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凡是你不知道的事,都应向人请教。虽然这会有失身份,学问却会日渐加深。
2、“政治真理要发展,就必须首先抛弃自己的两个伙伴──神学与伦理学”,因为“讲道德和搞政治不是一回事”。“所谓道德,不过就是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品质。道德和伦理的善,不过是实现物质成就或权力地位等世俗目标的手段……神学和伦理学都是政治的工具,而政治就是利用一切工具达到目的的实践的艺术。”
3、 “我思”也把人与上帝区别开来。“我思故我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个命题和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基本信条“我是我所是”的根本对立。比较这两个命题,可以看成它们句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是,“我”(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从上帝自身来认识上帝;而“我思故我是”的意思却是,“我”(个人)以“我思”为根据,“我思”不但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正是由于这两个命题的明显反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产生了修辞上的效应,成为与经院哲学划清了界限的新哲学的第一原则。(巴门尼德名言)。
4、读书切戒在荒忙,涵泳工夫兴味长,未晓莫妨权放过,切身须要急思量。
5、 从巴门尼德那里,柏拉图吸收了实在是永恒的,没有时间性的;一切变化都必然是虚妄的。
6、现有的中文《圣经》的翻译把上帝理解为“有”或“存在”,而掩盖了其中的“本体”的意义。希腊文关于本体的概念有两个:hypostasis和ousia。早期教父用这两个不同的概念表示上帝的本体,产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最后才达成了“三位一体”(threepersonsandonesubstance)共识,即用hypostasis表示上帝的位格,用ousia表示上帝的本体。如果不知道上帝的“所是”与希腊本体论之间的联系,就不能看出基督教的“三位一体”说的来历和根据。
7、复旦教授:下一代想起我们的时候,除了鸡肠狗肚的争斗和一座庞大无比的精品垃圾山,还能留下什么?
8、想象是人生的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
9、 从毕达哥拉斯那里,柏拉图吸收了奥尔弗斯主义的成分,即宗教的倾向,灵魂不朽的信仰,出世的精神,僧侣的情调以及他那洞穴的比喻中所包含的一切思想,还有他对数学的尊重以及他那理智与神秘主义的密切交织。
10、记得读大学时,一位女同学的座右铭是:“温柔如水,热情似火,冷淡如冰。”有一次被教中国哲学的老师发现了,老师让她改为:“温柔如水,热情如水,冷淡如水。”并引用了几句老子赞水的话,说得那个女同学口服心服。
11、坤卦六爻纯阴,当冬至日,乃阴之极,故为老母或女婴;乾卦六爻纯阳,当夏至日,乃阳之极,故为老父或男婴。乾坤是阴阳两极,故为易之门户。如果说六十四卦表证了一年的阴阳变化过程,正是双重否定一个周期,乾坤是两个度,过坤则质变,子后一阳生,开始长阳消阴;过乾又质变,午后一阴生,开始长阴消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12、看来,哲学真的没什么用途,关键时刻连命都救不了,还不如去学习一项具有实际用途的技能。
13、一切人世艰难之事,无不可以老我之才,增我之智,勿谓无关学问也。
14、德行是友谊的基础,也是友谊的孕育和保护者。
15、德谟克利特被马克思和恩格斯称为“经验的自然科学家和希腊人中第一个百科全书式的学者”。
16、我们一直都在提倡科学精神,把科学程度的高低看做文明的标志,把科学看成是宗教的死敌。也许看了爱因斯坦的这句话,我们才真正知道科学和宗教在源头上还有这样千丝万缕的联系。翻开西方的科学史,有多少科学家把对宗教的殉道精神转换成了科学上的献身精神,阿基米得、哥白尼、布鲁诺……他们所留下的故事,不仅使人震撼,而且令人深思。
17、实际上,巴克莱并没有否定感觉以外的事物的真实存在。他明确地说,他和大家一样承认在个人的心灵以外,有山水河海和动植物,以及其他人的存在,只不过它们不是独立于任何心灵的物质存在,而是精神实体上帝的创造物;我们对它们性质的知觉也是上帝铭刻在我们心灵上的印记。他的感觉主义和精神实在论在逻辑上是一致的。
18、要以行动而不以言辞去教育青年,他们在书本中是学不到他们从经验中学到的那些东西的。
19、“我思”也把人与上帝区别开来。“我思故我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个命题和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基本信条“我是我所是”的根本对立。比较这两个命题,可以看成它们句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是,“我”(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从上帝自身来认识上帝;而“我思故我是”的意思却是,“我”(个人)以“我思”为根据,“我思”不但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正是由于这两个命题的明显反差,笛卡尔的“我思故我是”产生了修辞上的效应,成为与经院哲学划清了界限的新哲学的第一原则。
20、卢克莱修在他的时代独自进行了一场壮烈的战争,他当然是一位最伟大的哲学诗人。因为他,以及后来的卡塔路斯、西塞罗和维吉尔,拉丁文学才走向成熟。
21、人们往往以自己熟悉的某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论点为依据,用一个中译概念固定Being的单一意义,而不了解其他哲学家和哲学派别对Being的意义的规定,也不了解现代西方哲学关于Being意义的多样性及其联系的复杂性的讨论。
22、如果有人不读书又想冒充博学多知,他就必须很狡黠,才能掩饰无知。
23、《旧约》是以当时的希伯莱的日常语言写成。耶和华(Jehovah)的希伯莱文的发音是Yahweb,即“雅威”,指YHWH,即“我是”的意思。耶和华说“Iamwhoam”,不过是说他的名字就是耶和华,并无哲学上深奥的意义。直到后来,基督教早期教父根据希腊哲学的Being的范畴,根据这句话把上帝理解为最高的Being,其意义是最高的本体。
24、 从苏格拉底那里,吸收了对于伦理问题的首要关怀,以及他要为世界寻找出目的论的解释而不是机械论的解释的那种企图。“善”之主导着他的思想,远甚于“善”之主导着苏格拉底前人的思想。
25、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的色彩,可以说在他那里,哲学家、预言者、科学家和江湖术士等等身份经常交错出现,以至于我们无法确切地勾勒出他的形象。
26、庄子名言故事:“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27、很多爱好哲学的朋友经常问这样的问题:哲学到底有什么用?
28、这位对古老的中国充满敬仰和好奇的学者,就是18世纪之交德国最重要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和哲学家莱布尼
29、西方哲学的传统的核心和基础是形而上学。形而上学的研究对象Being(希腊文的动词einai及其动名词on,拉丁文的esse,英文的动词不定式tobe和动名词being,德文的Sein,法文的être),是西方哲学的中心范畴。从古到今的西方哲学充满了Being的意义的辨析和改变。
30、在西方哲学史上,他开创了用事物量的变化来说明事物在性质上的区别的历史。
31、士非天分之高,则知识不远;非学问之功,则义理不明。
32、以上三种理解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但是,他们的道理都只是一个哲学家或哲学派别的道理,如果把这个道理推广到西方哲学的全部,难免以偏概全。正是这种以偏概全的片面性,使中国人对西方哲学的一些基本观点产生了误解。这些误解的广泛流行,降低了中国的西方哲学研究的质量,不能与西方哲学的国际研究接轨。以下用十个例证,说明对Being的片面理解而产生的误解的广泛性。
33、友情的一个主要功效乃是使人心中有各种情感引起的郁积和萦绕的心事得以宣泄和释放。
34、人的知识就好比一个圆圈,圆圈里面是已知的,圆圈外面是未知的。你知道得越多,圆圈也就越大,你不知道的也就越多。
35、人类的全部生活都依次在书本中留下印记:种族、人群、国家消逝了,书却依然存在。
36、Being也是安瑟伦关于上帝存在的本体论证明的前提。证明的前提是abeingthanwhichNothinggreatercanbeconceived。这句话可被译为,不能设想的比之更完满的“所有者”,或者,可设想的无以复加的完满的“所有者”。
37、严格说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是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大二十多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38、与谈人:杨若尧、李盛、陈永江、康添俊、丁艳、王涵、吴雪凝、胡雨玭、吕祉萩、徐依凡、张宁、彭嘉杨沛隆、马千紫
39、他明确地将自己哲学的目的定位于道德上的至善,即达到人生最高的完美境界。
40、笛卡尔的第一原则是Cogito,ergosum(Ithink,therefore,Iam)。这句话中的“是”(sum/am)的意义指实体的本质,这就是“我思”(Cogito)。就是说,“自我”的本质在于思想属性。现在人们习惯把笛卡尔的第一原则说成是“我思故我在”,这容易产生解,以为笛卡尔通过“我思”肯定我的存在。
41、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42、也正是这个原因,在西方,伟大的科学家同时又是虔诚的宗教徒。我可以列出一大串名单:牛顿、爱因斯坦、笛卡儿、罗素、莱布尼茨……
43、本文摘录自《老子庄子道家名言故事》作者:王钟渠
44、在讲座正式开始前,杨老师提醒大家,在西方诠释学的发展逻辑上,有一个宏大且坚挺的形而上学传统,具体而微地探查这一倒溯已尽的终极,则无疑是通透海德格尔存在论诠释学的重要思想引擎。在讲座开始后,杨老师首先考析了德语源语概念的“Ontologie”与汉语译入语概念的“存在论”“万有论”等一系列汉译文字之间的关系,提醒我们由于不同语系的双边思维逻辑上存在着不可通约性,因此在汉语语境下缺失与“Ontologie”完全等值的学理性表达。为了更为准确地理解含括于“Ontologie”的宏大意义,杨老师追溯并清理了“存在论”(ontologia)的词源学内涵,并从构词元素上把这一概念溯源至古希腊语中的“ὄντολογία”。杨老师认为,比较文学研究者一定要注意对西方哲学史上庞杂且繁复的专业概念与范畴进行系谱上的逻辑清理,通过对于诸多术语的归类与转换,以使自己置身于西方哲学发展史的通透性概念结构中。
45、我们可以由读书而搜集知识,但必须利用思考把糠和麦子分开。
46、意见是不确定的,“既是又不是”正是意见含糊不清、似是而非的特征。意见好像这样一个谜语:一个不是男人的男人,看见又看不见,用一块不是石头的石头,打又没有打一只站在不是一根棍子的棍子上的不是鸟的鸟(谜底:一个独眼太监用一块浮石打却没有打中一只站在芦苇上的蝙蝠)。柏拉图说:“这些东西具有含糊的两重性,使人不能明确地知道它们中任何一个是或不是什么,也不知道它们都是或都不是什么。”
47、书读得越多而不加思考,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当你读书而思考得越多时,你就会越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还很少。
48、[明]冯梦龙《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49、 “我思”也把人与上帝区别开来。“我思故我是”之所以有那么大的威力,就是因为这个命题和中世纪形而上学的基本信条“我是我所是”的根本对立。比较这两个命题,可以看成它们句式相近,但意义截然不同。“我是我所是”的意思是,“我”(上帝)不需要任何根据;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不能从上帝自身来认识上帝;而“我思故我是”的意思却是,“我”(个人)以“我思”为根据,“我思”不但使一个人认识到自己的本质,并且能为上帝的存在提供依据。
50、做导师的人自己便当具有良好的教养,随人、随时、随地,都有适当的举止与礼貌。
51、高层智囊预警中美关系最恶情形,至今写得最好的文章之一
52、大山甘心嵌回大地中,功勋卓著又非常谦虚的伟人甘愿从哪里来再遣返到哪里去,花木兰凯旋家园,哪有母亲不高兴之理?哪有乡亲不欢迎的?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谦虚,自然有好结局了。相反,一个创好了而忘却家乡父老的人是决没有好结果的,连家人、村民都反对他,怎么会不凶险呢?
53、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
54、如果一个人掌握了他的学科的基础理论,并且学会了独立地思考和工作,他必定会找到他自己的道路。而且比起那种主要以获得细节知识为其培训内容的人来,他一定会更好地适应进步和变化。
55、杨老师强调,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所思考及挑战的对象是“意义”,即形而上学传统在先验的本体上所释放的终极意义。早在《存在与时间》的《导论》部分,海德格尔即把“存在问题的本体优先性”追问到了巴门尼德的“存在论论点”;在《形而上学的存在-神-学构造》一文中,海德格尔再次以“第一原因意义”指涉了最高权力话语的终极意义——逻各斯(logos)。可以说,海德格尔的诠释学对象从未面对过文学“文本”的增殖性问题,而是凸显“Dasein”——“此在”的在世存在,在与他人的共在中所构成的关联性意义。通过蓄意在“Sein”与“Dasein”之间造成差异性,海德格尔达向了对统治西方思想之权利话语的挑战与瓦解。因此,我们极有必要提醒从事相关理论工作的学者,准确地界分文学阐释学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诠释学是走近西方诠释学经纬的基础。
56、书籍是在时代的波涛中航行的思想之船,它小心翼翼地把珍贵的货物运送给一代又一代。
57、亚里士多德用这一格言来说明哲学的起源 。与这句格言相类似的一句格言是:“哲学起源于闲暇和诧异。”
58、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是吸取了以往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代的生活经验,而加以发挥创新的。老子也不例外,他寝馈于艰涩深奥的《易经》中,吮咂了其中的伟大智慧,又披阅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分析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从而锤炼出了万古不朽的智慧宝典《道德经》五千言,创立了道家学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