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文言文中为了强调表达的效果,常常在一句话中将意义接近的两个词在相同的语法位置上并列出现,形成对举关系。这样,我们便可利用这种对举关系来推测两个实词中较难的那一个实词的词义。(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2、大王给予恩惠,用大片的土地交换小的土地,很好。
3、郑玄(127-200)笺:“卫之诸臣行如是,不与诸伯之臣同。”“与”、“同”义近,即“与……一样”。
4、译文: (求人可使报秦者的者是什么意思)。
5、现在少卿您竟然让我来推举贤能的人,恐怕和我的内心相违背吧?
6、译:元嘉年间,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样建功立业,草率出兵,结果只落得自己回顾追兵,仓皇失措。
7、例①,“受”“壁”“置”“坐”,分别应译为“接受”“玉璧”“放置”“座位”。
8、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
9、②昼夜勤作息,伶俜萦苦辛。(《孔雀东南飞》)
10、⑤孰与……? (与……比,哪个……?)
11、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宾语前置和定语后置均可用“之”作助词,容易混淆。区别的办法是:宾语前置的“之”前是名词或名词性词组(宾语),“之”后是动词(谓语);定
12、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3、从此而言,牛多安、刘兆伟等否定此句的“与”字为并列连词,自然是正确的。
14、③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前一个“于”:从)(荀子《劝学》)
15、可译可不译的虚词:细心区分,当译则译,不当译则删
16、对使用互文、对举比喻、借代、婉辞用典等修辞手法的句子,宜用意译。
17、比如《六国论》中“夫六国与秦皆诸侯”中的“夫”,是发语词,不译;
18、 以上六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1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提示:在翻译句子之前,请先找出“关键实词”“关键虚词”“文言句式”,然后再作解释)
20、译: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败了它。
21、以上六种方法不是孤立的,在翻译时要综合运用。
22、③徐而察之,则山下皆石穴罅。(苏轼《石钟山记》)
23、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2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5、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
26、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27、主语后说的情况,多用于感叹句或疑问句。如:
28、使动用法、意动用法是词类活用中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名词、形容词、不及物动词带上宾语就成为使动或意动用法了。带宾语是这类词活用的基本标志。
29、这里,尤其要留心“焉”“者”。焉:作为句中或句末语气助词时,可不译;但当放在动词后面作代词或兼词时,有实义,必须译出。者:主要有两个义项,一是作代词,可译为“……的人(事、地方)”;二是作助词,表句中停顿,与“也”构成判断,或作定语后置的标志,不必译出。这两种词义、词性,在翻译中尤其要仔细辨析,不可当译不译,或不当译而硬译。
30、②齐明、周最、陈、召滑、楼缓、翟景、苏厉、乐毅之徒通其意。(贾谊《过秦论》)
31、④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之:我)(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32、凡富贵之子,慷慨得志之徒(指同一类人,名词)
33、⑧……非……欤? (……不是……吗?)
34、请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35、例①,根据“无”的意义,可以推想相应位置上的“鲜”也是“没有”的意思。全句可译为“既没有伯伯叔叔,也没有兄弟”。
36、译:既然遇到钟子期那样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乐曲又有什么羞惭呢?
37、通假字虽然不常出现在翻译中,但是准确识别并翻译到位是翻译的一种重要能力。能否译出通假字的本字本义,关键在于识别。翻译时,如果照某字的一般意义翻译不通,就应该考虑该字是不是通假字。而要找出其“通”的是何字,则大多需要从该字的同音字或形近字上去考虑。找出本字后翻译出来,如果觉得它很合乎语境,那就说明译对了这个得分点。
38、白话译文:为什么这样呢?为的尊重(你们)大国的威严以表示敬意啊。
39、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40、解释:首先,这里一个通假字,“趣”通“趋”,快步走的意思。“北”这里是在动词前面的名词作状语。“猥”这里是很谦卑的意思。
41、②当求数顷之田,于伊、颍之上,以待余年,教吾子与汝子。(韩愈《祭十二郎文》)
42、 “留”,即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国名、人名、地名、官职名、帝号、年号、器物名、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以原封不动地保留下来。如《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以勇气闻于诸侯”中,帝王纪年、人名、地名和官职名,翻译时都可保留不译。
43、解释:”“再三”“自若”,是重点词,其实这两个词,我们现代汉语也有的。
44、张根字知常,饶州德兴人。少入太学,甫冠,第进士。屏处十年,曾布、曾肇、邹浩及本道使者上其行义,徽宗召诣阙。为帝言:“人主一日万几,所恃者是心耳。一累于物,则聪明智虑且耗,贤不肖混淆,纲纪不振矣。愿陛下清心省欲,以窒祸乱之原。”遂请罢钱塘制造局。帝改容嘉美,以为亲贤宅教授。
45、解析:此句中“帝”和“死”二个字的翻译很关键。一个句子中必须要有谓语动词,根据这个规则来分析上面这个句子,可以判断出“帝”和“死”这二个字在这里属于词类活用,从词性上讲都是动词。
46、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
47、《淮南子·泰族》:“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
4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注意运用调序法)
49、②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庄暴见孟子》)
50、况且全社会的人都称赞他(宋荣子),他却并不因此而更加奋勉,全社会的人都责难他,他也并不因此而更为沮丧。
51、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52、③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韩愈《师说》)
53、史思明乱,帝将亲征,结建言:“贼锐不可与争,宜折以谋。”帝善之,因命发宛、叶军挫贼南锋,结屯泌阳守险,全十五城。以讨贼功迁监察御史里行。又参山南东道来瑱府,时有父母随子在军者,结说瑱曰:“孝而仁者,可与言忠;信而勇者,可以全义。渠有责其忠信义勇而不劝之孝慈邪?将士父母,宜给以衣食,则义有所存矣。”瑱纳之。瑱诛,结摄领府事。会代宗立,固辞,丐侍亲归樊上。
54、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司马光《赤壁之战》)
55、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
56、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荀子《劝学》)
57、用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词组后,并与其相结合,指人、指事、指物、指时等:读者。作者。二者必居其一。来者。
58、(20湖南高考,改编)①居官所以不能清白者,率由家人喜奢好侈使然也。中既不给,其势必当取于人。或营利以侵民,或因讼而纳贿,或名假贷,或托姻属,宴馈征逐,通室无禁,以致动相掣肘,威无所施。己虽日昌,民则日瘁;己虽日欢,民则日怨。由是而坐败辱者,盖骈首(现在多写作“”,编者注)踵也。呜呼!使为妻妾而为之,则妻妾不能我救也;②使为子孙而为之,则子孙不能我救也;使为朋友而为之,则朋友不能我救也。妻妾、子孙、朋友皆不能我救也,曷若廉勤乃职而自为之为愈也哉!盖自为虽阖门恒淡泊,而安荣及子孙;为人虽欢然如可乐,而祸患生几席也。二者之间,非真知深悟者,未易与言。有官君子,其审择焉。
59、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司马迁《陈涉世家》)
60、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柳宗元《捕蛇者说》)
61、②卒以吾郡这发愤一击,不敢复有株治。(张溥《五人墓碑记》)
62、译文:
63、①吴之民方痛心焉,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张溥《五人墓碑记》)
64、例②,“九十有六”后添加量词“岁”,译为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九十六岁”。
65、示例:皇上您发动军队,百姓容易生出咨嗟怨怒,皇上车驾巡游,恐怕很不合适。
66、②公子往而臣不送,以是知公子恨之复返也。(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