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阿和个性网
菜单
回顶部
个性网名 游戏网名 游戏名字 个性说说 个性签名

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115句精选】

来源:个性说说 发布时间:2024-04-22 10:04:28 点击:59次
首页 > 个性说说 > > 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115句精选】

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

1、诸葛亮用一州的土地,跟曹魏比起来,也就是九分之一的实力对比,结果因为耕战安排得当,刑法整齐,反客为主,几万步卒,居然有气吞天下之势;司马懿占据十倍的实力,手握精锐,居然没有擒诸葛亮的意思,只是忙于自我保全,让诸葛亮自来自去。假设诸葛亮不死,那么魏国从西北到中部,无法解甲释鞍。到这地步,胜负也很明显了。

2、                  第一次北伐线路图

3、吕温:大勋未集,天夺其魄。至诚无忘,炳在日月,烈气不散。长为雷雨。

4、以当时魏国和蜀国的实力进行对比,蜀国战胜魏国是不可能的,诸葛亮无视这一现实,连年北伐,给蜀国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老百姓苦不堪言,蜀国国力因此更加衰弱。(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

5、其他觉得阿斗太年轻,对其不放心,出师北伐时,上表表忠心。与其说是表忠心,还不如说是对刘禅不放心。借机对其进行批评教育。如此还不放心,还派董允留在其身边进行监督。由董允监管,他自己对刘禅放心了,但又引出了其它的担忧。安排董允监管刘禅,别人说闲话,认为是用亲信。对此又在宫中安排个郭攸之,向刘禅推荐时,还把郭攸之放在董允前面,以此告诉各级官员,他诸葛亮办事出于公心。结果反而弄巧成拙,明眼人一眼便知道了。郭攸之放在那里是充数的,廖立还对此大做文章,说郭攸之没有什么才能,是个俗人,不堪大任,由此给自己找出更大的麻烦。为了摆平这些事,他又找了一个理由把廖立贬为平民(《三国志·刘、彭、廖、李、刘、魏、杨传第十》)。

6、诸葛亮的聪明才智是不可估量的,后人一提起他,必将首先想到他的神机妙算与锦囊妙计,是智慧的化生诸葛亮设空城计,下退司马懿大军,实行的心理战术,草船借箭,竟向敌人获取了战斗工具。看似不容易做到的,却如此轻松地在他的计谋中完成。这些计谋都很奇特,令人意想不到,在危难时刻帮了蜀国大忙,挽救了一次又一次的危机。

7、诸葛亮三兄弟,还有那族弟诸葛诞,在三国中都是大小角色,但他还有两个姐姐,就多不为人知了。历史上没有详细地记载她们的名字,只能找到一些关于她们的只言片语。在三国演义中偶有提及的,就是他的二姐了。(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

8、诸葛亮考虑到后主接班后关羽不好控制,所以一心除掉关羽,关羽兵败,诸葛亮坐视不救,导致关羽被杀。关羽死后,诸葛亮又劝刘备杀刘封,意图相同。

9、       诸葛亮五次北伐,除了第一次、第二次失利,第五次病死五丈原没有结果。其他两次都是大胜。和司马懿的对峙,占据地利,拥有强大后勤支援的司马懿,在诸葛亮面前一筹莫展,受女服羞辱,落下“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笑柄。第一次北伐的失利,并不是因为诸葛亮的布局出了问题,而是马谡被姜维逼疯了(这个故事的原委会在后面的马谡故事里说明)。第二次出兵陈仓,仅仅是配合东吴进攻的牵制性攻击,并不是一次准备充分的战役。

10、这第一次北伐,由于马谡失街亭,导致全军被动,造成很大损失。赵云率领的那部分,只因赵云与邓芝相互配合,顺利撤军,相对没有多大损失。对此,孔明大喜,亲引诸将出迎,搞得赵云十分不自在,慌忙下马伏地,并说:“败军之将,何劳丞相远接!”孔明对此是急扶起,执手而言,显得尤为亲切感动。当听了邓芝的介绍后,由衷感动,赞扬赵云“真将军也!”遂取金五十斤以赠赵云,又取绢一万匹赏云部属。对此,赵云反而不以为然,予以推辞:“三军无尺寸之功,某等俱各有罪者,反受赏,乃丞相赏赐不明也(《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第六》)。”在诸葛亮看来,之所以这样做,是出于对赵云的关心,爱护,赞赏,以此激励全军。这出发点无疑是好的。在诸葛亮看来是尤为必要的,因为三军在失利面前需要提高斗志,需要激励。诸葛亮本想借赵云之事鼓舞三军士气,告诫三军将士当以赵云为榜样杀敌报国,对于有功者我是不惜重金奖赏的。哪知赵云不但不配合,反而予以责问:“乃丞相赏罚不明也!”将一件好事,因为没有把握尺度,反而闹得自己很被动。

11、         意思就是:皇上您圣明和古代的圣贤一样,不会忌讳什么东西,所以虽然是敌对国家的诽谤的话,(我)都敢写出来不用担心。这些都是为了光大那些光明之道(大通之道)。所以我把那些东西记录下来。臣陈寿对(写下这些东西)诚惶诚恐,不断磕头,求您饶恕我的死罪。

12、刘备评价诸葛亮:“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13、当然,有许多人说,这是刘禅对诸葛亮怀恨在心,其实禁止给诸葛亮立庙,这其实是后世不读史者,夸张讹传。

14、诸葛亮并不是罗贯中笔下全知全能的妖道,而是一个得吃饭喝水,会紧张会惊惧,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品格来应对乱世的普通人。

15、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终因积劳成疾,于蜀建兴十二年(234年)病逝于五丈原(今陕西宝鸡岐山境内),享年54岁。刘禅追封其为忠武侯,后世常以武侯尊称诸葛亮。东晋政权因其军事才能特追封他为武兴王。

16、刘备三顾茅庐,为何前两次诸葛亮都不在家?这其实揭示了一个重要道理

17、从刘禅的这份诏书里,可以看出刘禅对诸葛亮给予了高度评价,而且认可了诸葛亮的功绩,刘禅的态度,还是非常明确的,就是敬仰诸葛亮的品德,赞叹诸葛亮的才能,对诸葛亮的去世,非常悲伤。

18、诸葛亮身为丞相深知:“屋漏在下,止之在上,上漏不止,下不可居也。”他不仅带头廉政,树起一面旗帜,同时还把廉政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法律建设来抓,对蜀汉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方方面面,都产生了重大影响。诸葛亮时期的廉政建设,首先表现在对蜀汉宫城规模和惠陵规模的严格控制上。

19、《三国志》这样写道“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父圭,字君贡,汉末为太山都丞。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这些就是诸葛亮未遇刘备之前的生平记载。

20、今民穷兵疲,而事不可息;事不可息,则住与行劳费正等。而不及今图之,欲以一州之地,与贼持久,此臣之未解六也。

21、相比之下,为后人所熟知的诸葛亮是罗贯中笔下《三国演义》里那个能呼风唤雨接近神灵的诸葛亮。千百年来,诸葛亮是中国人理想中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军事家带有浓厚的传奇色彩。而历史上真正的诸葛亮渐渐模糊,他的生平当真有过“借东风”“空城计”“草船借箭”“七擒孟获”等等这些事迹吗?一代武侯的这些故事里到底有几分真假?

22、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事实胜于雄辩。在人们看来,诸葛亮不仅具备治国治军的突出才能,又有济世爱民、谦虚谨慎、廉洁奉公的品格,为后世树立了榜样。诸葛亮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为帝王、将相以及普通百姓的称颂。

23、蜀军返回成都后,刘禅追谥诸葛亮为忠武侯。诸葛亮遗言命令部下将自己葬在汉中定军山,依山势修建坟墓,墓穴仅能容纳下棺材。诸葛亮曾经上表指出自己没有多余财产,只有800株桑树和15顷土地,而自己穿的都是朝廷赐封,就算儿子都是自给自足,自己没有一点多余的财产。

24、“为将而不通天文,不识地利,不知奇门,不晓阴阳,不看阵图,不明兵势,是庸才也。亮于三日前已算定今日有大雾,因此敢任三日之限。公谨教我十日完办,工匠料物,都不应手,将这一件风流罪过,明白要杀我。我命系于天,公谨焉能害我哉!”

25、《新唐书》记载,李世民曾经问群臣:“魏征和诸葛亮哪一个更优秀?”有人回答说诸葛亮才兼文武,魏征比不了。唐太宗不同意,认为魏征更胜一筹。李世民当然有褒举当代人的意思,但从中可以看出诸葛亮在他心目中其实分量也很重。

26、第四是曾国藩很注意反省,有自知之明。多次检查他如何不如左宗棠,如何不如他的幕僚,这也挺了不起,他不是自卑,自己哪些事情行哪些事情不行,他分析得很有道理。我觉得这些东西都是看书人自己悟的事。

27、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28、咱朱老总具体说道:“按当时情况,魏延建议孔明率主力出斜谷,自己率兵出子午谷直插长安,两路人马夹击魏兵是正确的。司马懿也是这种主张:若吾用兵,从子午谷径取长安,早得多时矣。”(出自《文史杂志》:朱德与三国志)

29、第四次北伐,诸葛亮用计把司马懿杀得大败,但是忽然听有人报告张苞身亡,于是放声大哭,口吐鲜血,昏厥于地,由此得病卧床不起,蜀军只好退回汉中

30、刘禅评价诸葛亮:惟君体资文武,明睿笃诚,受遗托孤,匡辅朕躬,继绝兴微,志存靖乱;爰整六师,无岁不征,神武赫然,威镇八荒。

31、因此总体而言,虽然说诸葛亮的政治才能优于军事才能,但诸葛亮的军事才能仍然可以跻身一流水平。

32、唐太宗与李靖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中多次提到诸葛亮的治军之法与八阵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并且表明陈寿在《三国志》中对诸葛亮的评价是“史官鲜克知兵,不能纪其实迹焉”。唐朝时亦将诸葛亮评选为武庙十哲之与张良、韩信、白起等九位历代兵家享同等地位。

33、孙中山:诸葛亮很有才能,所以在西蜀能够成立很好的政府,并且能够六出祁山去北伐,和吴魏鼎足而三。

34、不由人缅怀那诸葛孔明,出师表真可谓名不虚传,有谁像诸葛亮鞠躬尽瘁,率三军复汉室北定中原!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35、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36、诸葛亮生前罢黜了一批人,原因各不相同,其中的是非曲直后人还可以继续评说,但因此说他是实施权谋,并没有说服力。

37、夷陵之战,西蜀被火烧连营七百里,互相残杀,力量消耗,缺乏重要的战略配合;还有用人上的失误,错用马谡而失街亭,这些因素加在一起,使诸葛亮北伐最终以失败告终。

38、我常常北望那中原大地,热血沸腾啊怨气如山啊。

39、谋略:作为三国时代政治家、军事家的诸葛亮,以其谋略和战功久享称颂。陈寿在《三国志》里,说诸葛亮可以和管仲、萧何、子产、召公这些前代神话宰相相提并论。

40、也许以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并非不识天数,只是他的追求太执著而已。

41、刘备死后,四十三岁的诸葛亮,成为为蜀汉实际的统治者。他所做的事儿:抚慰百姓,规定礼仪,确立官职,制订制度;开诚布公。实事求是,不搞虚的。结果是整个蜀汉对诸葛亮,是“畏而爱之”。又怕他,又爱他。为什么?因为诸葛亮的治政风格,不是滥好人和稀泥,而是严刑峻法,行事狠辣。为什么没有抱怨呢?因为他老人家处事太公平了,没人能抱怨。

42、诸葛亮作为军事家在历代兵家也得到了较高的认可。司马懿在诸葛亮死后,看到诸葛亮的营垒,称赞其为“天下奇才”。

43、”但笑声未止,三处分别杀出了赵云、张飞和关羽。

44、、诸葛亮是一个具有高瞻远瞩的战略家,刘备三顾茅庐与他进行《隆中对》时,他对当时天下时局的分析,对刘备的发展规划都堪称千古绝唱。最早提出天下三分的的观点,以后的时局发展大势也印证了孔明《隆中对》的谋略是完全正确的,所以我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战略家!

45、傅玄:诸葛亮诚一时之异人也。治国有分,御军有法,积功兴业,事得其机,入无余力,出有余粮,知蜀本弱而危。故持重以镇之。

46、九年,诸葛亮复出祁山,以木牛运,粮尽退军,与魏将张邰交战,射杀邰。“木牛流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时,诸葛亮所发明的。

47、在刘备拥有荆州江南四郡的立足点后,诸葛亮又都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在诸葛亮的出色治理下,荆州为刘备实力的迅速发展壮大,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刘备得以建立起一支强大的军队,入川夺取了西川。

48、        大战略有《隆中对》;外交有两次的孙刘联盟;内政不用说,从烂摊子收拾,诸葛亮死后几十年,西蜀的内政依然是最好,最稳定的状态;在这里我就聊聊军事。

49、王勃:于是诸葛适在军中,向令帷幄有谋,军容宿练,包左车之际,运田单之奇,曹悬兵数千,夜行三百。轴重不相继,声援不相闻,可不一战而禽也?坐以十万之众,而无一矢之备,何异驱犬羊之群,饵豺虎之口?故知应变将略,非武侯所长,斯言近矣。 (11)

50、小时侯就听过有关诸葛亮的故事,也看过一点《三国演义》的电视剧。所以,诸葛亮在我的心中总是神秘的,出神入化,无所不能。他是一个神奇的人,隐居于山中未能与外界接触,却能熟知当时的情形,对外界了如指掌。面对刘备的提问,他将时局分析得相当透彻,无论从哪个方面都是那样的周密,面面俱到。

51、《出师表》一文中更是表现出了自己的衷心,感人肺腑,正义凛然。这一切都取决于对先主的感激与怀恋。可是我认为,诸葛亮虽然接受了先主刘备的遗命,但是蜀国却早已不如当年,再怎么调整也不可能打败曹操,后主如此地软弱。也许,他太注重于忠,坚首誓言,尽心尽力去做的只是一件永远没有结果的事。

52、我最崇拜邓小平,因为在当时各位很难想象,我原来崇拜周恩来,在1976年周恩来逝世,一直到5月份那么长时间,只要我一看见他的照片就忍不住想要流眼泪,觉得他实在是在非常委屈的情况下,在承受着中国的运转。但是后来邓小平的出现,让我有了新的感觉,就是要敢于突破。因为这里边还有很多历史故事,邓小平确实是把中国带到了新的高度,不然假定没有那场惊天动地的变革,中国也可能就如北朝鲜,大家可能在那里喊着什么,完全有可能的,所以确实需要一个伟人突破,突破以后环境发生变化。

53、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54、蜀国灭亡时,只有“户二十八万,口九十四万,甲士十万二千,吏四万人”,平均七户养一吏,九人养一兵,“民皆菜色”。

55、十年后,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诸葛亮拥刘备为帝,刘备建立了西蜀王朝,诸葛亮领丞相尚书事,自此三国鼎立形式已定。诸葛亮虽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实质政权上的二把手却是关羽,关羽掌管着西蜀的半壁江山。诸葛亮和关羽之间有一个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关羽之死。

56、张悌: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或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

57、千古第一“魅力男”——诸葛亮,为什么作为古人诸葛亮在今天仍拥有这么多粉丝,诸葛亮与其他历史人物相比,魅力究竟何在?我以为诸葛亮已成了历史上的独一无二。也许正因如此,死了一千八百年,又被《三国演义》写得“多智而近妖乎”,而且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周瑜总是年少英俊,诸葛亮总是一把胡子,却很少人在意:周瑜比诸葛亮还大了六岁。。

58、后来,为诸葛亮立庙祭祀之风由沔阳传到汉水中游的襄阳以及蜀中各地,诸葛亮曾生活过、去过的地方,大都修建起武侯祠。保存至今的武侯祠就有十多家,这在古代名人中是绝无仅有的。西晋泰始十年(274),《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向晋武帝进呈《诸葛氏集》,其中说到百姓对诸葛亮的追思,说梁州、益州的人,“黎庶追思,以为口实。至今粱、益之民,咨述亮者,富犹在耳。”这种风气一直沿续到以后历代,晚唐时孙樵云曾说,诸葛亮已经死了500年,百姓对他的思念和纪念仍然很隆重。在宋代大诗人陆游的诗文中,也多次提到清明节汉中等地对诸葛亮的民间祭祀。

59、(清)乾隆帝:诸葛孔明为三代以下第一流人物,约其生平,亦曰公忠二字而已。公故无我,忠故无私,无我无私,然后志气清明而经纶中理。

60、崔浩可能是全面否定诸葛亮的第一人,但他的文章充满了论点,缺少论据和说理,只是一味否定。宋朝时,苏轼、苏辙父子在对诸葛亮称颂的同时也有一些批评,主要集中在诸葛亮北伐决策失当以及治蜀政策不足等方面。

61、第二次,公元249年,姜维进攻雍州,围困洮城,邓艾守城不出,无功而返。

62、曹操病逝之前,早就看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但由于爱惜其才华,加上儿子曹丕的劝说,并没有除掉司马懿,只是一直防着他,不对他予以重用。曹操死后,曹丕成了曹魏的一把手,司马懿才有了出头之日,官职也逐渐提升,混的是风生水起,成为朝廷重臣。

63、第一个要破解的便是,诸葛亮为啥要铆足劲北伐,以至于为此不惜累死在五丈原?

64、但是,人无完人,诸葛亮也一样。《三国志》在高度肯定诸葛亮的同时,也指出诸葛亮军事方面存在不足,尤其关于诸葛亮“应变将略,非其所长”的评价对后世影响很大。《三国志》的作者陈寿30岁后到晋朝作官,作为晋臣,他自然有政治忌讳的顾虑,指出诸葛亮的不足是可以理解的。《华阳国志》评论诸葛亮虽然个人能力突出,但也指出:“诸葛亮虽资英霸之能,而主非中兴之器。”

65、《明朝那些事儿》里的俞大猷:论军事天赋,俞大猷与戚继不相伯仲,但前者很廉洁,最后被别人干掉了,抗倭成就更与戚继光相去甚远……。柳传志感叹,如果没有那些变通的做法,如果没有一个坚定的目标,联想在很多个节点上都会夭亡。

66、陈寿:“诸葛亮之为相国也,抚百姓,示仪轨,约官职,从权制,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服罪输情者虽重必释,游辞巧饰者虽轻必戮;善无微而不赏,恶无纤而不贬;庶事精练,物理其本,循名责实,虚伪不齿;终于邦域之内,咸畏而爱之,刑政虽峻而无怨者,以其用心平而劝戒明也。可谓识治之良才,管、萧之亚匹矣。然连年动众,未能成功,盖应变将略,非其所长欤!”

67、从《晋书》到房玄龄等在《晋书》中为陈寿立传,陈寿都是一个充满了争议性的史学家,有说他有自己原则不愿随波逐流的,也有说他为个人私怨,在评论人物的时候不客观的,而最大的争议,就在于他对诸葛亮的评价。

68、一是学习选择的标准是“大略”。要学的东西很多,如何选择?诸葛亮侧重那些包含大略的书,看重那些在大略的层次上的内容。

69、刘祁:已而诸豪割据,士大夫各欲择主立功名,如荀攸、贾诩、程昱、郭嘉、诸葛亮、庞统、鲁肃、周瑜之徒,争以智能自效。 (16)

70、诸葛亮以节俭治家,在写给李严的一封信里,诸葛亮说说:“吾受赐八十万斛,今蓄财无余,妾无副服。”诸葛亮临终前向后主最后上表,说自己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以诸葛亮的权力、官职和爵位,只要稍多一些私心,就不会只有这么一点儿财产。

71、事实也的确如此,无论《三国志》中的诸葛亮五次北伐,还是《三国演义》中的“六出祁山”,诸葛亮除了第一次打了曹魏个措手不及外,其余者都是老一套。无非在《三国演义》中,给诸葛亮加了一些“戏”,比如什么“火烧上方谷”等,目的恐怕就是强调天意。

72、诸葛亮是可以说是三国演义中的主角,和武将赵云是书中塑造的两个近乎完人的形象,而诸葛亮更是神化了。

73、管仲、乐毅都是春秋战国时期,辅佐帝王成就霸业之人,而当时诸葛亮才二十出头,隐居在卧龙岗,还没有咫尺之功,敢说出如此大话,容易让人嘲笑,但是徐庶、司马徽等人,从来不觉得,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是狂言乱语,他们还将诸葛亮推荐给了志在“匡扶汉室”的刘备。

74、由此可见,陈寿对诸葛亮六出祁山不能成功的原因,总结得还是很全面的,只是一点他没弄明白,那就是诸葛亮为什么用兵谨慎,不敢冒险用奇?正是因为蜀汉国小人少军队少,每个士兵每个生命都是蜀汉的宝贝,死一个少一个,面对强大的曹魏,如何保持有生力量才是第一位的,因此谨慎稳妥不冒险,是诸葛亮作战的首选。这也正是后来唐朝著名军事家李靖批评陈寿作为史学家不知兵,乱评诸葛亮,贬低诸葛亮的重要根据之一。同时呢,战争是为政治服务的,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曹魏,也不仅仅仅只出于一统天下,恢复汉室这一个战略目的,还有以攻代守巩固延绵蜀汉、转移蜀汉内部矛盾增强团结、诸葛亮抓取军权更好维护蜀汉等战略目的,虽恢复汉室的目的未达到,但其他目的却基本上达到了。

75、孙权:①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 (1) ②诸葛丞相德威远著,翼戴本国,典戎在外,信感阴阳,诚动天地,重复结盟,广诚约誓,使东西士民咸共闻知。 (2)

76、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羸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77、当然,三国时,许多人都做了类似的战略规划。比如,鲁肃、甘宁和周瑜,但他们的构思,始终是构思;而诸葛亮的隆中对,在整整十二年后,完全实现了——公元219年,刘备平了汉中,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关羽从荆州北伐,打得曹操意欲迁都…

78、史书记载,诸葛亮南征后对曹魏七次用兵、二次出祁山。我们再来分别分析一下每次的失利之处。

79、刘禅最后肯为诸葛亮开此先例,亦算难得不易。帝王破例给臣子官方立庙,千年以来就出了刘禅对诸葛亮这么一回。北宋时还专门有人批判刘禅这样是为君臣私情而破坏礼制,大大不对。可笑到了后世,居然有人反过来,竟以为这是刘禅怀恨诸葛亮的表现。

80、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81、聂文豹:古今论孔明者,莫不以忠义许之。然余兄文龙,尝考其颠末,以为孔明之才,谓之识时务则可,谓之明大义,则未也。谓之忠于刘备则可,谓忠之于汉室则未也。 (13)

82、武侯祠自魏晋以来,历代名人留下墨迹甚多。唐朝李商隐、宋朝陆游、明代薛宣、清代王士祯等,都曾来此赋诗题字。目前保留下来的碑石有60多通,匾30多方,联20余幅。

83、司马懿与诸葛亮在祁山对阵时曰:“汝乃南阳一耕夫,不识天数,强要相侵,理宜殄灭!如省心改过,宜即早回,各守疆界,以成鼎足之势,免致生灵涂炭,汝等皆得全生。”

84、元朝,追封诸葛亮为威烈忠武显灵仁济王。明朝初年,朱元璋钦定帝王庙,从历代选从祀名臣37人,其中就有诸葛亮。清朝不但下令将许多纪念诸葛亮的胜迹古祠加以整修建新,供人瞻拜,而且每年春秋祭祀孔庙时以诸葛亮从祀。

85、何去非:孔明有立功之志,而无成功之量;有合众之仁,而元用众之智。故尝数动其众而亟于立功。功每不就,而众已疲。此孔明失于所以用蜀也。

86、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87、第就地利来说,中原人力、物力极为充足,不仅广阔而回旋余地,而且关中地区又易守难攻;西蜀北伐,战线太长,千里运粮,补给困难,国力、民力很快耗尽。一旦断粮,不战自退。

88、再者,司马炎之后的晋朝同样秉承了开国君主的态度。东晋一朝每当幼主即位,托孤权臣,无不说「如诸葛武侯、王丞相(王导)故事」,将孔明更置于东晋政权的实际奠基人王导之前。东晋还特意追封孔明为武兴王,亦是史上首次追封孔明王爵。

89、         诸葛亮的文采,从《出师表》和给他仅仅八岁的儿子的信“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中所表现的那种豁达、坦荡和优雅,一千多年后再读,依然唇有余香。

90、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91、南方平定之后,《三国志》中这么记载“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乃治戎讲武,以俟大举。五年,率诸军北驻汉中......”这个时候,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写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师表》。《三国志》中也有记载“‘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禅补阙漏,有所广益。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陈和睦,优劣得所。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92、诸葛亮一生成败被后人争论不休,诸家高谈阔论见仁见智。

93、所以诸葛亮北伐,怎么可能是加速了蜀汉灭亡?之所以出现这个论调,恐怕就是因最终诸葛亮北伐失败导致。那么诸葛亮北伐为何会失败?

94、崔浩:夫亮之相刘备,当九州鼎沸之会,英雄奋发之时,君臣相得,鱼水为喻,而不能与曹氏争天下,委弃荆州,退入巴蜀,诱夺刘璋,伪连孙氏,守穷踦?区之地,僣号边夷之间。此策之下者,可与赵他为偶,而以为管萧之亚匹,不亦过乎?谓寿贬亮非为失实。且亮既据蜀,恃山崄之固,不达时宜,弗量势力。严威切法,控勒蜀人;矜才负能,高自矫举。欲以边夷之众抗衡上国。出兵陇右,再攻祁山,一攻陈仓,疏迟失会,摧衄而反;后入秦川,不复攻城,更求野战。魏人知其意,闭垒坚守,以不战屈之。知穷势尽,愤结攻中,发病而死。由是言之,岂合古之善将见可而进,知难而退者乎? (10)

95、七年,诸葛亮遣陈式攻武都、阴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众欲击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还。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这次伐魏,诸葛亮渐渐疏远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96、作为政治大家的司马光都打不破行业壁垒,就更别说陈寿这个仕途一团糟的人了,在《三国志》中屡次翻车也就不足为怪了。毕竟和司马光比起来,陈寿的政治才能可是差了不止一个档次。当年在蜀国,陈寿始终在中下层官员中徘徊,后来到了魏国,同样郁郁不得志,先后多次被降职,政治方面能力平平。

97、但实则,在所谓“天意”的背后,却源于诸葛亮的“老一套”,显得“很笨”。

98、不过,令人不理解的是诸葛亮这样一位战争狂人,为什么会在历史上留下千古忠臣的美名,他的北伐无论是从战争的性质和结局都不值得恭维。

99、陈寿的父亲就受到了髡刑的处罚。而陈寿本人也在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的手下任过职,诸葛瞻也没有对陈寿有过什么好的态度。因此,陈寿在写《三国志》的时候,对诸葛亮父子的评价不高。

100、西晋镇南将军刘弘曾在观游诸葛亮故宅时,令李兴立碑撰文赞扬诸葛亮的功业,其中亦提到了八阵图。

101、王羲之:“荀、葛各一国佐命宗臣,观其辙迹,实奇士也。然荀获讥于忧卒,意长恨恨,谓其弘济之心,宜被大道;诸葛经国达治无间然,处事而无玷累,获全名於数代。至於建鼎足之势,未能忘已,所谓命世大才,以天下为心者,容得尔乎?”

102、既然诸葛亮有非常大的权力,也可以说,皇帝的权力就小了,甚至没有了,因为,一个国家,不可能有两个人说了算,既然诸葛亮的权力大,必定和刘禅的权力有冲突,那么,在刘禅眼里,诸葛亮是什么样的人呢?他怎么评价诸葛亮呢?

103、不管某些历史人物多么残暴不仁,多么血腥地夺取了政权,只要他们最后成功了,那他们就是时代英雄豪杰,就是值得称赞钦佩的人。因此三国时期的曹操、司马懿之流,尽管残忍不仁,利用阴谋夺权篡国,但他们成功了,就被现代人普遍视为了不起的英雄。而同时期的诸葛亮,一生公忠为国,为蜀汉大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他六出祁山没有成功,因此诸葛亮就无法与曹操、司马懿比肩,至于诸葛亮如何的勤廉公忠,如何以仁义礼智信行事,就统统不说了。

104、历史上诸葛亮的真实故事同样纷呈多彩,但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凡人。诸葛亮虽然博学多才但也并非无所不能。他虽然精通谋略也时常失算。诸葛亮有着高尚的人格,却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点.

105、释义: 剑江的春水啊,汹涌而明净;五丈原的太阳,也只剩余影。

106、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107、《三国演义》中对诸葛亮的描述神乎其神,很多人认为诸葛亮被神话了,但万事不可太决断,古人的智慧需要我们不断的去学习、去探索。

108、章如愚:至于三国,各自据其土而成鼎峙之势,亦诸人之力也。故在魏,则荀攸、贾诩之算无遗策,郭嘉、刘晔之才策谋畧,管宁之渊雅高尚,毛玠之典选清正;在吴,则周瑜、鲁肃之俦入为腹心,出为股肱,甘宁、凌统之徒奋其威,黄盖、蒋钦之属宣其力;在蜀,则诸葛孔明之长于治国,费祎、董允之志虑忠纯,向宠之性行均淑,皆一时之人杰也。 (15)

109、袁准:“行法严而国人悦服,用民尽其力而下不怨。及其兵出入如宾,行不寇,刍荛者不猎,如在国中。其用兵也,止如山,进退如风,兵出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亮死至今数十年,国人歌思,如周人之思召公也,孔子曰‘雍也可使南面’,诸葛亮有焉。”

110、综上所述,说诸葛亮是英雄,我看只能算一个累死的英雄,但作为统帅,诸葛亮却是一个不合格的统帅!

111、屈大均:汉唐以来善兵者率多书生,若张良、赵充国、邓禹、马援、诸葛孔明、周瑜、鲁肃、杜预、李靖、虞允文之流,莫不沉酣六经,翩翩文雅,其出奇制胜如风雨之飘忽,如鬼神之变怪。 (18)

112、这个评价是比较恰当的。善于治戎的统帅,带出来的兵行军有度,号令严明,遇变不乱,但是锐利和速度不足。简单的说,就是防御力好,而攻击力不够理想。所以诸葛亮往往是攻而不克,反而在撤退时击败追敌,获得胜利。王双与张合就是在追击诸葛亮时被击毙的。

113、杨戏:忠武英高,献策江滨,攀吴连蜀,权我世真。受遗阿衡,整武齐文,敷陈德教,理物移风,贤愚竞心,佥忘其身。诞静邦内,四裔以绥,屡临敌庭,实耀其威,研精大国,恨于未夷。

114、而且还对诸葛亮之侄诸葛恪称赞孔明“丞相受遗辅政,国富刑清,虽伊尹格于皇天,周公光于四表,无以远过”,毫无半点身为盟国君主的矜持。

63

������չ��ȫ���Ķ�ȫ��
上一篇:笑死人的历史故事【26句精选】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个性说说

  • 对老师说的心里话50字【46句精选】
  • 黄伟文作词的歌曲有哪些【43句精选】
  • 黄伟文写的著名的词【20句精选】
  • 小学生歇后语大全(142条)【8句精选】
  • 游戏网名个性情侣名字配对【干净网名42个】
  • 给对象留言的暖心短句【48句精选】
  • 与马有关的俗语有哪些【36句精选】
  • 琳琅满目的商品正确吗【44句精选】
  • 描写诸葛亮的名言名句【59句精选】
  • 潘家华的抖音无奈说说(执子之手,看似是句平淡无奇的)
  • 胃力康的微博爱情说说(我陷的比你早,你爱的比我少。)
  • 暴食吧的抖音唯美说说(我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就会想)
  • 魏桥镇的抖音心寒说说(愛你ぺ愛过了头)
  • 徐启武的微博失恋说说(不是每一次闹分手后,都能再换)
  • 卓子强的微博忧伤说说(万物有时,离别有时,相爱有时)
  • 邵音音的空间经典说说(我的世界太过安静,静得可以听)
  • 个性说说相关栏目

    推荐个性说说

  • 男人调侃女人的歇后语【12句精选】
  • 又痞又坏幽默的句子【25句精选】
  • 又辛苦又没赚到钱的说说【100句文案】
  • 西安城墙发朋友圈【100句文案】
  • 彩票中奖的心情说说的句子【文案100句】
  • 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一年就这样过去了短句文案134句)
  • 春天去烧烤的朋友圈说说【文案100句】
  • 成语大全50000个解释【57句精选】
  • 最新个性说说

  • 对诸葛亮的简短评价【115句精选】
  • 笑死人的历史故事【26句精选】
  • 教师职业道德【80句精选】
  • 2022年给老师新年祝福语【31句精选】
  • 摘抄20字【81句精选】
  • 赞美母亲的成语有哪些【70句精选】
  • 语句赏析摘抄大全【54句精选】
  • 好句好段摘抄大全300字【32句精选】
  • չ��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