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以朴实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乡村农人耘田绩麻以及儿童学着大人的样子种瓜的情景,展现了农家夏忙时热闹的劳动场面,抒发了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2、 (简析)因为衣服上少绣了朵金线花,就整个晚上哭闹着不肯停歇。诗人抓住了小女孩学话、贪玩、爱漂亮、喜欢哭闹的特点,通过这些生活琐事的描写,使小女孩的天真可爱的形象跃然纸上,诗人爱女之情也流于笔端。(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3、 诗一开始就着力写幼女之“幼”,先就年龄说,“才六岁”,说“才”不说“已”,意谓还小着呢。再就智力说,尚“未知巧与拙”。这话除表明“幼”外,更有多重意味。表面是说她分不清什么是“巧”、什么是“拙”这类较为抽象的概念;其实,也意味着因幼稚不免常常弄“巧”成“拙”,比方说,会干出“浓朱衍丹唇,黄吻烂漫赤”(左思),“移时施朱铅,狼藉画眉阔”(杜甫)一类令人哭笑不得的事。此外,这里提“巧拙”实偏义于“巧”,暗关末句“拜新月”事。读者一当把二者联系起来,就意会这是在七夕,如同目睹如此动人的“乞巧”场面:“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林杰《乞巧》)诗中并没有对人物往事及活动场景作任何叙写,由于巧下一字,就令人想象无穷,收到含蓄之效。
4、这句话出自( )代诗人( )所作的七言绝句《稚子弄冰》。全诗四句,从小孩幼稚嗜玩的心理特征切入,为读者描绘了一幅稚气满纸而又诗意盎然的( )的场景。
5、 “不脱蓑衣卧月明”描写牧童休息的情景。把以地为床,以天为帐,饥来即食,困来即眠,无牵无挂,自由自在的牧童形象刻画得活灵活现。诗人没有描写牧童躺下做什么,牧童可能是想舒展下身子,也可能是欣赏月色。诗人似乎只把他之所见如实地写了下来,却有无限的想象空间。
6、诗意:小孩子虽然不懂得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荫下学着种瓜。
7、敲成玉磬(qìng)穿林响,忽作玻璃碎地声。(玻璃一作:玻瓈)敲出的声音像玉磬一般穿越树林,忽然冰锣敲碎落地,发出美玉摔碎般的声音。磬:四声古代打击乐器,形状像曲尺,用玉、石制成,可以悬挂在墙上。玻璃:指古时候的一种天然玉石,也叫水玉,并不是现在的玻璃。(描写儿童天真可爱的诗句)。
8、场景: 清晨,孩子们小心翼翼地从铜盆里取出冻好的冰块,用彩色丝线穿上,提在手中,当作银钲来敲打。当孩子们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美妙的声音时,忽然冰块儿落地,发出了如玻璃破碎的声音。唉,太令人失望了!从中体会到孩子自得其乐的盎然情趣。
9、 “一叶渔船两小童,收篙停棹坐船中。”这里有作者的所见:一叶小渔船上,有两个小孩子,他们收起了竹篙,停下了船桨。
10、稚子: 。
11、《村晚》先写乡村晚景,再写牧童,构成了乡村晚景图。
12、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是全诗的转折点。第四句,急转直下,如千尺悬瀑坠入深潭,戛然而止。“忽然”一词,把这个牧童发现树上鸣蝉时的惊喜心情和机警性格栩栩如生地表现了出来。“忽然”发生了变化:由响而静、由行而停,把小牧童闭口注目鸣蝉的瞬间神态写得韵味十足。而“闭”和“立”两个动词,则把这个牧童天真的神态和孩子式的机智刻划得淋漓尽致。全诗纯用白描手法,紧紧抓住小牧童一刹那间的表现,逼真地写出小牧童非常机灵的特点,让人倍觉小牧童的纯真可爱。
13、“旧国迷江树,他乡近海门.移家南渡久,童稚解方言.”(唐·皇甫冉《同诸公有怀绝句》)
14、牧童( )横牛背,短笛无腔( )吹。
15、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高鼎《村居》
16、诗意: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缓缓地把家还;拿着一支短笛,随口吹着,也没有固定的声腔。
17、译文:白天在田里锄草,夜晚在家中搓麻线,村中男男女女各有各的家务劳动。小孩子虽然不会耕田织布,也在那桑树阴下学着种瓜。
18、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叶绍翁《夜书所见》
19、①前两句通过对小孩子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刻画出一个天真快乐的儿童形象。“脱”字形象传神,写出了孩子取冰的样子。
20、 在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读中体会九岁孩子的回答妙在什么地方,交流对这个问题的体会。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对比:“孔雀是夫子家禽”“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有什么不一样,体会这个孩子回答的委婉和机智。
21、“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住处无邻里,柴门独掩扉”(唐·丘为《泛耶溪》)
22、
23、与小女唐韦庄见人初解语呕哑,不肯归眠恋小车.一夜娇啼缘底事,为嫌衣少缕金华。
24、根据诗歌內容,展开想象,选择其中一首改写成短文。
25、日暮鸟雀稀,稚子呼牛归。——丘为《泛耶溪》
26、译文:清晨,满脸稚气的小孩,将夜间冻结在盘中的冰块脱下,提在手中。
27、释义:村里的孩子们放了学急忙跑回家,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28、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29、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小女孩方才到六岁,区分不了灵巧愚拙。幼女:指年纪非常小的女孩。未知:不知道。
30、翻译:堤岸旁的柳阴里,一位小牧童躺在草地上,睡梦正酣。而那头牛只管埋头吃草,越走越远,直吃到柳林西面。
31、
32、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33、当欣赏者正醉心于那穿林而过的响声时,忽然却听到了另一种声音--冰块落地,发出了水玉破碎的声音。
34、 “怪生无雨都张伞,不是遮头是使风。”这里省略了诗人看到的两个孩子撑伞的事,省略了作者心中由此产生的疑问,而直接把疑窦顿解的愉悦写了出来。怎么解开的呢?可能是诗人看到孩童异常的行为,就开始更认真地观察、思考,结果当然是恍然大悟:哦,怪不得没下雨他们也张开了伞呢,原来不是为了遮雨,而是舞动伞柄使风吹动小船使船前进啊!也可能是直接就问两个孩子,孩子把原因讲给他听的。不管怎样,知道了原因,作者一定是哑然失笑,为小童子的聪明,也为他们的童真和稚气,于是欣然提笔,记录下这充满童趣的一幕。
35、此诗描写梅子成熟、芭蕉荫浓的初夏风光和儿童扑捉柳花的场景,表现了清闲恬淡、天真无邪的情趣。“留酸软齿牙”句写啖梅传神;“分绿”句形容蕉叶的浓荫,暗示反光、投影作用;“捉柳花”句写儿童专心戏嬉之状,跃然在目。诗句显示了诗人化工肖物的本领。
36、 小孩子天真无邪,男女幼童也能相处得来,的《长干行》前几句也为我们描绘了男女儿童之间两小无猜的情状。“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同居长干里,两小无嫌猜”,这几句就几乎囊括了形容男女儿童之间相处融洽的词汇。诗的开头几句是对儿时生活的回忆,宛如一幅民间儿童嬉戏的长卷,为读者塑了一对天真无邪、活泼可爱的少年儿童形象。“竹马”,儿童游戏时以竹竿当马来骑,马在古代不仅是交通工具,还代表了战场上的勇士形象。古代的小朋友们也希望骑马,竹马虽然是一根小小的竹竿,却代表了小朋友们渴望驰骋的梦想。小时候一起骑竹马的孩子,成为最好的玩伴,因此后来人们就用青梅竹马来形容少年时期男女幼童纯洁的友情,青梅竹马时代是人生最纯洁无邪的年代。
37、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杜甫《百忧集行》
38、②衔:口里含着。本诗中指落日西沉,半挂在山腰,像被山咬住了。
39、
40、场景:那些孩子们,他们不会耕也不会织,却也不闲着。他们从小耳濡目染,喜爱劳动,于是“也傍桑阴学种瓜”,也就在茂盛的桑树底下学种瓜,那一本正经的样子,真是太有趣了!
41、《四时田园杂兴》(其三十一)描写的是繁忙的劳动场面引出儿童学种瓜的可爱场景。
42、释义:家中几个小孩还在兴致勃勃地斗蟋蟀呢!夜深人静了还亮着灯不肯睡眠。
43、 (简析)牧童的腰间插满蓬蒿做成的短箭,不怕猛虎来咬牛犊。这首诗里描绘的牧童憨态可掬,腰间插上几枝蒿竿子,小胸脯一挺,自信心爆棚,就以为自己是李广了,老虎来了也不怕。
44、②后两句写孩子玩得正高兴时突然冰块落到地上,发出如玻璃碎裂的声音。“忽作玻璃碎地声”一句,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那清脆的声音,看到了孩子那失望的表情。
45、解:jiě解释 jiè押解 xiè 浑身解数
46、一个“学”字使儿童天真的形象跃然纸上。不仅表现了农村儿童的天真可爱,还表现了他们耳濡目染大人们的勤劳,从小就热爱劳动的优秀品质。
47、范成大,南宋诗人。他与杨万里、陆游、尤袤合称南宋“中兴四大诗人”。著有《石湖集》《吴船录》等。
48、译文:老妻正在用纸画一张棋盘,小儿子敲打着针作一只鱼钩。
49、意欲捕(bǔ)鸣蝉(chán),忽然闭口立。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于是马上停止唱歌,静悄悄地站立在树旁。欲:想要。捕:捉。鸣:叫。立:站立。
50、前两句诗主要对稚子进行了动作描写,“脱”“穿”等动词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动作。
51、
52、请发挥想象,把《四时田园杂兴》改写成一篇短文(自由发挥)
53、译文:草木生长鸟儿飞舞的杨春二月时节,轻拂堤岸的杨柳沉醉在烟雾般的水汽之中。村里的孩子们放学回家天色还早,赶紧趁着东风把风筝放上蓝天。
54、 此诗写诗人乘舟路过安仁时,所见到的情景。
55、后两句写人。与前两句恬静相比,这两句描绘得生动活泼“横”字表明牧童不是规矩地骑,而是随意横坐在牛背上;牧童吹笛也不是认真地吹,而是“无腔信口吹”表现了牧童的调皮可爱、天真活泼、淳朴无邪。
56、译文:我的娇女名叫平阳,手折花朵倚在桃树边盼我回家。
57、场景: 那小牧童横骑在牛背上,慢悠悠地走着;他的手里还拿着一支短笛,有模有样地吹着自己编的小曲,虽不成调但那头老牛似乎听懂了小主人吹奏的曲子,“哞哞”地叫着。从中体会到孩子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
58、 正是以这种老少相通的心理特征为审美基点,杨万里通过“以稚为老”的手法使童趣化为诗趣,一方面从稚子的心理出发,描写“脱冰”的动作细节;另一方面基于世人的心理去感受,欣赏其行为细节,这样孩童的稚气与老人的“天真”相映成趣,融为形之于笔端的盎然诗意。诗人发自内心地尊重儿童的天真,才能把孩子玩冰的情趣描绘得如此真切酣畅。
59、译文:小孩撑着小船,偷偷地从池塘里采了白莲回来。他却不懂得藏好自己的行迹,水面的浮萍上留下了一条船儿划过的痕迹。
60、诗中从三个方面上描写稚子弄冰的情:形色泽上,“金”盘“彩”丝穿“银”冰;形态上,“金盘”脱出的冰犹如“银铮”;声音上,既有“玉磬穿林响”的高亢,又有“玻璃碎地声”的清脆。有形有色有声,生动表现了稚子弄冰的无限乐趣。
61、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雷震《村晚》
62、竹马踉蹡冲淖去,纸鸢跋扈挟风鸣。——《观村童戏溪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