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孟子著名文章【59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3-10-23 14:29:44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孟子著名文章【59句精选】

孟子著名文章

1、《鱼我所欲也》节选自《孟子·告子上》。《告子上》的主要内容是阐明“性善说”,即人性里天生就有向善的种子,所谓“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种善的天性,就是人的“本心”。文章本身的结构所揭示的中心论点应当是:人皆有“所欲有甚于生,所恶有甚于死”的“本心”,“贤者能勿丧耳”。本文逻辑严密,析理精深,比喻、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使语言生动、流畅,气充词沛,颇具说服力。

2、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

3、仁政与王道的思想,深深地渗透于两千年来的政治制度;而心性与修养的传承,则深深地影响了他之后的中国知识分子,尤其儒家知识分子。无论汉学、宋学,程朱理学、陆王心学,还是近代以来的许多重要思想流派,都有明显的孟子血脉。

4、“拱把之桐梓,人苟欲生之,皆知所以养之者。至于身,而不知所以养之者,岂爱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5、  (原文)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6、(大丈夫应当)居住在天下最广大的住宅里——‘仁’,站立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上——‘礼’,行走在天下最宽广的道路上——‘义’;能实现理想时就与人民一起走这条正道,不能实现理想就独自行走在这条正道上。

7、孟子继承了孔子的思想,想把“仁政”的理念推行于国家统治之中,造福于百姓,他在战乱时,周游各国。孟子到齐国宣传自己的学说时,并没有被统治者接受,于是他离开了齐国。

8、 我想只有孟子这种具有“浩然之气”的大丈夫才能有舍我其谁的救世使命感。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知识分子。

9、我的成长与阅读,许多关键都与对联有关。这种最精炼的中国文字艺术,如同标签,能以最短的形式说出最丰富的情感,表达最深沉的思想,概括最复杂的事情,值得用心!

10、孟子的思想主要有民本思想:他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11、鱼是我所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12、生命是我所想要的,正义也是我所想要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得到,那么我宁愿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

13、你穷过吗?假如你穷过,你就真的能明白孟子这句话的内涵了:当一个人身上一分钱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看到ATM机就想砸,看到别人钱包里面一大堆现金,就有流口水想抢过来的冲动。。。。假如你体会过这种生活境遇,你就知道“衣食无忧,内无怨女,外无旷夫”是社会稳定的最根本方法。

14、孟子是雄辩家,他的口才很好,语言很有个性,读完整部《孟子》,会觉得这位先生很可爱。

15、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16、“王欲行之,则盍反其本矣。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17、(本卷鉴赏) 孟子在这一篇的开始,便提出了战争胜利的三要素——“天时”、“地利”、“人和”。荀子也曾经提到这三者的重要性,认为“农夫朴力而寡能,则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荀子·王霸》)虽然荀子是从农业角度出发议论,而孟子是从军事角度出发议论,但最终殊途同归,无非是为了稳定国家政治。由此可知,天、地、人三者之间孰重孰轻,三者间的关系又如何权衡,对国家政治往往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8、孟轲(前372—前289),字子舆,战国中期邹(今山东省邹县)人。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为宣传其思想政治主张,曾游说齐宣王、梁惠王等国君,不为所用,退而著书,教授弟子。

19、所以上天要把重任降临在这个人,一定先要使他心意苦恼,使他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受尽贫困之苦,使他所做的事情颠倒错乱,用来使他的内心受到震撼,使他性情坚韧起来,增加他所不具备的能力原来没有的才能。

20、虽然,孟子满肚子的治国韬略,虽然他也像孔子一样,四处游说诸侯,可无人采纳他的意见,以为他的主张“迂远而阔于事”。他只得在65岁以后,沮丧地退居老家,也像孔子一样授徒讲学。

21、  长官(孔距心)说:“这不是我孔距心的能力所能处理好的呀。”

22、孟子在人性向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四端说”,继承和发展了孔子以“仁义”为核心的儒家思想,孟子说:“ 仁,人心也。义,人路也”。孟子在仁义的基础上,发展出了以“仁义礼智”这四种基本的道德品行,并且找到道德的人性的基础。孟子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说,仁义礼智并非来自外在,而是来自人的四种本性,孟子构建了由内而外的伦理道德体系。

23、孟子和庄子都没有成功,然而却各自赋予了失败以新的意义,孟子是努力后的无怨无悔,庄子是放弃之后的一事无成。孟子,庄子,孰高孰低?篇三:我心目中的孟子作文我是在一个雨夜走近孟子的,那夜很静。寂静中,我直视着孟子的眼睛,我看到的是一种被称为“忧郁”的东西。

24、孟子的观点十分鲜明,“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公孙丑下》),在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决定战争成败的关键要素中,人和起着决定作用。从表面上看来,孟子是在谈论军事战争,认为民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败的关键因素,这当然是正确的。因为我们知道,在一次战争中,只要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则可一以当以十当百,攻无不克,战无不胜。这就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体察民情,关心人民疾苦,将帅体恤部下,与士卒同甘共苦,“视卒如爱子,故可与之俱死”(《孙子·地形》),这样的军队才能有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孟子讨论三者关系的目的绝不仅于此,他随后提出:“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公孙丑下》)这才是孟子真正的本意,因为按照孟子的看法,老百姓不是可以靠政治区域能够限制的,国家不是可以靠地形的险要能够保护的,天下不是可以靠兵强马壮能够征服的。显然,治国平天下主要靠“得道”,所谓“得道”,从本质上讲也就是得民心:“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今天下之君有好仁者,则诸侯皆为之驱矣。虽欲无王,不可得已。”(《离娄上》)因此这里所谓的“道”,正是孟子所说的“王道”、“仁政”,这便不仅仅是简单的军事问题了,而是经营国家的政治问题了,实际又回到孟子的“仁政”学说上,认为只有广泛施以仁政,才能让老百姓们安居乐业,国力自然得以提高,军事实力也跟着强大。

25、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26、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一讲:(傅佩荣主讲)

27、 一个人之所以被人侮辱,首先是自己侮辱自己;一个家庭被人毁掉,首先是自己先毁掉的;一个国家被人侵略,首先是自己内部先乱了。换个角度可以这样理解:一个人自信自尊,别人就会尊敬你;一个家庭和谐稳固,别人就拆散不了;一个国家内部强大,敌人就不敢来侵略。

28、孟子的教育思想,也是孔子“有教无类”(《论语·卫灵公》)的教育思想的继承和发挥。他们都把全民教育当作实行仁政的手段和目的。一方面,主张“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滕文公章句上)加强学校教育;另一方面,要求当政者要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离娄章句上)以榜样的力量,教化百姓。教化的目的,就是要百姓“明人伦”,以建立一个“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滕文公章句上)的和谐融洽的有人伦秩序的理想社会。

29、百家讲坛之《孟子的智慧》第二讲:(傅佩荣主讲)

30、心得分享:这里用山喻人;山本有木却光秃,是因为砍伐过度所致;同理,人本善却不善,是因为天赋善性被蒙蔽了。我们是怎么泯灭了自己的善心善性善行的?首先是因为我们散失了良知,良知又是如何散失的呢?那是因为我们在白天的日常人际交往过程中,被俗世的诱惑名利所浸染了。所以孟子讲:“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学问不仅仅是读书识字学知识,最重要的是找回我们散失的那颗“良心”而已。找到了,我们就回归了“本善”。

31、一碗饭,一碗汤,吃了就能活下去,不吃就会饿死。可是呵叱着给别人吃,过路的饥民也不肯接受;用脚踢着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32、《孟子》的语言明白晓畅,平实浅近,同时又精炼准确。作为散文,《孟子》长于论辩,更具艺术的表现力,具有文学散文的性质。

33、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34、《孟子》一书,当然不如《论语》那样醇正平和,而是有许多头角峥嵘、意气风发的“圭角气”。我的一位学生,曾直接说孟子“自恋”。而我也曾在以前的文章中说过,“孟子有纵横家之风”。

35、孟子除了是一位非常有气魄的政治家,也是一位非常有情怀和抱负的思想家,孟子曾感慨,从尧舜到商汤,过了500多年,商汤还听说过尧舜;从商汤到周文王,过了500多年,周文王也听说过商汤;从周文王到孔子,也经历了500多年,孔子也是听说过周文王,但是从孔子到现在也就区区100多年,现在就已经很少人谈论孔子了,更别说有人继承孔子的思想。孟子希望自己成为孔子思想的真正传人,继承和发扬孔子的儒家思想。

36、他还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仁、义、礼、智”是人们与生俱来的东西。

37、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38、这种(行为)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丧失了人的天性(指羞恶廉耻之心)。

39、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40、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41、孟子认为现实世界是道德的世界,而道德根源背后的标准,便是天。天表现于人,便是性。人若能有足够修养,便能知天,达致天人合一。

42、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43、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不仅贤人有这种思想,人人都有,只不过是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

44、首先,在治国理念上的“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政治思想的核心。孔子提出了以“礼”与“仁”为核心的治国理念,他主张“为政以德”,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是最高尚的治国之道。

45、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46、当然孟子的人格特质在这本书中也体现得淋漓尽致,孟子是一个有理想、讲原则、有气节,有情怀的思想家。一方面,孟子虽然一生不得志,但是依然坚持“仁政”治国理念,在各国之间奔走相告,对国君更是苦口婆心地劝说,在齐国三次逗留而久久不肯离去,就是希望齐宣王能回心转意,采纳自己的建议,但依然没有换来国君的重视。壮志未酬的孟子,说出了那句气势磅礴的话:“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47、  孟子说:“那么,您的最大愿望便可以知道了,您是想要扩张国土,使秦、楚这些大国都来朝贡您,自己君临中国,安抚四方落后的民族。不过,以您现在的做法来实现您现在的愿望,就好像爬到树上去捉鱼一样。”

48、杨子取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为也。墨子兼爱,摩顶放踵利天下,为之。

49、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50、孟子是一位有骨气的知识分子。他的“天子有不召之臣”思想,前有姜太公,后又张良,诸葛亮。都是这个思想执行的典范。中国的读书人最高的理想就是成为“王者师”。有骨气的读书人是不会主动去投靠某个主子的。都是贤圣之君主动找上门,求贤如渴,三请四求才猛虎下山的。文王渭水访贤,刘备三顾茅庐,都是中国人喜欢津津乐道的典故,也是读书人的毕生向往。

51、心得分享:儒家有四句话我一直用来作为自我修身、完善人格的标准:一:行有不得,反求诸己;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四:人必自侮,然后人侮之;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国必自伐,而后人伐之。虽然时时刻刻拿这四句话不断要求自己,但做到确实很难。我认为儒家最难的学问就是:“知行合一”了。

52、  孟子说:“然而您失职的地方也太多了,灾荒歉收的年份,你的百姓们,老弱病残的辗转于沟壑而死亡,年轻力壮的散走四方逃难,有好几千人啊。”

53、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54、  “从前齐景公问晏子说:‘我想到转附、朝舞两座山去观光游览,然后沿着海岸向南行,一直到琅邪。我该怎样做才能够和古代圣贤君王的巡游相比呢?’

55、要修好孟子的第二乐,我想一定要结合儒家“慎独”才行。人只有时时刻刻做到自我规范,自我要求,自我管理才有可能做到心净无染。东汉杨震的四知: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或许可以作为我们时刻“慎独”的典范了。中国人讲一个人做人做事会面临三种审判:第一种审判是天道审判,也即“天网恢恢,疏而不失。”第二种审判是人道审判,也即社会规范,法律制度,社会舆论的裁定。这个审判包含历史评判,所以中国人非常在乎身前身后名。第三种审判是良知审判,也即自我审判。谚语有云:“平生不做亏心事,夜半敲门也不惊。”有的人每天睡不安稳,每天担惊受怕,究其原因或许自己内心有亏。这个世界上想坏事、做坏事麻木到毫无良知的人还是极少的。每天受良知审判的人活在“人间地狱”之中,地狱不在来世,而在此时。换言之,心性光明的人每天都生活在“人间天堂”,天堂也在此时,而不一定只在来世。

56、另外,孟子在相处之道上也是以“善”为核心的,提出了“与人为善”的相处之道,孟子说:“取诸人以为善,是与人为善者也。故君子莫大乎与人为善”,学习别人的优点来提高自己善良的品德,就是帮助别人行善,有道德的人,最优秀的特征就是帮助天下的人行善。

57、孟子提出必须靠修养及发挥善性的功夫,以全力扩充存于内心的“四端”,孟子称之为“尽性”。“尽性”的修养,培养出浩然之气,使人成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再以”心志统气“,控制自己的情感,便能成德。

58、心得分享:人各有所长,每个人都有别人值得学习和尊敬的地方。所以人无须妄自菲薄,也不可妄自尊大。孟子说世间有三种达尊:一种是爵位,一种是年龄,一种是德行。组织中职位级别很重要;社会上年龄资历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一个人的德行。有德不在年高,有才不在位高。“德”是通行的货币。

上一篇:敬孝的名言警句【87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著名唐诗十首【7句精选】
  • 孟子的故事典故【90句精选】
  • 孟子全文阅读【88句精选】
  • 激励高三学子的文章【95句精选】
  • 名著名段摘抄【27句精选】
  • 中国著名经典历史故事【93句精选】
  • 关于诚信的名言孟子【93句精选】
  • 李白最著名的十首诗七言绝句【22句精选】
  • 情感文章电台稿子散文【65句精选】
  • 感恩老师的著名诗歌【10句精选】
  • 情感短文章【76句精选】
  • 唐诗最著名的20首【12句精选】
  • 九九文章网美文散文【24句精选】
  • 积极向上励志的文章1000字【109句精选】
  • 优秀文章片段【60句精选】
  • 杜甫最著名的十首诗词【25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捡菌发朋友圈说说【100句文案】
  • 涨水的搞笑说说【100句文案】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最新个性说说

  • 孟子著名文章【59句精选】
  • 敬孝的名言警句【87句精选】
  • 趣味数学题五年级上册【21句精选】
  • 有关爱读书的名言警句【34句精选】
  • 觉醒年代金句【42句精选】
  • 逢考必过顺口溜【83句精选】
  • 孔子名言集锦【33句精选】
  • 最隐秘的自己生日暗语【33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