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孔子(譬如)。
2、读书譬如饮食,从容咀嚼,其味必长;大嚼大咽,终不知味也。
3、(2)三国·曹操《短歌行》:譬如朝露,去日苦多。(白话文:好像晨间的露水一般,过去荒废的日子恐怕已经所剩不多。)
4、世界上大事情可以随便应付,偏是小事倒丝毫假借不了,譬如贪官污吏,纳贿几千万,却绝不肯偷别人的钱。
5、 六祖惠能大师《金刚经口诀》上面开示说:“当知世尊,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如来法者,譬如日光明照,无有边际而不可取”。
6、圆瑛法师解曰:“无庸他术,但专持咒,此咒既称佛顶,即最尊最胜之法,又称陀罗尼,即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义,皆在其中。”《指掌疏》云:然教以恭钦者有二义:一者、此是十方如来,从始至终,究竟修进之法,当恭敬钦承,而修习之,此嘱以依法,成自利行也。二者、此是十方如来,怜愍最后末世,垂留仪范,当恭敬钦承,而宣传之,此嘱以依教,成利他行也。
7、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危楼有凭槛,刘桢方平视。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8、 须菩提回答:“名言上虽然释迦世尊您曾在九十一个大劫之前得到燃灯古佛为您授记:‘当来作佛’。但依胜义谛观察,菩提非相,得而无得,无得而得。事相上确实是圆满得到了,但当然不可以有这个得之相,胜义谛中是不可取不可说的。那在无生大空性中,不受一尘,‘实际理地不受一尘,佛事门中不舍一法’。在实际理地来说,能得之心尚且无有,所得的法又从何而有呢?所以说,如来在燃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
9、譬如,海水温度升高使得珊瑚虫和生活在珊瑚礁的其它生物濒临绝种。
10、 前面讲过小乘的四种圣果——须陀洹、斯陀含、阿那含、阿罗汉,都是得果而离相,都是不可取,不可说,无所得。在世俗显现中有,在胜义谛之中都是不可取,不可说的。恐怕有人会起疑惑:小乘的四圣果都是不可取、不可说,那大乘释迦牟尼佛因地曾亲得燃灯佛授记当来成佛,这难道不是有所得吗?他在燃灯佛前闻佛说法,成就无生法忍,这不是有所得吗?又得到燃灯佛授记,这不是有所得吗?
11、(评析)“出则事公卿”,是为国尽忠;“入则事父兄”,是为长辈尽孝。忠与孝是孔子特别强调的两个道德规范。它是对所有人的要求,而孔子本人就是这方面的身体力行者。在这里,孔子说自己已经基本上做到了这几点。
12、譬如世间人读书,在大学里选科系,要很慎重,要多方去选择。
13、他说:“遇知音的满,能共情的久”。我觉得是。
14、譬如中风病中最常见的病因之一就是由于暴怒伤肝致气机逆乱,血随气行,并走于上而致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的中风病证。
15、 这个经文可以结合前面的经文一起看,前面的经文已经讲过:“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不?不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那是破人我执,是断烦恼障。这里问:“于法有所得不?”是破法我执,断所知障。
16、譬如,在指导思想上,有些人坚持“今文经学”的史学观点,或摆脱不了“影射史学”的思路,喜欢先拿今天的眼光和需要立论,再到历史资料中去找根据,作出论证。
17、最初想动笔的原因就是因为背景音乐搭配的巧夺天工、恰到好处、前后呼应、拍手称绝。
18、这个人是我的另一半,各种意义上的另一半,不再是文字游戏或者营销骗局的另一半,就是我决定共度余生的人。
19、夜华端起杯子与我似笑非笑道:“男孩子长得那么好看做什么,譬如打架时,一张好看的脸就不及一双漂亮的拳头来得有用。”。
20、季方曰:“吾于家君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上有万仞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21、那一定是因得到过。譬如他爱上我,后来不爱了,又去爱了别人。
22、问曰:诸行人求真常寂者,只乐世间无常粗善,不乐第一义谛真常妙善;其理未见,只欲发心缘义,遂思觉心起,则是漏心;只欲亡心,则是无明昏住。又不当理,只欲不止,心不缘义,即恶取空,虽受人身,行畜生行;尔时无有定慧方便,而不能解了,明见佛性。只是行人沉没之处,若为超得到无余涅槃,愿示真心。答曰:会是信心具足,志愿成就,缓缓静心,更重教汝;好自闲静身心,一切无所攀缘,端坐正念,善调气息;惩其心不在内、不在外、不在中间,好好如如,稳看看熟,则了见此心识流动,犹如水流,阳焰晔晔不住。既见此识时唯是不内不外,缓缓如如,稳看看熟,则返覆销融,虚凝湛住。其此流动之识,飒然自灭。灭此识者,乃是灭十地菩萨众中障惑。此识灭已,其心即虚,凝寂淡泊,皎洁泰然;吾更不能说其形状。汝若欲得者,取涅槃经第三卷中,金刚身品,及维摩经第三卷见阿閦佛品,缓缓寻思,细心搜捡熟看,若此经熟,实得能于行住坐卧,及对五欲八风,不失此心者,是人梵行已立,所作已办,究竟不受生死之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