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例如:沪教版四年级第一学期31课《太阳》中有这么一段: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6000度,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3000倍。(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2、结论2:比喻必须有喻体,找不到喻体,不是比喻。
3、我们举个通俗点的例子吧,我们熟悉的马来西亚籍华人歌手梁静茹,她在中国宣传时使用的是这个为大家所熟知的中文名梁静茹,而她的马来西亚身份证上写的是Fish Leong。所以,就是同一个人么,呵呵,你明白了吗?
4、妈妈对孩子说:小狗不能乱跑,你也不能乱跑。这叫类比。
5、“有可取之处就等于这个东西是可取的吗?今天对方同学的西服上也有白色的地方,就是胸前的校徽,可是我们能够说对方同学的西服就是白色的吗?”这是辩论赛中的打比方。打了校徽与西服的比方,用于说明不能以偏概全的道理。
6、拟人,把事物当作人,把它写成和人一样有感情,有动作,有语言。如:枝条无精打采地低垂着。(打比方和比喻的区别)。
7、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就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
8、另外,比喻和拟人都是建筑在想象之上的,因此比喻和拟人有一种心理学上的联系,有时候比喻和拟人可交融在一起。例如:“祖国啊,母亲,长江、黄河是您的女儿!”
9、第二者的表达效果略有差别。虽然二者都具有使形象更加生动、鲜明的修辞效果,但比喻重在“喻,”即通过甲乙的相似来揭示事物的本质或特点,阐明事理;比拟重在“拟”,即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
10、春天是位魔法师,她融化了冰雪,让草破土而出。
11、2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12、如果只有画线句,不再往下展开,那么把吴天宝比作非同类的马兰草,就是一个形象的比喻。可是,文段并非就此打住,而是把吴天宝按照马兰草的性状展开描写,不过,很显然不是为了展现马兰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而是借着马兰草般的性状描写突出吴天宝“蓬蓬勃勃地朝向着生活”的特点。
13、(夏衍《野草》)野草本来是一种无知无觉的植物,作者却赋予它人的秉性:“带着斗志而来、坚韧”;赋予它以人的思想感情:“不会悲观”、“傲然”;赋予它以人的动作:“叹气、嗤笑”。这样,野草就成了有人的秉性和思想行为特征的事物了,亦即被人格化了。
14、1) 打比方说吧,你倒毙了,我再开枪打你:你不可能再死一次吧,你已经死了.
15、(例)蚕的小小身躯是一座非常奇妙的“加工厂”。
16、比喻的基本形式是:A像B。A是本体,B是喻体。有了喻体B,可以更好地把握本体A。
17、打比方: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18、例句中本体、喻体、比喻词都有,比喻是肯定的,有同学认为爬、满面尘垢,不是拟人啊?
19、在某种程度上,打比方是一种特殊的比喻。本体是抽象、复杂的东西,喻体是具体、简单的东西。
20、 第一句中把“蚕的身躯”比成“加工厂”,两个事物在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这样写是为了让人比较容易理解蚕的身躯的作用。
21、 类比:“人病见鬼,犹伯、乐之见马,庖丁之见牛也。伯乐庖丁所见非马与牛,则亦知夫病者所见非鬼也。”
22、打比方:本体N(名词)+V(动词)或adj(形容词)
23、D、一般的理解是将虫声比方为渗出的水,因为二者不同类,可以构成比喻。不过,这里要强调一下,虫声可闻,渗水可视,二者的相似性在于“渐渐变大、变多”的发展趋势是相似的。试想,白天虫子也发声,但是因为白昼的喧哗,虫儿细弱的声音就被遮盖掉了,可是到了傍晚,随着鸟归巢、人入定,甚至晚风也会渐渐息止,随着世界一点点变得静谧,虫声也一点点变得清晰,给我们带来的听觉感受就是声音渐渐加大;而从泥土中渗出的水,也是一点点地变多,这种视觉上所感受到的渐变,和虫声在听觉上的渐变是一致的。这样说来,这里用了“通感”,而通感也是一种特殊的比喻啊!
24、例句:别的动物都吃生的,只有人类才会烧熟了吃。
25、B. 如果答成是拟物,是另一种理解:把收割机下田发出突突突的机械声响,看成是虎豹在吼,把甲物(收割机)拟写成乙物(虎豹等),因此是拟物。
26、比拟的特点是作者凭借客观事物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因为它是把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所以它具有思想的跳跃性,有助于读者或听众展开想象的翅膀,获得对事物的鲜明的印象。比拟的修辞效果主要有三点:
27、 两种说明方法都存在事物与事物之间的“比”,但是比的目的不同。作比较是借人们熟悉的事物作为参照,突出、凸显被说明事物的某个特点;打比方是借助与人们熟知的事物的相似点,把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表现得更形象、生动。
28、比喻使用频率高,广泛用在记叙、说明、议论各类文本中;拟物常用于描写的文字中。
29、为了更好地描述A,找到一个和A很像的B,然后把A比喻为B。
30、打比方指的是通过比喻的修辞方法来说明事物特征的一种方法,它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形状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
31、在某些情况下,打比方又像是一种特殊的类比。用具体的B具备某种特征,证明抽象的A与具备某种特征。到底是打比方还是类比,端看究竟是服务于“解说”还是用于“推理”“论证”。
32、比喻:本体N(名词)+比喻词+喻体N(名词)
33、在说明文中,“打比方”其实就相当于记叙文中的“比喻”,为了更好的说明某物或某事,作者通常就会采用打比方的方法来对事物进行描写,以突出事物的某个特点。如:尼罗河弯曲绵延,如同一条翠绿大蟒穿行于无边的森林之中。这句话就利用了打比方的方法,来说明尼罗河的弯曲和长的特点。
34、 类比:作为修辞手法,是基于两种不同事物或道理间的类似,借助喻体的特征,通过联想来对本体加以修饰描摹的一种文学修辞手法。
35、为了说明A具备某种特征,找到一个和A很像的B,基于B有某种特征,推出A也具备相似特征。
36、A.如果答成拟人,是这样理解的:把收割机下田发出突突突的机械声响,看成是一个大汉在吼,把物(收割机)拟写成人,因此是拟人。
37、对比论证即将两种事物加以对照、比较后,推导出它们之间的差异点,使结论映衬而出的论证方法。事物的特征和本质在对比中最容易显露出来,特别是正反相互对立的事物的比较,具有极大的鲜明性,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经过对比,正确的论点更加稳固。
38、首先是方式不同。比喻论证是运用打比方的方式进行论证,而类比论证则是运用同类特征来类比推演进行论证的。
39、打比方的第二个关键是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
40、微风吹过,几片枫叶飘落,如千万只蝴蝶纷飞。接过一片细细品味,宽大的叶面。
41、第三是效果不同。类比论证是通过已知推出未知,逻辑力量强。因为相类比的对象所具有的共同属性越多,则结论的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与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相同属性类推属性的关系愈密切,则结论可靠程度愈大。而比喻论证以“喻体”去证明“本体”,主要是起着说明的作用,目的是让人们容易理解和接受其理,它在论证过程中往往只是辅助性的,究竟不是事实上的证明,不能代替对论点本身的辩证的分析研究。
42、比喻:用跟甲事物有相似之点的乙事物来描写或说明甲事物,也就是说找到甲事物和乙事物的共同点,发现甲事物暗含在乙事物身上不为人所熟知的特征,而对甲事物有一个不同于往常的重新的认识。
43、比喻是一种修辞格式,一般由本体(所说的事物)、喻体(用来做比的事物)、喻词(用来连接本体和喻体的词语)三部分构成。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它们必须有相似点。“打比方”在使用中不象比喻那样正规,在口语里我们使用的比较多。
44、③拟写,要符合所拟之物的性状,也就是用所拟之物的形状来表现主体对象的某些特征。
45、因此,重点强调下拟物与比喻的这个重大的不同点:拟物重在“拟”,就是说不仅把描述的主体比方为一种物,还要就着这种物的性状展开描摹,这样的描摹方式,不妨干脆叫做“拟写”。
46、比喻侧重于“喻”,通常不展开描摹;拟物侧重于“拟”,不仅要比,更要拟写。
47、 美丽的彩虹就像一座七彩的桥一样高挂在雨后的天空。
48、《现代汉语词典》说比喻是“用某些有类似点的事物来比方想要说的某一事物,以便表达更加鲜明生动”的修辞手法。
49、他占有,挑选。看见鱼翅,并不就抛在路上以显其“平民化”,只要有养料,也和朋友们像萝卜白菜一样的吃掉,只不用它来宴大宾;看见鸦片,也不当众摔在毛厕里,以见其彻底革命,只送到药房里去,以供治病之用,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只有烟枪和烟灯,虽然形式和印度,波斯,阿拉伯的烟具都不同,确可以算是一种国粹,倘使背着周游世界,一定会有人看,但我想,除了送一点进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的了。还有一群姨太太,也大以请她们各自走散为是,要不然,“拿来主义”怕未免有些危机。
50、类比论证是根据一种事物的某些特征来证明另一种事物也有类似特征的论证方法。它抓住两种事物相同或相似的特征进行类比推理,把抽象的道理具体化,以启发人思考。两个事物在某些属性上的相似,也是比喻论证的基础,所以容易相混。但逻辑形式完全不同:A具有a、b、c、d的属性,B具有a、b、c的属性,所以,B可能具有d的属性,属于形式逻辑中的归纳推理。类比论证属于或然性推理,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从个别到个别的推理方式,其结论不一定为真,只有一定程度上的可靠性。类比属性越多,结论相同的可能性就越大。
51、这一段中,出现的说明方法有很多种。大多数同学会写出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但惟独漏掉了一种说明方法——打比方。“太阳会发光,会发热,是个大火球。”就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
52、比喻: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53、这两个人写的诗真有天壤之别。一个是想象丰富,比喻奇妙,一个是东拉西扯,胡编乱造。
54、这句中的“祖国”和“母亲”是本体与喻体的关系,中间省略比喻词,构成复指关系的暗喻;“长江、黄河”和“您的女儿”也是本体和喻体的关系,中间有比喻词“是”。也是暗喻;
55、比喻:用比喻来对某某事物的特征进行描绘和渲染。可使事物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以此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并使语言文采斐然,富有很强的感染力。使语言生动形象,还可以使深刻的、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56、比喻是打比方,把两个有相似点的事物,用“像”“是”等比喻词(有的也可以不用比喻词)连接起来;拟人是作仿照,把事物当作人来写,即用适合于写人的词语来写事物,不需要起连接作用的词语。
57、打比方:打比方的关键是要抓住问题的核心。换句话说,原问题和所打的比方必须具有共同的关键问题。打比方必须用简单的东西来比喻复杂的问题,而不是用复杂的东西来比喻简单的问题。
58、通俗的说,比喻就是打比方。通过打比方,把抽象的变为具体的,把陌生的变为熟悉的,把深奥的变为浅显的。恰当地运用比喻,能使语言表达准确生动,形象鲜明。
59、比喻中的本体和喻体仍是两种事物,比拟中的甲事物和乙事物则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60、 作比较常常通过叙述或说明的方式将两事物进行比较,在比较中鉴别,把被说明对象的特征凸显出来。
61、(2)比喻、类比、打比方,表面上都是举出具体的“例子”,但功能各异,严格来说都不能算是“举例”(具体参见关于辩论中举例的文章)。但在生活中、辩论中,这些词汇经常混用:说“打个比方”,其实是“举个例子”,说“举个例子”,其实是“类比”论证。生活中没必要纠正,辩论时头脑要清醒,方能正确应对,不至于错位。
62、关于比喻的修辞作用(或说修辞效果),一般表述为“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化冗长为简洁,化陌生为熟悉,增强作品的抒情性”。《修辞通鉴》的表述是这样的:
63、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就像高大的山神,就像神秘的古堡,就像沮丧的巨人,就像一条连绵不断的地毯。
64、打比方: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中国石拱桥》中“石拱桥的桥洞成弧形,就像虹”,让读者更形象、更清晰地了解了石拱桥的特点。
65、 利用两种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之处作比较,以突出事物的特点,增强说明的形象性和生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