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我给朋友们讲皮格马利翁爱上雕塑的故事,大家都知道这个情节,所以说神话本身知名度还是挺高的,不过大家和我一样一般都不知道名字是皮格马利翁Pygmalion,确实有点难记。(萧伯纳卖花女)。
2、直到今天,我们看到的英文字典中的音标,也是语言学家们所规定的“标准发音”,但标准从何而来,标准是否就是正确,仍旧是一个问题。
3、所以电影中两人“因爱结合”纯属处于照顾观众感情的目的。
4、本剧虽然主题深刻,但这个故事缺并不沉闷,毕竟萧伯纳是擅长「黑色幽默」的。你可以先看看由AudreyHepburn主演的改编电影《窈窕淑女》(MyFairLady)。你可以一边欣赏Hepburn的美色,一边了解下大致剧情。但是需要特别说明的是,电影版的结尾和原戏剧不同,Higgins和Eliza最终在一起了,因为…多数观众喜欢happyending。
5、语音学家希金斯(Higgins)和朋友匹克林上校(Pickering)打赌,用街头卖花女伊莉莎(Eliza)作实验,通过六个月改变她的语言和外表,使之成为仿佛出身名门的贵族小姐。伊莉莎通过一系列训练,果然完全脱离了出身贫寒、言行粗俗的氛围,在出入任何高贵场合的时候都能引起万众瞩目。然而,希金斯是个独身主义者,不可能与她结婚,而伊莉莎既成不了真正的公爵夫人,又不能再回菜市场卖花,遂被置于一种不上不下的尴尬境地。
6、但是,与Pygmalion那喜闻乐见的结尾不同的是,本剧是以卖花女Eliza跟Higgins之间的矛盾分歧收场的,作为「作品」的卖花女Eliza并没有嫁给她的「创作者」语言学家Higgins。也许是因为她受不了上层阶级的「假面」,更有可能是因为,她受不了自己的「假面」。
7、而《卖花女》则是剧本,这就意味着,你会在本书中学到大量的口语表达,而写作。可是,为什么要通过读剧本来学口语呢?本书注解作者之一葛传槼老师是这么解释的——
8、「注解版」的好处是,你读的是英文,这同样很酷。但是,当你发现某一句不理解的时候,往右边一查,通常就会有两位老先生的注解躺在那儿。这种感觉是如此地好,就像是两位大师坐在你书桌边上带着你读书,凡有所惑,必有注解。坦率地讲,有的时候注解版比原版更能给你巅峰体验。
9、两位男主角都处于“创造者”的地位,但是在创造者和被创造者的关系中还存在些许不同。被雕刻出的女人Galatea是完全被动地被创造,而Eliza在语言改造的过程中是主动的学习、配合,她有希望通过改变言行去改变自己的命运的意愿,这也是萧伯纳为之后Eliza觉醒埋下的伏笔。(萧伯纳卖花女)。
10、《卖花女》一剧构思奇巧,手法新颖,所用语言如此尖锐,不留情面,上层阶级剥去外衣后的虚伪一览无遗。肖伯纳将喜剧性的语言与动作安排在每一个多面的角色身上,这与一般的搞笑剧决不相同。他用反差与反讽的强烈效果,淋漓尽致地抨击了上流社会所宣扬的高低贵贱之标准。肖伯纳自如地对于多种舞台艺术手法的综合运用,构成了他独特的戏剧:既不失严肃性又有强烈的喜剧色彩,融讽刺于嬉笑之中,让观众和读者领会到其深深的份量,引发更多的思考。
11、萧伯纳的在《卖花女》中刻画了一个语言学疯子。他追求一切标准的发音和完美的音色,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记录着伦敦大街小巷各语种各发音。贫民窟的人用包含敬仰的眼视望着他,因为钱,因为权,却不知这一个“学识渊博”的语言学家背后是待人毫无底线的冷漠与刻薄。他将对语言的严谨用在了生活上,偏执到冷酷的性格,那“高极线”原则的追求无一不显着他疯子的本质。这是对生活的偏见,是活在内心一隅身处井底对外面恶意的揣测,这种原则,失去了理智。
12、伊莉莎通过一系列训练,果然完全脱离了出身贫寒、言行粗俗的氛围,在出入任何高贵场合的时候都能引起万众瞩目。
13、我是喜欢萧的。这并不是因为看了他的作品或传记,佩服得喜欢起来,仅仅是在什么地方见过一点警句,从什么人听说他往往撕掉绅士们的假面,这就喜欢了他了。还有一层,是因为中国也常有模仿西洋绅士的人物的,而他们却大抵不喜欢萧。被我自己所讨厌的人们所讨厌的人,我有时会觉得他就是好人物。
14、(白)我还是再等一时吧,是不是会有意外呢,哎!真是……真是忧心呀!(焦急踱步)
15、上周英美文学课讲到了Drama,三部赏析作品之一是萧伯纳(BernardShaw)的名作Pygmal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