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先秦)孟子(有关孝顺的名言)。
2、我最最感谢的是我的父母。是他们用博大的胸怀与深沉的爱包容了我的一切优点与缺点,慷慨地送给我一个属于我自己的空间,让我伸展开双臂,拥抱我想要的生活。亲爱的爸妈,我永远感恩你们。
3、丑恶的海怪也比不上忘恩的儿女那样可怕。——莎士比亚(有关孝顺的名言)。
4、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
5、一个天生自然的人爱他的孩子,一个有教养的人定爱他的父母。——林语堂
6、当你高高兴兴的过生日的时候,请不要忘记,说一些生日感谢父母的话,因为这一天,也是父母重要的、开心的日子。对父母而言,子女都是上天所赐予的瑰宝,为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父母付出了很多很多。
7、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8、 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9、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惟其疾之忧。《论语为政》
10、在幼童的心和口里,母亲就是上帝的代名词。
11、15)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亚米契斯
12、10)老年,好比夜莺,应有他的夜曲。——康德
13、人之行,莫大于孝,孝莫大于严父。——先秦孔子《孝经·圣治章第九》释义: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在孝道之中,没有比敬重父亲更重要的了。
14、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永远需要报答最美好的人,这就是母亲。——(前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
15、孝有三:大尊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礼记》
16、开始吧,孩子,开始用微笑去认识你的母亲吧!——维吉尔
17、父母在赋予我们生命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生的爱。无论日月如何轮回,无论事态如何变迁,唯有父母的爱最真最纯!所以,我们要用一颗感恩的心去感谢父母,感谢他们给予我们的爱!
18、事,孰为大?事亲为大;守,孰为大?守身为大。不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闻之矣;失其身而能事其亲者,吾未闻也。孰不为事?事亲,事之本也;孰不为守?守身,守之本也。孟子
19、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论语》
20、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子曰
21、我们几乎是在不知不觉地爱自己的父母,因为这种爱像人的活着一样自然,只有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刻才能看到这种感情的根扎得多深。
22、父亲母亲对你多年来的付出,却没有想得到什么回报。他们只希望你能快快乐乐成长、学习如果他对你只有一点点的恩情,你也应当回报他,所谓“滴水之恩,涌泉相报”,就是这样,感恩是我们中华美德,是我们与生俱来拥有的,感恩他人。
23、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24、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增广贤文》
2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26、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意思是: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出自《动报亲恩篇》。
27、 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28、 子曰:“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
29、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先秦)孟子
30、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意思是:孝是天经地义的。出自《孝经》。
31、 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孟子
32、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孔子
3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于掌。——孟子
34、失去了慈母便像花插在瓶子里,虽然还有色有香,却失去了根。老舍
35、释义:天地万物之中,以人类最为尊贵。人类的行为,没有比孝道更为重大的了。
36、勿以不孝身,枉着人子皮。——清代徐熙《劝孝歌》释义:如果你行孝道,枉披这张人披了。
37、慈善行及至亲,但不应仅此为止。——富勒
38、事其亲者,不择地而安之,孝之至也。——庄子
39、--泰戈尔 如果忘却自己而哎别人,将会获得安静,幸福和高尚。
40、幸福那么缺货,请别肆意挥霍。不要等伤害了父母,才明白年少的后悔,不要等伤害了那个最重要的人,才知道懂得时的不珍惜。不要任性的做出不理智的那些行为,亲手将幸福毁得面目全非。有些决定,只需要一分钟,可是,却会用一辈子,去后悔那一分钟。幸福不是每天都有,错过了就要等很久。
41、12)孝子不谀其亲,忠臣不谄其君,臣子之盛也。——庄子
42、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