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译文: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就要严谨认真地办理国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诚实无欺,节约财政开支而又爱护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误农时”。
2、这样的判定原则,正如鲁迅所说的,是歪曲的。历史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人们的思想观念,言行举止都不能总停留在过去的水平上,“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后代超过前代,这是历史的必然。
3、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儒家学派创始人,中国古代最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文学家,对中国思想文化的发展有极其深远的影响。
4、作为君子应该克制追求物质享受的欲望,把注意力放在塑造自己道德品质方面,这是值得借鉴的。(论语学而篇第一)。
5、《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论语》中各篇一般都是以第一章的前二三个字作为该篇的篇名。《学而》一篇包括16章,内容涉及诸多方面。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以及仁、孝、信等道德范畴。
6、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
7、簡單的解釋這段話,孔子認為用「說服」的方式鼓勵人民,可以教老百姓積極奮發忘記勞苦,用「說服」的力量去領導人民解決困難,可以教老百姓勇往直前,甚至可以為國家拋棄生命,所以「說」(音睡)的力量非常偉大,那就是可以幫助老百姓做到「勸」的效果。勸字是努力向學求進步的意思。
8、子zǐ 曰yuē :君jūn 子zǐ 不bú 重zhòng 则zé 不bù 威wēi ,学xué 则zé不bú 固gù ;主zhǔ 忠zhōng 信xìn ,无wú 友yǒu 不bù 如rú 己jǐ 者zhě,过guò 则zé 勿wù 惮dàn 改gǎi 。
9、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10、現在回到論語的本文,我自以為,第一章的第一節的這個「說」字,就是與孔子在易傳用的說字是相同意義。孔子說當我們在學習之後,又能時時刻刻的把書本中的教誨拿出來練習使用,縱使剛開始心中會對書中所教我的內容產生懷疑,但是練習久了,驗證之後,有領悟之後,我們就會被這些教誨所感化,會產生出認同的思想,也就是會被書本中的言語所說服感化。當我們接受了書本中的真理教義,認同了老祖宗的教誨苦心之後,我們自己的思想就會被改變,就會變成端正,就是獲得進步,這就是我們獲得了「說」(音睡)的效果,是我們被學問所說服了,我們也就擁有了自己的學問,這就是「勸」,是進步向上的成果。
1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12、关于忠、孝的道德观念,在《论语》书中时常出现,表明儒家十分重视忠孝等伦理道德观念,希望把人们塑造成有教养的忠孝两全的君子。这是与春秋时代宗法制度相互适应的。只要做到忠与孝,那么,社会与家庭就可以得到安定。
13、传不习:传,旧注曰: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14、君 jūn 子zǐ 务wù 本běn ,本běn 立lì 而ér 道dào 生shēng;
15、微子第十八(主要记录古代圣贤事迹、孔子众人周游列国中的言行及周游途中世人对于乱世的看法)
16、今天我們使用白話文時,是把說字當成說話的動作,但是在古字中說字與說話聊天毫無關係,這就是古今字義上的差異,也是我們讀古文書時要嚴重注意的盲點!古字中的說字除了與悅字相通外,更是代表了「說」(音睡)的動作,是「說服」「遊說」,是要使對方認同我的言語,是要使對方同意我的主張,最直接的說就是要去改變對方的心中思想。所以說字是一種使用言語之後的成果,而並不只是單單自我表達意見的動作。說字的寫法是言兌,而兌字是易經中八經卦之兌卦是易經當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更是王者領導天下的大絕招。
17、子贡说:“《诗》上说,‘要像对待骨头、牛角、象牙、玉石一样,切磋它,琢磨它’,就是讲的这个意思吧?”
18、事 shì 父fù 母mǔ 能néng 竭jié 其qí 力lì ,事shì 君jūn 能néng致zhì 其qí 身shēn ,
19、译文:孔子说:“花言巧语,装出和颜悦色的样子,这种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20、当志同道合的朋友从远方而来,要去招待他们,便会打乱原本的计划,所以难免不想朋友来,但孔子如何应对这些呢?一个字:乐。所以我们要向孔子学习如何以乐观的心态面对合作与变化,从学习中获得面对他人的力量。
21、(7)人不知:此句不完整,没有说出人不知道什么。缺少宾语。一般而言,知,是了解的意思。人不知,是说别人不了解自己。
22、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23、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24、“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25、三省:省(音xǐng),检查、察看。三省有几种解释:一是三次检查;二是从三个方面检查;三是多次检查。其实,古代在有动作性的动词前加上数字,表示动作频率多,不必认定为三次。
26、先进第十一(主要记录孔子教育言论和对其弟子的评论)
27、 第三句"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在这句中要重点把握一个字,愠:生气,恼怒,这句话的意思是别人不知道自己的品行和学识而冒犯自己,心里也没有任何的怒意,不就是有修养的君子了吗?这一句孔子告诉我们的是学习的目的,就是要修养自己的德行,做一个有知识、有道德的人。孔子认为一个有真学问的人,也许不会被世俗社会所理解,但不管是顺境还是逆境都能泰然处之,不会有丝毫怨天尤人的念头,这样的人格修养才是真正君子的修养。
28、乐:与说有所区别。旧注说,悦在内心,乐则见于外。
29、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30、这里批评的巧言令色,是从缺乏真诚心意的角度说的。少了真诚,无法自觉其向善的要求,当然谈不上进一步择善而行了。
31、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32、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献知识。”
33、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34、有yǒu 子zǐ 曰yuē :信xìn 近jìn 于yú 义yì ,言yán 可kě 复fù 也yě;恭gōng 近jìn 于yú 礼lǐ ,远yuǎn 耻chǐ 辱rǔ 也yě ;因yīn 不bù 失shī其qí 亲qīn ,亦yì 可kě 宗zōng 也yě 。
35、有子说:“讲信用要符合于义,(符合于义的)话才能实行;恭敬要符合于礼,这样才能远离耻辱;所依靠的都是可靠的人,也就值得尊敬了。”
36、注释:曾子: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子出名。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37、通过子禽与子贡两人的对话,把孔子的为人处世品格勾划出来。孔子之所以受到各国统治者的礼遇和器重,就在于孔子具备有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的道德品格。
38、孔子说:“赐呀,你能从我已经讲过的话中领会到我还没有说到的意思,举一反我可以同你谈论《诗》了。”
39、 曾子说:“对死亡者的送终之理能谨慎,对死亡已久者能不断追思,这样能使社会风俗道德日趋于笃厚。”
40、信:旧注曰:信者,诚也。以诚实之谓信。要求人们按照礼的规定相互守信,以调整人们之间的关系。
41、家庭也是“孝弟”教育的重要场所,在这一点上,应特别强调父母的榜样示范作用。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如何对待上辈人,孩子会跟着学,不孝子孙的背后一定有一对不孝的父母。曾经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说有一位妈妈特别不孝顺,婆婆年迈有病,多年卧床不起,她让儿子把一个破碗放在奶奶床头上盛饭,从不涮洗,又脏又破。奶奶去世后,这位妈妈看到床头上的破碗,对儿子喊到:“儿子,快把床头上那个破碗扔掉!”没想到儿子说道:“妈妈,不能扔,等你老的时候我要留着给你用。”
42、有朋:一本作“友朋”。旧注说,“同门曰朋”,即同在一位老师门下学习的叫朋,也就是志同道合的人。
43、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大贪官胡长清贪污国家资产几千万元,自己过着花天酒地的糜烂生活,然而他90多岁的老母却一至生活在农村,住在几间破草屋里,他每月只给母亲50元钱的生活费,还比不上他抽一包高档烟的钱,而且多一分都不给。这样的不孝之子,还能算人呢?他怎么可能忠于国家和人民?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才是怪事呢!
44、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
45、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本章有很高的评价,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释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仅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46、时习:“时”意为“在一定的时候”或者“在适当的时候”,也指“时常”,“习”指演习礼、乐;复习诗、书。也含有温习、实习、练习的意思。
47、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48、曾子说:“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为别人办事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给我的学业是否温习了呢?”
49、(论语)子路第十三27刚、毅、木、讷,近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