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拼音) gāo zhān yuǎn zhǔ。(解释) 站得高;看得远。多形容目光远大。(出处) 清·夏敬渠《野叟曝言》二回:“遂把这些粉白黛绿;莺声燕语;都付之不见不闻;一路高瞻远瞩;要领略湖山真景。”(示例) 观察和分析形势必须善于抓住关键性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只有这样才能~;因势利导;夺取战争和革命的胜利。
2、上知教育成长热线:0531-88015776
3、东汉时期,担任过廷尉的霍谞,从小勤奋好学,少年时代就读了大量的儒家经书,在当地出了名。
4、红色在交通信号灯中的意思是“停止”,在西方人的眼中,红色有时还意味着“危险”。怙恶不悛的意思_怙恶不悛造句怙恶不悛(hbquān)
5、眼前这本《作文精华》已是其系列之十四了。体例沿袭一向的良好做法,既选有本部福州一中的优秀作文,亦选有三牧中学与贵安学校的优秀作文;年级上自初一至高每一年级均有优秀作文入选,可让读者看到随着年龄与智力成长中学生作文写作的变化过程;而选文中既有自发写作,又有应试作文,既有专门用心的文学社写作,还有一般性的课业作文。一语以概之,则是:“琳琅满目,各俱精彩”。
6、福州一中的语文教学是福建省的执牛耳者,而她又特别注重其中的作文教学,因为作文教学不仅可以增进学生的文学素养、拓展学生的知识结构,还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该书是福州一中坚持了14年、每年结集出版一册的学生优秀习作选。书中展现了近百篇中学生优秀习作,是近百位一中学子对生活、对社会、对世界、对生命的观察思索与感悟。这些优秀习作均附有指导教师的精彩点评。该书适合中学生阅读,既能给作文优秀的学生提供参考,也能给写作能力稍差的学生提供优秀的范例和方法,使他们提高写作能力。
7、现在就算把一杯水和全世界的宝藏放在我面前,并且告诉我只能选择一个,我也会毫不犹豫选择水。
8、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私自更改朝廷诏书,从而被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9、(3)就只是一句突然在脑海里闪现的话,说出来给你听听而已。
10、出处:《后汉书·霍谞传》,鸩是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泡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1、(出处):《后汉书·霍谞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
12、现在卖掉那批货还为时尚早,你那么做只会是杀鸡取卵。
13、后人用上面的故事作成成语“望梅止渴”来比喻一个人幻想目的已经到达了以安慰自己的情况。
14、典故: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5、Tips:今天的成语小故事课堂就到这里啦。
16、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17、中军置酒饮归客。——唐·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18、在现今的商业时代,生产商只靠降价来吸引消费者,只能是一种饮鸩止渴的手段。
19、〖解释〗甘:甜;饴:麦芽糖浆。感到象糖那样甜。指为了从事某种工作,甘愿承受艰难、痛苦。
20、阅读是没有这种效果的,所以在坚持一段时间看不到提升时就想选择放弃。
21、《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认为,靠房地产救经济是饮鸩止渴。
22、那么帅,那么有钱,那么绅士的一个男人,我只能望梅止渴啦!没天理啊!
23、饮鸩止渴和“杀鸡取卵”,都指只顾眼前需要。但“杀鸡取卵”偏重损害了长远利益;而饮鸩止渴偏重指办法有害,后果严重。
24、宋光下狱后,霍谞的心情一直不平静。当时霍谞虽然只有十五岁,但各方面都已经比较成熟。他从小常和宋光在一起,对舅舅的为人非常清楚,知道舅舅不可能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他日思夜想怎样为舅父伸冤,最后决定给大将军梁商写一封信,为舅舅辩白。信中说:“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该话的大概内容如下。
25、信中说:“宋光身为州郡的长官,一向奉公守法,以便更好地为朝廷效力。他怎么会冒着死罪去篡改诏书呢?这不就是人为了充饥去吃附子(一种草药,有剧毒),为了解渴去饮鸩(“鸩”的羽毛泡过的毒酒)一样吗?如果这样的话,还没有进入肠胃,到了咽喉处就已经断气了。他怎么可能这样做呢?”
26、“扬汤止沸”指扬锅里的滚汤(开水),使它稍冷,暂不沸腾,是比喻缓解急难的意思。但后来人们在运用中,这句成语的原意有了变化,一般来用比喻临时采取紧急措施,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形容办法不够彻底。
27、因为正式题目的不会根据它的使用变来变去,所以这些字段应当成为题目的一部分。
28、它们是有价值的,由于它们的不作为此工作的一部分而变更,所以在此处就不提了,但它们是包含于OID材料中的。
29、造句:第分析了“射石饮羽”大体上是不真实的,除了一种难得的可能性以外;
30、汽车市场纺不景气也是表明零售业情况不佳的主要标志,因为零售业与降雪和严寒并无明显的关联。
31、刘廙(yì)是三国时期魏国人。他的哥哥刘望之,被荆州刺史刘表所杀,他便投奔曹操,在曹操部下当一名秘书之类的官员。
32、霍谞知道舅舅为人正直,不可能干这种事,就给大将军梁商写信,为舅舅辩白。
33、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不顾严重后果。鸩,传说中的毒鸟,喝了用它的羽毛浸的酒能毒死人。
34、(成语举例)杨嗣昌的加征练饷办法是使朝廷饮鸩止渴。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三十二章。
35、我去问孩子们课外阅读的情况,有个孩子告诉我,喜欢看《查理九世》,最近也把《夏洛的网》看掉了,我问他都能看懂吗?坚定地点点头。(有人会质疑《查理九世》是否适合孩子阅读。对于阅读习惯还没有完全养成的孩子,我提倡开卷有益。阅读习惯培养的第一步,是孩子愿意亲近书。)
36、我们都想找到让孩子学习更好的捷径,殊不知,那条看上去最远的路才是最好的捷径。
37、“饮鸩止渴”典出《南朝宋·范晔·后汉书·卷霍谞传第三十八》:“光衣冠子孙,径路平易,位极州郡,日望征辟,亦无瑕秽纤介之累,无故刊定诏书,欲以何名?就有所疑,当求其便安,岂有触冒死祸,以解细微?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岂可为哉!”,东汉时,有人于大将军梁商之前,诬告霍谞之舅父宋光,私自删改朝廷诏书,光为此而入狱。时年仅十五岁之霍谞上书予商,为光辩白。书曰:“光位极州长,素来奉公守法,无纤介之罪,纵于诏书有所存疑,亦不敢冒死而擅改。犹如人在饥时,以毒草来充饥;而于渴时,饮鸩酒以解渴,甫一沾唇,未入腹中,已告命丧,焉可为哉?”商阅书后,甚觉有理,呈于皇上。未几,光免罪获释。
38、《人民日报》海外版发表评论认为,靠房地产救经济是饮鸩止渴。
39、就像常有家长跟我说,老师他一看书就停不下来,每天放学在家能看两个多小时。他作文写不好,我是不是应该让他最近不要看书了,多写写作文?
40、你为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与敌人妥协,不就像饮鸩止渴般,后患无穷呀!
41、只要努力梦想就会变成现实,只是一味的望梅止渴,将一无所成。意思造句当你和真正关爱你的人在一起时,这才是快乐,同时这也是爱与友谊的真正。
42、嘴巴一开一合吸进来的空气又 再一次带走了口腔里那不怎么富裕的水分,嗓子紧的在呼吸的时候似乎都能听见摩擦的声响,干裂的嘴唇皱在一起,生怕任何声响将它们撕裂,看见泛红的血丝。
43、东汉时期州郡长官宋光为人正直,秉公办案,得罪了皇亲国戚,被诬陷入狱,他的外甥霍决定为舅舅伸冤,就在申辩信中写道:“宋光不会冒死去篡改诏书,那样做无异于饮鸩止渴。”大将军梁商看中霍的才识就亲自向皇帝汇报救了宋光。
44、原以为我找到了属于我的激情,却不知这激情压根就是饮鸩止渴。
45、当然,还有更甚者,便是饮鸩止渴。把那些污蔑现实、逃避一切的言论作为精神信条,通过破坏的方法来解构世界观,为自己一时之失败寻找借口,均是饮鸩止渴的具体表现。一些不负责任的心灵鸡汤不仅亵渎文字本身传递美好价值的功能,更造就了一批饮鸩止渴式的读者群体,其如社会之毒瘤痼疾,若不根除,为害甚远!今之青年作为社会责任之担当者,应自觉远离此类言论,保有一身正气,以正直之品格、昂扬之姿态面对社会现实,积极改变,以尽青年之责。
46、霍谞有个舅舅名叫宋光,在郡里当官。由于他秉公执法,得罪了一些权贵,被他们诬告私自更改朝廷诏书,从而被押到京都洛阳,关进监狱。
47、(释义):鸩:传说中的毒鸟,用它的羽毛浸的酒喝了能毒死人。喝毒酒解渴。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48、不管是望梅止渴,还是画饼充饥,它都会激励你不停手中的桨,去追逐哪怕是一星微小的火光。
49、这些飙车族如果怙恶不悛,继续胡闹,必将受到法律的惩处。
50、 我们现在毫无节制地滥采自然资源,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必然遭到大自然的报复。
51、中国大学生,引用了古话,付钱给学生就好比“望梅止渴”-不考虑效果的解决问题。
52、〖出处〗《诗经·大雅·绵》:“堇茶如饴。”郑玄笺:“其所生菜,虽有性苦者,甘如饴也。”
53、钱锺书先生曾言“活在天堂与堕入地狱,全因未能辨明理想与现实之差距”。作为青年人,倘练就坚韧之精神品格、顽强之意志,于困顿磨练之时,便无需心灵鸡汤之流,自不会堕入纸上谈兵或是饮鸩止渴的境地。最要紧的,还是担起责任,认清现实,怀揣梦想,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54、 你总不能为了急着解决问题,就饮鸩止渴,什么都答应对方吧!
55、他们定期向我们大量购买货物,因此我们不应该把价格抬得太高,我们不想杀鸡取卵。
56、出处:晋·葛洪《抱朴子》:“咀漏脯以充饥;酣鸩酒以止渴。”
57、比喻用错误的办法来解决眼前的困难而不顾严重后果。
58、他没钱买别墅,只好天天看着房屋广告望梅止渴了。
59、成语来源:南朝·宋·范晔《后汉书·霍諝传》:“譬犹疗饥于附子,止渴于鸩毒,未入肠胃,已绝咽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