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宿五松山下荀媪家》 李白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
2、我死国生,我死犹荣,身虽死精神长生,成功成仁,实现大同。——赵博生
3、胸中有誓深于海,肯使神州竟陆沉。——郑思肖《二砺》
4、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5、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6、当然作为未来的栋梁勤俭节约是一定要从我们做起,节约每一滴水,每一度电,每一粒饭,每一个资源……勤俭节约从小事做起,从我做起。
7、《悯农》 杨万里稻云不雨不多黄,荞麦空花早著霜。已分忍饥度残岁,更堪岁里闰添长。
8、在公共场所,我经常看见有些人,洗完手后没关水龙头,我便上前去请他们关掉。可他们却满不在乎,说:“怕什么,反正这水费低,再说了,这水费又不要我出钱。”听了他们的话,我才明白,原来,现在的人看重的是水费,而不是水资源本身。水费贵就节约,水费便宜就浪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已渐渐的忘却了勤俭和节约。
9、云冷江空岁暮时,竹阴梅影月参差。鸡催梦枕司晨早,更咽寒城报点迟。人事纷华潜动息,天心静默运推移。凭谁荡涤穷残候,入眼东风喜在期。
10、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戴叔伦《塞上曲二首》
11、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毋忘告乃翁。——陆游《示儿》
12、普天之下,没有荒废不种的田地,劳苦农民,仍然要饿死。
13、沉舟侧畔千帆过,并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14、大家都知道,巴西是全世界水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之但当地人民还是很节约,用完水会很自觉的把水龙头关上,也没有人接一盆水,实际只用一半,另一半白白流失的情况,水龙头坏了也会及时的修理。还有,在英国的一些学校新发的课本只准用铅笔写名字,在书上也不能写其他的东西,还要保存完好,如过违反任意一条,都要处罚并买一本新的给学校,这种做发是为了让下一界学生接着用,做到尽量少浪费纸资源。节约与我们每个人都息息相关,一滴水、一张纸、一度电,司空见惯。但是这一点一滴慢慢随着时间的推移,这数字也慢慢增加,不久后,这数字一定大得惊人。任何资源,它是有限的,如果我们每人都浪费一点,长年累月之后,可能就不复有存在了!
15、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16、每天星星还没有坠落(披星戴月去劳动),就去田间劳动,辛辛苦苦,待到庄稼丰收在望的时候,全家是多么高兴呀!
17、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18、恨不抗日死,留作今日羞。国破尚如此,我何惜此头。——吉鸿昌
19、有谁想到,我们碗中的米饭,粒粒饱含着农民的血汗。
20、{三国时期-诸葛亮}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21、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22、我只能给父老们留下一湖水(指在钱塘增筑湖堤工程),救救干旱的灾荒。
23、释义:盛夏中午,烈日炎炎,农民还在劳作,汗珠滴入泥土。
24、36岁二胎爸爸倒下,与妻子聊天记录曝光:20千万别再拿命开玩笑!
25、在公共场所,我经常看见有些人,洗完手后没关水龙头,我便上前去请他们关掉。可他们却满不在乎,说:“怕什么,反正这水费低,再说了,这水费又不要我出钱。”听了他们的话,我才明白,原来,现在的人看重的是水费,而不是水资源本身。水费贵就节约,水费便宜就浪费,随着物质生活的提高,人们已渐渐的忘却了勤俭和节约。
26、当朝言路闭塞无处申述,只好来到京城,徘徊在宫阙门外,也无法见到皇帝吐露自己的悲苦。
27、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28、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荀子》
29、和爸爸妈妈在外就餐时,提醒爸爸妈妈不多点菜,吃不完的食物可以打包带回家。
30、皇帝伟人都如此节约,而我们现在呢?现在,有许多餐馆都非常的浪费。客人们为了扩大排场,只有几个人,却要点一满桌子的菜。客人们吃饱后,却有一大堆菜没吃完,没办法,只好全部倒掉。这样,既浪费了钱财,又浪费了粮食。
31、当然有不少人跟我有一样的想法,这样积累下来就足够一个贫困地区的居民吃好几年。这种做法很显然是不对的我们应该像古代的圣贤学习虽然不用穿粗布衣,吃粗米饭,喝米菜汤,但也要适度。
32、孩子摸私处、夹腿、蹭被子……这几个小细节,家长千万别忽视
33、瞒人之事弗为,害人之心弗存,有益国家之事虽死弗避。——吕坤
34、先不说这些就拿我们从小学的一首诗吧“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首诗可以充分的警告那些不珍惜粮食的人,也反映出我们当前的社会危机——铺张浪费。就像我每次跟爸妈出去吃饭总是眼大肚子小,看见好看的就点也不管好吃与否,到最后总是剩下好多,但又觉得打包不够显排场,然后就剩下了。
35、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马克思
36、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37、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刘禹锡《乌衣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