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精神事件(疼痛、思想、感觉)是怎样与身体——特别是大脑——相关的。
2、印度的古老宗教,它关于终极实在的观念并不包括一个像我们所说的“上帝”这样的观念。印度教强调生活的统一以及与宇宙“合一”的理想。
3、20世纪的一种哲学运动,在法德两国通过海德格尔、萨特和其他一些哲学家的著作而展开。它的基本主题是人的自由和责任、既定规则的缺乏以及我们需要对自己的行动负责。
4、哲学其按其词源有“爱智慧”的意思。哲学是有严密逻辑系统的宇宙观,它研究宇宙的性质、宇宙内万事万物演化的总规律、人在宇宙中的位置等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
5、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不依赖于人的感觉而存在,为人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从意识的起源上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物质世界中的一种特殊存在;从意识的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这种特殊的物质器官的机能,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从意识的作用上看,意识能动性的发挥必须以尊重物质世界的客观规律为前提。 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认识的本质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变动性、无条件性,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稳定性、有条件性。 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 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进行理性思维的方法,主要有归纳和演绎、分析和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等。 规律就是事物联系和发展过程中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认识的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认识的客体是指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由感觉器官直接感受到的关于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外部联系、事物的各个方面的认识。它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形式。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指人们借助抽象思维,在概括整理大量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达到关于事物的本质、全体、内部联系和事物自身规律性的认识。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三种形式。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它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指导作用;第解释作用;第预见作用。非理性因素主要是指认识主体的情感和意志。非理性因素对人的认识能力和认识活动具有激活、驱动和控制作用。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价值是指在实践基础上形成的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意义关系,是客体对个人、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生活和活动所具有的积极意义。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人类的历史,就是不断地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发展的历史(必然王国和自由王国是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各种社会关系中;人的本质是变化、发展的,而不是永恒不变的。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
6、这是17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帕斯卡提出的一个建议。该论证说,信仰上帝要三思而后行,因为如果他存在而你又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得到回报;然而如果他存在,你又不信仰他,那么你将永远受到惩罚。
7、文章后面部分我大概也是从张岱年的书里引申出去讲的,张岱年在《中国古典哲学概念范畴要论》中列了60个词条,一一地去做分析。但是我觉得有很多问题,因为很多的概念,他一下子就定了。比如在“中”与“中庸”条中,他讲到“‘中’是儒家哲学的基本观念,又称为‘中庸’”。我认为这两句话都讲错了,不要说我,如果陈鼓应看了,估计会跳起来,“中”是道家的主干说,怎么会变成你儒家的基本概念。我重点不在于说“中”的概念是属于哪一家的,我的意思是说有很多的概念是不同学派共同分享的。《庄子》里面提到“庸”,“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适得而几矣”,很明显在阐释“庸”字。儒家讲中庸,道家也讲中庸,“中庸”不见得一定是你们理解的那个意思。再比如“气”,孟子说,“气者,体之充也”,“是集义所生者,非义袭而取之也。行有不慊于心,则馁矣”,我们都很熟的。而庄子说“气”是什么呢?“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气”不是体之充,你把自己看得太了不起了,“气”是“虚而待物者也”,所以“唯道集虚”。孟子讲集义,可庄子认为应该讲集虚。其实我觉得,先秦时期,在概念上,是把它变成一个场域或者平台,大家争相解释,给予一种不同的意义,这才是先秦诸子哲学最精彩的部分。后面,我还提到“性善”,不知道为什么张岱年先生列了一个“性”,但没有讲“性善”。道家说《易传》是道家的,儒家说《易传》是儒家的,其实《易传》就是《易传》,它既不是道家的,也不是儒家的,它本身的哲学是从“易”里边发展出来的。“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这也是对“性善”的一种新的解释。因为时间的缘故,我就这么扼要地点一下。关于“性善”,不同的人可以有不同的解释。我们现在回顾先秦的这些“名”“字”,或者说概念范畴,或者说复合词,我们都可以重新去思考很多问题。我的报告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8、初始表示一个事物存在、生成或者被知晓的起点。它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事物开始生成的起点,一种是内在于事物的本性的起点。比如地基是房屋的起点,龙骨的是一艘船的起点,因为修建房屋和船是从它们开始的,这是它们生成的起点。比如房屋和一艘船的设计、一个城邦的君主、一个人的思想和意愿这些让事物得以开始形成的起点,能推动事物产生的因素,也是事物的起点。
9、一般说来,就是指提倡正确行动的规则和反对错误行动的禁令。有的时候,道德指在任何时代、任何社会对任何人都有效的唯一一套绝对的规则和禁令。从更宽泛的意义上来讲,道德可以是任何一套最终的原则和实践,只要它对一个社会来说是基本的。
10、第二个就是西周出现的德行的意义。庄子认为“道”和“德”都是仁义礼乐的根,没有根,只有仁义礼乐,就会出问题,反之,有根而没有仁义礼乐,就没关系。这就是说“德”要行于内而非行于外,这个命题我后面会讲到。(哲学的定义是什么)。
11、25真理的融贯论(coherencetheoryoftruth)
12、最小的可能物体之一。原子是现实世界的砖块。德谟克利特被认为是第一个原子论者。约翰?道尔顿是近代原子论之父,他的近代原子论是近代化学的基础。
13、这种观点主张精神事件和物理事件是相同的,它们只是大脑神经过程的不同方面而已。
14、24经验真理(empiricaltruth)
15、我个人觉得开这样一个会很有意义,一整天听下来体会很多。我们研究哲学,可以有不同的方法、进路,但这些方法、进路其实是殊途同归的。同时,我们也可以注意到一些问题,比如劳思光先生的《新编中国哲学史》,可以说代表了一个时代,但我们现在重新去看,会觉得有些地方不太准确。我想这些问题是阶段性的。我们对哲学思想的把握,首先是字义层面,再往上一层是结构,再往上是超出结构的图像,沿着这种方向,最终回到一个无分别的总体性的源头。回到这样一个总体性的源头后,我们才能够很落实地去一一分别看待。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其实是在承继前辈的研究。刚杨先生讲得很好,儒家和道家是生生法,佛家是无生法。所以我们看庄子的“德”,可能有些地方和佛家很接近,但还是不一样。我想由于我们这样一个会,可以让更年轻的学生们意识到这些东西能放在一块儿,然后再重新回去熟悉文本,重新思考,这是非常好的。刚讲到基本功的继承,也很有意思,很重要。汉字本身是很特殊的,不是语音中心主义。言起于无言,寓于无言,话语基本上是表述、讨论的中介,这是一个很有趣的议题。同时,针对外界对中国哲学的质疑,我们也要有所回应,提供一些新的可能。我要说的大概就是这些,我觉得这个会议非常成功。
16、—个人应当为他人利益着想,而不是只为自己利益着想。见伦理利他主义,心理利他主义。
17、因好的、可信的理由而拒斥。我们通过表明一条陈述是假的来反驳。这条陈述;通过表明一个论证是无效的或者它的结论是假的来反驳这个论证。
18、与《历史基本概念》不同,《哲学历史辞典》全然排除了概念嬗变的社会史视角,主要关注见诸各种经典哲学理论的概念,所以时常受到那些注重政治和社会之维的史学研究的质疑。不过,我们不能不顾该著的性质做出判断,不少哲学概念史的研究者似乎也不在乎外来批评,他们坚信许多哲学概念或理论的形成,并不受到理论之外因素的左右,亦无需诉诸社会史和心态史等史学方法。对他们而言,哲学概念史研究的旨趣,并不在于重构过去的哲学家进行理论思考时的历史和社会背景,而是如何借助概念,在过去和现在的哲思之间建立联系,在一个概念的当代定义与历史起源之间考察思想的发展。
19、“worldview”;一种看待世界和理解世界的方式。
20、32世界观(Weltanschauung)
21、对某种东西拥有一种权利(right)。正义关注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权利,即一个人有权保有他所拥有的东西,保有他所挣得的或被给与的东西。
22、3本体论论证(ontologicalargument)
23、萨特以此来描绘一个人拒绝接受他自己。它有时意指不接受对你为真的事实。更常见的意思是,把关于你的事实作为对你而言是结论性的接受下来,比如“哦,这件事我不能做,我太害羞了”。
24、(定义):所谓的逻辑,用数学语言来说,就是“关系 relation”,按自身循环分类的“一分为二”方法就是 R(·,·)="∈"∪"∉"∪"∅"
25、第42节通过证明δοξάζεινψευδῆ(错误的看法)是不可能的,来证明知识是真δόξα
26、根据业已接受的推理规则从一个原理推出另一个原理。演绎或演绎论证的关键在于,结论的确定性是由前提的确定性来保证的。
27、主要是指按照目标、计划和策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合理性也指能够很好地、有效地思考,并且有思考成熟的目标、计划和策略。首先,合理性是与无理性相对的;其次,它是与非理性相对而言的。虫子是无理性的,傻子和疯子则是非理性的。
28、亚里士多德说,实体也指存在于事物之中,并限制它们并把它们标记成为个别事物的东西,如果它们毁灭了,整体也就毁灭了,就像面的毁灭,整体也就毁灭了,从总体上讲,数目也是实体,一旦数目毁灭了,也就没有任何事物了。
29、一条被当作论证的先决条件的原理,但它本身并没有受到论证的检验和批判。例如,律师预设了法庭以正义为目标,而且法庭已经有了一些关于正义的观念。对那些主张提出挑战的是哲学家而不是律师。
30、我们现在的庄子传本有33篇,分属内、外、杂篇三个部分。有一点很重要,同一个字或词在这33篇里面未必是同样的意思,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脉络来判断。同一个字,未必同义;反过来,不同的字或词,也可以同义。这就是为什么我在开篇把《庄子》中出现“逍遥”的部分都列了出来,首先是看看它的分布情况,“逍遥”一共出现6次,分布于传、本、内、外、杂不同的五篇。再者,从语法、语用、字义、义理上来讲,它都是一致的,同一个字也可以是同义,这是我要强调的。另外,还有一点有关方法的,就是庄子说书本是古人的糟粕,我觉得他的那段话可以从方法论的角度去诠释。方法本身就是一种糟粕,虽然我们不能没有它,但你不能固守于此,如果你偏执于方法,很有可能无法了解作者想要表达的真谛。这也可以用庄子鱼、筌的比喻来说,筌是用来钓鱼的,如果钓到了鱼,荃可以弃掉,我们的目标是鱼。所以,方法要活用。方法论的部分,我没有写入文章,这里先这样交代一下,可能大家对我这份不太像样的初稿会理解一点。
31、第37节序言和引语。确定论题:什么是知识?
32、29西西弗斯(的神话)(Sisyphus(mythof))
33、宇宙中的任何事件都依赖于其原因事件。在这种观点看来,人的一切行动和决定,甚至是那些通常被看作“自由的”、“不确定的”事件也完全依赖于产生它们的早先的事件。
34、一种认为只有物质及物质的属性存在的形而上学观点。那些看似非物质的实体其实就是物体;比如说,讨论精力在某种程度上就是讨论身体的潜能;讨论心灵,就是简略地讨论行为;讨论观念,就是以一种误导的方式讨论对象之间的各种结构和相互关系;数本身并不存在,而只是代表着对象的集合的集合(比如八个东西的所有集合的集合就是数8)。在现代的科学文化中,唯物论一直是一种强有力的世界观。它也是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最常见的观点。
35、科学为哲学提供具体素材,哲学依靠具体科学提供的各种知识,才能使自己建立在可靠的基础上。
36、认为非物质实体存在的一种形而上学观点。它的弱版本只是认为存在着这种实体;而它的强版本即唯心论则认为,只有这种实体存在(也就是说,不存在物质对象)。
37、认为生活是不快乐的,而且也没有最终的目标。宽泛地说,悲观主义者是料想事情最终会最糟的人。康德(他根本不是一个悲观主义者)的追随者,19世纪的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是历史上的悲观主义者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
38、今天我们介绍亚里士多德的经典代表作:《形而上学》这本书。我们分享第五卷的内容。
39、古代哲学的运动之教导人们自我控制,把激情降到最低,随时准备承受即将到来的命运。
40、在这里亚里士多德给出了实体一个经典的定义:实体不表述其他的主体,而是其他事物来表示它们。
41、方式不同:科学以实证知识的方式来进行,哲学则是以对这些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再思考的方式进行;
42、基于表面上看没有问题的论证而得出的自相矛盾的或似乎荒谬的结论。
43、14心理利己主义(psychologicalegoism)
44、毫无例外地适用于每一个人的能力。按照康德和其他哲学家的说法,这是道德原则的本质特征。
45、积极自由是去实现个人的潜能的自由,这是通过遵守规则、接受良好的教育、从经验中学习等来实现的;消极自由是指从束缚中摆脱出来的自由,比如不再坐牢或不再被威胁坐牢,或者不再被禁止做自己想做的事。它们是同一种考虑的两个对立面;每一个摆脱束缚的例子同时也是去做某件事的自由,反之亦然。
46、现在已经五点多了,最后几分钟,我想请我们会议的总策划人做一个总结。
47、哲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是与通常局限于某种具体对象的知识体系不同的学问。
48、15帕斯卡的赌注(Pascal’swager)
49、23思想着的自我(thinkingself)
50、第二部分 最重要的希腊思想家:他们的问题和回答
51、第二个问题是说以“自由”解释“逍遥”,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我这只是从方法上来谈的,如果你要这么解释,也不是不可以,但你必须交代清楚什么是“自由”。如果你说“逍遥”是“自由”,然后把“自由”的意思列出来,我想我们还是可以去讨论,但你只停留在前部分,不去解释自由,只告诉我逍遥是自由,那我根本就无法知道你想说什么,既谈不上反对,也说不上赞成,只能说我听不懂。一个词的用法很多,你必须交代清楚你在什么层面上去使用的,这是你的责任,如果你没履行责任,那我怎么能明白你的意思呢?从这个意思上说,就是用义理抹杀了训诂。
52、7强决定论(“hard”determinism)
53、“逍遥遊”,“遊”是关键,按这个词的构造来讲,“逍遥”是状词,是形容“遊”的,因此,“逍遥遊”的重点在“遊”而不是“逍遥”,如果我们要明白“逍遥”是什么,就要明白“遊”是什么,要怎样的遊法才是“逍遥”。我觉得应该这样来理解,否则,根本无从说起。因为“逍遥”是个新词,查字典是无处查的,必须回到《庄子》本身,看它的具体脉络是怎样的。“逍遥遊”的结构告诉我们重点在“遊”,我们有去看庄子怎么讲“遊”的。“遊”,表示在空间上的移动,空间不一定是物理空间,也可以是抽象的人生境况。刚讲到“遊”是个比喻,在人生种种处境中,应该怎样去应变呢?庄子的说法是心有天遊,他是从“心”的方面来说的,如何应变与心的修养有关。这种“遊”是“天遊”,如果要考究,“天”字也要讲讲,不过我的文章没有涉及。补充一点,刚讲到“逍遥”在全书的意涵是一致的,但表达这个意涵,却不一定用到“逍遥”或者“遊”这些字。我在文章中虽然没有展开讨论,但我引证了一些例子,比如《大宗师》《养生主》。所以,逍遥遊不仅仅是《内篇》第一篇的主旨,我觉得,既然创造了“逍遥遊”这样的说法,它应该是作为一个宗旨贯穿全书的,至少是《内篇》7篇的宗旨,尽管它不一定用到“逍遥”“遊”这些词。其实,《外篇》《杂篇》中也有,只是很难说26篇的主旨都是这个。不过,我这篇文章的论述还是以《逍遥游》为主,《逍遥遊》开篇讲大鹏,所以我们不妨从这里讲起。
54、好的,谢谢劳老师。讨论很精彩,但时间有限,从整个会议的安排来说,我们要对这次会议做一个整体性的总结,当然我们的讨论还可以继续,但如果哪位有整体性意见的话,可以优先发言。
55、被人们普遍接受的、能够从一条陈述推出另一条陈述的原理。
56、本书是海德格尔1926年夏季学期在马堡大学课程《古代哲学的基本概念》的备课笔记,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是一般性介绍,讨论了“形而上学”“智慧”“本原”等重要的希腊哲学概念,并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古希腊各哲学流派。第二部分是柏拉图哲学,在介绍了柏拉图的基本哲学特征之后,海德格尔探讨了柏拉图哲学中的存在问题,然后具体解释了《泰阿泰德篇》。在第三部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海德格尔讨论了亚里士多德的存在论问题和此在问题。
57、试图从“上帝”这个概念证明上帝存在的一个(或一套)论证。例如,“上帝”根据定义就是拥有各种可能的完美性的存在;存在是完美性的一种;因此上帝存在。
58、这三篇文章让我受益很多,我一直在想,怎样把这些问题熔于一炉而置之。比如你讲的“中”,可能从经集释义来,可能从辞典义中来,可是当我们讲“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时候,我们就会从脉络上去讲,最终要回到存在脉络的意义上。比如说“逍”和“消”,它们或许有不同,但没关系,我们可以放在大的脉络下来考察。再比如说“道”跟“德”,“道”是根源,“德”为本性,当然,“道”也有途径、话语的意思,但一般我们讲《道德经》的时候,“道”就是根源,“德”为本性。“德”有性能之意,“性”由“生”来,有一个动势。为政以德,“德”不是儒家讲的道德,而是本性,政治要合乎本性而生长,我觉得很对。我想说的是,由于汉语自身的特性,我们应该感其意味、体其意蕴、明其意义。不管是先训诂还是先义理,但我们把两者放到一起时,要尽量做到通。我刚讲到“道、意、象、构、言”五个层面,任何一个话语,要先放到脉络里,看看能不能通,如果不能通,则要重新思考,然后再放进去检验,这样图谱就慢慢出来了。古文怎么读?就要在具体情境脉络中去读。今天我听完这三篇文章,感觉又得到了一些印证。
59、第四章 在存在理解和存在问题背景下的柏拉图哲学的核心概念
60、第6节 关于文本,最重要的资料。关于传承史的来源。总体描述和最重要的辅助学习资料
61、尽管伽达默尔认为概念史研究乃思想的现实运动,但他极力克服在他看来理解历史的不当做法:要么不假思索的用往昔未有的概念来理解某个历史时期,要么用那个时期的特有概念进行思考。他认为:“所谓历史地思维实际上就是说,如果我们试图用过去的概念进行思维,我们就必须进行那种在过去的概念身上所发生过的转化。历史地思维总是已经包含着过去的概念和我们自己的思想之间的一种中介。企图在解释时避免运用自己的概念,这不仅是不可能的,而且显然也是一种妄想。”此处正体现出伽氏的一个中心思想,即古今视域融合:“在理解中所发生的视域交融乃是语言的真正成就。”同样在此时,我们可以看到他和海德格尔对于历史性的不同理解:海德格尔(如同尼采)所理解的历史性是超验的,实际上是立足当今的思维;伽氏则在见重古今统一的同时,强调历史的优先地位。在他看来,人的思想受制于语汇和概念,但思想又常会偏离语言的惯常用法,从而偏离词义的原初语境和范畴,出现词义的扩展、收缩和改变。在此思想的指导下,哲学概念史注重哲思的运动轨迹,对之进行比较、区分、澄清,查考哲学概念的历史多样性,拒绝非历史的分析性定义,这也使伽氏思想更具历史感。换言之,关注概念的历史演变,是批判意识与历史意识的结合。《哲学历史辞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这种诠释学浸润的概念史研究。
62、一种被黑格尔和马克思大加使用的哲学方法,在辩证法中,矛盾之间互相对抗以达到真理。辩证法的起源可以在古希腊哲学中找到。
63、第11节关于亚里士多德的ἀρχή(本原)和αἴτιον(原因)概念
64、柏拉图形而上学中的术语,指理想中的“形式”的世界,这个世界是没有变化的,我们只能通过理性和思想来认识这个世界。
65、相似,比较。类比论证说,两种事物在某些关键的方面相似,因此可能在其他方面也相似。
66、独立。理智的自律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得出他相信什么和不相信什么的结论的能力。道德自律就是一个理性的人得出他关于对错的道德结论的能力(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将由此得出不同的结论)。
67、从足够数量的特殊观察样本(“这只天鹅是白的,那只大鹅是白的,还有那一只,那一只……”)中推导出一般结论(比如“所有天鹅都是白的”)的过程。它通常与演绎相对立,演绎推理保证结论和前提同样可靠,而归纳却永远不能给出一个和前提同样可靠的结论。它的结论至多只是有可能的(永远都有这样的可能:世界上的某个地方——比如澳大利亚西部——存在着黑天鹅)。
68、24真理的符合论(correspondencetheoryoftruth)
69、郑老师的文章很深入,我有三个问题想向你讨教。第你讲到“行”“中”“天”,对这些字做单独的字考。我想问的是,你是不是认为中文字当中,有一些字具有基本概念的功能?是不是它越basic,它的implement就越丰富?第因为汉字不是语音中心主义,上午安梧老师也讲到汉字的图像性,所以,要在具体的语句脉络中,才能显示其意义,单独的字是没有意义的。但你似乎刚好相反,听你所讲,好像每个单字不但有意义而且还有歧义,你能不能稍微解释一下?你认不认同中文里汉字只有在语境中才有意义,单独字是没有意义的?第你讲到的殷人与干支的问题,但没有展开,其实我很好奇。我一直以为,周代相比于殷商,有一个很大的思想转折,你已经有所暗示,但没有讲清楚,能不能再说一下?
70、下一节叫“至德之世”,是把前面所讲的“德”的意义,也就是我意义分支图的前两部分全部拼起来。在远古,最好的社会是怎样的,要有虚静无为的意义,有静默无私的意义,有作为仁义礼乐根本的意义。
71、一种严格自律和节制的哲学。主张尽可能地拒斥人世间的舒适、奢侈和快乐。
72、什么是原因?亚里士多德说,原因是指内在于事物的一部分或者事物由之生成的起点。
73、26真理的实用论(pragmatictheoryoftruth)
74、写完《释“天”》,我打算再谈谈“人”、“仁”、“元”这几个概念,本来是想把文章写出来,提交到这次会议,但写了一半,由于身体不适住院,工作都停顿了,也没写完,不过,相关问题我已经提出来了。我主要讲怎样从“人”转到“仁”,再从“仁”推到“元”。大家都知道,“元”字在经学中是个很重要的概念,比如《公羊传·隐公元年》“元年者何也?君之始年也。春者何?岁之始也。王者孰谓?谓文王也。曷为先言‘王’而后言‘正月’?王正月也。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公羊传》里有很多解释。再比如,《周易》乾卦“元亨利贞”,这个“元”字在传注里也是特别予以解释的,《彖传》的作者特意把卦名与“元亨利贞”里的第一个字,合在一起,组成一个新的概念“乾元”。所以说,“元”是个很重要的概念,它和“天”“大”是一组。另外,“人”这个概念的意涵是什么?怎样从“人”的概念中生发出许多儒家的相关概念?最近十余年,我除了研究《周易》之外,就一直在做类似的概念研究,或者称之为“keynotion”。其实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词,因为我不是专门讲哲学,用概念范畴也不合适。2008年我在台湾大学举办研讨会,专门讨论这个,研讨会的名称是“观念字解读与思想史探索”,英文名称用“keynotions”,“观念字”是我新创的译名,但没人懂我的意思。2015年我和浸会大学陈致教授合办一个会,中文名称定为“先秦经典字义源流”,英文还是用了“keywords”“keynotions”。所以,我一直找不到一个合适的名词,这也是我今天谈这个文章的一个原因。
75、第一是和“生”有关,庄子对于“生”的理论是“无中生有”,在虚空中生有,由一生万物。所以从无中生有里,“德”的意义就包含了“无”和“无为”,“无为”当然就包括了不思、不言。但因为“有”是产生于“无”的,所以物和无包含性、命、形、神等等,都在“德”的范围内。
76、认真地思考。它并不必然意味着攻击别人的观点。
77、感谢劳先生的精彩讲演。接下来,进入讨论环节。因为这一场是最后一场,所以,如果大家想要对此次会议做一个全面总结的话,我们可以把时间稍微延迟一点。好,那我们先讨论吧!
78、第3节相对于实证科学,对哲学的对象的初步规定:哲学作为批判科学
79、(induction,inductivereasoning,inductivegeneralization)
80、用来支持一个信念或一条陈述的证据或论证。如果一个信念或陈述为充分的证据或论证所支持,或者能用它们进行支持,那么这个信念或陈述就是合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