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律己”指一种“慎独”原则,只有在任何时候都严格要求自己,才能在纷繁的诱惑中保持“蚓”一般的专术业专攻,精益求精。只有严于律己,才能于精疲力竭之时保持希望,在坚持钻研中收获水滴石穿的喜悦与金石可镂的成就。学会克制自己、要求自己,是学以成人的必经途径和重要方法。
2、哈代说:“投块石子到湖里,一圈圈波纹荡漾开去。韵就是波纹,少不得。”
3、 诗人的灵感降临,也离不开某一时刻、某一场景或事,或者干脆就是“某一阵风”的感发。徐志摩在《序》(1931年8月)中回溯他的诗歌创作经历时说:“整十年前我吹着了一阵奇异的风,也许照着了什么奇异的月色,从此起我的思想就倾向于分行的抒写。”读者们都知道那风起于康桥,那月色中有一个美丽的少女林徽因。十年过去了,徐志摩的人生风一阵雨一阵,不断变幻着色彩。但那真永在,他的心底也永远为林徽因留下了一片绿荫。当然,林徽因也配得上是徐志摩一生的挚友。她评价志摩:“志摩的最动人的特点,是他那不可信的纯净的天真,对他的理想的愚诚,对艺术欣赏的认真,体会情感的切实,全是难能可贵到极点。”(林徽因《悼志摩》1931年)(徐志摩的诗歌在内容上大致可以分为几类)。
4、那个在不安中求安的宋朝啊,悲凄的宋朝有易安居士携所有家当追随朝廷,而最后也只得叹一句,“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只是那执政者不是“人杰”,更不会,也不愿做“鬼雄”,她只愿在风雨飘摇中“一晌贪欢”,莫“辜负了窗前月明”就好。
5、且唐宋以来,市民娱乐场所兴旺,若听歌、唱歌只能念三字经、五言诗,估计只能关门大吉。
6、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
7、周作人在文学革命中也是“风云人物”,《新青年》、《语丝》这几个社团(刊物)中,他都是中坚人物。他对新文学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对“美文”的倡导与创作。在小品散文创作上的成就,确立了周作人散文大家的地位。他的作品主要有《自己的园地》、《雨天的书》、《永日集》等。他的前期散文可分为注重议论、批评的杂感和偏于叙事抒情的小品两类。其风格也分为“浮躁凌厉”与“平和冲淡”二体。他的小品美文有如下特色:取材广泛,不拘一格;恬淡从容。真率亲切;简素质朴,庄谐并出。
8、《空山灵雨》是许地山唯一的一部散文集。对人生哲理的玄想,是《空山灵丽》的基本平民主义的礼赞,是《空山灵雨》最为积极的因素。夫妇情感的抒发,是《空山灵丽》中最有情趣的部分。“空”与“灵”的韵味境界,是《空山灵丽》在艺术上的独特造诣。
9、叙事和抒情也不是绝然分割的。叙事诗也有一定的抒情性,不过它的抒情要求要与叙事紧密结合。抒情诗也常有对某些生活片断的叙述,但不能铺展,应服从抒情的需要。
10、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11、现在,学界还在争论歌词算不算文学作品,但歌曲早已成为广大群众喜闻乐唱的文艺形式。
12、从总体上看,文学研究会作家的创作,立足社会现实,关注民生疾苦,同情被侮辱被损害的下层劳动者,体现了“为人生”的文学观,有着较强的社会意义和认识价值。文学研究会以其开阔兼容的创作风貌在20年代的文坛上占有重要地位。
13、作品延续了近年来,我对人存在的本质与个体在集体中的孤独感的讨论,一系列作品画下来,我似乎越来越因人在操劳时为自己带上镣铐的状态而感到不安,人的“小自由”竟被自我封锁在了更大的“不自由”内,但我发觉这种“不安”是十分乐观的“不安”。“不安”意味着自我探索的冲动、自我解放的可能性。
14、(《新青年》)《新青年》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极具影响力的杂志,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重要的刊物。1915年于上海创刊,曾用名《青年杂志》,主编陈独秀。《新青年》在新文化运动中,积极倡导文化启蒙,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主义。对推动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起了重大作用。1917年初发表了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正式掀起文学革命。1918年5月,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发表于其上。1921年中国共产d成立后,成为d的机关刊物,主要宣传马克思主义。1926年终刊。
15、这份资料全国通用,帮助很多考研学子成功通关!
16、《看不见的剧场》系列是一篇篇「女性主义」的短篇小说,在这个永远不可能实际存在的空间里一切都格外真实,我们独特的情绪与思考在剧场中上演。我试图在其中探讨异化状态、荒诞、个体与群体的关系、自我选择和自我控制、自在与自为……总的来说可能还是“什么是真正的自由?”
17、最后,本次综合性学习时需要做这两个活动:合作编小诗集,举办诗歌朗诵会。
18、冯文炳(废名),一位以抒情见长的田园作家,代表作有《竹林的故事》、《浣衣母》、《桃园》、《桥》、《莫须有先生传》等。在小说集《竹林的故事》中,表现出他对现实社会问题的关注,对乡民命运的同情,流露出对旧制度、旧礼教的不满。田园山水之美与人物性情之美相得益彰,是废名小说的重要特色之一。废名小说在艺术表现上独具特色。《浣衣母》、《竹林的故事》等作品充满恬淡清逸的抒情色彩,洋溢着田园牧歌的静雅气息。意境冲淡而诗情浓郁,是废名小说审美世界的基本特征。在结构上,废名小说大多属于散文化的小说结构,不重情节 而重情绪,简炼跳脱。
19、起初,他们多在《晨报》副刊和《现代评论》上发表作品,1926年4月《晨报》副刊《诗镌》专栏的开辟,可以看作该诗派的正式形成,而1931年《新月诗选》(陈梦家编选)的出版,则可以看作该诗派的一个总结,也标志着该诗派的结束。
20、作为那个时代的名人,徐志摩做到了一个普通知识分子能做的一切,他在追求自身幸福生活的同时,也对民族命运有过深刻的思考。他与张幼仪的婚姻是那个时代的不幸,他与林徽因的淡淡情愫令人唏嘘,他与陆小曼的婚姻热烈而深情,却又坎坷多舛。
21、“为公”明确目标;“律己”、“乐群”明确方法。学生只有心系国家、严于律己、乐以并学,才能成才;学校只有秉承着这六字训诫,才能由个体到社会,到国家,为新时代的巨轮输送源源不断的先锋英才!
22、乡土文学热潮则是文学研究会等其他现实主义作家目击现代文明与宗法农村的差异,带着故乡和童年的回忆来表现农村的风土人情和各种陈规陋俗。乡土文学形成“五四”时期最早的小说流派,对三四十年代的文学格局也有长远的影响。
23、(创造社)创造社成立于1921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文学团体之主要成员有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成仿吾、田汉等,先后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等刊物。创造社初期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强调“直觉”、“灵感”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主张表现作家的“内心要求”,讲究文学的“全”与“美”,重视文学的美感。他们在叙事风格上表现为浪漫主义,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现代派技巧,缩短了中国文学与世界文学的距离。代表作品有郁达夫的《沉沦》《迟桂花》,郭沫若的《女神》,成仿吾的评论等。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后期增加了李初梨、冯乃超等人,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
24、周作人的《小河》,朱自清极推崇,胡适更称为“新诗中第一首杰作”。
25、(新诗)新诗是指五四运动前后产生的、有别于古典诗歌的、以白话作为基本语言手段的诗歌体裁。新诗的出现,是中国新文学创作的先声,并在实践上为其他文学体裁的变革充当了向导。最早发表新诗的是胡适、沈尹默、刘半农、周作人等。第一本用白话写的诗集是胡适的《尝试集》,而最早从思想艺术上显示一种崭新面貌,并为新诗地位的确定做出重大贡献的是郭沫若的《女神》。
26、统编教材编排思路清晰明了,教材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变化,它采用“双线组织单元结构”,按照“内容主题”组织单元,课文大致都能体现相关的主题,形成一条贯穿全套教材的、显性的线索,但又不像以前教材那样给予明确的单元主题命名;同时又有另一条线索,即将“语文素养”的各种基本“因素”,包括基本的语文知识、必需的语文能力、适当的学习策略和学习习惯,以及写作、口语训练等等,分成若干个知识或能力训练的“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分布并体现在各个单元的课文导引或习题设计之中。有了这两道扶梯,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了抓手,真正实现了语文教学内容上有连贯性,要求上有层次性,文体上有实用性。教学工作区别于其他的根本是——学生是发展的、变化的,统编教材正是以一种螺旋上升的培养思路着力于引导学生学好语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