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937年回国,任清华大学正教授直到1945年,期间历经西南联合大学时期。1946年2月至5月在苏联访问,9月前往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访问。1948年被伊利诺伊大学聘为正教授至1950年。同年,获选中华民国中央研究院第1届(数理科学组)院士。
2、 文物鉴定中容易出现两种错误,一种是把真物看假,一种是把假物看真。随着作伪手法不断翻新、越来越有科技含量,把假物看真或许难以避免,但若把真物看假就不可原谅了。因为在这背后,除了眼力不济外,往往还隐藏着主观故意甚或利益输送。选人用人亦是如此,把假当真是错误,见真不用也是错误。干部选任,考验识人的眼力,更考验对事业的忠诚。“公则无不明”。心中装着事业,始终忠诚于事业,才不会轻易与能干事之人“擦肩而过”。
3、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应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魏尔教授之邀赴美进行学术访问。在美国的四年,他拓展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认真研究了应用数学的情况,特别是电子计算机,要知道那时候全世界第一台计算机才刚刚诞生。1949年,新中国的诞生,牵动着热爱祖国的华罗庚的心。此时的华罗庚已经被伊利诺依大学高薪聘为终身教授,他的家属也随同到美国定居,有洋房和汽车,生活十分优裕。不少人都认为华罗庚不会回来了。可是,谁也没想到,此时的华罗庚内心是多么渴望早点回到自己的祖国。最终,华罗庚放弃了美国优越的生活条件,克服了来自美国政府所带来的种种困难,携家人回国。1950年2月,在归国的船上,华罗庚写下了《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信中他坦露出了一颗热爱中华的赤子之心:朋友们!我先诸位回去了。梁园虽好,非久居之地。归去来兮……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这一年,华罗庚40岁。虽然数学没有国界,但数学家却有自己的祖国。1950年3月16日,华罗庚和夫人、孩子抵达北京。
4、巧合的是,在这次国家数学三大奖的获奖嘉宾名单中,龙以明荣膺我国数学领域最高奖项——华罗庚数学奖。他们所应用的辛道路的指标迭代理论,是独立于国外的一套描述运动轨道的分析性质的指标体系,是让外国人都惊呼“令人震惊的”的一项研究发现。这对“师徒档”正通过不断的尝试和努力,从理论数学的角度,为数学强国梦添砖加瓦。
5、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1985年6月12日),江苏金坛人,毕业于剑桥大学,中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中国解析数论创始人和开拓者,被誉为“中国现代数学之父”,是中国在世界上最有影响的数学家之国际上“华氏定理”“华氏不等式”等数学科研成果均是以华氏命名的。1985年6月12日病逝。
6、1977年,张亚勤只有11岁。受到“早出人才,快出人才”口号的影响,年少的他坚持要参加高考。但按照规定,只有高二的应届生才能参加高考。于是张亚勤便在一个月的时间内完成了高中两年的课程,成功考入了高二的尖子班。
7、华罗庚在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8、 没错,这位年轻的数学家,不仅把自己学到的变分方法运用到了数理经济里头,还使三体问题的研究取得重大突破——没错就是在《三体》小说里,火过一遍的三体问题。
9、华罗庚很早就养成了喜爱思考和不迷信权威的习惯。文学作品中的逻辑也会引发他的思考。那时候他手边没有什么书,只有一本代数,一本解析几何,还有一本50页的微积分。他就“啃”这几本书。因为坚持自修的关系,他对中学、大学数学的知识都进行了研究。他对初等数学的方方面面都进行了深入的思考,这为他日后在数学的多个领域有所建树奠定了基础。
10、1985年6月12号下午,演讲开始前华罗庚来到日本学士院,提笔留言:“祝两国科学交流日益繁荣”。谁也没想到,这竟成了他最后的手迹。
11、然而临近高考之时,高负荷学习的张亚勤得了急性肝炎,不得不住进医院。虽然赶上了考试,但遗憾的是,张亚勤高考成绩比中科大录取分数线差了10分。
12、比如雾霾治理,强制性地限行、关停工厂,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意识到“雾霾不利于人体健康”,从而促使人们主动做出节能减排的选择以及主动的监督。“在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改变人们的共识可能会更加有效。”
13、而且草棚里没有电,晚上只能点着煤油灯复习功课,环境非常恶劣。
14、 比如雾霾治理,强制性地限行、关停工厂,可能在短时间内取得一定的效果,但从长期来看,更重要的是让所有人意识到“雾霾不利于人体健康”,从而促使人们主动做出节能减排的选择以及主动的监督。“在时间不一致的情况下,改变人们的共识可能会更加有效。”
15、在克服了众多困难、冲破了众多封锁后,1964年10月16日15时整,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朱光亚望着腾空跃起的蘑菇云,禁不住潸然泪下。
16、钱颖一每两三个月都要回城一次,有些不明白的英语问题就去请教梁从诫和他太太方晶。如果他们俩再不懂,就去里屋问金岳霖。
17、1996年,他将所获得的何梁何利科学技术成就奖100万港币奖金全部捐给了中国工程科技奖励基金会,同时嘱咐知情人不要外传;1997年,他又把多年积存的5万元稿费全部捐赠给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用以发展国家科学技术。1998年朱光亚离开中国工程院的领导岗位时,他再三叮嘱秘书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办公室里所有用公费购买的书籍、资料,一册也不许带走,一定要一件一件登记后交上去。
18、在普及双法的道路上,除了身体上的劳累,华罗庚还受着这样那样的攻击与干扰,华罗庚身心疲惫,身体每况愈下。自1965年算起到他去世,用了整整20个春秋寒暑,华罗庚走遍了祖国内地26个省份,行程超过20万公里,数百万计的人,得以聆听他的教诲,无以计数的人参加了实践。
19、△1947年,朱光亚在美国学习时留影(左起李政道、杨振宁、朱光亚)。
20、那时美国数学家惠特尼推导出一个著名的“对偶定理”,这是一个基本的公式,可是证明长得异乎寻常,吴文俊形容它“总有十几页、几十页长,没法在杂志上发表”,出一本书倒合适。经过精心推导,吴文俊给出了一个只有几页纸的证明。当时最具权威的美国《数学年刊》刊载了这个公式,惠特尼说,我的证明可以扔掉了。
21、来源:中国新闻网(id:cns2012)综合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中青网、新华网、 worldscientific
22、↑1953年8月华罗庚和数学研究所的学生在交流数学。
23、对于“吟游歌手”经历,徐小平还是很感慨:“我是被耽误的一代,后来没想到,这个悲惨经历却成了我的宝贵人生财富,我经常拿它来教育我的学生,告诉他们,一万年太久,不争四年,像我这样的人一样有出息。”
24、▲钱颖一:国务院参事,清华大学经管学院院长
25、△1950年3月18日出版的《留美学生通讯》第三卷第八期上刊登的《给留美同学的一封公开信》。
26、为了解决机器证明几何定理的问题,他抛开已成就卓著的拓扑学研究,年近花甲从头学习计算机语言。那时,在中科院系统科学研究所的机房里,经常会出现一位老人的身影,不分昼夜地忘我工作。有很多年,吴老的上机操作时间都是整个研究所的第一名。
27、教室里,钱学森、华罗庚、严济慈等学者给大家上课的那段日子,让她记忆犹新……施蕴渝说:“能够近距离感受到老一辈科学家浓浓的爱国情怀,何其有幸!”礼堂中,大伙儿紧紧围着一台黑白电视机,为中国运动员获得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冠军而欢欣鼓舞的场景,她至今难以忘怀:“年轻时大家那种奋发向上的状态一直激励着我,也让我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科研成果为建设祖国贡献一份力量。”
28、1956年的一天,有一个叫陈景润的青年给华罗庚写信,提出他的堆垒素数论中第五章的方法可以用来改进第四章的某些结果,华罗庚大为赞赏。和当年的华罗庚一样,陈景润也仅仅只是一个厦门大学的图书管理员。华罗庚马上邀请陈景润参加全国数学论文报告会,并让他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历史就是这样的巧合,当年熊庆来对华罗庚的知遇被不走样地演绎在他与陈景润之间。陈景润就这样来到北京,进入中国科学院数学所。10年后,陈景润完成了哥德巴赫猜想,登上了数学王国的顶峰。每当回忆起这段历史,陈景润总会感激地说:“我是华先生第一个、也是最后一个‘走后门’调来的年轻人!”不论陈景润走到哪里,都会特别自豪地和别人提起“我的老师华罗庚”。
29、2004年12月,为表彰朱光亚对我国科技事业特别是原子能科技事业发展做出的杰出贡献,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批准将我国国家天文台发现的、国际编号为10388号小行星正式命名为“朱光亚星”。
30、有时候演出回来晚了,徐小平就去库房用稻草打个地铺凑合一晚。但彼时徐小平认为音乐无法纾解心中的苦闷和空虚,于是发疯似地学习汉赋、宋词等中国古典文学。
31、父亲的言传身教、求学路上的所见所闻,让科研报国的种子生根发芽
32、在完成“对偶定理”证明的同一年,吴文俊考上了中法交换生,于1947年赴法深造,仅花两年时间就获得了法国国家科学博士学位。为参考更多外国文献,他自学了英语、法语、德语和俄语。他在巴黎居住的旅馆就坐落在两条马路的交叉点,房间没有光线,每天起床后,就去附近咖啡馆占据一隅做研究。
33、1946年秋天,迫于国内的白色恐怖,华罗庚再次出国,美国伊利诺大学把华罗庚聘为终身教授,并给了他相当优厚的待遇,希望他把那里建成世界级的代数研究中心.1950年,祖国解放的消息传到美国,华罗庚毅然放弃优厚的条件,举家回国.
34、李东生后来进入了华南理工大学无线电系,这也是他的第一志愿。进校之后他发现那一届学生年龄跨度很大,大家对学习机会非常珍惜。
35、华罗庚1910年11月12日出生于中国江苏金坛县,1985年6月12日病逝于日本东京。国际上以华氏命名的数学科研成果就有“华氏定理”、“怀依—华不等式”、“华氏不等式”、“普劳威尔—加当华定理”、“华氏算子”、“华—王方法”等。
36、 “当时就觉得数学特别神奇,明明不一样的线,但是能够总结出相似的规律——都会交于一个点。”这个众所周知的定理让周青龙对数学背后的规律产生了兴趣。当他考试再次拿到61分,却已是全班第一时,他对数学的热爱被彻底地激发出来,对探索现象背后的规律的信心也越来越足。
37、1910年11月12日,江苏省金坛县一家小杂货店里,一个男婴呱呱坠地。店主华老祥 40岁得子,不禁欣喜万分。他小心翼翼地将婴儿放进一只箩筐里,又将另一只箩筐盖在上面,说是“进箩筐避邪,同庚百岁”,并为儿子取名“罗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