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扩展资料:《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2、黑暗让人迷茫,让人恐惧。我们难以预估要走多久,才能通过黑暗。可又是黑暗,带给我们对光明的渴盼。
3、拥有毅力的人,自然可以经历从拂晓到微明再到黎明的美好。而黎明之后,有着大片的曙光。
4、徐波,20英语“全球通用语”地位的形成与双重影响(J),《外国语文》(05):142-1
5、我们发现,69%的受访者不知道纪伯伦也用阿拉伯语写作;22%的受访者认为纪伯伦的母语是英语,另有30%对这一问题表示不清楚。尽管纪伯伦是最早介绍到中国也是影响最广的阿拉伯作家,接受调查的受访者也都对纪伯伦有所耳闻,却有很大一部分人不知道纪伯伦也使用阿拉伯语写作,也有部分读者认为纪伯伦的母语是英语。
6、我饮着朝露酿成的琼浆;听着小鸟的鸣转,歌唱;我婆婆起舞,芳草为我鼓掌。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有孤芳自赏。而这些哲理,人类未完全领悟。
7、我对房子和路说:“我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如果我留在这儿,我的留中有去;如果我去那儿,我的去中有留。唯有爱和死改变一切。”
8、我永远走在这些岸上,在沙与沫之间。涨潮会抹掉我的足迹,海风会吹去这泡沫。可是海和岸,却将永远存在。
9、纪伯伦(1883—1931),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主要作品有《先知》《沙与沫》等,纪伯伦和泰戈尔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纪伯伦的简介资料)。
10、Álvarez,R.&M.Carman-ÁficaVidal(eds.).200Translation,Power,Subversion(C).Beijing:ForeignLanguageTeachingandResearchPress.
11、我向海伦莞尔一笑,于是特洛伊成了废墟一片;我给克蕾尔巴特拉戴上王冠,于是尼罗河谷地变得处处是欢歌笑语,生机盎然。
12、纪伯伦在中国的翻译进展之快与冰心及矛盾、赵景深等知名文人的译介是分不开的。“冰心在1957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再版的《先知》前记中有一次赞扬了纪伯伦的这部著作,并且号召青年人积极学习阿拉伯语,以便为介绍亚非文学做出贡献。”(甘丽娟2011:24)之后几次冰心译本的再版都与纪伯伦翻译热潮都与有时间上的先后联系。冰心不仅是一位诗人、翻译家和散文家,还是一位儿童文学作家和社会活动家,在青少年儿童中有很强的影响力。纪伯伦和泰戈尔是她译介过的最主要也最著名的两位作家,她的影响力促进了公众对纪伯伦的关注,广阔的市场推动了纪伯伦包括阿拉伯作品在内的其他作品的中译进程。
13、1898年,年仅15岁的纪伯伦回到祖国黎巴嫩上学。4年之后,纪伯伦再次回到美国生活。当他回到美国仅一年多的时间,纪伯伦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肺病夺走了纪伯伦妹妹的生命,此时纪伯伦的妹妹年仅14岁。
14、“我永远漫步在这海岸,在细沙和泡沫之间,高涨的潮水抹去我的足迹,海风也将泡沫拂走,但是,还与岸将会永恒。”正如诗人所说的那样,每当我们充实着欢乐时光,欣赏着美丽的事物,我们总是幻想时间凝固,总是渴望驻足停留。但无论如何,这只是生命中微小的一瞬。生命像一卷厚厚的磁带,记载着我们生活中一个又一个灵动的音符,而终将会有一天,曲会终人会散,生命要继续。生命需要更新……
15、纪伯伦墓地位于黎巴嫩北部省临海圣谷贝什里,纪伯伦棺木安放在山下石室里,墓前有一处馨香的玫瑰园,在那里可以眺望整个小镇。纪伯伦墓志铭为:我就站在你的身边,像你一样地活着。把眼睛闭上,目视你的内心,然后转过脸,我的身体与你同在。
16、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触摸并未成形和结晶的东西,让我知道可触知的就是半合理的,我们正在捕捉的正是部分我们想要的。在我的心灵告诫我之前,我冷时满足于热,热时满足于冷,温和时满足于冷热中的一种。可是现在,我捕捉的触觉已经分散,已变成薄雾,穿过一切显现的存在,以便和隐幽的存在相结合。
17、 ——《沙与沫》
18、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鸟一起为它送行。
19、此文被收入2018年部编本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三课,2019年部编本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的第四课。
20、幽兰女社会员俱乐部,发布课程通知及活动消息。
21、“狂风呼啸这是我所喜欢的……我的感觉受到激励,我的心儿在悸动,我走向工作,她握着我的手——‘她’就是风暴。”正是在这样的炽热中,一篇篇充满激情的散文诗诞生了。这个集子荟萃了许多名篇,大都是针对东方特别是阿拉伯世界的社会、政治问题而写的。
22、图/纪伯伦绘画"JesustheSonofMan"
23、孙晶,200《文化霸权理论研究》(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4、代表作 《TheProphet》(《先知》)
25、由此可见,尽管纪伯伦在中国有很多读者,但他的阿拉伯属性却在很大程度上不为人所知,甚至被部分读者认为是英语母语作家。翻译的流向最终影响了读者对作家及其作品的认知,这与英语和阿语之间的权力不对等是分不开的。
26、具体来说,由于英语在中国被列入义务教育的必修课程,导致中国会英语的人远多于会其他外语的人,进而导致文学领域英语的译者也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相比之下,对其他语言的重视则小得多,除部分外国语中学外,除英语外其他外语的学习从大学才开始,非外语专业学生对除英语以外的外语了解十分局限。中国在声讨美国文化霸权主义的同时却将英语的地位提得过高,实质上是将其霸权影响内化和强化了。
27、云彩和田野是一对情侣,我是他们之间传情的信使:这位干渴难耐,我去解除;那位相思成病,我去医治。
28、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热爱人们所憎恶的事物,真诚对待人们所仇视的人。它向我阐明:爱并非爱者身上的优点,而是被爱者身上的优点。在心灵告诫我之前,爱在我这里不过是两根相近的立柱间一条被拉紧的细线,可是现在爱已变成一个始即终、终即始的光轮,它环绕着每一个存在着的事物;它慢慢地扩大,以包括每一个即将出现的事物。
29、夜阑人静,万物都在梦乡里沉睡,惟有我彻夜不寐;时而歌唱,时而叹息。呜呼!彻夜不眠让我形容憔悴。纵使我满腹爱情,而爱情的真谛就是清醒。
30、我借夏娃的躯体,显现在亚当面前,并使他变得好似我的奴仆一般;我在所罗门王面前,幻化成佳丽使之倾心,从而使他成了贤哲和诗人。
31、《暴风雨》成书于1920年,全集收集了纪伯伦在一次大战前后所写的31篇短文,其中一篇《苏尔班》为短剧形式。
32、我的恋人爱恋我,在他的工作中追求我,但他只能在造物主的作品中才能找到我。他想在用弱者的骷髅筑成的荣耀的大厦里,在金山银堆中同我交往;但我却只能在感情的河岸上,在造物主建起的淳朴的茅舍中才能与他欢聚一堂。他想要在暴君、劊子手面前将我亲吻;我却只让他在纯洁的花丝中悄悄地亲吻我的双唇。他千方百计寻求媒介为我们撮合,而我要求的媒人却是正直无私的劳动——美好的工作。
33、《花之歌》是纪伯伦的散文诗集《组歌》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
34、我如何才能将心底的大海化为烟云,随你一道在辽阔无涯的空中轻飙?
35、纪伯伦1883年生于黎巴嫩北部山乡卜舍里。12岁时随母去美国波士顿。两年后回到祖国,进贝鲁特"希克玛(睿智)"学校学习阿拉伯语、法文和绘画。学习期间,曾创办《真理》杂志,态度激进。1908年发表小说《叛逆的灵魂》,惹怒当局,次年迁往纽约从事文学艺术创作活动,直至逝世。著有散文诗集《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
36、纪伯伦·哈利勒·纪伯伦(阿语جبرانخليلجبران,英语KahlilGibran),作家、诗人和画家,据推算于1883年1月6日出生于黎巴嫩的乡村贝舍里(简、哈利勒2016:1)。他出生在一个基督教马龙派家庭,由于家庭贫困没能进入学校学习,仅从神父那里学习了一些阿拉伯语、英语和古叙利亚语。
37、起先,它只像燕子一般大小,而后像云雀,像秃鹰,像春天的云团,最后,竟至遮蔽了星光闪耀的天空。
38、诗是迷醉心灵的智慧,智慧是在脑中吟唱的诗歌。
39、但我为自己的无知而自卑,这自卑中便有了我的荣誉和奖赏。
40、所以,请务必抱紧你的初心,无论前方是杏花春雨,还是塞北秋风。
41、《泪与笑》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
42、他用英文写的第一部作品是散文集《疯人》(1918)。此后陆继发表散文诗集《先驱者》(1920)、《先知》(1923)、《沙与沫》(1926)、《人之子耶稣》(1928)、《先知园》(1931)、《流浪者》等,以及诗剧《大地诸神》、《拉撒路和他的情人》等。
43、纪伯伦的绘画具有浓重的浪漫主义和象征主义色彩,在阿拉伯画坛占有独特的地位。他毕生创作了约七百幅绘画精品,其中的大部分被美国艺术博物馆和黎巴嫩纪伯伦纪念馆收藏。
44、魏群,200翻译家冰心研究(D),导师:华先发,华中师范大学。
45、文学与绘画是纪伯艺术生命双翼。纪伯伦的前期创作以小说为主,后期创作则以散文诗为主。美国人曾称誉纪伯伦“象从东方吹来横扫西方的风暴”,而他带有强烈东方意识的作品被视为“东方赠给西方的最好礼物”。1923年,纪伯伦的五篇散文诗由茅盾先生介绍到中国。1931年冰心先生翻译了他的《先知》,为中国读者进一步了解纪伯伦开阔了文学的窗扉。
46、魏丽杰,20冰心翻译思想探究(D),导师:廖七四川外语学院。
47、为了解中国普通读者是否了解纪伯伦的阿拉伯属性,我设计了一份问卷,控制问卷对象为听说过诗人纪伯伦的人且非阿拉伯语专业,问卷的核心问题有两个:
48、本世纪第二个十年开始前后,纪伯伦已受到尼采哲学的影响,他对《泪与笑》中流露出的哀怨、痛苦和倾诉已经表示出否定态度,甚至对再次出版表示"愧怍不安",但最终还是同意出版了。
49、《花之歌》是《纪伯伦诗选》中的一首,诗人用花的语言来叙述大自然的话语,文中尽显“纪伯伦风格”中的轻柔、凝练、隽秀与清新。诗人通过花语的清新流露,构建了一幅大自然活生生的图画,图画中有诗意的浪漫,也有现实的真实,如“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写出了花的成长与芬芳。而“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与死者最后的祭献。”就袒露出了花的凋谢命运,都说纪伯伦的诗有着哲理寓意深邃,从这就可以看出,诗人是用诗意的叙述和思考的敏锐来书写人生的。人生有开花就有结果,诗人看到这两点的同时,特别赞赏前者,末尾两节写出了花的积极乐观态度,诗人用辨证的眼光来看待生命,这就是诗人真正意图。 “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的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更加芬芳馥郁。”“我总是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我从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体现了诗人的伟大理想,这首散文诗表意是写花,但真正是写人,诗人正是利用花这种大自然的语言,来寄托自己的伟大情操,同时也号召我们要“仰望高空,对光明心驰神往;不顾影自怜,也不孤芳自赏”。读了这首散文诗,我们是否在大自然的话语中找到了自己的影子呢?
50、简介:《泪与笑》是纪伯伦第一批散文诗的合集,也是他写得最美的散文诗集之一。加上"引子"和"结语"共有56篇作品,内容非常丰富;该集正式出版于1913年,但其中的篇章早在1903年至1908年就已写出并发表了。刊载这些文学小品的是在美国纽约发行的阿拉伯《侨民报》。该报的主持人是纪伯伦的一位同胞,名叫纳希L·阿利达。正是由于这位慧眼独具的出版家的鼓励和坚持,《泪与笑》才得以结集出版。《泪与笑》从一开始就展现了纪伯伦最关心的文学主题:爱与美,大自然,生命哲学,人道主义,社会批判,诗人的使命和孤独,等等。这个集于中的全部散文诗作,已预示了纪伯伦一生的创作方向,也集中反映出纪伯伦的艺术风格发展趋势。
51、我是亲友之间交往的礼品,我是婚礼的冠冕,我是生者赠予死者最后的祭献。
52、我的心灵告诫我,它教我去倾听并非唇舌和喉咙发出的声音。在心灵告诫我之前,我的听觉迟钝,只听到喧闹和呼喊。可是现在,我能倾听寂静,听到它的合唱队正唱着时光的颂歌和太空的赞美诗,宣示着隐幽的奥秘。
53、读了这本书,我感悟到我们每个人都需要不断的更新。如果你对生活感到困惑和彷徨,那么你来读一读这本《沙与沫》,他会让你得到慰藉和鼓舞。有人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他生存在十坪的海中孤岛,并只能拥有一物,毫无疑问,我选择的必定是——纪伯伦的《沙与沫》。如果是我,也是如此。
54、1985年6月,他的母亲带着四个子女去到美国波士顿的移民聚居区,纪伯伦作为家中唯一入学的孩子进入附近的学校读书。他由人推荐开始接触当地的现代主义精英群体,并在绘画上展露出天赋。1898年他返回黎巴嫩,在教会学校学习阿拉伯语,1902年回到波士顿。此后他开始举办画展、在报刊上发表阿拉伯语文章,1905年他的第一部阿拉伯语作品出版。1908年前往巴黎学习艺术,于1910年回到波士顿,1911年迁居纽约。1918年他的第一部英语作品《疯人》出版,1920年他和其他几位旅美的阿拉伯诗人共同创办了“笔会”。1931年4月,纪伯伦病逝。
55、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的独眼向我凝视。
56、Horack,R.20Translation,culturaltranslationandthehegemonicEnglish(J).CultureUnbound(7):565-5
57、自我心的深处,有鸟飞向天空,鸟高飞而复巨硕,然而终究没有飞出我的心扉。
58、“超级课程表”新鲜出炉!据说90%的文传学霸都收藏了……
59、生命的解答蕴藏其中,只要你善于发掘。《沙与沫》与泰戈尔的《飞鸟集》可称双璧,二者都以简短而寓意隽永的诗句,一点一滴地深入读者的心灵。
60、我随着碧海丹霞来到这里,为的是将我这银白的浪花与金沙铺就的海岸合为一体;我用自己的津液让它的心冷却一些,别那么过分炽热。
61、在所有的阿拉伯作家中,纪伯伦是最广为人知的一位,他的作品最早被译介到中国,现有他作品的中文译本也最多、最全。“目前,有关纪伯伦作品的单行本、选本及全集总计有几十种之多,仅次于《一千零一夜》。”(王莎莎2014:47)
62、我在原野上摇曳,使原野风光更加旖旎;我在清风中呼吸,使清风芬芳馥郁。我微睡时,黑夜星空的千万颗亮晶晶的眼睛对我察看;我醒来时,白昼的那只硕大无朋的独眼向我凝视。
63、我给诗人以灵感,我为画家指南,我是音乐家的教员。
64、然而,自我心的深处,你飞向天空,是我的心包孕了你,我可以因此满足了。
65、我是诸元素之女:冬将我孕育,春使我开放,夏让我成长,秋令我昏昏睡去。
66、1931年冰心翻译的《先知》出版,在30年代引起了一轮“纪伯伦热”。但直至50年代末,纪伯伦才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却又被之后的十年文革中断。但与此同时,在香港和台湾,却掀起了翻译纪伯伦的热潮,他很多英语和阿语作品经由英语被翻译至了中文,并出版了纪伯伦全集。但80年代之后受新“著作权法”颁布的影响,台湾的纪伯伦译介逐渐降温。(同上)
67、我生性执拗,急躁;我的情人却坚忍而有耐心。
68、清早,我同晨风一道光明欢迎;傍晚,我又与群马一起为它送行。
69、只要我一捂上耳朵,那小溪的潺潺流水和树叶的沙沙声便响在我的耳边,我像哺乳的婴儿贪恋母亲的怀抱那样,思念这往昔如画的美景。在比喻中启示深刻的哲理。他清丽流畅的语言征服了一代代世界读者。
70、我是爱情的向导,是精神的美酒,是心灵的佳肴。我是一朵玫瑰,迎着晨曦,敞开心扉,于是少女把我摘下枝头,吻着我,把我戴上她的胸口。
71、纪伯伦英语和阿语的创作数量基本持平,且都表现出很高的艺术水准。但无论如何,阿拉伯语是他的母语。尽管后来他的英语写作水平也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母语是一直伴随他成长的文化。对于作家,尤其是一位诗人来说,母语往往能发挥他最大的潜力,母语作品杰出而外语作品平庸的诗人数不胜数。
72、他用阿拉伯文发表的作品还有散文《音乐短章》(1905),散文诗集《泪与笑》(1913)、《暴风雨》(1920),诗集《行列圣歌》(1918),以及《珍闻与趣谈》(1923)、《与灵魂私语》(1927)等。
73、调查结果共计收回67份有效问卷,其中51%的受访者接受过的教育为“大学在读及以上”。针对上述两个问题得到以下结果:
74、通过对纪伯伦作品的汉译历程进行观察,我们可以发现一些突出的特点:
75、丁淑红,20诺奖得主马哈福玆在中国的接受与影响研究(J),《外国文学研究》(06):136-1
76、作家简介:纪伯伦,黎巴嫩阿拉伯作家。被称为“艺术天才”“黎巴嫩文坛骄子”,是阿拉伯文学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阿拉伯新文学道路的开拓者之一。其主要作品有《泪与笑》《先知》《沙与沫》等,蕴含了丰富的社会性和东方精神,不以情节为重,旨在抒发丰富的情感。纪伯伦、鲁迅和泰戈尔一样是近代东方文学走向世界的先驱。
77、我跟着他走,走了许多个日日夜夜,但还没有到圣城。
78、《先知》把读者引向生命之巅,令人俯视苍生,在爱与美的洗礼中徜徉人生。西方评论界对之有“东方馈赠给西方的最美好的礼物”的美誉。而在纪伯伦的故乡阿拉伯世界,人们也誉之为“长青树”,因为它深深地扎根于人类生活的土壤。
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