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处,故良知即是天理。——王阳明
2、佛家认为,每个人内心都有佛性。佛法,是释迦牟尼佛为了解决众生生死问题而施设的修行之道,它要解决的问题,是彻底地出离世俗世间(三界六道),了生脱死,而不是求得来生的福报。佛家所谓涅槃,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死的状态。人通过感官来感受万事万物,而不能直接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心来感受的。所谓尘世就是充满烦恼的世界,烦恼和智慧都来自于心,烦恼无法被拒绝,应对烦恼是修行的方式。修佛不要脱离现实世界,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绝,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风一吹,水就会起波浪,但是水不会因此增加而减少。烦恼影响我们的心情,心随烦恼而动是正常的,但却不应该陷入烦恼。
3、心外无物,心外无理。人的心包含宇宙的一切信息:
4、学问也要点化,但不如自家解化者,自一了百当。不然,亦点化许多不得。
5、 明世宗嘉靖三年(1524)中秋,王阳明宴请门人于天泉桥。这天晚上,月白如昼,赴宴之百余人无不兴高采烈。大家喝酒至半酣之时,歌声渐起。继尔,有人投壶聚算,有人击鼓为乐,有人泛舟赏景。王阳明看大家如此尽兴,亦退而作《月夜》二首,其中有“铿然舍瑟春风里,点也虽狂得我情”之句。王阳明对曾点狂者气象的赞同和肯定,于此显见。(王守仁心学十六字)。
6、25 岂有邪鬼能迷正人乎?只此一怕即是心邪。故有迷之者。非鬼迷也,心自迷耳。
7、将偏见、私欲清理掉,指的就是天理之极。八条目指的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王阳明庭前格竹失败,悟到“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意为要了解宇宙的奥秘,达到对天理的认识,只须返视探求自己的心性良知即可。良知不是在头脑里,即不是概念、判断、推理,而是在我们的生命情感之中。比如失恋,大家都懂“天涯何处无芳草”,理性让我们尝试放下这件事,但总是不经意间又难受起来。即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这是头脑和所谓心的区别。人实践的动力,不是头脑,而来自于情感,发自于心。先有心,后有理。例如,孝敬父母。先有孝之心,后有孝之理。如果不孝敬父母,愧对当年父母的照顾,心有不安,这里的心是良知的呼声,而不是头脑的不安。良知,是天理之昭明灵觉之处,是对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而不是理性产生的。
8、凡事不可强求,之所以无法获得宁静,是因为我们有时是刻意追求宁静。而越是刻意,越不得宁静。
9、为就是做事。这句话与“有所为而为”相反,指的是把正在做的事情看作达成另外一件事的手段,而“无所为而为”指这件事的价值在其本身,做的原因在其本身应当做,而不是通向另一个目标的途径,甚至这件事对自己的利益是有损害的也在所不惜。
10、夫学贵得之心。求之于心而非也,虽其言之出于孔子,不敢以为是也,而况其未及孔子者乎!
11、王阳明也遇到过很多神通之人、经历过很多神通之事。比如他十七岁结婚当天,出走至道观铁柱宫,遇到一个近百岁的老道士无为道人,王阳明的导引术就是跟这老道学的。
12、王阳明与佛教僧侣的故事就很有启发意义,和尚用佛理抑制人心,貌似得道高僧,实则离于本心,王阳明几句问话就把和尚的本心问出来了。
13、当我们考察所有类型的神通和神秘灵验事件,也都能感受到这神秘道理和莫测力量的存在,无论是佛教的他心通、宿命通等各类神通,还是占卜、风水、八字等各种术数。那么这道理和力量,究竟是什么?
14、有个词叫“暗潮汹涌”,世间的一切事情,底下也都是暗能量在涌动,最终也受这暗能量的支配,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意。
15、当年进士考试由礼部负责出题,策问题中涉及心学,出题人暗中希望考生指责王阳明,可见王阳明的处境之艰难。
16、你看完炒菜的视频,看懂了,那叫"虚知",因为让你去炒同一道菜,第一次照样做不好的。
17、问“家里可有亲人?”答“家里尚有老母亲”;问“可曾想她”,良久答“怎能不想”;曰“想她就回去看她”,和尚第二天即弃佛还俗而去。天道自在人心,佛家亦无法泯灭人心!
18、"虚知"很容易给人造成妄念,造就纸上谈兵的书呆子,以及愚蠢的狂妄之徒!
19、2 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集义是复其心之本体。
20、中国哲学的主题,就是在安顿人自身的心。人的生命为什么有问题?因为人的心是无限的。人都在时间中存在,每个当下都是带着过去筹划未来。人活在当下的方式是筹划未来,而未来是还不存在的。这表现了心超越现实的无限性,人的烦恼和精彩都从这里产生。我们需要应对的就是这个无限性。
21、“盖日用之间,见闻酬酢,虽千头万绪,莫非良知之发用流行,除却见闻酬酢,亦无良知可致矣。”
22、刚开始种下树根时,只关心栽培灌溉,不要想象它的枝、叶、花、实。学习王阳明的心学,不是像学习教条一样记住他的话,而要在实践中感悟。
23、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24、这就像一张二维的纸展开在三维里,从一个角到它的对角既有距离,跨越也需要时间,沿对角卷曲折起,这距离和时间便不存在了。
25、 有自知之明才能让我们明晓得失、看清自己,去做力所能及的事。王阳明说,不知道从自己内心的良知良能上去体认扩充,却去强求他所不能知道的事,强求他所不能做到的事,一味只是希高慕大,不知道自己是桀、纣心地,又如何能成就像尧、舜那样的事业呢?
26、所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王阳明都将“诚意”作为《大学》的主旨和为学的头脑,直到提出“致良知”。
27、良知是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出,真是与物无对。人若复得他完完全全,无少亏欠,自不觉手舞足蹈,不知天地间更有何乐可代?
28、王德峰教授评价王阳明心学是中国人生哲学的最高成就。当代人的欲望太多,改革开放以来,社会运行的逻辑变为了资本,对于现下民风之判断是“各施其能,各谋其利,锋针付之于法律,前途交之于偶然。重功利,轻道义,内不能安,外不能立。”但货币不可能作为我们人生安心立命之本。从历史上,中国人就不靠宗教团结,靠的是哲学。宗教信仰不是指向人生幸福,指向的是灵魂的安顿。人面临的最困难的问题,就是人自身生命的问题。现实中,生命到处都是麻烦。佛家称为尘世。尘就是烦恼,人世间到处都是烦恼。人外部的麻烦容易对付,而内部的麻烦,即心的安顿却难以对付。讲王阳明心学,首先要知道什么是心。人有心,动物有心吗?人如动物都有生命,都会得病,都有肉体的痛苦,表现为呼喊、哀鸣。在肉体痛苦之外,人还有会产生烦恼的心。
29、“致知”的说法,则来自《大学》。相传《大学》为孔子的亲授弟子曾子所作,“格物致知”的思想也是来源于孔子的思想。
30、身之主宰便是心,心之所发便是意,意之本体便是知,意之所在便是物。
31、于是,王守仁每天命弟子勤练各种赌技及唱歌喝酒,然后暗暗派一名弟子尾随王畿到酒楼,对王畿表示愿意与他赌一局。王畿笑着说:“腐儒也会赌博吗?”王守仁的弟子说:“我们老师门下每天都在赌。”
32、王阳明“龙场悟道”十分有名,但是龙场其实是环境十分恶劣的地方,跟随王阳明一起来到龙场的人大都病倒,只有他安然无恙。王阳明在龙场受了两年的磨难,依然安康,很重要的一点是他能保持乐观豁达的心。
33、如果说,象山先生是心学的开山之祖,那么阳明先生则是心学的集大成者。
34、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在知与行的关系上,强调要知,更要行,知中有行,行中有知,所谓“知行合一”,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
35、无为不是不做事,而是不“人为”地做事。“人为”的意思是“伪”,即造作。儒家和道家都主张天人合前者的重点在人,后者的重点在天。道家认为人生的幸福来自于天,烦恼来自于人自己,因而主张减少人为的因素,即人设的目标和期待。例如,对于人的健康来说。
36、这几句即王阳明的重要观点“知行合一”。知行是一体的,要是真的对某事物有所认知,那一定是身体力行地去做了。产生想要做一件事的想法时,“行”就已经开始了,只有切实展开行动,想法才能变为现实。亲自实践了,便是已知了。
37、50岁壬午年,午火偏财父星依仗大运火土,与众水交战,命主丧父。53岁乙酉,逆格,命主丧妻。54岁丙戌,大运转辰,辰戌冲,打开水库,冲掉财官,反得财官,命主娶后妻,并生一子,取名为正聪。这让王家着实高兴了一大把。命主又于余姚中天阁讲学,门人300余。55岁丁亥,丁壬合木,以之去官,易如反掌。是年,广西田州的土司岑猛屡次侵犯领部。朝廷派都御使姚镆去征讨,久不见效。便下圣旨让他出征平判,八月他带着一大帮学生,一路游玩,直到十一月下旬,他才到达广西梧州开府办公。先是通过一番调查,得知朝廷与土著的矛盾根源,然后上一封奏疏,要求朝廷对土著实行和平招抚。结果,命主就用招抚这一招春风化雨般地迅速解决了这场闹了两年的民族纠纷。不折一矢,不煞一人,全活了数万生灵。56岁戊子,戊土官星以辰土为根,以丙火为源,岁运又不见有食伤去此官星,格局破尽,大限在即矣!嘉靖七年十一月二十九日辰时(1529年1月9日8时)许,在大庾县青龙埔码头,命主让家童把周积叫进船舱,对他说“吾去矣”。周积泣不成声,问:“老师,有何遗言?”命主微微一笑,坦坦荡荡地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遂安然长睡,终止了他56年的人生旅程。
38、只要解心。心明白,书自然融会。若心上不通,只要书上文义通,却自生意见。
39、王守仁故居位于浙江省余姚市余姚镇龙泉山北麓武胜门路。明成化八年(1472年),王守仁诞生于此。故居内各大建筑按中轴线由南往北依次为门厅、轿厅、砖雕门楼、大厅、瑞云楼、后罩屋。大厅两侧各有侧屋。
40、求则得之,舍则失之,是求有益于得也,求在我者也。
41、在没有达至良知时启用良知,那么你能启用的力量是很微弱的,也不能持久。
42、还有,一位母亲原本非常柔弱,但是看到自己的孩子处于困境之中,她会迸发出极大的能量,想方设法地救助孩子,为孩子承担所有的痛苦。这份能量就来自与生俱来的良知良能。
43、学者只从下学里用功,自然上达去,不必别寻个上达的工夫。
44、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反对程颐朱熹通过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因为事理无穷无尽,格之则未免烦累,故提倡“致良知”,从自己内心中去寻找“理”,“理”全在人“心”,“理”化生宇宙天地万物,人秉其秀气,故人心自秉其精要。扩展资料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既针对朱熹,也不同于陆九渊。朱陆都主张知先行后。王守仁反对将知行分作两截,主张求理于吾心。他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只说一个知,已自有行在;只说一个行,已自有知在”。
45、这句话的意思是,当心达到“纯是天理”、“虚灵不昧”或者说“致良知”状态的时候,也就是一个人的心达到非常寂然、专虚静的时刻,那么万事万物的道理就会自动显现。所以说,心外没有理,心外没有物。一切外求者,都是在缘木求鱼。
46、心之本体原自不动,心之本体即是性、性即是理,性元不动,理元不动。
47、后来告别时,老道对他说二十年后两人还会在海上相见。二十年后王阳明37岁,因得罪权宦刘瑾被贬贵州龙场驿,在去往龙场的路上摆脱刺客追杀后,逃至山中的一个野庙中,再次遇见了无为道人。
48、“只是‘致良知’三字,尤简易明白,有实下手处,更无走失。”
49、在朱子学一统天下的时代,王阳明提出“知行合一”说,给当时的人们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人们不能理解其本意,惊讶者有之,非难和指责者层出不穷。
50、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
51、自己良知原与圣人一般,若体认得自己良知明白,即圣人气象不在圣人而在我矣。
52、学须反己。若徒责人,只见得人不是,不见自己非。若能反己,方见自己有许多未尽处,奚暇责人?
53、 王阳明心学对于我们为人处世的引导,让我们每一个人都感觉到它的深邃与宽广,而它对我们心灵的荡涤与关怀,又使我们感觉它离我们很近,温馨而质朴,毫无艰深晦涩之感。触摸王阳明的心学,就如同用双手轻轻抚摸心里最深层的秘密,或许在某一个不经意的瞬间便理解了它的深意,就像禅宗里拈花微笑般默契与随意,一个顿悟就洞悉了生命的真谛。
54、明正德十六年(公元1521年),阳明先生应邀作序,写下《象山文集序》。这篇经典文章,之于心学,可谓正本清源。
55、同情心,人人都有;羞耻心,人人都有;恭敬心,人人都有;是非心,人人都有。同情心是仁的开端,羞耻心是义的开端,谦让心是礼的开端,是非心是智的开端。孟子所说的心,超越生理和心理意义上,不是heart或mind,在英语中难以找到对应的词。孟子所说的心,是人不同于动物的区别,使得人成为社会存在。
56、根据王守仁一生中的经历,其受到道家的影响明显多于佛家,但其终究不离儒学本质,王守仁继承陆九渊强调“心即是理”之思想。
57、仁是人的本心;义是人的大道。放弃了大道不走,失去了本心而不知道寻求,真是悲哀啊!有的人,鸡狗丢失了倒晓得去找回来,本心失去了却不晓得去寻求。学问之道没有别的什么,不过就是把那失去了的本心找回来罢了。
58、这让我们看到,心学的一大真谛,内心力量的源泉所在,正在于遵循自己的良知、做真实的自己。
59、古时的诱惑干扰少,人也普遍更质朴,更别说还有很多人在实打实地做修养工夫。
60、有个学生问王阳明,安静的时候我感觉很不错,思想清晰,可一遇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为什么?王阳明说:“这是你只知道静养,却没有下克己的功夫。这样一来,碰到事情就乱了阵脚。人应该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炼自己,才能站得稳,才能静亦定,动亦定。”
61、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62、反过来看便是,你没有那些神通和能力,就是因为你的诚不够。神通能力的大小,是完全与诚的程度成正比的,比如占卜准不准,首先要看你有多心诚。
63、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
64、圣人之学不是这等捆缚苦楚的,不是装做道学的模样。
65、有人说:“既然我本来就有良知,我的心原本就是好的,那何必还要去‘致’呢?”
66、辰土官星为碍格的忌神,位于年支母宫,就有早年丧母的信息。辛金偏印临月干,被重水化泄,为后母悍妒之象。月令亥中甲木伤官,代表命主天赋、爱好、说话和表达思想的符号。伤官真神当令,为武艺,为清高,为革命,兆示命主有喜武的天性和高傲的脾气,且是个文武全才,天赋志向秀高。甲木伤官不透,且被大水沤坏,且有袅神盖头,秀气难以表达,说明日主幼年说话迟。命主出生后,5岁仍不会说话,但已默记祖父所读过的书。有一高僧过其家,摸着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祖父根据《论语·卫灵公》所云“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为他改名为“守仁”,随后他就开口说话了。中年走食伤运透清时,则会秀气勃发,能言善辩。食伤也代表弟子学生,预示命主他日会有很多追随者。八字没有代表妻子的财星,故以食伤为妻。早运无碍食伤,便有早婚之象。但49岁后财星显露,且丙火坐冠带之地逆格,则会有丧妻之事。命理上以官煞代表男命的子女,八字中的辰土官星在丑运有助,寅运长生,恐怕要到卯运官星死绝时命主才会有孩子。 命主九岁行运。壬子运,比劫刚强,随性而来,打闹翻腾,上房揭瓦,龙溪先生说他是个“英毅凌迈,超侠不羁”的孩子。但子辰合水,去尽官星格更纯。命主之父为尚书,荫庇之厚,自不待言。12岁甲辰年,辰土忌神临太岁,辰辰自刑,辰乃癸水生库,其母郑氏病亡。但他志存高远,心思不同常人。一次与塾师先生讨论何为天下最要紧之事,他就不同凡俗,认为“科举并非第一等要紧事”,天下最要紧的是读书做一个圣贤的人。当时国家朝政腐败,义军四起。英宗正统年间,英宗被蒙古瓦剌部所俘,朝廷赔款求和。这件事在王守仁幼小的心中投下巨大的阴影。他发誓一定要学好兵法,为国效忠。13岁乙巳驿马动,巳字填实不美,亥水冲巳,单人独马跑到居庸关、山海关游览,吊古思策。15岁丁未时,丁壬合成伤官,亥未也合成食伤,奇思异想就来了,屡次上书皇帝,献上自己的“平安策”,要求平定农民起义,未果。又被老子斥为狂妄。因为未中有己土七煞,也有填实官煞之患,故皇帝对他的献策,并没当会事。同年,又出游居庸关、山海关一月之久,纵观塞外,胸怀了经略四方之志。但家父亦认为他是狂妄的儿马,为了让这匹烈马悠着点,16岁戊申,戊癸合,去财得财,反而成亲。父亲便把他好友诸介庵(诸养和)的女儿娶进家门,给儿子上个羁绊儿。谁知新婚合卺之日,王阳明却闲逛到“铁柱宫”道观里,跟主持道士穷聊了一个通宵的神仙养生之术,静坐忘归,居然忘了他的洞房花烛夜。直到次日,其岳父带领一干人等将他“捉拿归案”。其天赋伤官的率性于此可见一斑。17岁己酉,辰酉合印,又化己煞,思想显露,是年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三天三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79