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晚年陈独秀【87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4-04-22 10:02:08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晚年陈独秀【87句精选】

晚年陈独秀

1、     抗日战争爆发后,国共两d再次达成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与此同时中共方面向蒋介石提出了释放政治犯的要求。再加上胡适等社会名流的长期呼吁,最终在1937年的8月26日,蒋介石提前释放了陈独秀。

2、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

3、但是,如果仅仅是惊叹于这位思想家的前瞻、敬慕于这位革命家的执着,后人是否依然只流于把栏杆拍遍的浅吟低唱?(晚年陈独秀)。

4、    陈独秀终于成为历史人物。对陈独秀的评价,似乎也在变化。中共在1945

5、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的鹤山坪逝世。临终之时,他还牵挂着他的《小学识字教本》。这本书,他正诠释到“抛”字,也是富有宿命观点的。“抛”世而去,还是人世“抛”弃了他?在场的人,无话可说。其时,送终的人中间,还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就是包惠僧先生。当年,他曾受陈独秀委托,参加了1921年的中共一大会议,成为中共的创始人之后脱d,解放后回国,在北京度过余生。(晚年陈独秀)。

6、     那时的他不仅是共产d的早期领导人,还是数以万计的热血青年的“精神导师”,那是何等的风光,何等的意气风发?

7、        这件事,曾见于陈独秀和台静农的往来书信之中。这些书信,现已公开出版,我曾全部阅之。台静农是现代著名作家,字伯简,安徽霍邱人,早年系“未名社”成员,与鲁迅有过交往,其曾先后在辅仁大学、齐鲁大学、山东大学、厦门大学、台湾大学任教,1990年去世。

8、        因此,“晋先生”是否杨先生化名呢?我认为是有可能的,否则,陈独秀为何要对杨鹏升先生说“以后务乞勿再如此也”!当然,后来也有人推测,这个杨鹏升估计是奉“d国”之命,暗中资助陈独秀,猜测虽说大胆,似乎也是没有什么依据的。 

9、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与孙中山共事。

10、带着患难妻子潘兰珍,陈独秀出南京、奔武汉,颠沛长沙、流落重庆,在江津的鹤山坪安顿下来,清苦自持四载,最终在穷困和孤寂中客死在这异乡的土地。

11、     婚后的两个人视对方为知己和依靠,相敬如宾,日子虽然平平淡淡,却苦中作乐。同居两年,潘兰珍的肚子始终不曾有变化,自知无法生育的她在征得丈夫的同意后领养了一个女儿,取名为凤仙。

12、住进石墙院,陈独秀就想一门心思埋头做自己的学问,撰述文字语言音韵学专著《小学识字教本》,同时帮助房东老杨家整理祖上遗留的几部书稿。然而,他入住石墙院不久,一拨一拨有头有脸的人就接踵而至,有来自江津县城,有来自陪都重庆,还有更遥远的地方。他们不是骑马,就是坐轿而来——

13、直到1942年5月12日,由于疏忽,这种蚕豆花泡的水已经变质,未曾及时发现依然饮用,就在当晚陈独秀发生食物中毒,但此刻并未危及生命,但加快的身体的衰败,半个月后,陈独秀就死在了家里。

14、她很喜欢陈独秀,虽然两人的年纪差距很大,但年龄并不是什么问题,只要两个人相爱就可以了。所以在一个冬天,潘兰珍向陈独秀说出了自己的爱意。他们两人在1930年的时候结为了夫妻,从此就生活在一起。当时的潘兰珍还不知道他是陈独秀,只以为他是一个有才华的孤苦老人。

15、1920年初前往上海成立共产d早期组织,并发起成立中国共产d。1921年7月在中共一大被选为中央局书记,后任中央局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三大)、中央总书记(五大)等职务,并任第一至五届中央委员。

16、        陈独秀拒绝政治馈赠,但是朋友的资助,他还是以感激之心收纳的。比如,章士钊、蔡元培、胡适、傅斯年、罗家伦、薜农山、包惠僧、赵元任、段锡鹏、杨鹏升、邓仲纯等众多新老朋友。其中,最有意思的人叫杨鹏升。此人前后曾资助陈独秀4500元。

17、        陈独秀去世之时,他亦在身边,为其送终。这样的学生,无论其政治倾向如何,我都是敬佩的。毕竟,这是一位有品的人。 

18、   不管是寒冬腊月,还是三伏盛夏,总能看到潘兰珍手挎竹篮出入监狱的身影。

19、戴笠和胡宗南来了。他们提着茅台,带着礼品,一再申明是受“校长”之托来看望。其实,是来讨要陈先生对中共的不满,策划一曲反延安的宣传。面对来者的“小九九”,陈独秀淡淡一笑,明确表示,自己逃难入川,虽国事萦怀,但不问政治,也不曾有任何政治活动。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请二位务必转告中正先生,要好自为之。

20、又有“倘陈馆长真拟刻弟书而又筹款不得,不妨将续寄之稿费五千元全部分或一部分收回应用,最近寄来之三千元,弟尚未付收据,收回手续尤为简单也,可否以此意告之陈馆长,请兄酌之。”

21、同年5月初,好朋友罗汉又死在重庆大轰炸中。

22、历史应当有回声。蔡元培先生称赞:“近代学者人格之美,莫如陈独秀!”改革开放后,邓小平回忆d内路线斗争问题时说:“陈独秀……不是搞阴谋诡计的”(《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93页)。

23、年版《中国共产d历史》又改为“陈独秀为代表的右倾机会主义错误”;2004年4月30 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纪念任弼时同志诞辰一百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则改为“共产国际和陈独秀的右倾错误”。

24、        陈独秀则坚持己见,不同意改名,复信拒绝,两人闹翻。该书出版之事,亦陷僵局。可见,陈独秀也是十分固执的人。依我之见,陈立夫建议改个书名,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毕竟,该书的高深程度,恐不是当今意义上的“小学”可以承载的。

25、    1942年5月27日,陈独秀在四川江津的鹤山坪逝世。临终之时,他还牵挂着他的《小学识字教本》。这本书,他正诠释到“抛”字,也是富有宿命观点的。“抛”世而去,还是人世“抛”弃了他?在场的人,无话可说。

26、  蒋孟麟在《新潮》一文中说:“有一次我忽然接到他(陈独秀)的一封信……”说明蒋孟麟和陈独秀此时没有多少往来(陈独秀1932年被捕后,蒋孟麟去南京狱中看过他),也说明不是北大校方直接经办照顾陈独秀的事。至于钱是北大的根据,除了种种信中提法外,还因为“北大同学会”不是经济实体,无经济能力保障每月付给陈独秀三百元;而且,如果是“北大同学会”资助陈独秀,在没有收到钱后,陈独秀也无理由给北大负责人蒋孟麟去信;此外,陈独秀曾在1941年因为报答北大的资助,将自己的油印书稿《连语类编》送给北大,而不是送给北大同学会。   正因为资助陈独秀的钱是北大的,同时又是北大同学会经手的,所以当事人何之瑜有时候提“北大”,有时候提“北大同学会经手”,……

27、    1938年6月,陈独秀老家安庆陷落,三子陈松年就带着妻儿和祖母谢氏一起前往四川江津与父亲汇合。母亲和孩子的到来,让原本生活就困苦的陈独秀更是雪上加霜,一家六口只能挤在一所小房子,勉强度日。

28、        大著《小学识字教本》,斟酌古今各家学说,煞费苦心,间下已意亦多精辟,自宜付梓以期普及,唯书名称为《小学识字教本》,究属程度太高,似可改为《中国文字基本形义》,未审尊意何如?即希示复为荷。顺候撰祺! 

29、迫于生计,陈独秀不得不接受友人的资助。但时间久了,他在这些人的面前显得拘束不已。他深知自己的人生就会这样渐渐走向尽头,对他的资助,似乎永远也没有回报的机会。

30、轰轰烈烈的大革命一败涂地。但是,一切责任都推向陈独秀,一切错误都给了陈独秀。

31、在重庆采访之余,我来到主城区百余里之外的江津,拜谒陈独秀旧居。

32、     “她待我父亲极好,父亲晚年全靠她。她平时寡言少语,做事勤快利落。我们对她很尊重,尊之为母,我的儿辈喊她奶奶。”

33、陈独秀一生东奔西走,反满清、反封建、反帝国主义、反“老子d”、反法西斯……八次被通缉,四次坐监牢。1937年最后一次获释时已是一身疾病、心上有“无数伤痕”的老人。

34、        当然,陈独秀晚年最主要的一件工作,就是写文章卖钱度日。他曾在《宇宙风》、亚东图书馆等杂志、出版社发表文字学、自传等文稿,同时,着手撰写《小学识字课本》,拟交国民政府教育部国立编译馆付印。

35、        两人虽同住蜀地,没有见过面,书信却往来频繁。据后来四川渠县档案馆发现的档案资料,陈独秀曾在晚年致信杨鹏升先生书信40封,这些信件多由“江津鹤山亭”寄出,收件地址为成都西门外北巷子九里堤劲草园,信纸或用宣纸、或用一般写字纸,每页左下角均有“独秀用笺”的印章,其字体以小篆为主,间或草书,书法颇见功力。 

36、更重要的是,国立编译馆为出版他的《小学识字教本》,已先后预付他两万元稿酬,这不啻是一笔巨款。

37、     得知此消息,潘兰珍那颗悬着的心,放了下来。她虽然不懂政治,但是她知道陈独秀离不开她,她也离不开陈独秀,即使陈独秀深陷牢狱,她也要回到丈夫身边。

38、后来领导五四运动及以后的创建中国共产d等活动中一直被反动军阀政府迫害,在后期只能转入地下秘密活动,组织和生活都是小心翼翼,提心掉胆的,这也是我d成立初期多数d员面临的压力。

39、带着各种猜想,潘兰珍将女儿安顿好后急忙赶回家,看看丈夫是否还在家中。结果,当她回到家中一看傻眼了,家里一片狼藉,被人翻得杂乱不堪,而自己心心念念的老头也早已不知去向。莫非睡在自己枕边多年的老头真的就是陈独秀?

40、     最终在各方压力下,蒋介石考虑他早已离开中共领导层,是一位无d无派人士,便在1933年的4月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罪,判处陈独秀有期徒刑13年。

41、陈独秀是不幸的,他曾经备受瞩目,理应得到众人的关注,成为一群人中的佼佼者。但阴差阳错之下,他的人生高开低走,最终落得个惶惶度日的结局。但陈独秀又是幸运的,他的朋友、爱人、同事都对他不离不弃。在生活艰难之时,总会有人拉他一把,帮助他渡过难关。

42、        不管出于何种政治目的,蒋介石和国民d政要,均对晚年陈独秀予以关照。比如,时任国民d中央秘书长的朱家骅先生(亦多次出任国民政府教育部部长)曾赠陈独秀5000元,被其拒之。

43、这是幢青竹环抱的三进平房,占地约五亩,围墙由一块块巨大的条石砌成,故被称为“石墙院”。上世纪九十年代,江津政府出资,把居住在这里的几十户居民陆续搬迁出去,整修后将其辟为陈独秀旧居。

44、“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1942年5月27日,贫病交加的陈独秀与世长辞,享年63岁。从“新文化运动旗手”到无人问津的“普通人”,他的一生跌宕起伏,最终以遗憾结尾。

45、潘兰珍经常去监狱探望陈独秀,也帮助陈独秀办了很多的事情。在1937年的时候,日军打到了南京,陈独秀在监狱被炸毁了。这时陈独秀让潘兰珍赶紧收拾东西离开南京,但是潘兰珍却不愿意,她坚持的要留在陈独秀的身边。在一个月之后,陈独秀得到了胡适等人的帮助,成功被释放了出来。

46、陈独秀不寂寞,还有晚年收获的一份珍贵难得的爱。潘兰珍,这个小先生29岁的烟草公司工人,与先生共枕两年多竟不知道“老头子”是大名鼎鼎的陈独秀,不知道他就是“五四”运动的总司令,新文化运动的旗手,中国共产d的创始人,一颗曾叱咤风云的“东方文曲星”。从上海的贫民窟到南京的老虎桥,再到江津,颠沛流离,居无定所,不离不弃,相濡以沫,一直陪伴着穷困潦倒、贫病交加的先生。为了柴米油盐和昂贵的药费,她不惜当掉自己的戒指耳环,还偷偷当掉柏文蔚送给先生的灰鼠皮袍。很多时候,他们一起在房前屋后,担水浇园,种瓜种豆。当先生“两耳轰鸣”“血压又涨”“头昏眼花”时,她或伺奉汤药,或挽着先生的手,漫步在石墙院外的竹林小道上,给先生传递着夕阳下的脉脉温情……

47、    读《晚年陈独秀》(人民出版社2006年11月出版),对陈独秀先生在四川江津最后3年的生活,顿感兴趣。最近几年,有关陈独秀的晚年书信,已有公开。这些信函,亦成为研究陈独秀晚年生活的主要史料。 

48、他是中国共产d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最主要的领导人;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第一个深刻总结、反思苏联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经验、教训的人。

49、1942年5月逝世。他是杰出的政论家,其政论文章汪洋恣肆、尖锐犀利,《敬告青年》等很多篇章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少有的、杰出的代表作。晚年进行的文字学研究,是极其重要的学术成果。主要著作收入《独秀文存》、《陈独秀文章选编》、《陈独秀思想论稿》、《陈独秀著作选编》等。

50、考虑到以上种种,江津成了陈独秀当时的最优选。这里有着相对较低的物价,有着较为安全的局势,更有着不少同乡同窗。既然无法做到事事都如意,既然无法回到自己真正的故乡,那么选择一个熟人比较多的地方,或许会让漂泊的心多一些归属感。

51、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涉侵权,请联系后台删除

52、因为陈独秀早年投身革命,四处奔波,对延年和乔年的照顾就不是很周到。两兄弟都是自学,而且都很刻苦,到六岁的时候,他们的文才在当地已经是小有名气了。1917年,陈独秀把延年、乔年接到上海。后来陈独秀应蔡元培之邀,出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对两兄弟更少照顾。两兄弟寄宿于《新青年》杂志发行所的地板土,白天在外工作,自谋衣食,生活很艰苦。高君曼对陈独秀苦苦相求,要延年、乔年回家,但陈独秀认为这是妇人之见,其心虽善,却未必有好的效果。他认为应该让孩子们自谋生路,培养他们独立生活的能力,所以高君曼的苦劝总是起不了什么作用。

53、投奔邓仲纯时,他的妻子以家中的房间有限的理由,将陈独秀夫妇拒之门外。但他也见识到了人性中温暖的一面,并不熟悉的同乡人为他安排住处,让身处异乡的陈独秀再次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54、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最主要的创始人。陈独秀是中国共产d创始人之一的说法不准确。如果没有陈独秀,就没有中国共产d在1921年的成立。仅仅这一条,他就可以名垂千古,光照千秋。

55、     自从陈独秀出狱后,辗转多地,居无定所,几乎没有什么收入来源,生活极为清贫,但是妻子潘兰珍没有一句怨言,始终陪伴在其身边,给予陈独秀无微不至的照顾。

56、需要补充的是,即便堕入社会生活的最底层,陈独秀也依然保持着他做人的原则与气节。叛徒任卓宣汇给他200大洋,他一看汇款人的姓名,立即叫邮差按地址退回。国民d政要朱家骅曾赠他5000元支票一张,他拒之;朱又托张国焘寄去,陈原物寄回;张再托友人郑学稼寄赠,陈不仅照退不误,并致函郑学稼:“却之不恭,受之有愧,以后万为我辞。”又特地嘱咐,“请国焘以后不要多事。”张国焘接信和汇票后悻悻地说:“仲甫先生,总是如此。”

57、即使在艰苦困顿的晚年,他不接受敌人的馈赠,表现出一个革命者的刚强骨气和高尚人格。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一生毫不妥协。

58、     从1930年到1942年,从22岁到34岁,潘兰珍陪伴了陈独秀整整12年,她所有的青春全都耗在了陈独秀的身上,但是她无怨无悔。

59、陈独秀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政论家。是中国近现代历史上杰出的大专家、大学者。陈独秀一生一心为公,光明磊落,丝毫不搞阴谋诡计,不以权谋私。

60、二为北大每月汇来的300元,此钱的由来尚不可知。陈独秀本就是北大的教授,即便出过入狱这档子事情,北大也没有公开表示开除他。因此出于对教师关怀的角度,发放这笔钱是很正常的事情。

61、去苏联?不能!大革命失败后,共产国际命令陈独秀到莫斯科反省,陈独秀坚拒:“中国的问题为什么要去请教外国人?苏联的问题斯大林为什么不来请教中国人?要反省,我在中国反省,绝不去莫斯科!”恼火之下的斯大林,亲自在办公室里约见张国焘咨询对策,甚至担心陈独秀会筹钱另办报纸另行组d(张国焘《我的回忆》)。

62、可换个角度想想,在抗战全面爆发之时,依然可以找到一处容身之所,和自己所爱的人度过人生的最后岁月,实乃一桩幸事。在那个时局动荡的时刻,这样的结局已是难得。

63、  陈独秀被捕后,解往南京。他的被捕,引起了海内外一些名人的抗议和营救,各报也纷纷发表消息和文章,报道、宣传此事。蒋介石不敢用军法审判陈独秀,就把陈独秀从军政部的军法司解到法院去,交法院审判。在法庭审判时,陈独秀自撰了《辩诉状》,他“四周瞻顾,态度自若”,侃侃申辩,检察长被驳斥得十分狼狈。但最后仍于1933年4月26日“以文字为叛国之宣传”的罪名,判处有期徒刑13年,剥夺公民权15年。判决后,陈独秀不服,又上诉到最高法院,历时年余,最高法院刑庭判决为有期徒刑8年。   此后,就如前一章所言,经过多次斗争,他争取得在狱中治学著述的条件,也便有了那样一些著作。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中共中央派周恩来、董必武等进驻南京,他们向蒋介石提出兑现“西安事变”协议中“释放全国政治犯”的承诺,蒋介石才不得不同意释放全国政治犯。8月26日,日机夜袭南京,狱中也投掷了8颗炸弹,第二天,这些政治犯们便都被释放,陈独秀便从此恢复了自由。   陈独秀出狱后,与妻子潘兰珍先住进了傅斯年家中,后来又住进金陵女子大学教授陈钟凡家。他们皆是陈独秀任北大文科学长时的北大学生。蒋介石妄图拉拢陈独秀,派国民d中央秘书长朱家骅来晤谈,要陈独秀组织一个“新共d”,被陈独秀断然拒绝了,后又请陈独秀担任国民政府劳动部部长,他也拒绝了。这样,他坚决抛弃了居家进身求荣、“老有所终”的机会,甘愿过清贫生活。胡适奉蒋介石之命去欧美以外交手段寻求外国支持时,也就为陈独秀联系了美国的一家图书公司,请陈独秀到美国去写自传,那也可以不愁吃穿,解决了经济上的困难。陈独秀托传话人告诉胡适,他年事已高,不愿去美国。他又断绝了一条求生之路。上海的托派组织请他去上海重整托派,他也拒绝了   不久,陈独秀夫妇便离开南京去了武汉。在武汉,他曾应邀到华中大学去讲演,题目是《抗日战争之意义》。到汉口青年会讲演《我们要得到怎样的胜利及怎样得胜利》。在武汉期间,陈独秀不断地为与延安、托派组织、国民d等各种关系的纠葛而烦恼着,他想离开政治,老归山林,做一个平民百姓。   1938年6月,武汉的形势紧张起来,人们都纷纷离开武汉去重庆,陈独秀也想走了。他打算去四川,他手边还有以前刘辅丞送给他的川资500元。陈独秀让包惠僧帮他找船,包惠僧从南京到汉口时,陶希圣交给包惠僧200元钱,说是北大的几个同学凑的,请他转交给陈独秀。陈独秀收到北大同学的钱,很是感动。   1938年陈独秀将从安庆逃难来的老母谢氏、儿子松年、儿媳等几个人用火轮送到宜昌,又将逃难来到武汉的大姐一家人也送到宜昌,他便于7月2日与潘兰珍、包惠僧等去重庆。他暂住在禁烟委员会主任李仲公办事处。   在重庆期间,《时事新报》请陈独秀为他们写稿,一篇稿子付稿酬三四十元。为了生活,陈独秀隔几日便写一篇文章,有时也应邀去演讲。一天,北大的老友沈尹默来看他,见他形容憔悴,气色不佳,便劝他离开政界,到山中歇息一番,不要再计较什么声名了。临别时,沈尹默还以诗相赠。诗中有“声名晦已久,不挂齿颊间。时乘逐入市,曲尽宜归山”之句。这很合陈独秀的心意。此时,他已有归隐之意。   过了一段时间,在江津开医院的邓仲纯来到陈独秀借住的石板桥15号通源公司找陈独秀,邓仲纯是陈独秀留学日本时的同学,那时他在东京帝国大学学医。邓仲纯是想接陈独秀到江津去住。邓仲纯说:“江津是个小城,气候比重庆凉爽,且敌机轰炸也少,白沙镇驻进了不少大机关,国立编译馆也在那里,人们常常提起你。”   于是,1938年8月3日,陈独秀、潘兰珍便离开重庆去了江津。江津距重庆120里,坐小火轮五个小时便到了。陈独秀把老母也接了来住,但到1939年3月22日,78岁的老母谢氏便病逝了。谢氏并非他的生母,她一生未曾生育,陈独秀自幼过继给她为嗣子。   老母逝世后,陈独秀的身体健康也每况愈下,高血压、胃病、心脏病接踵而至。他许久没有写文章,也就无从获得稿酬,生活来源也断绝了。陈独秀便陷于生活窘迫、贫病交加之中。   蒋介石曾派胡宗南和戴笠携带水果、茅台酒之类礼物去江津白沙微服私访陈独秀,陈独秀不卑不亢地应对了他们的来访。   后来,江津县长黄鹏基安排陈独秀夫妇迁居到江津县城大西门外15公里左右的鹤山坪施家大院——“延陵别墅”。这是江津一中校长施明璋的家。这是个偏僻的丘陵之地,环境清幽静谧,他暂时安顿了下来。   一天,陈独秀到江津县城的旧书摊上去翻书,见书摊上有一本《杨鲁丞读〈皇清经典〉》的稿。他觉得对自己撰写《小学识字教本》很有参考价值,便购得了这部手稿。第二天,他与邓鹤年叔侄谈起手稿之事,他们告诉他:这杨鲁丞是清朝二甲进士,家中藏书颇丰,著述亦很丰,他家就住在鹤山坪施明璋家二里远的地方。杨鲁丞的孙子杨庆余是江津中学教员,他想把祖父著述的六部遗著整理出版,希望有一位名家代为校正、整理并作序。不久,杨庆余知道了此事,便邀请陈独秀住到他们杨家旧宅,帮他完成这夙愿。   陈独秀高兴地接受了杨庆余的邀请,便与潘兰珍搬进了鹤山坪石墻院杨鲁丞旧居——杨氏山庄,一直住到他逝世。   关于陈独秀晚年居住的鹤山坪,靳树鹏在《陈独秀辞世前后琐事考》中有着较详的描述。靳树鹏是1992年4月去江津采访,他去了陈独秀晚年居住和病逝的石墻院,访问了一些老人,他所采访的人中有四位见过陈独秀。他写道:

64、     结婚前,潘兰珍曾在英美烟草工厂打工,就时常听到许多工友谈论起陈独秀,自然也知道陈独秀所做的事情都是“杀头的”!想到这,潘兰珍的心中顿时生出一股不好的预感,眼泪就像断了线的珠子,接连不断地摔落在她的脸颊上。

65、     此时已经17岁的潘兰珍已经出落的亭亭玉立,是一个浑身上下充满着青春气息的小美女,却不曾想因为自己的美貌,给她的人生带来了难以想象的灾难的。

66、邓蟾秋、邓燮康叔侄来了。他们是江津的名门望族。邓燮康毕业于上海复旦,“五四”期间深受《新青年》影响,对陈先生仰慕莫名。叔侄二人开明豁达,尤喜公益事业,先后在重庆捐资创办“蟾秋图书馆”,在江津兴办聚奎中学,对先生解囊颇多。

67、而类似于“晋先生”之类古道热肠之辈的还另有其人。1941年10月,陈独秀致杨鹏升的信中便有这样的句子:“函转某先生赐款六百元,已由省行寄到,既经兄代为接收,何敢言辞?即希代某先生致谢。某先生为谁?尚希示之!”

68、直到陈独秀去世,为他处理后事的人还被全方位的监控。自由本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可是对于晚年的陈独秀来说,一切都成了奢望。在这种环境下,陈独秀的痛苦旷日持久,却始终得不到解决。在各方面的势力面前,他一个人的力量显得微不足道。

69、     “再也见不到兰珍了”,这句话一直在回荡在陈独秀的心中,久久挥之不去。

70、    另有一位叫任卓宣的人,别名叶青,其原为共产d员,1928年被捕后叛变,后担任过国民d中央宣传部副部长。此人也曾给陈独秀寄去200元大洋,陈独秀一看汇款人姓名,立即叫邮差按地址退回。也就是说,陈独秀尽管堕入社会底层,却依然保持原则和气节,这种馈赠,他是受不了的。

71、        直到1995年,四川巴蜀书社才以《小学识字教本》原书名正式出版,这已是50年之后的事情了。 

72、     得知陈独秀居住武汉,一时间各路人物纷纷上门拜访,国民d的特务也是遍布周围监视他的动向,树大招风也不过如此。与此同时,蒋介石也竭力拉拢他为国民d服务,先后派出胡宗南、戴笠、周佛海甚至张国焘登门游说,皆遭到陈独秀的痛骂和拒绝。

73、是江津人民以博大的胸怀收留了陈独秀,“何处乡关感离乱?蜀江如几好栖迟”——贫病交加的陈独秀在江津的石墙院里这样抒怀。

74、        蒋梦麟先生也曾在陈独秀逝世后,在《新潮》撰文说:“陈独秀抗战期间住在重庆江津,生活一直由北京大学维持,政府也要我们维持他……”当时的北大,不仅对陈有所资助,还指派陈独秀当年的学生何之瑜就近照顾。

75、     抗日战争胜利后,潘兰珍再度回到上海在一所小学的食堂中煮饭,孤苦无依的她将养女潘凤仙接回家中相伴。

76、        其实,陈独秀与杨鹏升原先并不十分熟悉。陈独秀名满天下之时,杨鹏升刚入北大读书。杨先生,按现在的说法,最多是陈独秀的“粉丝”而已。陈独秀隐居四川江津鹤山坪时,杨鹏升正在成都,任川康绥靖公署少将参谋,其曾任国民革命军第八十八师副师长,并参加“二八”淞沪抗战。

77、  何资深湖南省安乡县人。约于1918~1925年在北京大学文学院学习,1924年前在北大入d(1924年上半年介绍耿仲康入d)。1925年2月曾任北京团地委委员。   1927年秋收起义时,任中共湖南省岳阳县委书记,1928年为湖南省出席中共“六大”代表,“六大”后任湖南省委组织部长。后参加托派,1929年12月15日陈独秀等81人发表“我们的政治意见书”(托陈取消派纲领),何是其中之并任托陈取消派秘书长,负责出版该派机关刊物《无产者》。1931年5月参加中国托派统一大会,不久被捕,1937年获释。   抗战期间在四川江津九中教书,负责照顾陈独秀的晚年生活。1942年陈病逝后,何负责收集出版陈独秀遗著。1948年参加托派余d的“建d”工作,作托派“中央委员”。1952年被人民政府逮捕,后病死狱中。

78、更为重要的是,江津在战乱之时还比较安全。陈独秀的特殊身份,意味着他的一举一动都备受关注。选择在江津度过晚年,标志着他隐退的态度。陈独秀已经颠沛流离了太久,亲人的相继去世令他身心俱疲。他只想有一处安身之所,静静度过人生的最后时光。

79、当时很多传闻都说,陈独秀要被处死了,所以陈独秀就认为潘兰珍已经不会来找自己了,会一个人带着女儿独自生活。但潘兰珍是一个有情有义的人,丈夫被抓捕入狱了,自己怎么能安心的生活呢,于是她来到了南京去找陈独秀。陈独秀看到潘兰珍来非常的感动,他马上就劝说潘兰珍赶紧回去,还要照顾女儿呢,自己这副样子是没有用了,不必牵挂自己。但是潘兰珍并没有听陈独秀的话,她留在了南京。潘兰珍在监狱旁边租了一间小房子,找了一份工作,勉强可以养活自己了。

80、     陈独秀他的学生、国民政府教育部次长段锡鹏看到师母无处可去,便主动提出让师母住在自己的家中,却没想到被潘兰珍拒绝:“段家是大官,我住进去不方便。”

81、陈独秀夫妇避难到重庆前,他的世交好友邓仲纯(“两弹元勋”邓稼先的伯父)在江津开了一家诊所,邓仲纯力邀陈独秀先生来他家居住。但邓仲纯的悍妻却担心受陈独秀牵连而拒客于门外,进而恶语相向(陈独秀写给三子陈松年的信中也如此记载:幸亏你们与祖母未同来。竟遭邓太太拒之门外)。

82、    不甘心的蒋介石又派遣自己的亲信朱家骅以十万大洋为经费、五个国民参政会委员的名额为条件,希望陈独秀出山组建一个拥蒋反共的新d。      不过令蒋介石没有想到的是,在如此优厚的诱惑下,陈独秀对此嗤之以鼻,毫不客气地对朱家骅怒道:“蒋介石杀了我许多同志,还杀了我两个儿子,我与他不共戴天!”听到陈独秀如此说,朱家骅脸上红一阵白一阵,被弄得下不来台,最后怏怏而回。

83、一遍遍,我徜徉在这冷清安静的院落里,沉思,怀想。

84、在重庆的陈独秀用心的去写作,妻子潘兰珍非常的支持他,还有很多人用金钱去拉拢陈独秀,陈独秀的家里很清贫,可他还是拒绝了拉拢。到了1942年的时候,陈独秀的胃病复发了,因为家里贫穷根本就没有钱可以去治病,所以半个月之后,陈独秀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85、好友朱蕴山来了,拎着几只大肥鸭。他是看到陈独秀的诗作:“贯休入蜀唯瓶钵,久病山居生事微。岁暮家家足豚鸭,老馋独羡武荣碑”,寻踪觅迹来探望先生。

86、     她对陈独秀的爱情是真挚的、纯粹的,坚贞不渝的!

上一篇:关于七夕的句子有哪些【30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关于七夕的句子有哪些【30句精选】
  • 三生三世菩提劫全本txt【32句精选】
  • 正能量三句半台词大全爆笑【91句精选】
  • 带雨的俗语有哪些【42句精选】
  • 励志个性签名简短哲理【24句精选】
  • 最新图片头像【17句精选】
  • 安徒生童话简短故事100篇【59句精选】
  • 产品质量好的句子【14句精选】
  • 入木三分造句一年级【31句精选】
  • 答非所问造句【26句精选】
  • 关于愚人节整人的句子精选【54句精选】
  • 畏惧造句【52句精选】
  • 用花架子造句子【31句精选】
  • 郑重其事的意思和造句【29句精选】
  • 祝情人节快乐的祝福语【84句精选】
  • 用之不尽造句【29句精选】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文案134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最新个性说说

  • 晚年陈独秀【87句精选】
  • 关于七夕的句子有哪些【30句精选】
  • 三生三世菩提劫全本txt【32句精选】
  • 正能量三句半台词大全爆笑【91句精选】
  • 带雨的俗语有哪些【42句精选】
  • 励志个性签名简短哲理【24句精选】
  • 最新图片头像【17句精选】
  • 安徒生童话简短故事100篇【59句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