由,是怪经常是自然流露,也就是鲜明的个性或真挚的性情的显现。而这鲜明,这真挚,世间的任何时代,总嫌太少;有时少而至于无,那就真成为广陵散了。这情况常常使我想到辜鸿铭,也就不能不以未能在北大红楼见到这位戴红顶瓜皮小帽下压发辫的怪人为不小的遗憾。
29、 辜鴻銘自始至終都堅持認為,愛國,首先要愛其文明。他曾告訴國人:“洋人絕不會因為我們割去發辮,穿上西裝,就會對我們稍加尊敬的。我完全可以肯定,當我們中國人西化成洋鬼子時,歐美人隻能對我們更加蔑視。事實上,隻有當歐美人了解到真正的中國人———一種有著與他們截然不同卻毫不遜色於他們文明的人民時,他們才會對我們有所尊重。”
30、1880年,23岁的辜鸿铭学业已成,他没有选择继续留在英国,而是回到了自己阔别13年的南洋家乡。
31、“你是说休谟和柏克莱,可是我在牛津的时侯,那里的哲学家们更关心的不是哲学问题,而是如何才能不冒犯他们的神学同行。如果他们思考得出的逻辑结果可能会危及社会地位的话,他们宁愿放弃。”
32、当他谈到那些刚刚从国外大学学成归来的人们,用他们亵渎的双手在无情地撕毁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时,他的情绪异常激动,眼里充满悲愤。
33、推杯换盏间,辜鸿铭送给伊藤博文一本自己译的《论语》。
34、这一年,他回福建老家探亲,回程的船途经香港。在船上,他听见几个德国人在聊天,他走上前去,用德语和他们谈论哲学,从苏格拉底聊到黑格尔,随后又用英语和他们聊英国文学。
35、辜鸿铭十岁就随他的义父——英人布朗踏上英格兰的土地,被送到当地一所著名的中学,受严格的英国文学训练。课余的时间,布朗就亲自教辜鸿铭学习德文。布朗的教法略异于西方的常规,倒像是中国的私塾。他要求辜鸿铭随他一起背诵歌德的长诗《浮士德》。布朗告诉辜鸿铭;“在西方有神人,却极少有圣人,神人生而知之,圣人学而知之。西方只有歌德是文圣,毛奇是武圣,要想把德文学好,就必须背熟歌德的名著——《浮士德》”他总是比比划划的边表演边朗诵。要求辜鸿铭模仿他的动作背诵,始终说说笑笑,轻松有趣,辜鸿铭极想知道《浮士德》书里讲的是什么?但是布朗坚持不肯逐字逐句地讲解。他说只要求你背的熟,并不求你听的懂。听懂再背心就乱了。反倒背不熟了。等你把《浮士德》倒背如流之时我在讲给你听吧!”半年多的功夫辜鸿铭便稀里糊涂的把一部《浮士德》大致背下来了。
36、所以我根据我的旧日记,用记忆来补充它,写成这篇辜鸿铭的回忆。辜鸿铭向来是反对我的主张的,曾经用英文在杂志上驳我;有一次为了我在《每周评论》上写的一段短文,他竟对我说,要在法庭控告我。然而在见面时,他对我总很客气。
37、怎么办?那就自己来翻译。辜鸿铭有他的优势:因为他不仅熟悉中国文化,也很熟悉西方的文化,所以他在翻译过程中能够经常引用西方人熟悉的说法和观念,来解释中国儒家的观点,让西方人一看就懂——这是当时绝大多数翻译家做不到的。
38、读经随声听,完全按照王财贵教授读经教育理念设计,超长待机,高清音质,携带方便。分为三款:一号机为中文经典诵读,中文经典跟读;二号机为英文经典诵读,英文经典跟读;三号机为王财贵教授演讲大全+王教授吟诵+中西经典音乐+读经之歌曲(一世一生读经歌、诵、拜孔音乐、卧龙吟)。三台机子同时播放,互不干扰,真正实现中文经典、英文经典、古典音乐同时24小时熏陶。学堂大厅、学堂教室、居家卧室、客厅都可以悬挂播放。胎儿、婴幼儿、儿童的耳根非常灵敏,每天24小时循环播放,不知不觉孩子已经接受了最好的经典教育。如果在6岁之前乃至于13岁之前,让孩子大量听,很多经典就可以听到上千遍,将来读诵的时候就不费吹灰之力,好像书是前世读过一样。孩子学语言经历了这样过程,胎儿听觉神经系统先发展,4个月左右的孩子已经可以听到外面的声音,就可以接受教育了,出生之后再听一年多,一般孩子一岁半左右就自动会说话,这是何等的天才语言学习能力!是上天赋予的,我们为什么不抓住机会让孩子听高度的语言,听四书五经的声音呢?孩子长大了会走动、上学、外出、运动、旅游。这些零碎时间加起来也非常多,不能让孩子的宝贵时间白白浪费。为此,我们特别设计了一款读经机小背包,孩子可以随身背三台读经随身听,而且很轻便,每天只要充电一次就可以听16小时。这样就可以把所有的零碎时间都用起来,孩子全天与经典之声相伴,随时随地聆听圣贤的教诲,24小时刺激脑神经发展开发聪明智慧。这样听经效果不可思议,很多经典不知不觉就很容易听到1000遍以上,为以后的读诵打下坚实的基础。任何孩子都可以在最黄金的时间与最高度的经典相伴,读经之声随声听是您给孩子最好的选择!只要三台读经之声随声听孩子就可以接受最好的中西经典及古典音乐教育
39、但因此就说他的主张一无足取,似乎又不尽然。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以后,他写《春秋大义》(英文名直译为《中国人民的精神》),导言的第一段说(原为英文):
40、自称“四洋”(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婚在东洋,仕在北洋)的辜鸿铭在《中国人的精神》说真正的中国人是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
41、现摘选《民国趣读·老北大》一书中“胡适:记辜鸿铭”一文,与读者共飨。
42、此外,辅文随附两篇辜氏演讲及多篇胡适、李大钊、芥川龙之介、毛姆等人评述辜鸿铭的短篇文章,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位清末怪杰。
43、我实际上想说的是,即使真正的中国人在身体、心灵和性格有缺点,也不会让你厌恶。你会发现,一个真正的旧式中国人很少令人厌恶,甚至最低等的阶层也是如此。
44、共产国际代表马林和尼科尔斯基列席了会议。在会议进行过程中,突然有法租界巡捕闯进了会场,会议被迫中断。
45、我拿起纸来看了看上面的中国字。唯一能看明白的是,上面的字是有序地排列着。
46、然而,在同时代的更多人眼里,辜鸿铭是一个守旧的怪老头。
47、英国人深沉、纯朴,却不博大;德国人博大、深沉,而不纯朴;法国人没有德国人天然的深沉,不如美国人心胸博大和英国人心地纯朴,却拥有这三个民族所缺乏的灵敏;只有中国人全面具备了这四种优秀的精神特质。
48、当时西方对辜鸿铭的评价,远比国内对他的评价高得多,以至于有了那句话:「到中国可不看三大殿,但不可不看辜鸿铭。」
49、辜鸿铭的女房东常常拿着《伊利亚特》来到他的房间,把学过的诗句背给他听,请求他的指点。辜鸿铭的教法果然有效,他的女房东在希腊文方面进展神速。许多客人见辜鸿铭教她学希腊文的方法与众不同,都大为惊讶。
50、《春秋大义》英译本(《中国人的精神》),副标题是「战争和出路」(TheWarandtheWayout)
51、“你来拜访中国的最后一个哲学家,我该送你点什么留作纪念才是。可是我是一个穷人,我不知道送点什么值得你接受的东西。”
52、……他只是一个天生的叛逆人物罢了。他留着辫子,有意卖弄,这就把他整个的为人标志出来了。他脾气拗,以跟别人对立过日子。大家都接受的,他反对。大家都崇拜的,他蔑视。他所以得意扬扬,就是因为与众不同。因为时兴剪辫子,他才留辫子。要是谁都有辫子,我敢保辜鸿铭会首先剪掉。他的君主主义也是这样。对于他,这不是原则问题,而是一心想特殊。……辜鸿铭很会说俏皮话,不过,他的俏皮离不开是非颠倒。所谓是非颠倒,就是那种看法跟一般的看法相反,可以把人吓一跳。……一个鼓吹君主主义的造反派,一个以孔教为人生哲学的浪漫派,一个夸耀自己的奴隶标帜〔辫子〕的独裁者,就是这种自相矛盾,使辜鸿铭成了现代中国最有趣的人物之一。
53、辜鸿铭费尽唇舌,才让对方相信自己不是女孩,也不是变态。
54、在这本书里,辜鸿铭旗帜鲜明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在我看来,我们最终要问的问题,不是看他是否修建或能够修建的城市有多么伟大,建筑有多么豪华,马路有多么漂亮,也不是看它已经拥有以及能够生产的家具有多么好看和舒适,设备、工具和仪器有多么机巧和有用。不,甚至也不是看它创建了什么样的研究机构,什么样的艺术和科学。为了真正衡量一种文明的价值,我们必须要追问的要义是:它能造就什么样的人性类型,什么样的男人和女人。」
55、我马上站起来向他表示感谢。他指给我一把椅子,给我倒上一杯茶。
56、WhatistherealChinaman?TherealChinaman,weseenow,is amanwholivesthelifeofamanofadultreasonwiththeheartofachild.InshorttherealChinamanisapersonwiththeheadofagrown-upmanandtheheartofachild.TheChinesespirit,therefore,isaspiritofperpetualyouth,thespiritofnationalimmortality.
57、“×××听说我回来了,赶到我家,大骂我无信义。我拿起一根棍子,指着那个留学生小政客,说:‘你瞎了眼睛,敢拿钱来买我!你也配讲信义!你给我滚出去!从今天以后不要再上我门来!’”那小子看见我的棍子,真个乖乖的逃出去了。”说完了这个故事,他回过头来对我说:“你知道有句俗话:‘监生拜孔子,孔子吓一跳。’我上回听说×××的孔教会要去祭孔子,我编了一首白话诗:
58、你知不知道,我们曾进行过人类历史上空前绝后的实验?我们曾寻求用智慧,而不是武力来治理这个伟大的国家。而且,在许多个世纪里我们成功了。可是你们白种人为什么瞧不起黄种人?需要我来告诉你吗?就是因为你们发明了机关枪。这是你们的优势。
59、也正是这一时期,辜鸿铭发现很多外国人对中国的看法非常片面。
60、(1)壬寅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元1902)张文襄(张之洞)督鄂时,举行孝钦皇太后万寿,各衙署悬灯结彩,铺张扬厉,费资巨万。邀请各国领事,大开筵宴;并招致军界学界,奏西乐,唱新编《爱国歌》。余时在座陪宴,谓学堂监督梁某曰:“满街都是唱《爱国歌》,未闻有人唱《爱民歌》者。”梁某曰:“君胡不试编之?”余略一伫思,曰:“余已得佳句君愿闻之否?”曰:“愿闻。”余曰:“天子万年,百姓花钱;万寿无疆,百姓遭殃。”座客哗然。(《张文襄幕府纪闻》卷上《爱国歌》)
61、当年,西方人曾流传一句话:到中国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鸿铭。
62、他对「中国人的精神」的第一个定义是「温良」:「中国人的精神第一个就是温良(gentle)。温良并不是天性软弱,也不是脆弱屈服,而是没有强硬、苛刻、粗鲁和暴力。」
63、说起辜鸿铭这个人,不少人可能会立刻联想到两个词:「辫子」,以及「狂傲」。
64、前去拜访他的路似乎很长。我们穿过的街道有的拥挤不堪,有的不见人影。
65、“中国人的温顺,不是伤心而柔弱的人的那种温顺。”
66、在新加坡工作期间,辜鸿铭并不满足于安稳的生活,他始终在寻找值得奋斗一生的目标。
67、我连忙说什么都不用送,这次拜访的记忆本身就是最好的纪念。他笑了。
68、这虽然都是骂人,却骂得痛快。痛快,值得听听,却不容易听到,尤其在时兴背诵“圣代即今多雨露”的时代。痛快的骂来于怪,所以,纵使怪有可笑的一面,我们总当承认,它还有可爱的一面。这可爱还可以找到更为有力的理由,是怪经常是自然流露,也就是鲜明的个性或真挚的性情的显现。而这鲜明,这真挚,世间的任何时代,总嫌太少;有时少而至于无,那就真成为广陵散了。这情况常常使我想到辜鸿铭,也就不能不以未能在北大红楼见到这位戴红顶瓜皮小帽下压发辫的怪人为不小的遗憾。
69、这篇文章发表在英文报刊《字林西报》上,自发表起就引起西方媒体的关注,很多知名报刊都发表了对这篇文章的看法。
70、五四运动开创了中国文学新时代,一大批名家名作纷纷出现。
71、因此,他确立了一生的事业,向世界传播中国文化。
72、这里住着一个著名哲学家,前去拜访他是我这次艰苦旅程的目的之一。他是中国最有名的儒学家。他的英文和德文非常流利,曾做过皇太后著名总督的秘书多年,现在已退休。
73、马建忠很欣赏辜鸿铭的才华,但同时对他离开中国感到可惜。在那三天里,马建忠向辜鸿铭详细介绍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并且鼓励他回中国去,因为中国需要他这样的人才,「何必在这里做假洋鬼子」。
74、确实,在中国近代史上,辜鸿铭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奇人」。
75、1857年7月18日,辜鸿铭出生于南洋马来半岛西北的槟榔屿。其父辜紫云会讲闽南语、马来语和英语,在一家英国人创办的橡胶园当到了总管。
76、辜紫云同意了,但在临行前,他把辜鸿铭拉到家里的祖宗牌位前,点了一炷香,专门叮嘱了一句话:「无论你走到哪里,无论你身边是英国人、德国人还是法国人,都不要忘记,你是一个中国人。」
77、在这20年中,他是如何吸收中国文化的呢?当初的情形极为尴尬。中国传统的儒生根本瞧不起这个西装革履习夷学的“假洋鬼子”。他说:“时欲从乡党士人求通经史而不得,士人不与之游。谓其习夷学也,先生始乃独自奋志,讽诵诗书百家之言,虽不能尽解,亦得观其大略,数年间于道亦无所不见。”
78、 辜鴻銘一生最大的成就是向西方介紹中國典籍,通過這種方法,他向世界大聲吶喊:中國文化才是拯救世界的靈丹。辜鴻銘的努力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了西方對中國的看法。正如一些學者指出的那樣,辜鴻銘在西方對中國實行文明歧視和民族欺凌的時候,挺身而出,大義凜然地奮起譴責,捍衛了民族尊嚴﹔同時,他又大力向西方介紹和傳播中國文化,溝通中西文明,使西方進一步了解了中國文明的博大精深和中國歷史的悠久。
79、辜鸿铭(1857—1930),名汤生,推想是用《大学》“汤之盘铭”语,取字鸿铭,一直以字行,别号有慵人,还有汉滨读易者,晚年署读易老人。籍贯有些乱,追根,粗是福建或闽南;细就所传不同,有说同安的,有说厦门的,还有说晋江的。不追根就没有问题,生于马来亚的槟榔屿,父亲是那里的华侨。一说母亲是西方人。十岁左右随英国布朗夫妇到英国,先后在英国、德国读书,其后还到过法、意、奥等国。肚子里装了不少西方的书和知识。更出色的是通英、法、德、拉丁、希腊等几种语言,尤其英文,写成文章,连英国人也点头称叹,以为有维多利亚时代的味儿,可以比英国的文章大家加来尔、阿诺德等。获得十几个学位,其中一个本土的是宣统皇帝赐的文科进士,也许就是因此而入了《清史稿》。
80、真正的中国人,我们现在了解了,就是一个有孩童般的精神世界的成熟理智的人。简而言之,真正的中国人是有着孩童般的精神和成熟头脑的人。因此,中国人的精神是一种永葆青春的精神,是不朽的民族精神。
81、“孔子教人的方法,就好比数学家的加减乘除,在数千年前,其法是三三得在如今,其法仍然是三三得并不会三三得八。”
82、英文经典与英语口语成功之真正秘籍宝典!(重点推荐)
83、他翻译了《论语》、《中庸》、《大学》,是第一个将传统经典翻译给西方世界的中国学者,也是第一个让西方人读懂中国经典的人。
84、辜鸿铭将《大学》、《中庸》、《论语》翻译为英文,他对比中西文化,认为中华文化同时具有博大、精深、淳朴和灵敏四大特征,是其他文化不能比拟的。他说“通过研究中国文明,中国典籍和文学,所有的欧美人民都将大获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