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粟:谷子,去皮后就小米。这里指粮食作物的种子。
2、 这首唐诗《悯农二首(其二》的意思是:盛夏的中午,炎炎烈日好像要把大地烤焦。农民们还在田里挥动锄头,铲草松土。汗水一滴滴地落进脚下的泥土中、禾苗上,他们是多么辛苦啊!可是,当我们每天吃着香喷喷的饭菜时,可曾想到农民的艰辛?可曾想到,粮食的来之不易。
3、那些富贵人家丰盛的盘中餐,正是农民风雨之中、烈日之下辛勤劳作流下的汗水换来的呵!这一鲜明的对比,又使我们看到了诗人对农民的同情,对不平等的现实的不满。
4、(其实《悯农》诗总共有三首,小学课本只是节选了其中一首。)
5、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shuí zhī pán zhōng cān , lì lì jiē xīn kǔ 。
6、chú hé rì dāng wǔ ,
7、这首《悯农》无人不晓,但是作者李绅却鲜为人知。李绅自幼好学,二十七岁中了进士,皇帝见他学识渊博,才学出众,招官翰林学士。
8、我们邀请各朗诵大赛的获奖者着古装把小学、初中、高中古诗词古文倾情演绎,精心录制成古装诗词朗诵视频,并请软笔、硬笔书法家配上与诗词内容相对应的精美书法,无论你和孩子想学朗诵还是书法都可以跟着朗诵视频和书法作品模仿、学习,继而超越!除此之外,我们还会陆续录制更多的诗词、诗歌、散文类作品的朗诵视频供大家学习与欣赏。
9、纸张,普通a4纸对裁,格子大小,边长7cm,画心打格0.5红色笔芯,外框,双线笔红色粗头。作品书写,0.7黑色笔芯。
10、注释:稻云:指大面积的稻子如云一般。黄:成熟。“荞麦”句:荞麦因为过早经受霜冻而只开花不结实。已分(fèn):已经料定。 残岁:岁终,年终。更堪:更哪堪,更不堪。 闰:指农历闰月,使一年又多了一个月。
11、“谁知盘中餐”,吃饭的时候面对的是一粒一粒的米饭。这里头蕴育着神奇的穿越笔法,即从“汗滴禾下土”到变成餐中的粒粒米饭,这里头有一个春华秋实的漫长过程,而诗人只截取了两头,把中间一下子那么多那么多过程中的场景都取消掉了,在时间上使人产生一种强烈的穿越感。
12、写好后,李绅递给李逢吉。李逢吉看了,觉得这首诗在指责朝廷方面,比上两首更为具体。第二天,李逢吉便辞别李绅,离亳(bó)进京了。李逢吉表面上对李绅很好,可内心里却想拿他作垫脚石,再高升一级。他回到朝中,立即向皇上进谗说:“启禀万岁,今有翰林院学士李绅,写反诗发泄私愤。”
13、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4、一开头就描绘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依然在田里劳作,那一滴滴的汗珠,洒在灼热的土地上。这就补叙出由“一粒粟”到“万颗子”,到“四海无闲田”,乃是千千万万个农民用血汗浇灌起来的;这也为下面“粒粒皆辛苦”撷取了最富有典型意义的形象,可谓一以当十。它概括地表现了农民不避严寒酷暑、雨雪风霜,终年辛勤劳动的生活。
15、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6、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17、悯:怜悯。这里有同情的意思。诗一作《古风二首》。这两首诗的排序各版本有所不同。
18、(shuí)(zhī)(pán)(zhōng)(cān)
19、不久,李逢吉被调任为云南观察使,降了官,这时他才感到自己是偷鸡不成倒蚀把米。
20、垄上扶犁儿,手种腹长饥。窗下织梭女,手织身无衣。
21、译文:农民在正午烈日的暴晒下锄禾,汗水从身上滴在禾苗生长的土地上。又有谁知道盘中的饭食,每颗每粒都是农民用辛勤的劳动换来的呢?
22、免责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3、诗的语言通俗、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容易背诵,也是这两首小诗长期在人民中流传的原因。这两首诗所抒写的内容是人们经常接触到的最熟悉的事情。
24、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