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2、出处:《论语·子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3、(知命之年)——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4、(当仁不让)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出处)《论语·卫灵公》:“当仁不让于师。”
5、(解释):及:涉及;义:正经的道理。指净说些无聊的话,没有一句正经的。
6、(出自)《论语-颜渊》:“商闻之矣,生死有命,富贵在天。”
7、(出自):《论语·颜渊》:“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邓析子·转辞》:“一言而非,驷马不能追;一言而急,驷马不能及。”
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9、出处:《论语·颜渊》:“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10、(暴虎冯河)暴虎:空手搏虎;冯:同凭,冯河,过河不用工具(如船、木筏之类),赤脚蹚水。比喻有勇无谋,鲁莽冒险。
11、(解释):指钻研和实行儒家以外的主张,也指斥责异端。
12、(出处)《论语·阳货》:子之武城,闻弦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
13、(言过其实)实际。原指言语浮夸,超过实际才能。后也指话说得过分,超过了实际情况。
14、(解释):任用就出来做事,不得任用就退隐。这是早时世大夫的处世态度。
15、(解释):由于快乐而忘记了忧愁。形容非常快乐。
16、(出处)《论语·宪问》:“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
17、(出自)《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18、解释:能就自身打比方。比喻能推己及人,替别人着想。
19、解释:按照自己的意思,想怎样便怎样。也代指七十岁。
20、(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21、原句:《论语·学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
22、温故知新: 读音:wēn gù zhī xīn 解释:温:温习;故:旧的。温习旧的知识,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也指回忆过去,能更好地认识现在。 出处:《论语·为政》:“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汉·班固《东都赋》:“温故知新已难,而知德者鲜矣。”
23、(出处)《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
24、解释:乐于向学问或地位比自己低的人学习,而不觉得不好意思。
25、(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
26、(出自):《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季氏》:“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27、(解释)蔽:遮,引伸为概括。用一句话来概括。
28、(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四体:指人的两手两足;五谷:通常指稻、黍、稷、麦、菽。指不参加劳动,不能辨别五谷。形容脱离生产劳动,缺乏生产知识,脱离劳动人民。(出处)《论语·微子》:“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29、(出自):《论语·公冶长》:“吾d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载之。”
30、(解释):察:详审。观察别人的说话或脸色。多指揣摸别人的心意。
31、原指已经做完或做过的事,就不必再责怪了。现指对以往的过错不再责备。
32、原句:《论语·为政》“子游问孝”、“子夏问孝”。
33、(解释)德:恩惠。怨:仇恨。不记别人的仇,反而给他好处。
34、(解释):走着不同道路的人,就不能在一起谋划。比喻意见或志趣不同的人就无法共事。
35、出处:《论语·雍也》:“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36、(解释)屈:短,亏;穷:尽。由于理亏而无话可说。
37、(出处)《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38、(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39、解释:色:神色,样子;厉:凶猛;荏:软弱。
40、(出处)《论语·卫灵公》:“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41、(解释):惠:给人好处;费:耗费。给人好处,自己却无所损失。
42、(解释):欲:希望;勿:不要;施:施加。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加给别人。
43、(出自):《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44、出处:《论语·雍也》:“知者乐山,仁者乐水。”
45、原句:《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46、大规模地动用武力进行战争。也比喻大张声势地行事。
47、(解释):博:广泛;济:救济。给予群众以恩惠和接济。
48、(出处)《论语·季氏》: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49、(尽善尽美)极其完善,极其美好。指完美到没有一点缺点。(出处)《论语·八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
50、(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51、(解释):优:有余力,学习了还有余力,就去做官。后指学习成绩优秀然后提拔当官。
52、(出自):《论语·公冶长》:“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3、(解释)空空:诚恳,虚心。原形容诚恳、虚心的样子。现形容一无所有。
54、(出自):《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55、(出自)《论语·微子》:“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
56、(解释)反:类推。比喻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其他许多事情。
57、一以贯之:始终如有始有终、善始善终。博施济众:广泛地救济困苦的人。形容人广施恩惠,使人们免于患难。 立人达人:帮助人建立功业地位。 能近取譬:能够就近拿自己作例子来比方别人。指推已及人,将心比心。也指能用就近的事物来做譬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所不愿意的,不要施加给别人。安老怀少:使老年人安逸,使年少者归心,形容使人民生活安定。一匡天下:纠正混乱局面,使天下纳入正轨。引申为统一天下。
58、(不耻下问)不以向学问比自己差的或职位比自己低的人请教为可耻。
59、(出处)《论语·乡d》:“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60、(解释):为:是。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这是聪明的。指做学问态度要端正,也指做人要诚实。女:同“汝”,你。
61、原句:《论语·学而》:“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62、(解释):原指以仁为任,无所谦让。后指遇到应该做的事就积极主动去做,不推让。
63、(解释)恭:恭敬;礼:礼节。恭敬又有礼节。
64、(解释):斯文:指文化或文人;扫地:比喻名誉、信用、地位等完全丧失。指文化或文人不受尊重或文人自甘堕落。
65、(出自):《论语·雍也》:“赤之造齐也,乘肥马,衣轻裘。”
66、注:图文的收集来自全球读经教材网,欲善楼书院作后期编辑整理。
67、(解释):舍:放弃。不放弃白天和黑夜。比喻夜以继日。
68、(解释):哀:悲哀;伤:伤害。忧愁而不悲伤,形容感情有节制;另形容诗歌、音乐优美雅致,感情适度。比喻做事没有过头也无不及
69、原句:《论语·学而》:“巧言令色,鲜矣仁!”
70、(出自):《论语·学而》:“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