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学习了,而能按时去实践,不也高兴吗!有朋友自远方来(切磋学理),不也快乐吗!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埋怨,不也是君子吗!
2、洛阳有僧,房中有罄,日夜辄自鸣。僧以为怪,惧而成疾。求术士百方禁之,终不能已。绍夔与僧善,来问疾,僧俱以告,俄,击斋钟,罄复作声。绍夔笑曰:“明日可设盛馔,当为除之。”僧虽不信绍夔言,然冀其有效,乃具馔以待之。夔食讫,出怀中锉,锉罄数处,其响遂绝。僧苦问其所以,绍夔云:“此罄与钟律合,击彼此应。”僧大喜,其疾亦愈。(注释)①罄:一种打击乐器。和尚用来作佛事。②术士:有法术的人。③斋钟:寺庙里开饭的钟。④律合:指频率相同。(文言知识)说“彼”。“彼”有两个含义:指“那”、“那个”。上文“击彼此应”,意为敲击那个,这个就呼应。成语“此起彼伏”,意为这里起来,那边下去。指“他”、“他们”。成语“知彼知己,百战不殆”,意为了解他们(对方)也了解自己,那么一百次战斗也不会有危险。又,“纵彼不言,吾不愧于心乎”,意为纵然他(他们)不批评,我在心里能不感到惭愧吗?(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已;②善;③俄;④作;⑤盛馔;⑥冀;⑦具;⑧讫翻译:①僧俱以告②当为除之③僧苦问其所以
3、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4迢迢牵牛星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小学必背文言文60篇)。
4、寇莱公在中书。与同事戏作对子:“水底日为天上日”,未有对,而会杨大年适来白事,因请其对,大年应声曰:“眼中人是面前人。”一坐称为好对。 (注释)①寇莱公:即寇准,北宋著名政治家,封莱国公。②中书:即中书省。寇准时任宰相。③杨大年:杨亿,当时的文学家。(文化常识)对“对子”。对“对子”是古代启蒙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如“黑”对“白”,“天”与“地”。“白萝卜”对“紫葡萄”,其中“白”与“紫”均为表示色彩的形容词,而“萝卜”与“葡萄”又都是连绵词,所以这样对是合格的。若将“紫茶壶”对“白萝卜”就不行,因为一则“茶壶”不是连绵词,二则“茶壶”不能吃。对好“对子”,有利于日后作诗填词中运用对偶句。如文天祥在《过零丁洋》诗中说:“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吧零丁。”这对偶句写得极好。对“对子”现在还有用,如写春联、鉴赏楹联等。(思考与练习)解释:①为②应声翻译:会杨大年适来白事理解:杨大年对的对子好在哪里?
5、古代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修养自己的学问道德(然后去为国家、人民服务),现在读书人学习的目的,在于给别人看(希望得到别人的赞美和任用)。(小学必背文言文60篇)。
6、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16念奴娇。求高考必背古诗词高考语文必背古诗词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7、《小学必背古诗文》23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8、劳动人民的巨大贡献和无穷创造力,有了硕果累累的丰收景象,却换来了“犹饿死”的结局。这使我们不得不带着沉重的心情去思索:是谁制造了这人间的悲剧?
9、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0、(王维《山居秋暝》)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李白《蜀道难》)。
11、王荆公知制诰,吴夫人为买一妾,荆公见之,曰:“何物也?”女子曰:“夫人令执事左右。”安石曰:“汝谁氏?”曰:“妾之夫为军大将,部米运失舟,家资尽没犹不足,又卖妾以偿。”公愀然曰:“夫人用钱几何得汝?”曰:“九十”公呼其夫,令为夫妇如实,尽以钱赐之。(注释)①王荆公:即王安石,因封荆国公,故又称王荆公。②知制诰:职官名称,掌握为皇帝起草诏书之事。③汝谁氏:你是谁家的。④军大将:指军中官员。⑤部米运:指监督运米。(文言知识)说“物”。“物”指事物,古今相同。但它又指“人”,这是要特别注意的。上文“何物也”,不能理解为“什么东西”,鸸问“什么人呀”。“物”即人。“物化”、“物故”均指人死;“物论”、“物议”均指遭人议论;“物望”即众望,如“物望所归”。成语“待人接物”中的“接物”,即“待人”;小说中的“人物”即人。(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失;②偿;③愀然;④几何翻译:①夫人令执事左右;②家资尽没犹不足;③尽以钱赐之比较文中的两个“妾”:①“吴夫人为买一妾”中的“妾”是指;②“妾之夫为军大将”中的“妾”是指理解:这则故事说明王安石
12、四年级下册语文 四年级下册数学
13、以尔车来,以我贿迁。2静女静女其姝,俟我於城隅。
14、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
15、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16、这首诗,成为传统节日“清明节”的唯一名片,也成就了“杏花村”这一名酒招牌。
17、隽不疑每行县录囚徒,还,其母辄问不疑:“有何平反?活几何人?”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母喜,笑为饮食,语言异于他时;或亡所出,母怒,为之不食。故不疑为吏,严而不残。(注释)①行县:巡视下属各县。②录囚徒:省察囚犯有无冤情。③为:给、与。④残:残酷。(文言知识)说“即”。它在文言中多指“即使”、“如果”。上文“即不疑言多有所平反”中的“即”,便指“如果”,句意为如果隽不疑平反的人多。它又指“靠近”、“接近”,如“可望而不可即”,意为能见到但不可靠近或取得;“若即若离”,意为既像接近又似疏远。它还指“当”、“当前”,如“即日”、“成功在即”。“即景生情”,意为由眼前的景物产生感情。(思考与练习)1、解释:①辄;②亡2、上文有三个“为”,除了“笑为饮食”中的“为”解释为“给”、“与”外,其余两个“为”分别依次解释为:①②翻译:①活几何人?;②语言异于他时理解:①上文“或亡所出”中的“出”指什么?②隽不疑母亲对儿子的希望是
18、(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19、《小学必背古诗文》66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20、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21、((韩愈《师说》)于是余有叹焉。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22、千古第一才女,为靖康之耻而悲,为丈夫临阵逃脱而愤。生要作萧何、张良、韩信这样安邦定国的“人杰”,死也应该像屈原那样为国捐躯的“鬼雄”。项羽兵败,也不肯苟且偷生,至今还被人们都思念。
23、元日:农历正月初即春节。屠苏:屠苏酒,以驱邪避瘟疫。桃符,正月初一时用桃木板写上神荼(shū)、郁垒(lǜ)两位神灵名字,悬挂门旁压邪。
24、皮鞋匠静静地听着。他好像面对着大海,月亮正从水天相接的地方升起来。微波粼粼的海面上,霎时间洒遍了银光。月亮越升越高,穿过一缕一缕轻纱似的薄云。忽然,海面上刮起了大风,卷起了巨浪。被月光照得雪亮的浪花,一个连一个朝着岸边涌过来……皮鞋匠看看妹妹,月光正照在她那恬静的脸上,照着她睁得大大的眼睛。她仿佛也看到了,看到了她从来没有看到过的景象,月光照耀下的波涛汹涌的大海。
25、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26、《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
27、巧夺天工惟妙惟肖画龙点晴笔走龙蛇妙笔生花栩栩如生
28、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曰:“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船人盍胥跪而对曰:“主君亦不好士耳。夫珠出于江海,玉出于昆山,无足而至者犹君之好也;士有足而不至者,盖主君无好士之意耳。无患乎无士也。”(注释)①船人:船夫。②盍胥:船夫的姓名。③主君:对国君的敬称。④昆山:即昆仑山。(文化常识)“河”与“江”。古代的“河”,大多指黄河。上文“晋平公游于河而乐”,意为晋平公在黄河里畅游觉得非常欢乐。毛泽东《沁园春·雪》:“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大河”即黄河。由于受黄河的影响,北方的水流多以“河”命名,如辽河、漠河、滹沱河、淮河、渭河、黑河等。“江”多指长江。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大江”即长江。由于受长江的影响,我国南方的水流多以“江”命名,如湘江、金沙江、乌江、汩罗江、珠江等。上文所说的“珠出于江海”,这“江”泛指江河湖泊。(思考与练习)解释:①对;②耳;③夫;④犹;⑤盖翻译:①安得贤士与之乐此也?;②无患乎无士也“而”多作连词用,有承接与转折两种作用。上文有四个“而”,请依次指出它们的作用:①②③④理解:盍胥的话对不对?为什么?
29、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30、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31、 刘晓峰,河南省演讲与口才学会朗诵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互联网朗诵联盟艺术指导。■ 书还是读出来最有味道。
32、皇甫文备,武后时酷吏也,与徐大理论狱,诬徐d逆人,奏成其罪。武后特出之。无何,文备为人所告,有功讯之在宽。或曰:“彼曩时将陷公于死,今公反欲出之,何也?”徐曰:“汝所言者,私忿也;我所守者,公法也。安可以私害公?”(注释)①皇甫文备;复姓皇甫。②武后:指则天。③徐大理:指徐有功。大理是官名,主管刑法。④d逆人:与叛逆分子勾结。(文言知识)说“狱”。“狱”指监狱,这是古今相同的,但文言中它还有“案件”之意,这要特别注意。上文“与徐大理论狱”,意不跟徐有功讨论案件。又,《曹刚论战》:“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其中“小大之狱”是指大大小小的案件。(思考与练习)解释:①无何;②或;③守翻译:①奏成其罪;②彼曩时将陷公于死;③今公反欲出之;④安可以私害公?
33、康熙十五年,余姚有客山行,夜宿山神寺。夜半,有虎跪拜,作人言,乞食,神以邓樵夫许之。明晨,客伺于神祠外,果见一樵夫过之,逆谓曰:“子邓姓乎?曰:“然。”因告以夜所闻见,戒勿往。邓曰:“吾有母,仰食于樵。一日不樵,母且饥。死生命也,吾何畏哉?”遂去不顾,客随而觇之。樵甫采樵,虎突出从竹间。樵手搏数合,持虎尾盘旋久之。虎不胜愤,乃震哮一跃,负痛遁去,樵遂而杀之。客逆劳之。樵曰:“感君高义,盍导我至庙中。”既至,大诟死虎斥神曰:“今竟如何?”遂碎其土偶。(注释)①康熙:清圣祖玄烨的年号。②余姚:古地名,在今浙江余姚县。③觇:悄悄地看。④甫:刚。⑤高义:深厚的情义。⑥盍:何不。⑦土偶:指泥塑的山神。(文言知识)“山行”及“人言”。上文“有客山行”中的“山行”,是指在山中赶路。“山”作状语用,修饰“行”。又,上文“作人言”中的“人言”,是指像人一样说话“人”也作状语用,修饰“言”。这类现象叫名词用作状语,或名词活用状语。(思考与练习)解释:⑴作;⑵乞;⑶许;⑷伺;⑸祠;⑹逆;⑺然;⑻且;⑼合;⑽遁;⑾遂;⑿劳;⒀诟;⒁竟翻译:①仰食于樵;②遂去不顾上文“因告以夜所闻见”中,“告”后省略了山神与考虑合伙谋害樵夫,请用两个成语来概括①;②;
34、三年级上册数学视频+练习+总复习,家长都收藏了!
35、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陲。
36、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7、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38、50己亥杂诗高中必背古诗词高考古诗词必背篇目总共有64篇,分别为关雎、蒹葭、观沧海、饮酒、送杜少府之任蜀州、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使至塞上、次北固山下、行路难、望岳、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等,具体完整篇目请看下文。
39、过:过错。更:更正。柔:柔和。父母如果有过错,就应当劝说他们,使他们即使改正。但是劝说他们一定要讲究其方法,要和颜悦色,轻声细语。
40、吕蒙正不喜记人过。初任参知政事,入朝堂,有朝士于帘内指之曰:“是小子亦参政耶?”蒙正佯为不闻而过之。其同列怒之,令诘其官位姓名,蒙正遽止之。罢朝,同列犹不平,悔不穷回。蒙正曰:“若一知其姓名,则终身不能忘,故不如无知也。不问之,何损?”时人服其量。(注释)①吕蒙正:北宋政治家,曾任宰相。②朝士:朝中官僚。③参政:此指做参知政事。④罢朝:结束朝会。(文化常识)“参知政事”及其他。北宋的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历代中央行政负责人的名称多有变化。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的行政长官叫“相”或“国相”;秦朝,汉朝叫“丞相”;唐朝称“中书令”;宋朝称“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叫“参知政事”;明、清时代叫“内阁大学士”,以上仅是简要的说法,并不全面。(思考与练习)解释:①过;②是;③佯;④遽;⑤犹;⑥复翻译:悔不穷问上文有五个“之”,依次说明它们指代的内容:①②③④⑤
41、《小学必背古诗文》14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