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啪”,爆竹开爆啰!我们一溜烟地跑到了门后,捂着耳朵。我心里竟有一丝兴奋,就好像沉浸在一段美妙的音乐中无法自拔,四周乐声奏鸣,人就像身处在一片繁荣昌盛的仙境,真是热闹极了。
2、猜灯谜又称打灯谜,是从古代就开始流传的元宵节特色活动。把谜语写在纸条上,贴在五光十色的彩灯上供人猜。
3、春节是多么有趣,不仅有好玩的活动,还有美味的佳肴,我真希望春节早点来到!
4、部编版语文1-6年级下册《教材全解》全彩版电子书
5、点评:小作者以时间为轴来组织素材,其中,详细写了初见和龙灯到家的两个场面,一个写出静态的龙之壮美,一个写动态的舞动之热闹,借由家人的话,穿插介绍习俗的由来,很好地体现了舞龙灯这一家乡习俗的迷人之处。
6、这些和元宵节有关的诗词,快和孩子一起来读!
7、爆竹:古人烧竹子时发出的爆裂声。用来驱鬼避邪,后来演变成放鞭炮。
8、句子中加点的部分“喜获金牌”“摘得桂冠”“拔得头筹”是近义词,是“比赛中获得第一名”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词汇丰富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9、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小正月、元夕或灯节。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被称为元宵节。
10、《元日》一诗写出了怎样的节日情景?表现了怎样的节日气氛?
11、句子中加点的部分“一律”“清一色”“都是”“通通”是近义词,是“都,全部”的意思。在句子中用不同的词表达同样的意思,词汇丰富可以避免重复,让文章更有文采和趣味。
12、踩高跷,是民间盛行的一种群众性技艺表演。踩高跷的人往往装扮戏曲折子,身着戏装,浓妆艳抹,且歌且舞。
13、《寒食》这首诗写寒食节禁止烟火,吃冷食的传统习俗;《十五夜望月》描写了中秋节赏月的传统习俗。还有一些古诗也写到了传统习俗,如《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写了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村居》写了春季放风筝的习俗;《元日》则写了春节饮屠苏酒,插桃符的习俗……
14、夜晚的东风将元宵的灯火吹得如千树花开,更让烟火看来是被吹落的万点流星。华丽的马车香气洋溢在行驶的路上。凤箫吹奏的乐曲飘动,与流转的月光在人群之中互相交错。整个晚上,此起彼伏的鱼龙花灯在飞舞着。美人的头上都戴着亮丽的饰物,身上穿着多彩的衣物,在人群中晃动。她们面带微笑,带着淡淡的香气从人面前经过。我千百次寻找她,都没找到她,不经意间一回头,却看见了她站立在灯火零落之处。
15、 唐代诗人苏味道的《正月十五夜》诗云:“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描绘了灯月交辉,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的场景。
16、给下列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 ”标出。
17、农历正月十五是元宵节,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夜为“宵”,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18、《正月十五夜》苏味道: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
19、闹花灯是元宵节传统节日习俗,正月十五晚上,街头巷尾,红灯高挂,兽头灯、走马灯、花卉灯、鸟禽灯等等,不一而足。
20、风消绛蜡,露浥红莲,灯市光相射。桂华流瓦。纤云散,耿耿素娥欲下。衣裳淡雅。看楚女纤腰一把。箫鼓喧,人影参差,满路飘香麝。
21、借问/酒家/何处有? 牧童/遥指/杏花村。
22、石桥路滑缃钓蹑,向阿母低低说。妲娥此夜悔还无?怕入广寒宫阙。
23、⑧压抑:对感情、力量等加以限制,使不能充分流露或发挥。
24、③表演形式,剧情靠说唱来描述、情节可以任意拖沓,唱腔和舞台动作可以随意发挥、重复,时间可以拖至三五天,传承和发展靠“师传身授”。
25、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简略?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6、正月十五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合家团圆喜庆的节日。人们在元宵节里放鞭炮、吃元宵,真开心啊!
27、《清明》这首诗描写清明时节的天气特征,抒发了孤身行路之人的情绪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