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观书有感·其二》的意思注释(朱熹的诗观书有感其二)。
2、这首诗很可能是作者苦思某个问题,经过学习忽然有了心得后写下来的。
3、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4、实际上,这首诗告诉我一个道理,那便是时机的重要性。
5、第一首诗的景是写实的,从花园中的小池塘铺陈开意境。“半亩方塘”,平正玲珑,“一鉴开”仿佛让人看到水面的清澈明亮,如同镜子一般映照出“天光云影”。脚下眼前的小小方塘与瞬息万变的高天流云融合为一体,明丽生动。
6、昨夜江边春水生,蒙冲巨舰一毛轻。(蒙冲一作:艨艟)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7、昨天夜晚江边的春水大涨,那艘庞大的战船就像一根羽毛一样轻。以往花费许多力量也不能推动它,今天在水中间却能自在地移动。
8、诗中首句点明了昨天夜里河水突然上涨,河水的上涨是由于春风化物,气温升高,冰雪消融,这一自然现象也让人们感受到一种力量与生机。
9、诗将船于水涨前后两种情况对比了写,给人以深刻的印象。先前是“枉费推移力”,船重自然要用大力,今天,“艨艟巨舰”变得“一毛轻”,可以于“中流自在行”,原因就在于“昨夜江边春水生”。
10、昨 夜 江 边 春 水 生
11、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的源头活水在那里呢?就是从二程到杨时,再罗从彦,到李侗,再到朱熹的儒家学术传承。所以,在朱子之学中,既有儒家学术的一代代继承,也有在继承基础上的发扬。所以,在这首诗中,看似写景,其实最后说的是做学问中,在继承前辈文化遗产的基础之上发扬光大的精神。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学问与时俱进。不会因脱离时代而死亡。
12、 xiàng lái wǎng fèi tuī yí lì ,cǐ rì zhōng liú zì zài xíng 。
13、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14、这是一首借助形象喻理的诗。这首诗用水上行舟做比喻,说明读书有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要在渐进中穷尽事理,初学时需要“推移”之力,到后来探得规律,懂得事理之时,就能“自在”而行了。朱熹这首诗讲的是读书的方法,但无怎样读书的影子。用一种比喻的方法,通俗的告诉了人们怎样读书。
15、《观书有感》其二原文: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
16、第二首诗同样也是借景象说理,但其景更虚,其理更著。“艨艟”亦作“蒙冲”,是外蒙牛皮的古代战船,当时可谓“巨舰”了。
17、艨艟:古代攻击性很强的战舰名,这里指大船。一毛轻:像一片羽毛一般轻盈。向来:原先,指春水上涨之前。推移力:指浅水时行船困难,需人推挽而行。中流:河流的中心。
18、第二首写的形象是,水边的大船在枯水期的时候,多少人推拉,都很难使它快速行进。可是在丰水期到了的时候,它就可以在江中轻松前行。这首诗讲的是做事之时要顺势而为。人的行为与大势相符的时候,不用费力就可达成目标。当逆势而为的时候,虽然费了不少的力气。最终还是达不成目标。孙中山先生所说的,天下大势浩浩荡荡,顺着者昌,逆之者亡。
19、朱熹是宋代大儒,程朱理学的积大成者。理学从宋代开始,就成为官方的主流政治哲学。朱熹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是巨大的。理学也成为儒家学说中最重要的流派。朱熹的这两首诗都挺有名,特别是第一首,常常被人引用。用来比喻做学问,学知识要不断的更新,不能囿于成见,固步自封,要不断的吸守新思想,学习新知识,才能使得学问更加精湛,与时俱进。如果没有新的源头活水的注入,原有的知识结构和体系一旦凝固,就会走向死亡。
20、昨天夜里江边涨起了阵阵春潮,巨大的舰船轻盈得如同一片羽毛。
21、这一句可以说是经典名句,也是诗中的点睛之笔,它告诉了我们一个既普遍而又深刻的道理。而且适用于我们每个人。
22、 bàn mǔ fāng táng yī jiàn kāi ,tiān guāng yún yǐng gòng pái huái 。
23、在工作中,我们不能墨守成规,而是需要不断接受新鲜事物和创新思维。
24、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
25、(其一):半亩大的方形池塘像一面镜子一样展现在眼前,天空的光彩和浮云的影子都在镜子中一起移动。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26、此 日 中 流 自 在 行
27、向来行驶要白费很多推拉力气,今天却能在江水中央自在地顺漂。
28、如在思考或创作的过程中,一夜春雨便是过往的积累,忽生的春水如同勃发的灵感,从需要费力推移到自由行驶的大船象征着苦苦追寻后豁然开朗、一气呵成的成果。这简直就是爱迪生的名言“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的中国古代升级版本嘛,涵义更广泛,道理更深刻,表达手法更艺术,而且早了八百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