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佛教从不赞同人迷信,相反地,它鼓励人怀疑,并把所怀疑的事提出来讨论。
2、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
3、与其你去排斥它已成的事实,你不如去接受它,这个叫做认命。
4、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佛教经典语录释迦牟尼)。
5、不要刻意去猜测他人的想法,如果你没有智慧与经验的正确判断,通常都会有错误的。
6、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
7、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
8、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9、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
10、无情何必生斯世,有好终须累此身。《楞严经》
11、第四句:已经结束的,就已经结束了,这是如此简单。
12、我们确实有如是的优点,但也要隐藏几分,这个叫做涵养。
13、一切众生无始以来生死相续,皆由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此想不真,故有轮转。《楞严经》
14、若信愿坚固,临终一念十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之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铜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
15、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过。
16、每年的腊月初佛教的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信佛的人家,皆有舍粥善举。古往今来,腊八舍粥的传习,在佛门弟子和信众中蔚然成风。
17、四是了解一切生死轮回、或成佛涅槃,一切的痛苦与解脱,一切的众生和佛果,都一样只是虚妄的幻相,没有什么可追求,也没有什么必须脱离的,为了让自己和一切众生都能觉知这个道理,并回归这种超越的绝对境界,而来学佛。
18、今生相遇,便是有缘。 若是无缘,擦肩释然。
19、随缘不是得过且过,因循苟且,而是尽人事听天命。
20、不了解佛法的人,看了电视剧《西游记》后,常对如来佛和释迦牟尼佛这两个名词有错误的认识。
21、 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
22、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七佛通戒偈)——源自:《法句经》
23、当知虚空生汝心中,犹如片云点太清里,况诸世界在虚空耶?
24、立志要如山,行道要如水。不如山不能坚定;不如水不能曲达。
25、人们在腊月初七的晚上,就开始忙碌起来,洗米、泡果、拨皮、去核、精拣,然后在半夜时分开始煮,再用微火炖,一直炖到第二天的清晨,腊八粥才算熬好了。
26、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27、默默的关怀与祝福别人,那是一种无形的布施。
28、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29、七佛通诫偈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30、一切法各各为因,各各为果,是各因果相。——源自:《大智度论》
31、聪明的人时常清除内心的污秽,就如同工匠清理银矿中的杂质。
32、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声香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心经》
33、其实,当释迦牟尼诞生时的印度,恰类似我们春秋时代,那时候的中国,周天子高高在上,诸侯分封割据,邦国互相侵凌,正是封建制度快要崩溃的时期。当时五印度,并没有一个强力统治的中央政权或共主,地方势力,仍然停留在酋长分领的邦国状态,整个印度约分为两三百个国家。
34、如果你不愿去突破它,而认为人生完全没有任何意义,那才是悲观;如果你能从探讨和突破中发现人生的另一层真实意义,那就是乐观。
35、多少人要离开这个世间时,都会说出同句话,这世界真是无奈与凄凉啊!
36、死是极大苦,谁能不畏之。但当自观身,云何食他肉。
37、住戒有慧人,修习心与慧,有勤智比丘,彼当解此结。——源自:《杂阿含》
38、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盘、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
39、 因此,每年一进冬月、时近腊月,一些善信人家、佛门信众,便开始筹备粥料,供养寺院,以备舍粥之需。到了初七夜晚,各个寺院、居士林、佛教团体、乃至一些信佛的人家,便开始大锅熬粥,历通宵,至初八丑末寅初,天尚未亮,便在门前摆上案桌,公开舍粥。
40、说话不要有攻击性,不要有杀伤力,不夸已能,不扬人恶,自然能化敌为友。
41、劝君莫借风流债,借得来时还得快。室中自有代还人,汝欲赖时她不赖。
42、设满世界火,必过要闻法,会当成佛道,广度生死流。——源自:《无量寿佛经》
43、若有疾病,了不念佛,便呼巫师,卜问祠祀,请乞邪神,天神远离,不得善护,妖魅日进,恶鬼屯门,令之衰耗,所向不谐。现世罪人,非佛弟子!——源自:《事佛经》
44、贪欲、憎恨、睡眠和昏沉、不安和忧虑、疑惑。
45、特别是如果为了追求超常态的能力、为了感应、或通气脉、练灵动等等目的而来学佛,请一定要重新考虑,重新了解佛理,重新建立学佛的理念,等确定具有正确的动机后,再来学佛。
46、真正的朋友遇难就帮,假心的朋友遇难就嚷。——柯尔克孜族
47、吾观地藏威神力,恒河沙劫说难尽,见闻瞻礼一念间,利益人天无量事。若男若女若龙神,报尽应当堕恶道,至心归依大士身,寿命转增除罪障。——源自:《地藏菩萨本愿经》
48、若无相欠,怎会遇见。 若无遇见,何来相欠。
49、夸奖我们,赞叹我们的,这都不是名师。会讲我们,指示我们的,这才是善知识,有了他们我们才会进步。
50、佛说:万物皆无常,有生必有灭;不执著于生灭,心便能寂静不起念,而得到永恒的喜乐。人因企求永远的美好、不死而生出了痛苦。
51、莲花生在被人遗弃的废物和污泥中,仍然放出悦人的芳香,宛如佛弟子生在爱欲强烈的人群中,而能散发著智慧的光芒。
52、佛言:夫为道者,如牛负重,行深泥中,疲极不敢左右顾视。出离淤泥,乃可苏息。沙门当观情欲,甚于淤泥。直心念道,可免苦矣。
53、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
54、 6) 牟尼人村落,譬如蜂采华,不坏色与香,但取其蜜去。
55、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56、自归三尊,最吉最上,唯独有是,度一切苦。——源自:《法句经》
57、缘起法身偈诸法因缘生,我说是因缘。因缘尽故灭,我作如是说。
58、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骨董袋中。
59、再说俗点:就是我们一般人归西了,有道高僧就称为“涅槃”。
60、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
61、第三句:不管事情开始于哪个时刻,都是对的时刻。
62、这句诗出自释迦牟尼,意思是如果两个人没有相欠就不会遇见。
63、太过于欣赏自己的人,不会去欣赏别人的优点。
64、他们的出现也许要教会我们什么,也许要协助我们改善眼前的一个情况。
65、若真修道人,不见世间过。若见世间过,即非真修者。
66、愚蠢的朋友比明智的敌人更糟糕。——释迦牟尼
67、多一分心力去注意别人,就少一分心力反省自己,你懂吗?
68、 据佛教经典记载,在古印度北部,即今天的尼泊尔南部,迦毗罗卫国有个净饭王,他的儿子叫作乔答摩·悉达多,他痛感人世无常,被生、老、病、死的各种苦恼困扰,于是,在他29岁那年,合弃王族的奢华生活,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初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供粥、施粥以作纪念。佛教传入我国后,各地兴建寺院,煮粥敬佛的活动也随之盛行起来,尤其是到了腊月初纪念释迦牟尼成道日,寺院都要举行诵经法会,并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献一种“乳糜”之物的,煮粥敬佛,这一纪念活动相沿成俗,名曰腊八。
69、“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一切随缘,一生随缘,方得自在。”《心经》
70、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71、迦叶佛偈一切众生性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
72、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
73、自恐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怕别倾城,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74、二八佳人体似酥,腰间仗剑斩愚夫。虽然不见头落地,暗里摧君骨髓枯。
75、信赖你自己,除了自己之外,还有谁能做你的依靠。
76、以上简介,大致已将印度文化的背景和释迦佛住世的史迹,有所交待。兹就其时代环境、人格思想及修道弘化等公案,试作客观的研判,
77、佛曰:刹那便是永恒(若人生了悟如佛,无悲无喜无梦无幻,无爱无恨四大皆空,生与死又有何区别。不能了,不能悟,不能舍,不能弃,参不透,舍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