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示例)面对绝望,且意识到生命的苦难与生俱来不可避免的时候,人难免不受到死亡的诱惑。海明威、川端康成、茨威格、伍尔芙、叶赛宁、老舍、三毛、海子、顾城……一连串文坛明星以自杀的方式,陨落在文学的天空。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史铁生失落过、绝望过,但是没有最终走上自我灭绝的道路。他在用思想对抗肉体的苦痛,更是在用出入生死的体验凝结成常人难以企及的生命哲学。他清醒地告诉人们:“死是一件不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人生苦短,死亡是每个人的终极归属。以死亡对死亡的人,必将被死亡的阴影淹没:以快乐对愁苦的人,一定能于阴霾中看到晴空到来的希望。只有深谙这些道理,我们才能真正体会到史铁生的一句名言,“一个人只有活得有声有色、有滋有味,才不枉到这世界上走一回”的现实意义。
2、由谁去充任那些苦难的角色?又有谁去体现这世间的幸福,骄傲和快乐?只好听凭偶然,是没有道理好讲的。就命运而言,休论公道。 (有关史铁生的资料简介)。
3、《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插队的故事》、《务虚笔记》、《法学教授及其夫人》、《老屋小记》、《钟声》、《我的丁一之旅》、《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猜法》、《中篇1或短篇4》
4、他的《病隙碎笔》作为二OO二年度中国文学最为重要的收获,一如既往地思考着生与死、残缺与爱情、苦难与信仰、写作与艺术等重大问题,并解答了“我”如何在场、如何活出意义来这些普遍性的精神难题。
5、第五小节:着重写一个美丽却智商不太高的女孩,感叹造物主的有时候的用意。
6、史铁生初期有的小说,如《午餐半小时》等,带有暴露“阴暗面”文学的特征。发表于1983年的《我的遥远的清平湾》,既是史铁生,也是当时小说创作的重要作品。它在多个层面上被阐释:或说它拓展了“知青文学”的视野,或称它在文学“寻根”上的意义。
7、不管你对多少异性失望,你都没有理由对爱情失望。因为爱情本身就是希望,永远是生命的一种希望。爱情是你自己的品质,是你自己的心魂,是你自己的处境,与别人无关。爱情不是一个名词,而是一个动词,永远的动词,无穷动。
8、写作经历,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9、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史铁生因突发脑溢血在北京宣武医院去世。根据遗愿,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器官捐献给医学研究,12月31日凌晨6时许,其肝脏移植给天津的一位病人。
10、这句话是不是让你吃了一惊?反正我当时看到这句的时候吓了一跳。如果不知道这篇文章的出处,单独拿这个上下文给我看的话,我肯定会说,狂妄,太狂妄了。一座四百多年的古旧建筑,一座地坛这样神圣的能通灵天地的圣地怎么能就为了等待一个渺小个体来到?但正因为看过了全文,翻过头来再去看这句话的时候又会觉得,这句话真不是白写的。它有一种大气魄,一种纵横时空,承接古今,承载个人命运的作用。四百多年来渐渐残破的地坛并不是为了等待某个体的到来,而是它,为了承接每个命运未卜的个体的到来。但因为这个万千中的某个体在来到时还狂妄,而后又在这里消磨了岁月,参悟了人生,并在之后写出了这篇文章,所以等待此个体又显露出了必然和缘分,狂妄又在情理中了。
11、在这里呈现的是这样一幅虚拟的图景,与你我他所认识的生活无关,而这通常是阅读所依凭的媒介。沿着我们所共知的生活表面性进入到另度空间——创作者所营造的独立王国。
12、《活着的事》东方出版中心(2006年4月出版)
13、小说有《务虚笔记》、《我的丁一之旅》、《我的遥远的清平湾》等,散文有《我与地坛》、《病隙碎笔》 、《记忆与印象》等。
14、于是我坐着等他,当他摇着轮椅进来,一定很惊奇,怎么又看见我了?闲扯几句,我捺不住,提出再看看他的电脑。事实上是想再看看他的长篇。这其实有些过分,谁也不会喜欢正写着的东西给人看,这有些近似隐私呢。然而,史铁生是那样一个宽仁的人,而且,还是坦然的人,他顺从地打开电脑,进入写作中的长篇。我请求他再往前滚动,于是,出现了“一根大鸟的羽毛,白色的,素雅,蓬勃,仪态潇洒”。我再请求向后滚动,却很快完了,他抱歉地说:就只写到这里。他已经倾囊而出,可我还是不能明白,这究竟是一部什么样的小说。只有一点是明显的,那就是,这是一部纯粹虚构的东西。我说“纯粹虚构”,意思不是说还有不是虚构的小说。小说当然是虚构的性质,但小说是以着现实的逻辑演绎故事。我在此说的“纯粹虚构”,指的是,史铁生的这部小说摆脱了外部的现实模拟性,以虚构来虚构。追其小说究竟,情节为什么这样发生,而非那样发生,理由只是一条,那就是经验,我们共同承认的经验,这是虚构中人与事发生、进行,最终完成虚构的依扶。而史铁生的《务虚笔记》,完全推开了这依扶,徒手走在了虚构的刀刃上,它将走到哪里去呢?
15、 ——《灵魂的事》
16、运用:史铁生对于母爱的讴歌时常牵扯出人类心底最深的羁绊,在作品中,他将悔恨、感激这些复杂的情绪尽数倾吐,传达着他对母亲的怀念,也支撑着自己走出痛苦的深渊,重新审视人生的意义。
17、史铁生在对合欢树的一“离”一“去”的过程中,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浓烈的情感,对母亲深深的眷恋。但这篇《合欢树》之所以能够成为脍炙人口的名篇,博得普天之下所有母亲与儿子的共鸣,还在于文章的结尾,作者将一己之情愫得到升华,将自己母子间的真挚情感延伸到天底下所有母子的身上。
18、《合欢树》一文,就其题旨而言,似乎应以母亲生前种下的一株当初曾误以为是“含羞草”的小树苗,而后却长成了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的描述为主,并以此来象征母亲的芳泽和恩德造福于儿女及他人。
19、感谢现在的ps技术,让我和史铁生“青梅竹马”。
20、史铁生在延安插队期间,一次山洪暴发,遭遇到暴雨和冰雹的侵袭,就是这一次不经意地浸泡,使他双腿瘫痪,从1972年开始,就再也离开过轮椅。1979年,由于下肢麻痹、肾功能受到严重破坏,尿毒症威胁着他的生命,不得不造漏排尿。紧接着,由于肌肉萎缩,血液循环受阻,再加上每天长时间地坐压,褥疮发作。1986年,前列腺引起的疼痛,使他不得不停止写作整天卧床。1998患上了尿毒症,他只得靠每星期三次血液透析来维持生命。透析把血里的营养也透走了,透析完就得吃,等身体补起来,毒素又够了,又得去透,每一次透析都有可能是最后一次。11年间,经历过1000多次的针刺,手臂间肿胀的动脉和静脉就像3条大蚯蚓,身体已经虚弱到连喝汤时呛了一口都可能感染肺炎。透析之后的第二天上午就坐起来写作,每天只能两小时。他诙谐地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21、 “总而言之,史铁生在中国作家中是对以上哲学问题思考得最全面、最深入的一个,也是以他的文学天赋表现得最生动、最具震撼力的一个。但是对中国的读者来说,他是不容易读懂的,他在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地位至今仍然模糊,人们能够感受到他思想的威力,但是不知道如何评价他。但是从未来看,我认为他的作品必将逐渐呈现出思想的前所未有的深度和超前性。”
22、他终于在一九九五年上半年完成了这大部头长篇小说,大家都为他松了一口气。接下来,轮到我们吃重了,那就是阅读的挑战。
23、史铁生生前说过:“死是一件无须乎着急去做的事,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也许在这个节日里,他的魂灵已经告别轮椅,微笑地飞翔着,进入了天国。不过在临走之前,他没有忘记自己的承诺,把身体上有用的部分全部留下,无条件地赠给需要的人!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史铁生就是这样的一位奉献者!
24、自从坐上轮椅,史铁生不得已削弱了他的外部活动,他渐渐进入一种冥思的生活。对这世界上的许多事物,他不是以感官接触,而是用认识,用认识接近、感受,形成自己的印象。这样,他所攫取的世界便多少具有着第二手的性质。他当然只能从概念着手,概念总是枯乏的,不是说理论是灰色的,生命之树常绿?因为概念无论如何已是别人体验与归纳过的结论,这也无论如何都会在他与对象之间拉起一道屏障。他隔着这层灰色的屏障看这世界,这世界很难不是变形的。可是,变形就变形,谁敢说谁的世界完全写实?谁的感官接触不发生误差,可以完全反映对象?倘完全是翻版,不就又退回到概念之前去了?说得好是素朴的世界,其实也是混沌与懵懂。只是史铁生的变形世界排除了生动活跃的感性参与,难免是艰涩的。但命运已经规定史铁生身处概念,他不可能回进自然,残疾取消了他回进自然的条件,史铁生是没有退路的。那么,史铁生的出路在哪里?停在原地,滞留于灰暗的景观之中?或者,也许还有一条进路,那就是从这概念的世界里索获理性的光明。也就是说,这世界的变形质量,是逊于一般水准,还是超出共享的范畴,那就要看个人心智的能量,或者说个人的思想力度,心智和思想能否达到一个程度——用《务虚笔记》第十二章《欲望》中的说法,就是欲望,“生命就是欲望”。这就好像意识决定存在的意思,“神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的意思,听起来有点玄,可这就是史铁生的现实处境。他活在暗处还是有光处,他享有怎样的快乐,就取决于他的自觉与主动性。从这一点上说,史铁生的命运就又和唯物论接上轨了,他其实并不像别人以为的那样无可奈何,而是和所有人一样,甚至更高程度地将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上。
25、在他30岁的时候,不幸再次降临在他的身上,因为急性肾损伤,他患上了尿毒症,这个病一直伴随着他,直到他入土。最后他在2010年12月31日凌晨突发脑溢血而死,距离他的60岁的生日只差4天。
26、 ——《爱情问题》
27、《扶轮问路》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1月出版)
28、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29、在这篇怀念亡母的散文中,找不出一句对母亲歌功颂德的溢美之词,无论在她生前还是在她身后。作者以一种平实、简约、淡泊、洗炼的笔调,甚至颇有些惜墨如金的况味,在追述母亲的生前和身后的几件往事的过程中,抒发了对于亡母缅怀与忏悔相互交织的深厚而又复杂的情感。
30、史铁生年轻时就双腿瘫痪,后又患上尿毒症,需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31、
32、你会为落叶的飘落伤感,也会替素不相识的弱智小女孩担忧;你会长久地怀想穿着开花棉袄的穷吹手,也会在梦里一次次梦见被你使唤过的红犍牛;你激赏刘易斯步态的美感,羡慕刘易斯的力量与速度,你对去世的母亲怀有深深的歉疚,对一直关怀和帮助自己的朋友和亲人充满感激之情。你思考过怎样生也思考过怎样死,说到生你有那么多山重水复的烦恼和柳暗花明的喜悦,讲到死你事无巨细,从心态、方式到装裹和墓地,全都娓娓道来,谈笑风生……
33、“设若有一位园神,他一定早已注意到了,这么多年我在这园里坐着……”
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