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创作背景: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康有为、梁启超避往海外。(谭嗣同的诗)。
2、光绪二十四年(1898)是农历的戊戌年,是年六月,光绪皇帝实行变法,八月,谭嗣同奉诏进京,参预新政。九月中旬,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并开始大肆捕杀维新党人。
3、第三组镜像则很易分辨。“挥洒琴尊辞旧岁,安排险阻著孤身”,前句往昔,后句将来,正合在除夕当日写出——而视以谭氏生平宿命,亦正出此中所伏。
4、不想为变法的流血的康有为和梁启超等人,就隐忍地活下去吧,我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并且要谈笑而死,光明磊落,死去之后,肝胆之气如昆仑那么雄伟。
5、释敬安是晚清著名诗僧,他出生在湖南湘潭,被称为“白梅诗僧”。
6、其实戊戌变法的失败是可想而知的,毕竟慈禧的权利是非常大的,光绪帝想要重新获取权利是比较的困难。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光绪帝彻底被慈禧太后囚禁了,而且参与戊戌变法的维新一派的成员们也遭受了捕杀,谭嗣同就是这样被逮捕的。
7、金裘云竹,前句是拳拳到肉的近拍,后句镜头拉远,将故事隐入全景,乃见脱出壳蜕,奋力一搏,而最终身名两灭,泯于世境。较之琴樽之后的出山之预,三年后的《似曾》拖起了一句悲观而悠长的尾音,滋味更厚,而接以“徐甲傥容心忏悔,愿身成骨骨成灰”,谭氏结局,则已一望而见。
8、唐才常、梁启超、李闰、夏曾佑等悼亡作18首
9、让我们一起走进谭嗣同的诗歌世界,感悟他那天地不朽、日月同光的人生乐章。
10、少年时的坎坷经历没有让他陷入一己悲欢,反而使他将自己的生命同整个宇宙紧密相连。
11、二十五日,晴,入署……在暑闻同司朱君云:谭逆嗣同被捕后,诗云:“望门投止思张俭,忍死须叟待杜根。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12、不同于诗人式的迂回掩抑,他的圈子兜得利利落落,似脱乎武技:鞭子抖出个圆来,是为套住人咽喉,而绝非求姿态好看——“这个人这么帅,他是谁啊?”似此设问不答,当然不是故作谦逊,而全如抽身出圈以长兵器发招,立于狼狈距离以外,乃能自由,极以洋洋自命。
13、拔剑四顾,指触茫茫,只得退而沧浪濯足,镜台拂拭:芳心一说固有离骚骨血,而镜尘之喻,则足证见神秀渐悟自修一道——谭嗣同讲勇猛精进,批亢捣虚,招招要落实处,自然是不能欣赏南宗所谓顿悟禅机的。
14、其实以现在的观念来看,这首诗的结构并没有多么高明——无非将自己剖破作了三组半镜,最终在尾联率领,得以重圆合一。但这种拆解,实是谭嗣同后来许多作品里虚实交缠、典境相生的变化基础。
15、(谭传赞编《秋雨年华之馆从脞书•兴算学议》12页)
16、谭嗣同(1810—128),男,字复生,号壮飞,湖南浏阳人,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维新派人士。
17、写诗要善于联想和夸张,联想奇特,夸张恣肆,会使诗有别样的色彩。
18、谭嗣同出身不凡,所受到的教育也比较的先进,而且谭嗣同的一大著作《仁学》对我们国家的近代史思想也拥有很深的影响力。在谭嗣同的身上,我们能够发现一种为了国家舍身忘己的精神,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原本是有机会逃走的,但是谭嗣同却没有选择退缩,他迎难而上,坦然且坦荡。在谭嗣同看来,他希望自己的牺牲能够唤醒人们沉睡的思想,即使身边的朋友再三劝说,谭嗣同也不为所动。
19、梅花在风雪之中凋零散乱,完全没有了以往傲雪绽放的气质,更没有了“千朵万朵压枝低”的繁盛之感,而是“零乱不成妍”,四散败落,毫无韵致。作者想向梅花寻找精神寄托,却一无所获,反而让他更加愁绪满怀,难以言说了。
20、沧浪有好诗:33首诗写在深秋,字字有真情有境界,欢迎文末投稿
21、滔滔的黄河与辽阔的原野还嫌不够舒展,从华山进入潼关后更不知什么是坦平。
22、1898年(光绪二十四年),谭嗣同参加了戊戌变法。其年6月4日,光绪皇帝正式宣布变法,一并颁布了“明是国是”诏书。想不到三个月后,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了光绪,大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物。
23、1898年9月21日起,慈禧太后在全国大肆捕杀维新派人士,谭嗣同也在榜上。
24、这里的“去”字,并不表示空间上的去这里去那里,而是表示时间上的行为、事态之趋势和倾向。也就是说,“去”可表空间意义上的位移,也可表时间意义上的发生。从整首诗的意思来看,“去留肝胆两昆仑”中的“去”,应是时间意义上的“去”,而不是空间意义上的“去”。
25、表面上看去这仿佛是一句是古非今的谦辞,但以谭氏倨傲,我却以为解作“虫吟者我,而歌商颂者亦我”要更贴切一些。可与之参看的是两年前他为自己作的《画像赞》:
26、但要注意,在作者眼中,雪和梅,虽然形似,内涵却大有区别。雪花像严酷的社会现实,给天地带来寒冷,使变法改革成为泡影;而梅花就像作者的理想,也像作者的同志。
27、谭嗣同说: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这是主动求死的节奏。而当时,康有为经上海逃往香港,梁启超经天津逃往日本。同仁和友人都苦劝谭嗣同逃走,被他拒绝了。于是,他被捕入狱。在狱中,写了这首诗。
28、 ——《崆峒》
29、而今,这星光还在继续燃烧着,在祖国旧貌换新颜的大地上,在劳动者勤奋的双手中,在孩童纯真的眸子里。
30、很多人的理解,包括赵金九先生,恰恰是把它当作空间意义上“去”。而我们所流行的各种解释,都是这样思维定势。我想,那时的官话或北方话也应有这种用法吧?“去”字的这种重要语义,《现代汉语词典》、《辞海》都有记载。
31、诗之一物,各人理解自来不同,但无论如何,自古至今,它终是立于诗人与读者之间的一样物事。
32、也许是巧合,在进山处有一块石碑,上面镌刻着胡耀邦同志所题“崆峒山”三个刚劲有力的大字。据说石碑曾经被打倒,后来又立起来了。浏阳籍的两代改革家与崆峒山有缘,让我这一个浏阳后学倍感骄傲。
33、在这样的世界包裹下,作者的内心已变成了诗的底色,不再重要,仿佛温庭筠的花间集便是掩映搬拦、设色造境的翘楚——这类诗人是无心让你窥探本事的,能容自身的悲喜哀愁托起一番天影儿来,已是颇多不自觉的流露了。
34、自古以来,中华儿女为赴国难,慷慨就义者很多。这些仁人志士,他们(她们)都满腔热忱地投身于变法维新,或是革命事业中。倘若一旦因出事而遭被捕坐牢,始终也心坚如铁,狱中题诗就是最好的验证!
35、但自然,大多诗人是不甘心只做窗子的。透明介质诗的反向尽头,便是延禧宫的灵沼轩。
36、我是天宫里掌管山水的郎官,天帝教我这样的狂放不羁。曾多次批过支配风雨的手令,也多次上奏留住彩云,借走月亮。
37、 ——《狱中题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