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每年的高考作文都能引发全社会的广泛关注,议论者有之,试写者有之。毕竟,相比数学的解答题、英语的完形填空而言,作文往往凝聚着很多人的难忘回忆,那些颇有时代感的话题也最具讨论基础及分析空间。满分作文作为这场竞赛中的佼佼者,更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而《生活在树上》之所以引发舆情,除了内容争议外,事件本身也存在不少新闻点。例如阅卷专家不建议模仿此文、第一位阅卷老师只打了39分等细节,为事件增加了跌宕起伏的元素。
2、我们飞翔得越高,在那些不能飞翔的人眼里,就越是小。
3、有一阵子,这句水果摊上的文案很火,其实,汪曾祺先生曾写过一个小故事《水果店》,可以说几乎是这句话的扩展版本:
4、犯罪,痴呆,酗酒,发狂,自杀的路上去。有时候,竟至于似乎并无目的,只为了
5、陀思妥夫斯基的著作生涯一共有三十五年,虽那最后的十年很偏重于正教
6、的污秽中阐明那埋藏的光耀。这样,就显示出灵魂的深。
7、直到目前,他都一直在说人类身上没有什么值得尊敬的东西。唯一伟大的事就是超越这种人类,人类充满了竞争、充满了嫉妒、充满了残忍。这种人类是值得轻蔑的;这种人类是不值得尊敬的。
8、这句几乎已经被用“滥”了的情话,来自汤显祖的《牡丹亭》,出现在作者题词部分,原句是:
9、为什么这么多人喜欢这句话?因为它是来自叔本华《人生的智慧》啊!
10、正如孔子所说“辞达而已矣”,一切文辞都应服务于表意。从这个意义上说,旁征博引未必意味着文章高明,生僻晦涩未必证明文字低劣。南宋词人“无典不成句”,这不影响辛弃疾成为一代大家;《尤利西斯》译者注仅一章就有数百条之多,也并不妨碍它成为文学史上的一部名著。判断作品好坏,不在于修辞技巧运用多寡,关键要看它是言必有中还是词不达意,以及文字与修辞是否推动了文意的前进。
11、的宣传了,但其为人,却不妨说是始终一律。即作品,也没有大两样。从他最初的
12、网友对该事件的关注有一个共同背景,那就是对高考套路化作文的反对。类似的结构,惯用的案例,套用的范文,导致写作失去个性化的闪光点,沦为标准化的工业品。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活在树上》引入学术化的表达、陌生化的材料,也写出了自己的思考。即便从更高标准看,有着种种不足,但对其予以高分评价,也可视为高考作文对个性化表达的一种呼唤。
13、生相纠结的却正是困难和贫穷。便是作品,也至于只有一回是并没有豫支稿费的著
14、听过,且知道是海德格尔引用自诗人荷尔德林。
15、尼采还指出,人的思想认识和权力意志有关,如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基督教信仰,都包含潜在的权力意志,其目的是使大多数人的意志服从个别人的意志。这叫权力知识论。
16、虽然这句话看起来很像心情说说,但它的作者其实是徐志摩。
17、画面超甜!妻子雨中吃面,丈夫旁边背娃打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