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连两天的轰炸、两天的大游行,让巴金想起“在永灵和洞海过的令人难忘的日子,也想起许多激动人心的故事”。他在文中说:在那里“看到了越燃越旺的怒火”。《怒火》一文,通过回忆访问贤良江时的所见所闻,歌颂了英雄的越南人民敢于斗争、敢于革命的精神,表达了一个热爱和平的作家对越南人民真挚友好的感情。文中多次提到的“金星红旗”,就是《贤良桥畔的金星红旗》中的金星红旗。《贤良桥畔》书中还印有这幅金星红旗的照片,这是第一次访越时永灵区委领导送给巴金的,他一直珍藏着。
2、(14) 臧克家:《建个文学馆,好!》,《人民日报》1981年3月26日第8版。
3、1924年,老舍赴英国相田任汉语教师,一直工作到1929年。在那里,他阅读了大量西欧文学名著,并开始了小说创作.初期的作品,如《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等,幽默中含有讽刺,颇近于英国作家狄更斯的笔致,但夸张有时略嫌失度,几乎跌入油滑。
4、贤良江,又叫边海河,位于北纬十七度,属越南广治省。河上有贤良桥,1952年由法国殖民者建造。1954年7月日内瓦协议以后,成为越南南北方临时军事分界线,也叫“十七度线”。1967年越南战争期间,被美军完全摧毁。(有关巴金的资料)。
5、巴:我的意思就是这点,后来,电影我也看过一遍,我觉得主要的大概意思导演还是理解,几个演员也表达出来了。
6、《索桥的故事》是巴金先生描写四川都江堰安澜桥的一篇散文,被收入北京师大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教材中。(有关巴金的资料)。
7、“我们结婚那天的晚上,在镇上小饭馆里要了一份清炖鸡和两样小菜,我们两个在黯淡的灯光下从容地夹菜、碰杯,吃完晚饭,散着步回到宾馆。宾馆里,我们在一盏清油灯的微光下谈着过去的事情和未来的日子。……我们谈着,谈着,感到宁静的幸福。四周没有一声人语,但是溪水流得很急,整夜都是水声,声音大而且单调。那个时候我对生活并没有什么要求。我只是感觉到自己有不少的精力和感情,需要把它们消耗。我准备写几部长篇或中篇小说。”
8、“我自小就见过一些人死。有的是慢慢地死去,有的死得快。但给我留下的却是同样的不曾被人回答的疑问:死究竟是什么?我常常好奇地想着我要来探求这个秘密。”
9、我国有很多经典名著,但还没有根据经典改编音乐剧的先例。音乐剧《家》不仅是中央戏剧学院的民族音乐剧原创,也创下了国内戏剧舞台将经典文学作品改编成音乐剧,将巴金先生的名著改编成音乐剧的先例。在这部剧里,我们努力追求剧目题材的民族化、改编创作的民族化、表现手段的民族化。
10、凡有付给我的稿费,请迳(径)寄:北京八一○一信箱,中国现代文学馆巴金收。备注项请注明“稿费”,以便登收
11、1965年巴金在越南访问。(刊于《巴金影集》)
12、《巴信》写于1月5日前是可以肯定的。当时,《少年文艺》每期出版时间是当月25日。如果《巴信》最晚写于1月4日,当天寄出,编辑部6日即可收到,不会影响25日正常出刊。该期的彩色插页是一幅摄于1月15日的照片,有毛泽东主席的形象,能刊发在25日出版的杂志上,自然是全力以赴赶出来的。
13、巴金编著的《随想录》(合订精装本)包括《随想录》《病中集》《真话集》《探索集》《无题集》五集。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他在晚年终于写作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最后高峰。
14、巴金的作品是以一个真诚的朋友的身份与我们谈话的,你在他的作品中感觉不到他对我们的戒心,他把自己喜怒哀乐毫无保留地表现在我们面前,他对自己笔下的人物所倾注的感情也是人道主义的感情,他同情每一个无辜者的悲剧命运,在他的作品中,不存在交流的梗阻,他的情感像通行无阻的江河流水,没有转折和变化,正像朋友间的感情倾诉,你哭我也哭,你笑我也笑,情感是共鸣的,你读了他的作品像交一个朋友,他满足你求友的愿望,我们宝贵巴金,就是宝贵这一点朋友之间的情谊。
15、今天生活君给大家推荐的是《明我长相忆:走近巴金四十年》,这是一本回忆录,关于巴金的回忆录,是作者与巴金老人接触过程中的一些有关记录。追忆、感怀、思念,再忆巴金的真性情与真心灵。
16、15: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17、不妨把梦看作是巴金的忧郁、敏感气质的外在表现。梦是清醒的延续,梦是心灵的反射。
18、昨天,图文传《巴金的世界》在上海之巅首发,吸引了众多热爱巴老的学者、读者、出版人参加。“在今天,我们如何面对巴金精神遗产”的话题,引发了共鸣。
19、姜德明在《人民日报》上公开了巴金的呼吁,使得私人间的交流扩展到文学界,作家们纷纷响应这个号召。那又是一个春天,1981年3月12日《人民日报》第八版发表了两篇跟文学馆有关的文章,一篇是巴金的《创作回忆录》后记,另外一篇题为《关于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建议》,姜德明以编者的名义摘选巴金文章中谈文学馆的话,他说:“巴金同志文末提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事,在他写的《创作回忆录》之十一《关于〈寒夜〉》中也曾提及,现摘录如后,以见他的迫切心情。”随后姜德明又组织几位文学界重要人士撰文呼应巴金的主张,臧克家认为“建个文学馆,好”:“今天,读到巴金同志的文章,提出了这样的建议,我举手赞成!”(14)罗荪转达茅盾和其他老作家的看法:“他非常赞成这个建议,并表示要把他全部创作资料提供给文学馆。”“这个倡议,还得到了老一代的作家叶圣陶、夏衍、冰心等同志的热烈支持。”(15)曹禺说:“它会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让我们更加地认识自己。这也将是祖国的一个荣誉。”(16)唐弢认为:“我赞成巴金同志的建议:这是回忆,也是前瞻!(17)
20、“许多作家一辈子都收不到一封读者来信,但巴金故居却收藏了不同历史时期许许多多读者的来信。”
21、他特别提到,巴金故居这些年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积极联动读者,二是做青年论坛,邀请年轻一代参加巴金研讨会,“每个作家都是一个世界,要进入一个世界,不容易的。我们如何把巴金研究提到一个高度——让更多读者和青年人亲近巴金?巴金故居作出了很大的努力,这也让我们对杰出作家的研究,一直处在探索的过程。”
22、“巴金是一本大书,这本画册就像‘理想的前言’,引导读者进入探索巴金的精神世界。”出版方、浙江摄影出版社总编辑林青松形容道。
23、30年代是巴金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高峰期。这期间,他先后完成的长篇小说有《死去的太阳》、《海底梦》、《砂丁》、《春天里的秋天》、《雪》(即《萌芽》)、《新生》、“爱情三部曲”(《雾》、《雨》、《电》)、“激流三部曲”(《家》、《春》、《秋》)等。在这些作品中,“激流三部曲”代表了他此时创作的最高成就。30年代,巴金还创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说,其中短篇小说集有《复仇》、《光明》、《电椅》、《抹布》、《将军》、《沉默》、《神·鬼·人》、《沉落》、《发的故事》等。巴金的短篇小说题材非常广泛,涉及的生活面也很宽。它们广泛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倾诉了民众的呼声。
24、关于北影厂阙文执导的《寒夜》。1984年12月,北京电影制片厂推出了阙文执导,阙文、林洪桐编剧,许还山、潘虹主演的电影《寒夜》。巴金在与孙道临的对谈中提到,“阙文他们拍电影,到医院去看我,我又谈过一次”。为了更好地拍摄《寒夜》,导演阙文特意去医院拜访过巴金两次。1982年12月12日下午,阙文与北影当时主管创作的副厂长武兆堤、《寒夜》的责任编辑王陶瑞到华东医院拜访巴金,巴金谈到,“电影改编是再创作。改编者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处理。就按照自己的想法改变嘛,我不干涉”。1983年3月26日下午,阙文带着主演再次看望巴金,巴金在这次谈话中对《寒夜》的创作意图以及汪文宣、曾树生的形象作了细致讲解。另外,巴金在访谈中提到的关于《寒夜》的两篇文章,一是1962年6月出版的《作品》新第一卷第六期合刊“作家书简”栏刊发的《谈〈寒夜〉——谈自己的创作》,二是1981年2月24日香港《文汇报》发表的《关于〈寒夜〉》。
25、当然,在人生成长过程中,恐怕只有家乡故居的大门才是至关重要的。
26、一件司空见惯的事情,却让敏感的巴金第一次对死亡有了深深记忆。
27、12年前的今天,巴金先生永远地合上了双眼。
28、就是在几十年以后,巴金还是深深怀念着他心目中的善良友人,一代散文名家缪崇群。1985年9月,笔者为写作以缪崇群为主题的毕业论文,并应百花文艺出版社之邀编辑《缪崇群散文选》,曾写信向巴金求教。信发出后仅几天,一封写着颤抖字迹的巴金亲笔信就飞到笔者手中,他不但仔细回答了笔者提出的疑问,还寄来了有关参考资料以表支持。迟至暮年,巴金的一颗心,还是火热的。
29、《巴信》应是《少年文艺》编辑部所约,巴金在上海答应了的。他给《儿童时代》写的《向小朋友贺年》有2000来字,而《巴信》最后的字数仅700来字,似乎少了一点,有理由相信,这是他在百忙中抽时间赶写出来的。笔者推测,《巴信》写于北京,最有可能是在1月初的几天里。
30、1967年5月10日,《人民日报》发表署名文章,点名批判巴金。
31、我失去了我的最好的一部分;我失去了一个爱我如手足的友人。那损失是永远不能补偿的了……你是不会死的。你给我们,你给这个世界,留下了九本小书。那些洋溢着生命的呼声,充满着求生的意志、直接诉于人类善良的心灵的文字,那些有血有泪、有骨有肉、亲切而朴实的文章,都是你的心血的结晶,它们会随着明星长存,会伴着人类永生。(巴金《纪念一个善良的友人》,载《巴金选集》第八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9月版)
32、《怒火》,就是在这样的国际形势下创作的一篇散文。与《巴信》一样,发表时未署写作时间,但不需考证,因为在《巴金日记》(大象出版社2004年版)中记得一清二楚。此处据巴金1965年的日记,抄录与写作此文有关的文字于下:
33、孙:广播电台对台部的同志希望您谈谈《寒夜》创作的情况,您是不是能稍微讲一点?
34、他知道,走出这里,也就意味着走进如江水一般跌荡起伏的人生。
35、1945年1月15日,缪崇群贫病交加,在重庆溘然长逝,巴金听到噩耗后,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当时,为纪念良友图书公司成立二十周年,赵家璧准备出版一本名叫《我的良友》的纪念文集,他向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等二十位著名作家发出了约稿信,信中说:“拟仿美国出版《读者文摘》中之特栏‘我所最不能忘怀的人物’,请你写你生平一位最不能忘怀而值得纪念的朋友。”1946年1月,《我的良友》一书在上海出版,开卷第一篇就是巴金写的《一个善良的友人》,这是为悼念缪崇群而写。巴金写道:
36、缪崇群虽然一生短暂,但他却拥有几位过心之交,这是他最重视的精神财富。巴金就是他知心朋友中的一位。
37、(7)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5页。
38、鸣凤是阶级压迫的受难者。痛心疾首而又无力反抗的力量禁锢着她的感情,她与觉慧爱恋,她的自由,她的一切对幸福生活的希望,她不能自主,她得受人摆布。“人与奴”“爱与卑”在这个少女的心中这两对矛盾越来越尖锐,交锋越来越激烈。她的死是被压迫阶级对压迫阶级的强烈反抗。她到底用是清白之躯捍卫了自己作为人的尊严;她用自己年轻优美的生命向专横残酷的封建等级制度提出最严厉的抗议!鸣凤的死加速了高家衰落,尤其在高家垒筑的封建仕宦的脆弱而又顽固高墙上打开了一道缺口,唤醒了高家第一个叛逆者——觉慧。
39、这是新近落成的现代文学馆。从80年代发出倡议那天起,修建一个现代文学馆,集中展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创造的历史,就成了巴金晚年最大的心愿。
40、一部《激流》三部曲,写出了一个个美丽生命被毁灭的悲剧。
41、对于我来说,巴金是其中最主要的一位启蒙老师。我是从他那里最早懂得了爱,懂得了爱人类,懂得了人生的目标,应该是使人变得善良些、纯洁些、对别人有用些,是为了给人间添一点温暖。也许,巴金的作品对中学生更有吸引力些。因为热情洋溢,宣泄苦闷,渴望到更广阔的世界里去自由翱翔,正符合青春期的少男少女的心怀。巴金就像站在人生入口处的诗人,在呼唤引导着我们。也正如但丁说的那样:“这里必须根绝一切犹豫,这里任何怯懦都无济于事。”让我们勇敢地迎接人生的风暴吧!
42、一天,他被带出来,他看到天井里绞刑架已经矗立起来。他用憎恨的目光看着。突然,他看见了那位友人。她惊恐地叫着他的名字,眼里含着泪花。已经失望的他感动了。在这样的世界里,居然还有一个关心他的人。他坦然走向绞刑架。
43、去北京前,巴金十分繁忙。1955年12月间写了两篇与新年有关的文章,18日至24日出席上海市人代会第三次会议等。来到北京以后,巴金主要忙于准备出国,比如看材料、写发言稿。还会见了不少友人,并于26日、27日和29日给萧珊写过三封信。那时,北京与上海往来的信件,一般隔一天即到,这从巴金29日给萧珊写的信中可知:“二十七日来信收到。”
44、巴金最终选择放弃了《一双美丽的眼睛》的写作,当然不排除身体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的事实,当然更主要的是为了专心写《随想录》这部大书。由此可知,《随想录》在巴金心中的分量之重。
45、巴金硕果,大哥是他爱得最深的人,三哥是最关心他的。巴金还说,他们三兄弟的共同之处,就是愿意为别人着想,多付出一点。
46、作者使客观景物染上自己的感情,又回转来化成了有情物,物与我融而为让人们从鉴物之情中,了解到散文抒情主人公——“我”之情。
47、再从内容看。《巴信》与高士其信中的第一句均为“一九五六年来到了”,而后者写于“一月三日”。虽然不能完全认定“来到了”必须写于“来到”以后,但依据以上分析,笔者以为,《巴信》应写于1956年到来之后的1日至4日,也就是出国前三四天里的某一天。
48、他是具有进步思想的新青年,不像觉新那么软弱,也不像觉慧那么激进,是介于他们之间的一个人。平时温和谦逊,但为了与琴的爱情和爷爷坚决斗争,离家逃婚,做了高家从来没有人敢做的事。最后在爷爷临死时获得理解,避免了成为又一个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49、小说写了觉新、觉民、觉慧兄弟三人不同的思想性格和生活道路,写了几对年轻人——觉新与钱梅芬、李瑞珏,觉民与琴,觉慧与鸣凤之间的恋爱、婚姻纠葛;写了他们不同的遭遇;写了学生请愿,觉慧被关禁闭,兵变惊乱,鸣凤、梅芬、瑞珏相继惨死,觉民逃婚,觉慧出走……
50、第三阶段,创作后期。“七”卢沟桥事变,如一声巨雷,震撼了中华大地。兵戈相侵,国土沦亡,人民辗转流离的悲惨遭遇,创痛深切的感愤情怀,都不能不反映到抱有正义感的作家笔下,故不少作家的作品大都以抗战前后成为创作题材和风格的分水岭,缪崇群也不例外。抗战爆发后,他拖着虚弱的病体,辗转流亡于湖北、广西、云南和贵州等地,以教书为生,一度当过《宇宙风》杂志的编辑,最后落脚在四川重庆。他于流亡途中,饱经风霜,世态百相尽收眼底。随着生活的巨变,视野的开阔,他的散文风格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平实、精细、真挚和亲切的基本格调未变,但作品中原来比较狭小的天地逐渐变得开阔,纤细的感情逐渐变得坚实,爱憎更显分明,作品也更具时代感和战斗性。这些特点在他后期创作的《夏虫集》《石屏随笔》和《眷眷草》等集内都有比较充分的体现。1942年,他规划了《人间百相》的宏大写作计划,设想对人情世态作一番心灵的探索,也想给世间的魑魅魍魉描下丑恶的脸谱。但是他只开了一个头,病体就阻碍了他的工作。他困居在重庆北碚的最后两年中,写得很少。1945年1月15日凌晨,他因患肺结核大量咳血、长期不治而溘然病逝,当时报上刊载噩耗的标题是:一代散文成绝响!犹如盖棺论定,令人痛惜。
51、根据新发现1937年《申报》等沪上报章所载新闻,上海仿古书店曾因大量翻印巴金、鲁迅、周作人等新文学作家的作品而被开明书店、北新书局联合起诉。这个案子提醒我们仿古书店出了一系列盗版书,但是一些作家以及其他文献,都没有把仿古书局的版本盗版性质注明出来,只有少数的注明是翻版书。它有利也有弊,他们出的茅盾的《子夜》印刷也是很精良的,但是翻版书和正版书,毕竟还是要区别对待,特别是在编一些书目的时候还是要注明或者做考证。
52、热烈酣畅,平白真率才是其方圆。这种显示着“语句和生命是进合为一的”语言,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它“象一团火似的燃烧着,也使别人燃烧”。
53、由浙江摄影出版社出版的大型图文传《巴金的世界》,相对全面展示了巴金的方方面面,以信仰、文学和生活三个世界串起其一生经历和成就。
54、2019年12月22日~2020年2月29日
55、资讯|真正感动人的都是真话而不是假话——第十三届巴金国际学术研讨会精彩抢先看
56、“我不再陡然地借纸笔消愁了。我坐在那间清净的小屋子里,把我的痛苦、我的寂寞、我的挣扎、我的希望……全写在信纸上,好象对着一个亲人诉苦一样,我给美国死囚牢中的犯人凡宰地写了一封长信。”
57、第一阶段,少年求学时期。缪崇群原籍江苏六合,但从小生活于北平。父亲是大学教员,母亲出生于知识分子家庭,然而父母的关系却不融洽,家中成员也多有疾病。还在他求学期间,哥哥、母亲就先后病逝,如此沉重、阴郁的生活环境,使他从小就养成了多愁善感的性格。他曾说:“因为早熟一点的缘故,不经意地便养成一种易感的性格。每当人家喜欢的时刻,自己偏偏感到哀愁;每当人家热闹的时刻,自己却又感到一种莫名的孤独。”(《晞露集·守岁烛》)他善于观察、思索,却拙于交际、应酬,这种沉默寡言的孤僻习性一直影响着他的一生。他在北平读完小学和初中,于1923年十六岁时转入天津南开中学上高中,当时的同学有靳以、韩侍桁等,他们对他后来的生活和创作产生过一定的影响。1925年,他东渡日本,就读于庆应大学文学系,1928年学成归国。三年的异国生活使他既观赏了日本的山川风光,接触了日本的风俗民情,更体验了日本不同人群之间的淳朴友爱和骄横淫逸,这些都成为他日后从事散文创作的一个丰富源泉。
58、《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秋》三部连续性的长篇小说是中国现代著名的小说家、散文家、翻译家巴金的早期代表作。其中《家》的艺术成就最高。《激流三部曲》是巴金呼吁自由、民主、尊重人格、人性解放的最鲜明的一面旗帜。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起着巨大的作用。
59、改变巴金人生走向的却是意大利工人凡宰地、萨柯的死。
60、 也是冬寒瘆人的新年来临时节,1956年1月,巴金在给小朋友祝贺新年的信中热情洋溢地写道:“你们会看见这一年里我们的国家将要变得更美丽、更可爱……努力地学习吧……”字里行间透露着作为父辈和长者的慈爱。
61、(6) 巴金:《现代文学资料馆》,《巴金全集》第16卷第292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年3月版。
62、三月九日《少年文艺》社送来大批印刷精美的少儿读物。(注:其中应该有最新一期《少年文艺》。)
63、二月十三日 八点一刻后起。续写《少年文艺》要稿。中饭后午睡一小时,续写短文。六点一刻吃晚饭。听广播。续写短文。
64、从“说真话”到“写真实”以一贯之于他的全部人生经历和创作活动中,他多次强调“我说我写作如同在生活,又说作品的最高境界是写作同生活的一致,是作家同人的一致,主要的意思是不说谎。”同时巴金还贡献了以“两个一致”的典型化方法和“比较象活人”的性格真实的现实主义美学理论。
65、不妨找一个安静的角落,捧起他的《家》《寒夜》《随想录》等经典作品,感受文学的力量。
66、他受过新思想熏陶的“新青年”,虽不满旧家庭的专制,但处在长房长子这样特殊的位置,加上受封建礼教较多约束,使他养成了委曲求全懦弱顺从的性格,导致他的思想与行动总是矛盾,结果就是奉行“作揖主义”和“无抵抗主义”。与梅相爱却奉父亲之命娶了瑞珏,婚后还算幸福,但梅后来的回归给他带来无限内疚与痛苦,而梅也因此不久病逝。办高老太爷的丧事时,陈姨太以避血光之灾为由把即将临盆的瑞珏赶到郊外生产。瑞珏难产而死,觉新因习俗礼教无法见她最后一面,在悲痛之下转而支持觉慧离开这个破碎的家。
67、三房的克明在女儿跑后有所悔悟。两个弟弟却想卖掉公馆分家,儿子又不争气,克明在郁闷中丢下怀孕的妻子去世。淑英的丫头翠环敬佩觉新为人,三太太决定将她给觉新。四太太王氏为了利益将六少爷觉世过继给陈姨太(她刻薄到自己的丫头倩儿死了也只是让“下人”抬走,对觉新买棺材大为不满),克定克安大胆地将小旦请到公馆里唱戏,还在外面“包养”。四小姐淑贞受不住克定与沈氏的争吵及沈氏对其仇恨跳井身亡,沈氏万分痛苦,决定带着春兰与袁成离开。
68、如果你喜欢本文,请推荐给他人或在(朋友圈)转发
69、巴:因为黑暗已经到了极点,光明就要到来,走到尽头,光明就要到来,前面就是光明了。
70、三房的淑英被父亲许给陈克家的第二个儿子,她极力想挣脱不幸的命运,甚至想过效仿鸣凤去死,觉民与琴决心帮助她脱离家庭,去上海找觉慧。蕙完婚后过着不幸的生活,很快就患病,因为婆家不肯请西医耽误了医治,默默地死去。蕙在眼泪中病死在医院,觉新极其痛苦。蕙的死再次刺激了觉新,也使他开始支持觉民等人的计划。最终,淑英在觉民等人的帮助下,被护送到了上海。在《春》的结尾,觉新等人收到她从上海的来信,信中倾吐了她获得自由后的幸福。
71、(34) 罗荪1982年1月13日致巴金信,孔瑞、边震遐编:《罗荪,播种的人》第272页。
72、“我写这本书,不作任何修饰和渲染,只是力求做到真实、准确,希望是一份完整的记录。我宁可写得笨拙些、质朴些,也绝不损害原貌。只有这样才是对巴老的尊重。”
73、1985年3月26日,巴金在北京出席现代文学资料馆的开馆典礼
74、缪崇群多才多艺,著作颇丰,在小说、散文、翻译等领域都有耕耘与收获,但倾其毕生心血的还是散文创作。他于1928年开始发表作品,以后在短短的十余年间,仅在散文方面就奉献出:《晞露集》(1933年2月北平星云堂)、《寄健康人》(1933年11月上海良友图书公司)、《废墟集》(1939年9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夏虫集》(1940年7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石屏随笔》(1942年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和《眷眷草》(1942年8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等六部集子;病逝以后,他的好友韩侍桁和巴金先后又为他编选了《晞露新收》(1946年2月上海国际文化服务社)和《碑下随笔》(1948年11月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两部散文集。此外,还有不少作品没有收集,散见于当时的各种报刊。缪崇群的这些散文作品,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和风貌,留下了自己的生活道路和思想烙印,显示了他在散文创作方面的独特风格及其发展轨迹。
75、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长篇小说“激流三部曲”之一的《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76、1937年的美丽的西湖,一条小船上坐着几个焦虑的男子。他们是巴金。此行不是为了欣赏美景,而是为营救一个姑娘而来。几天前,巴金在上海收到姑娘的求救信。信中说,她读了巴金的作品,离开了家庭来到杭州,投奔一位亲戚。谁知她发觉这位亲戚却与庙中的和尚私下串通,她为自己的命运担忧。她希望巴金假装她的舅舅来搭救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