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字农业”是用现代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现代农业。数字农业使信息技术与农业各个环节实现有效融合,实现在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农作物、土壤从宏观到微观的实时监测,以实现对农作物生长、发育状况、病虫害、水肥状况以及相应的环境进行定期信息获取,生成动态空间信息系统。
2、麦收以后应抓紧抢种抢栽,时间就是产量,即使遇上干旱,也要积极抗旱造墒播种,切不可消极等雨,错过时机。
3、如果小寒、大寒不下雪的话,那来年夏天雨水就少,会影响庄稼的收成。
4、我们从小听着父辈挂在嘴边的谚语长大,这些谚语朗朗上口、简单易记、通俗易懂,很快耳熟能详,都会说唱。当时只是觉得好玩有趣,长大后才发现,这些既言语精当又富有哲理的谚语从斗大的字认不了一箩筐的父辈们口中说出来,堪称神奇。(关于农作物的谚语)。
5、物候不但有纬度、经度和高度的差异,而且还有古今差异。在周代的黄河流域,梅树无处不有,在《诗经》中多次咏到梅,到了两晋南北朝的寒冷时期,梅树在那里消失了。
6、积雪融化之后留在田里灌溉农作物,冬天储备了更多的养分,长势良好,来年粮食丰产,农民们可以获得大丰收了。
7、 人事,是指农业生产中人和地之间的关系,如何种植。(关于农作物的谚语)。
8、这是四川等地的俗语,意思就是芒种时期,农民太忙了,农活一刻也不能耽误,走到路上碰到亲戚都来不及搭话。
9、同时,古人还发现,在不同的时间种植,结果也是明显不一样的,像“早上种瓜,尽开空花,晚上种瓜,瓜用车拉”、“雨种豆子晴种棉,种菜宜在连阴天”等。
10、 再如我们云南,地理优势造就了基本上什么作物都可以种植,有些地方是四季如春的,有的地方是四季分明的,有些地方是热带雨林的,造就了云南作物高原特色。
11、其实,古人在这方面就总结了很多的谚语,为农民从事农业很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那你都听说过哪些呢?
12、如果立夏前后阴雨连绵的话,农作物就容易生麦蚜、锈病,庄稼自然就会减产。
13、 冬季: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大寒。
14、 与人事相关的谚语:天旱播种宜深,逢春播种宜浅;稀三箩,密三箩,不稀不密收九箩。地尽其力田不荒,合理密植多打粮。锄地胜抵三分雨,松土好比下次肥。间小留大,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多补空。久雨积水早排出,旱天之时早开源。地整平,出苗齐,地整方,装满仓。犁地要深,耙地要平;光犁不耙,枉费力下。
15、解读:干低旱地不能下种子,插秧的话就得需要水里面补充一些营养肥料才行。
16、 又如芝麻的播种季节,北方是:小满芝麻芒种谷,过了冬至种大黍。中部地区是:芒种种芝麻,头顶一棚花。南部地区是:头伏芝麻二伏瓜,三伏栗子老庄稼。
17、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还把二十四节气与谚语一一对应,编成郎朗上口的歌谣,供人们世代传唱:打春阳气转,雨水沿河边。惊蛰乌鸦叫,春分滴水干。清明忙种粟,谷雨种大田。立夏鹅毛住,小满雀来全。芒种开了铲,夏至不着棉。小暑不算热,大暑在伏天。立秋忙打靛,处暑动刀镰。白露忙割地,秋分把地翻。寒露不算冷,霜降变了天。立冬交十月,小雪地封严。大雪河叉上,冬至不行船。小寒再大寒,转眼又一年。
18、办公地址: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区彩云北路与珥季路交叉路口大都一期A座1711-1714/1902-1906
19、唐代诗人白居易在16岁时,写了一苜脍炙人口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20、如果大寒时节不结冰的话,那么来年会倒春寒,早春庄稼会受灾,影响这一年的收成。仅供参考
21、咱们聊了粪肥是酸性的,再聊一下化肥。对于化肥来讲它就是盐,这么说估计很多人不理解,尤其是年龄比较大,对于这些知识缺乏。说化肥它是盐,主要是看它的化学成分:酸根离子和金属离子,这些构成的盐。如果在土壤中施入大量的化肥,就好比是施入大量的盐,这对于作物根系而言哪受得了啊。而这个盐也有它的特点,就是每一次的降雨或灌溉,这个盐分就会深入到土壤深层。也就是会导致土壤发生板结,这毒液作物的根系就不是那么友好,根系不生长,作物能好得了吗?
22、如果夏至跟端午是一天的话,那这一年粮食的收成就不好。
23、秋分时节下雨的话,来年会是个丰收年;秋分时节不下雨的话,来年到处是挖井挖不出水来留下的坑。
24、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头十天,那么来年春天就比较暖和;公众平台:种大棚,如果在后十天,来年春天就比较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